APP下载

从“美文美教”看教师课程意识的缺失

2021-03-24杨先武

师道 2021年1期
关键词:集美红莲术语

杨先武

始于本世纪初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已迈入第20个年头了。近20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新课改并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任何改革,都起步于观念的更新,课程改革自不例外。要实施新课改,首先必须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增强课程意识。但时至今日,从各地主管部门到教学一线,仍普遍存在着教育观念滞后、课程意识淡薄的现象。最为突出的,莫过于课堂教学“涛声依旧”,教师主宰课堂即以“教”为中心仍是一种常态。

新课改是一次全方位的改革,作为课程的实施者,教师也应全方位地提升课程意识。课程意识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这种课程意识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就拿语文教学来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分别在前言部分的“课程基本理念”和第三部分的教学建议中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实现角色转换,不再以课程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和权威自居,而是以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合作伙伴式的交流。然而,现实状况却并非如此,有些教师依然不肯放下“权威”的架子,在教案设计和教学过程中不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习惯;而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以在课堂上落实个人的认知和见解为目标。不仅许多普通教师如此,有些享誉教坛的语文名师也不例外。

下面让我们以某著名特级教师执教的《荷叶 母亲》课堂实录为例,透视这种现象。

这是该教师在全国第二届初中语文“新课程·新精彩·新走向”名师精品课观摩研讨活动中执教的一堂示范课,是充分体现其“板块式”教学特色和落实“美文美教”这一主张的课。整堂课由“术语点评”“课文集美”“妙点揣摩”三大板块组成。执教者先要求学生“熟悉课文,慢慢地、轻声地、自由地朗读”,接着通过作者简介过渡到本节课的第一个教学板块:

师:看着同学们刚才读书的神态,我想大家已经进入到课文里去了。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屏幕,了解一下作者。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冰心,女,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作家。歌颂母爱,歌颂自然,歌颂童心,是冰心作品的思想内核……)

师:请把“母爱、自然、童心”六个字旁批在课题旁边。(静候30秒)好的,下面有一个“默思静想”的学习过程,尝试一下“术语点评”的学习方法。什么是术语点评?很简单。所谓术语,在咱们的课堂上,就是语文的话语。比如说,这个结尾是文章的高潮,比如你们老师常常给你们讲的开门见山、篇末点题、过渡、照应、描写、抒情都是语文的术语。现在默读课文,拿起笔,对课文进行发现。哪个地方是什么,为什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好,我再举一个例子,在这篇课文里,2、3两段,从全文的脉络来讲,从全文的构思来讲,是插叙。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因为莲花,作者展开了联想。“联想”两个字也是术语。好,开始动作。(静候近两分钟)

师:好,咱们来尝试一下。

(一学生举手起立)

师:好,谢谢!

生:8、9两段,触景生情。

师:前面是景,后面是情,行,谢谢你!

生2:我认为最后一段升华了主题,点明了这篇文章的中心。

师:继续说,中心是什么?

生2:本文歌颂的是母爱的伟大。

师:注意,她用了一个关键的词:升华。升华的含义是什么?

生:把一篇文章的中心提高到一定的高度就叫升华。

师:很快地、急剧地,从普通的事物中提炼出来叫做升华。概括得很好,谢谢你!

生3:第4节,写白莲谢了,衬托出红莲开得非常旺。

师:烘托的作用,很好。白莲谢了,出现了描写的主体,就是红莲。

生4:最后一段,是对本文的总结,是以物喻人,借物抒情。以对红莲的描写来烘托母爱,抒发情感。

师:好,借物抒情。

(以下發言略)

