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施肥方法对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2021-03-24刘翠先王其选张灵芝
刘翠先 王其选 张灵芝
玉米的生育期较长,需肥量较大,氮是被吸收最多的元素。同时,玉米的耐肥性强,肥料施用量以及施肥方式的不合理,均会导致肥料利用率低,产量下降。缓释肥料能缓慢释放养分,满足作物养分需求规律,提高肥料利用率,是作物高产的保证。在玉米种植中施用缓释尿素,可增加玉米产量、提高氮素利用效率。
本研究通过进行常规施肥和缓释尿素不同搭配比例试验,分析比较不同施肥方法对玉米性状和产量的影响,获得最优的施肥方法,为区域玉米生产提供数据支持。
一、材料与方法
(一)供试土壤
试验于2018年6月(玉米播种期)至2018年10月(玉米收获期)进行,地点为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供试土壤类型为褐土,表层质地中壤,土壤肥力较高,灌溉条件较好,土壤养分指标见表1。供试肥料为异氰胺酯包衣缓释尿素,N≥44%,缓释期90 d,由众德肥料(烟台)有限公司提供。
(二)供试作物及栽培方式
供试玉米品种为登海605,2018年6月18日播种,采用等行距、等株距机播,每667 m2播种量2 kg,行距60 cm,株距27 cm,每667 m2种植密度为4100株。
(三)试验设计
试验设3个处理,每个处理1个小区,3次重复,试验地田间管理与大田相同。处理1(T1):常规施肥,50%普通尿素作基肥,剩余50%于大喇叭口期进行追肥。每667 m2施肥量N 16 kg、P2O5 6 kg、K2O 10 kg。处理2(T2):与T1等氮的缓释肥料,磷肥、钾肥与常规施肥一致。处理3(T3):每667 m2减施20% T1氮肥用量的缓释肥12.8 kg,磷肥、钾肥与常规施肥一致。
3个处理施用缓释尿素及磷肥、钾肥在整地时全部一次性作基肥施入,旋耕入土,以后不再追肥。磷肥、钾肥施用量均一致,每667 m2施16%过磷酸钙37.5 kg,60%氧化钾16.67 kg。
(四)测定项目
收获期测定玉米亩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每个大区在共计50行中选第5行、第10行、第15行、第20行、第25行、第30行、第35行、第40行、第45行取穗数推算亩穗数,从第10行、第20行、第30行这3行的中间连续各取10个果穗共计30个果穗推算穗粒数,各区从中留取10个果穗风干后计算百粒质量,推算理论产量。每个小区各收获18 m2,留取样品,晒干进行计产、统计分析。
(五)数据分析
运用SPSS 13.0 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利用LSD、Duncan检验0.05和0.01水平上的差异显著性。理论产量=亩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106×缩值系数0.85。
二、结果与分析
(一)不同施肥处理对玉米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从玉米生物学性状来看(见表2),3个处理中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均为减量缓释肥(T3)最高,常规施肥(T1)次之,全量缓释肥(T2)最低。与T1相比,T3亩穗数增长2.31%,计88,T2降低了3.20%,计122;T3穗粒数增长5.77%,计32.8,T2降低1.76%,计10;T3千粒质量增長1.61%,计6.3 g,T2降低2.07%,计8.1 g。
玉米籽粒产量受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质量等因素影响。研究表明,不同条件下,随着施肥量增加,穗粒数呈先增后减趋势。如郭萍研究发现,普通尿素配比75%的控释尿素一次性基施可增产,随控释尿素比例的增加,穗长、穗粗、穗粒数和百粒质量等均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
(二)不同施肥处理肥料效应分析
从玉米产量分析可知。(见表3)与处理T1相比,T3为增产,T2则为减产。T3平均每667 m2产量最高,为732.4 kg,比T1增长4.8%;T2平均每667 m2产量最低,为677.3 kg,比T1减少3.0%。经方差分析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实收产量与理论产量的差别较小。
(三)不同施肥处理经济效益分析
从经济效益分析(见表4),处理T3每667 m2纯收益最高731.2元,T1次之,每667 m2为689.8元,T2最低,每667 m2为624.1元;T3较T1每667 m2增纯收益增加22.5元,T2较T1每667 m2增纯收益减少65.7元。
三、结论
3个处理中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均为减量缓释肥(T3)最高,常规施肥(T1)次之,全量缓释肥(T2)最低。玉米每667 m2产量以T3最高732.4 kg,比T1常规施肥698.4 kg增长4.8%;T2每667 m2全量控释肥最低677.3 kg,比T1常规施肥减少3.0%。实收产量与理论产量的差别不显著。以处理T3每667 m2纯收益最高731.2元,T1次之,每667 m2为689.8元,T2最低,每667 m2为624.1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