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向军:30年不悔测绘路
2021-03-24申楠卢通
申楠 卢通
他,1990年开始学习测绘至今已有30年,从一线测量员到技术骨干再到副院长,他跑过外业,管过项目,带过队伍,不仅精通业务,而且善于管理;从手工绘图到数字化测绘再到智能测绘,他经历了测绘技术的更新换代,见证了测绘行业的转型升级……他就是河南省遥感测绘院副院长张向军。
苦中作乐守初心
1992年7月1日,对张向军来说是一个特殊而难忘的日子。那一天,他走出校园,成为河南省测绘局第二测绘队的一名测量员。
工作不久,张向军被派到海南岛从事野外测绘工作。艰苦的工作、恶劣的环境给他来了一个“下马威”。“白天顶着烈日冒着高温测量,晚上点着汽灯忍着蚊虫叮咬绘图。”说起在海南岛工作的那段日子,张向军记忆犹新。
当时的海南岛正处于开发阶段,生活极为不便,再加上人手不足,以往需要两三个人完成的工作,变成了一个测量员和一个临时工。在一次测量中,与张向军合伙的临时工被太阳晒得中暑晕倒,吓得他赶紧施救,掐人中、浇凉水、涂药油。“这活太辛苦了,我不干了。”清醒后的小伙子撂下一句话撒腿而去,连工钱都没要。
为了降温,他们想出了各种办法。在沿海测量时,要标出负1米的等高线,需要跳到海里竖标尺。大家便轮流跳到海里扶标尺,趁机凉快一会儿,等衣服晒干了,再跳进海,如此反复。
不久,张向军给家里寄了一张在海南工作的照片。看到照片,父母心疼得直掉泪,自己的孩子变得又黑又瘦不说,浑身都是蚊虫叮咬的伤疤,好几天都没睡好。“寄照片其实想让他们看看我身后的风景。”提起这些,张向军十分懊悔。
潜心钻研硕果丰
1996年,张向军来到航测遥感院从事手工地图编绘工作。编绘地图就像外科医生动手术,需要凝神聚气、心无旁骛,看似简单的工作,做起来费力费神,有时一天也不能磨出个合格的小笔尖,要么是画出来的线条粗细不均匀。
正当张向军思想动摇的时候,院里开始向计算机制图转型。那时刚结婚没多久的他,便瞒着家人用全部的礼金购买了一台当时算顶级配置的电脑,开始学习钻研电脑制图技术、辅助开发语言,顺利解决了制图难题,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在1999年河南省测绘局举办的行业高新技术比武大赛中,他是唯一在计算机理论考试和计算机1∶1万地图编辑中获奖的选手。
2000年,院里承担云南昭通1∶2.5万地形图生产,作为项目负责人,为了破解编图软件不能输出印刷的难题,他主动查资料、电话咨询,向技术单位请教,在各类平面设计、印刷制版的书籍中查找思路方法,在电脑上摸索,跑往胶片制版公司反复试验,最终成功解决了问题。随后,他被抽调到项目组,共同研制完成了单位自主版权的编图软件,获得了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参与完成的“航测遥感数字化体系集成”课题研究,为河南省测绘遥感院获得行业“九五科技进步表彰单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5年,张向军担任数字化一室主任后,先后带领大家完成了长江三峡库区治理影像图生产、西气东输管线激光雷达测绘等高新技术应用项目,开展了卫星遥感影像立体模型测图、机载激光雷达点云处理等高新技术应用研究,并多次获得国家、省测绘科学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他的科室也先后培养出了多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大国工匠”“全国测绘地理信息技术能手”。
科学管理聚合力
“向军同志认真负责,工作交给他,我们都很放心。”说起张向军,院长武永斌连连称赞。
2017年年底,院里中标了“郑州航空港区智慧城市地理信息云平台”建设项目,需要张向军和他的团队在半年内完成测绘基准控制网建设、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涉密、政务、公众版建设,以及机载激光雷达航空摄影、城市核心区精细三维制作、历史影像库建设等工作。面对时间紧、任务重、困难多,他提前优化工作流程,并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合理安排工作,使工作效率最大化。其间,他和大家一起加班加点工作,每天匯总进度,每周召开会议解决难题,提前开始质检,保证了项目的进度和质量。
凭着敢拼敢干、敢于担难的韧劲儿,由张向军牵头的卫星中心工作,保障能力和测绘应急能力不断提升,基础测绘任务高质量完成,智慧平顶山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和国土三调国家级内业核查受到一致好评。
百战归来再出发。随着“十四五”的到来,张向军再次将目标聚焦在了服务自然资源“两统一”上,用汗水和拼搏诠释着“热爱祖国、忠诚事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测绘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