在简介课文作者后,执教者要学生把“母爱、自然、童心”六个字批在课题旁边。接下来本应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渗透在语言文字中的“母爱、自然、童心”,但不知为何却突然提出一个与之毫不搭界的要求——“术语点评”。在这一“活动”过程中,《荷叶 母亲》所体现的“母爱、自然、童心”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那些技术层面上的“术语”。而学生只是朗读了一遍课文,便在教师的强制下,把并未深入领会的文本切割成一块块碎片,然后分别安上术语的名称。似乎经过这样一番“点评”,就算读懂了文章。这样的“术语点评”,只能使学生产生一种错觉:《荷叶 母亲》的成功,源于那些用“术语”表示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的运用。它不但把学生引向了买椟还珠的歧途,而且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和独立思考的自由。执教者在做小结时强调:“用语文的术语读文章是一种习惯,读任何文章都要这么去想,这么去看。”试问:古往今来,真有读任何文章都用这种方法的吗?如果人们看书读文章总是一边看一边用“语文术语”对号入座,那是多么沉重的负担,又会使阅读变得多么乏味。按照这种方法(或习惯)去阅读,焉能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又焉能感悟语言文字中丰富的内涵?这种做法,除了有利于教师的课堂掌控,对于真实的阅读(尤其是延伸于课外的阅读)并没有什么指导意义。

让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个板块:

师:好,我们继续,学用一下“课文集美”的方法。

(屏幕显示要求——

从课文的4-7段里选句子,组合起来,放在下面两段话的前面,形成一篇微型美文。

—————————————

———————————————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庇?)

师:读冰心的文章要注意,用温婉的语调。

(学生齐读)

师:刚才朗读的弱点在于速度,读冰心的文章要有水一样的柔情,快是不能读出来的。

(范读后学生再读)

师:我们把最后两段再体会一下,注意速度。(范读)

师:强调地:很抒情,很轻柔。

(学生齐读)

师:下一个动作,拿起笔勾画几个句子,和刚才朗读的8、9两段连起来。

(师行间巡视,慢慢地、认真地看学生的勾画。估计发现了问题——)

师:根据老师的意见再修正一下:第一,以红莲为主积累句子,白莲的都不需要;第二,作适当的调整,句子之间尽量联系紧密。

(静候半分钟左右)

师:好,你来读一下自己的创作。

生1: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庇?

师:我觉得很满意,有背景的设置——雨,有主体的形象——红莲,有作者的心情的表达,那就是融情入景。保持了原文的思路。谢谢你!谁再来——嗯,两位同学的思路差不多,比老师选的要好。好在观照到了心情的描写,老师就没有,你们看——

(屏幕显示,少了心理描写的几句。学生齐读)

师:看,这么长的文章变成这么短了,这就是“课文集美”,这种方法,你们平时其实用得很多,平时读书的摘抄就是这种方法。

在这个板块中,执教者又自创了一个新概念:课文集美。从字面上看,“集美”应该是将课文中的美点进行搜集整理或摘抄。但看完教学过程才明白,所谓“课文集美”,不过是进行缩写,即把文章中的主要内容找出来组合成文(摘抄是无须组合的)。这明显犯了一个混淆概念的错误,我们从执教者的这段话中便不难看出:“这么长的文章变成这么短了,这就是‘课文集美,这种方法,你们平时其实用得很多,平时读书的摘抄就是这种方法。”把长文章变成短文章明明是缩写,执教者却称之为“课文集美”,继而又说成“摘抄”,三个不同的概念就这样被搅在了一起。这似乎成了一种文字游戏。

如果说“术语点评”已经给学生造成了误导,那么“课文集美”又让学生产生了一种错觉:那些被删除的句子不在“美”的范围之内,对于这篇文章来说是无关紧要的。而事实恰恰相反,文中的“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小船般散漂在水里。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绝非可有可无。正是白莲在繁杂的雨点摧残下凋落水中的不幸,反衬出红莲在荷叶呵护下安然无恙的幸运。而作者正是看到白莲和红莲的不同际遇,才产生了强烈的心灵震撼。删去对白莲的描写,作者的情感涌动便显得突如其来,文中的“仍是不适意”也没有了缘由。而执教者却在学生勾画的过程中作出硬性规定:“以红莲为主积累句子,白莲的都不需要。”这样一来,文章确实变短了,但作品的整体美却受到了严重破坏,其结果是使“集美”变成了“损美”。《荷叶 母亲》本是一篇不足六百字的微型散文,语言已十分凝练,执教者却要学生对其进行删减。这不但未定准教学内容,而且把学生的思维束缚在十分狭小的空间。虽然“教”出了一定的观赏性,但学生并无真正的收获,只是被动地配合教师进行表演。

