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非遗“独杆轿”的活态传承
2021-03-24吉喆
吉喆
两名“轿夫”抬着一根5米多长的竹竿,“县官”手捧大印坐在竹竿上,“轿”前有两名旗牌手,旗牌上分别写有“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字样。
春节期间,京杭大运河畔的枣庄市台儿庄古城热闹非凡,踩高跷、竹马、舞龙等社火巡游表演各具特色。来自峄城区坛山街道的民间艺人向游客表演“独杆轿”,让游客近距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欢欢喜喜过大年。
“独杆轿”是当地民间秧歌、竹马、踩高跷、花船、舞龙舞狮等社火巡游活动中的一个艺术品种。据《峄县志》记载:秧歌、竹马……唐代尤盛,历代沿而为之……到了清代乾隆年间峄县的民间社火表演从每年的腊月“踩街亮相”“打春牛”“祭三坛”直到翌年的元宵节灯会,持续不断。特别是张玉树任峄县知县期间,他为政清廉,政绩卓著,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由此“张青天”的美誉在民间广为流传。同时,他也把民间文艺活动推向高潮。当时,峄县城内的文人、商人和民间艺人出于对张玉树的崇敬,即景生情,以“独杆轿”这种艺术表现形式颂扬县官张玉树的故事,从此“独杆轿”也成为当地社火活动中不可缺少的 “主题”。
“独杆轿”起源于枣庄市峄城区,在鲁南和苏北地区流傳。表演时,由两名“轿夫”抬着一根5米多长的竹竿,“县官”手捧大印坐在竹竿上,“轿”前有两名旗牌手,旗牌上分别写有“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字样。出演者皆着戏装,扮相为老旦、青衣、娃娃生、娃娃旦等。唢呐乐队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开道,演奏的乐曲集地方戏曲、秧歌调、拉魂腔、柳琴戏等为一体。“轿”后有2名轿夫,用竹扁担挑着五谷杂粮、水果及鱼鳖等地方特产。
在表演行走过程中,随着唢呐伴奏的旋律和节奏,轿夫、旗手步调一致,左右徘徊,表现出上岗、下坡、快进、慢行等,“县官”在竹竿上翩翩起舞,做出各种有趣的动作,给人以惊险、滑稽的艺术之感,使人叹为观止。
参加演出的民间艺人杨廷轩向记者介绍说,“独杆轿”表演的关键是坐在竹竿上的“县官”和两名抬竹竿的“轿夫”。 “县官”坐在竹竿上作出各种滑稽的动作以及竹竿上下颤动,“县官”“轿夫”必须配合默契,稍有不慎,“县官”极易从“轿”上摔下来,“轿夫”也累得满头大汗。
20世纪80年代初,时任枣庄市峄城区峄城镇(现为坛山街道)文化站站长的邵明思根据民间老艺人的回忆、查阅史料,重新挖掘整理并编排了民间舞蹈“独杆轿”。经峄城区坛山街道申报,2009年9月“独杆轿”入选山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今,参加“独杆轿”活动演出的有70多岁的老艺人、10多岁的孩子,还有大学生、家庭妇女等不同群体,这对“独杆轿”重新走上演出舞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编辑/杨功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