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舞蹈本体特质需求下的身体基础训练的价值研究

2021-03-24段雨滢

艺术评鉴 2021年2期

段雨滢

摘要:随着舞蹈本体意识的不断凸显,舞蹈本体特质需求下的身体基础训练逐渐受到重视。本文结合舞蹈生态学、舞蹈形态学、舞蹈美学以及舞蹈训练学的观点,从理论层面上总结出舞蹈本体特质下的身体基础训练概念,归纳出其特点,结合心理学的情绪表达特点,试探舞蹈训练中情绪表达的可行性步骤,并认为舞蹈本体特质需求下的身體基础训练与中国传统身体基础训练应进行身心合一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舞蹈本体特质舞蹈  身体基础训练  中国传统身体训练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2-0046-04

一、舞蹈本体特质的研究现状

对舞蹈本体的探究是在20世纪80年代爆发的一场舞蹈与音乐关系的争论中出现的,随着舞蹈学科的不断发展,舞蹈本体意识也越来越强,对舞蹈本体特质的探究也出现不同的角度和看法。

于平教授从形态学的角度入手,在《舞蹈的本体与舞蹈的形态分析》中谈到,在舞蹈界,“舞蹈本体”是应用理论讨论范畴的问题;认为舞蹈本体特质是对舞蹈作为一种“社会艺术活动”的总体把握;而要更为深入地认识舞蹈,必须懂得如何进行“舞蹈形态分析”。①由此可以看出舞蹈本体的特质离不开它所形成的文化环境。

资华筠教授从舞蹈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在《舞蹈生态学学科阐释》中谈到,有关舞蹈本质的思考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将舞蹈与人类生活动作进行比较,认为舞蹈的形体动作具有韵律感和节奏性,是超“常态”的,②是抽象和提炼化的生活动作。其次,与其他动作艺术门类相比,认为这些艺术门类都十分重视形体动作的表意性,舞蹈则更注重情绪的抒发和审美特质的表现。

还有一些学者从舞蹈的某一特质入手,如曾荣的《节奏:舞蹈生命的显现——对舞蹈本体的思考》认为,“节奏”就是艺术的本质。形式如果有了节奏便有了内容。这一观点在舞蹈上的表现特别突出,拉班的现代舞理论从“时空力”三方面出发,其认为舞蹈的形式便是节奏,最接近舞蹈本体的舞蹈内容便是力(力效)。③张薇站在舞蹈言语功能的角度来探索舞蹈的本体,在她的《“动态”辨析及舞蹈言语功能探究——基于舞蹈本体研究及传统乐舞当代复建的途径挖掘》中认为,舞蹈的言语以“动态”代替“动作”,是最贴近舞蹈艺术本体特征的表述。强调了“态”的生成才是舞蹈功能得以实施的基础。④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就舞蹈语言而言,“态”即情感,更能凸显舞蹈的本质。

在《舞蹈艺术概论中》对舞蹈艺术本体的特性具有比较全面的概括:首先,从舞蹈艺术的物质外化形态看具有直观的动态性,主要表现在:直觉性、动作性、节奏性、造型性。其次,从舞蹈的内在本质属性来看具有抒情性,抒情性是舞蹈的主要审美特征。最后,从舞蹈艺术展现的方式特点来看具有综合性,自舞蹈产生那一天起便离不开音乐、美术等因素,且在舞蹈作品中音乐和舞蹈关系最为密切。⑤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舞蹈生态学的角度、舞蹈言语的角度还是舞蹈概论的角度来说,情感性或抒情性都是舞蹈的主要审美特性。从舞蹈本体特质来看,与舞蹈身体训练直接相关的具有动作性、造型性、节奏性、情感性。由于在身体训练中,动作性往往包含着一定的造型,因此我们将人体动作造型归为动作性中。因此,本文将从动作性、情感性和节奏性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二、中国传统的舞蹈身体基础训练特点

舞蹈身体基础训练,即对舞蹈身体素质的训练,在舞蹈训练学中等同于舞蹈训练这一概念。舞蹈训练是指在依据科学原理,通过对舞蹈者进行系统的机体结构技能重建和动作技术加工来全面发展舞蹈身体专业能力的教学活动。⑥依据这一标准,将舞蹈课分为了训练课和非训练课程。训练课包含芭蕾舞基本功课、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课、其他专业基本功课、辅助训练课等;非训练性课程包含身韵课、民族民间舞课等。传统的舞蹈训练通过芭蕾基础训练、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武功技巧训练来提升舞者的身体素质。在舞蹈训练的内容和方法上体现了舞蹈本体特征中的动作性。

