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心是真善VS善行是真善
2021-03-24凝羽
凝羽
正方观点 善心是真善
开宗明义,善心即指个体对善良这种优秀道德品质的高度认同,是在长期道德熏陶下的养成,是主体行善的动机。善行则是指某个行为对外界或自身造成的善意影响,是主体行善的结果。而真善则是对行善这个行为品质的高度评价,我方认为善心更能够引领社会道德趋向善良,是为真善。
第一,善心是行善的基础,不以善心为动机的善行只是昙花一现,不能持续地结出善果。行善的动机有很多,如为钱、为权、为名等,可能因一时与行善有共同的利益诉求,从而结出善果,可是当目标与行善不一致或相悖时,恶举便随之而生。比如,一些公司确实做了公益募捐,但多半是利用募捐的过程推销自己,如果一项公益活动并没有过多的受众或较大的关注度,放弃募捐便成为首选。更可恶的是,有些人还利用募捐为自己谋利,不考虑事件本身的危害。因此,如果社会仅倡导一种“善行的价值”,势必会引发更多假慈善,诈捐沽名钓誉的行为。行善的动机不是善心,就不是真善,无法引领社会趋向善良。
第二,善心是个体对善良品质的高度认同,并不以结果的成败论英雄。诚然,确实存在好心办坏事的情况,可我们要明晰,善果的达成常常并非易事。它不仅需要一个人有对善的虔诚,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等多方面客观条件的辅助,方能结出善果,所以一个有善心的人可能在一次行善中失败,但只要他有行善之心,吸取经验教训后会继续行善,将真善发扬光大。
第三,提倡善心是真善,是当下的主流价值观。鼓励表彰善行当然是宣扬善的好事,可在当今社会,不管是民间捐款还是慈善行为越来越成为某些企业家、明星塑造自己形象的踏板,行善目的已然变味。这样错误的价值推崇会使社会观念认同善的附加利益而并非善的本身。那么,这样与社会价值观背离的善又怎么可能是真善。
反方观点 善行是真善
罗曼·罗兰说过:善,不是一门学问,而是一种行为。真善是指将他人利处落到实处,具有现实客观性,是社会需要的善。因此,我方认为善行才是真善。
善行具有可传递性。它可以教会我们何为道德,使善发扬光大。所谓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只有善的行动才能产生善的效果和影响力。每个人初来世上,犹如一张白纸,善的行为会深刻影响人的成长和发展。就像一则公益广告所呈现的:一个孩子看到妈妈为奶奶洗脚,便迈着踉跄的步子去打了一盆水,当妈妈回来时,他说:“妈妈,洗脚。”这种单纯而高尚的善,正是由于这位母亲的善行所引导出来的。而善心的内在性决定了它无法支撑起善的发扬,它僅仅是一种心态、一种想法,对社会并没有直接的引导价值。
善行具有现实客观性。它能经得住社会评判,经得住时间考验。善行是更真实的,更具存在性的。真善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这一点,也只有善行才能做得到。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过:没有人得到好处就没有善的存在。由此可见,真善体现在行动中。“心”的主观性使其难以被检验,只有通过行为表现才能对善的真伪作出评判。卢梭也曾说过:只有善良的行为才可以使人格更为高尚,做出更美好的行为。善的行动远比善的空想有意义得多。
善行具有创造力和表现力。人可以通过行为改变世界,创造价值,不付出实际关爱的温暖,如何融化人性的冰川?没有身体力行的施善,何来真善的盛开?善行不一定要轰轰烈烈,每个人都有能力去做,哪怕是举手之劳,它也是实际的。精神和物质同等重要,善心只表现在精神方面,只有精神层面的支撑,怎么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善行具有理性。自身能力会决定善行,这让善行更加理智,而善心不受约束,是可以被无限放大的,容易引起冲动。例如,曾闹得沸沸扬扬的“诈捐门”事件,初衷本是善心一片,却因现实种种遭到社会质疑,给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这说明只由善心放大的善不能算是真善。此外,内心世界具有瞬时性和不可知性的特点,一定条件下会被私心磨灭,而善行作为一种既定的行为,更能彰显真善的意义。
陈词总结
汩汩善泉之水,世人尝之,有的甘之若饴,有的引发疾病。即使生病,也并非善之毒,而是方法之祸。善心是自我衡量的基准,问心无愧,心得安稳;而善行是他人评判的标准,在无法窥视内心的情况下,行动乃是试金石。一个人选择善良,才能看到美好,看到希望。守护好善心,善行必会如涓涓细流,蜿蜒不绝。
编辑 凤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