完成上述板块的教学任务后,执教者又让学生进入他精心设计的第三板块:

师:最后我们实践一下“妙点揣摩”的方法。这是欣赏方法。把我们的视点集中在最后一段话中,说一说它好在哪里,妙在何处。

(学生静静地思考,约两分钟)

生1:两个修辞,一种是比喻,把母亲比作荷叶,把“我”比作红莲;最后一句是反问。

师:嗯,作者修辞手法用得好。她欣赏得也好。

生2: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母爱的伟大,而且在最后两句话中用了反问的手法,语调也非常好。

生3:我觉得是写出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师:伟大的母爱,无私的母爱,博大的母爱,都给写出来了。这句话其实是全文的眼,全文的主题在这儿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妙在思路的安排。

生4:这段还把人生中的挫折比作心中的雨点。

生5:篇末点题。

师:再加四个字,直抒胸臆。还表现出句式的美。你们看,母亲啊——这是呼告。请旁批。还有——你是荷叶,我是红莲,这里人称变化了,直接抒情。

(以下发言略)

我们不知道执教者所说的“妙点”是按什么标准认定的,也不明白“妙”与“美”究竟有何区别。这仍然是一个十分模糊的概念,也仍然是局限于技术层面的“解读”。按执教者的要求,学生只能在最后一段话中寻找“妙点”,这是否表明前面的几个段落都没有妙点呢?如果不是,那为什么要把学生限制在指定的范圍之内呢?此外,“妙点揣摩”所概括出的“篇末点题”“直抒胸臆”“画龙点睛”不就类似于“术语点评”中提到的“以物寓人”“借物抒情”“一线串珠”“卒章显志”吗?这和“妙点揣摩”又有多大的区别?为什么要把这两个板块截然分开呢?从教学过程看,“术语点评”“课文集美”“妙点揣摩”这三个板块既没有逻辑联系,也不存在思维活动的层进关系,只是为了使整堂课的“教”形成一种格式美而贴上去的几个标签。

在这堂课上,执教者并没有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引导他们认真领会字里行间渗透的情感,品味语言文字丰富的意蕴。虽然每个板块都开展了“活动”,但这些“活动”只是悬浮在文章表达技巧的层面。上完这堂课,学生只能产生这样的印象:美文之美,全在于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各种写作方法和表达技巧。这显然违背了“言为心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写作要义。

由于“板块式”教学是以“教的活动”为基点,因而注重的是怎样“教”而不是怎样“学”。用执教者的话说,就是“美文美教”。而所谓“美教”,追求的是“教”的艺术效果,即“教”出观赏性。为了“教”得“美”,执教者精心打造了各种操作模式,这些模式就是“教”得“美”的技巧。运用这些技巧,让学生步调一致地投入到教师预设的“活动”中,并能产生热闹的效果。在“板块式”教学中,学生自始至终都受到教学“板块”的严格控制,只能在教师硬性规定的范围内“活动”,不论学生有无同感,有无欲望,都得跟着教师的指挥棒统一行动;而不能有“越轨”行为,不能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表面上看,学生的发言似乎很积极,“活动”似乎很“充分”,但不过是在为教师的“美教”作陪衬。这种“美教”,是把教师的课前预设当作不可逾越的“雷池”,体现出教师的绝对权威,它必然导致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

这样一堂全国性的名师示范课,无疑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事实上,类似的课堂教学(以“教”为中心、以教师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在全国比比皆是。由此可见,课程意识(尤其是教师角色转换意识)的缺失是一种普遍现象,而且至今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窃以为,如果不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则课程改革不可能取得成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不过是一句空话。

(作者单位:湖北荆州市郢都中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

猜你喜欢

集美红莲术语
初中数学高效作业分析研究
每月新词
新语
爱情需要寂寞的守候
不朽的丰碑之集美解放纪念碑
第三届“面向翻译的术语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征集)
中国艺术家获2016集美·阿尔勒发现奖
爱情需要寂寞的守候
对爸爸妈妈说心里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