在舞蹈训练的内容上,呈现较高的技能性。它通过对舞蹈者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基本能力、表演能力、技术技能、心智能力等方面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整体舞蹈身体专业能力。舞蹈具有丰富的动作性,这是舞蹈活动的基础,没有了身体动作的呈现便没有了舞蹈语言,也就不能称其为舞蹈。随着舞蹈训练不断地完善、舞者身体能力的不断提升、观众对技能审美的不断追求,舞蹈的动作内涵越来越丰富,技能性越来越高超。例如在全国的大小舞蹈比赛中,舞者的腿、腰等的软开度和控制力愈发精湛,技术技巧愈发高超。由此可见,传统的舞蹈训练在动作上具有很强的技能性。

在舞蹈训练的方法上,呈现形式上的规范性。传统的舞蹈训练方法主要以口传身教的方式为主,这种教学方法的好处便在于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和同一性。老师的统一教学,会对学生进行统一的要求,例如在平转这一技术技巧中,统一规定头的留甩、脚跟的靠拢、髋部的主动以及身体的统一协调,形成了外在表现形式上颇具规范性的平转动作。但是这样的教学方法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过于单一,不利于舞蹈者动作质感的掌握、情感地渗透和韵律的把握。

除了动作性,传统的舞蹈身体训练中的节奏性和情感性也有包含,由于没有系统的方法,因此在训练中很少呈现。有的教师会在教学方法上给予学生一定的启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肢体的情感性和节奏性,但依据教师的个人情况会有所差异。因此传统舞蹈训练在舞蹈的情感性和节奏性训练上具有不系统性、个别性、不全面性的特点。

三、舞蹈本体特质需求下的身体基础训练的特点

舞蹈本体特质需求下的身体基础训练根据综述中的结论,我们可以将其看作以舞蹈本体特质为基础,通过情绪表达与呼吸的方法,来提升学生身体动作性、情感性和节奏性的训练教学活动。由于动作性在传统的身体训练中具有丰富的体现,那么这里我们着重谈舞蹈的情感性和节奏性。

(一)外由心生的情感性

美国符号论美学家苏珊?朗格指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形式。它所表现的是人类情感的本质”。因此,情感性是艺术的本质属性。情感是相对稳定的,情绪是外部表现明显,持续时间较短的情感现象。⑦情绪是在情感之前产生的,稳定的情感体验是情绪概括化的结果。情感的表达需要在情绪的积淀之中升华成真挚感人的情感。因此,在舞蹈身体基础训练中便需要将情绪不断地积淀下来,为情感的表达进行铺垫。

在舞蹈本体特质需求下的身体基础训练中,要注重情感表达的训练。情感表达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情绪唤起”,第二阶段“情绪控制”。

在“情绪唤起”阶段,首先,要有敏锐的感知力。每个人感知情感的敏锐度是不同的,做善于观察的人,观察生活中的动物、植物、事物等,提升感知力;我们要做广交良友的人,在和朋友的交谈中丰富自己的情绪体验;我们要做善于记录的人,将生活中的自认为有价值的生命体验、情感体验用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形成情感记忆。

其次,需要舞蹈训练与日常生活相连接。寻找过去自己生活中所经历的不同情绪,与动作相联结。例如在芭蕾基础训练中,为了表现出小跳的轻巧劲儿,我们可以唤起生活中欢快、兴奋的情绪,欢快、兴奋的情绪可以使我们的动作具备短而快的特征。再例如在芭蕾基础训练中,Battenment fondu动作的 fondu原意是融化,在这里是指逐渐下蹲。在做这个动作时,可以唤起生活中的淡淡的忧伤情绪,由此来找到fondu中的缓慢质感。

在“情绪控制”阶段,要依据情感表达的规则,根据不同情境的需要进行情绪的转变。用在舞蹈中,也就是指情绪的创作阶段。首先,要确定训练内容需要什么样的情绪。其次,确定情绪表达的“度”和“量”。例如忧伤和悲痛这两种不同的情绪,主要在于“度”的不同,一朵花凋落有着淡淡忧伤,而一片花海的凋谢则变得悲痛欲绝。因此在舞蹈身体基础训练时,要在动作中赋予适度的情绪。

(二)以情带气的节奏性

“舞蹈是身体的一种有节奏的运动”⑧。这里的节奏不单单是音乐中的节奏概念,而是广义上的在时间和空间形式中展开的规律性运动。节奏具有动态性、间隔性和起伏性。⑨由于舞蹈身体基础训练的特殊性,我们这里将舞蹈的节奏分为外部节奏和主体节奏。外部节奏指的是时间运程中的节奏和人体动作之外的空间节奏(如队形变化中的节奏);主体节奏指的是舞蹈动作本身的节奏和身体内在节奏(如呼吸、情感等)。因此,与情感相关的是主体节奏。

舞蹈本体需求下的身体基础训练在节奏性的体现,主要表现在舞蹈动作本身的节奏和内在呼吸对动作本身的影响两方面。

首先,就舞蹈动作本身而言,舞者通过动作的速度、力度、幅度、方向等因素的变化来显示节奏。节奏具体体现在动作的强弱、快慢、大小、虚实、疏密等方面,这些方面共同构成舞蹈内在的韵律,来表达人类的各种情感与情绪。例如小跳中的轻快速度节奏感;踢腿中的大小幅度节奏感;大跳行进过程中的强弱力度节奏感等。

其次,身体内在节奏提升舞蹈动作的韵律性。身体内在节奏包含很多,有呼吸、情感、心跳、血流等,但是与舞蹈密切相关的是呼吸与情感。由于情感与呼吸是密不可分的,且情感的展现往往通过呼吸影响动作,因此,在内在节奏中,我们主要探讨呼吸的作用。

呼吸与动作节奏以及情感表现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古典舞蹈气韵、现代舞的流畅、民族民间舞蹈的情绪,都离不开呼吸的引导。例如在古典舞身韵中,以呼吸带动身体的提、沉、含、仰等,这样既能保证动作的流畅感,又能够传达内在“力”的情感表达;再例如民族民间舞中的情绪,以吸气形成的轻巧成就安徽花鼓灯的俏皮与欢乐,以长呼吸的沉稳成就蒙族柔臂的柔情与庄重,以短促呼吸的定格成就维族舞蹈的热情和奔放等。这些都是通过呼吸来辅助舞蹈风格的表现和情感的表达。因此,对舞者进行呼吸的训练,并将呼吸融入舞蹈身体基础训练,不仅可以提升舞蹈技艺,还能提升其表现力和情感的表达。

四、结语

从特点上来看,不管是传统的舞蹈身体训练还是舞蹈本体特征需求下的身体训练,都具有自己的优势。傳统的舞蹈身体基础训练为舞蹈丰富的动作性奠定素质基础,而舞蹈本体特质需求下的身体训练赋予舞蹈情感性和节奏性,使舞蹈“活”了起来。因此笔者认为,二者的融合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要以传统的舞蹈身体训练为基础。传统的身体基础训练在舞蹈的外部形态动作上呈现高技能性和规范性,这为舞蹈动作的开发提供了必要的素质基础。其次,要将舞蹈本体特质需求下的身体基础训练为补充,两者融合发展。舞蹈的韵律感、情感和美感是通过内在的情绪情感有意识的主观带动形成的外部展现,因此心理因素的参与是舞蹈中不可或缺的。在舞蹈训练中,根据舞蹈本体特质,将情绪带动的情感性和呼吸带动的节奏性补充在传统的舞蹈身体训练的动作性训练中,形成“身心合一”的融合,才能使舞蹈训练更符合舞蹈本体需求,才能提高舞蹈训练的有效性,才能提升舞者的表现力。

参考文献:

[1]杨欧.舞蹈训练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2]平心.舞蹈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4]张薇.“动态”辨析及舞蹈言语功能探究——基于舞蹈本体研究及传统乐舞当代复建的途径挖掘[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7(03):105-110.

[5]曾荣,左迪.节奏:舞蹈生命的显现——对舞蹈本体的思考[J].舞蹈,2015(09):62-63.

[6]于平.舞蹈的本体与舞蹈的形态分析[J].舞蹈,1994(04):22-23.

[7]资华筠.《舞蹈生态学》学科阐释[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3(03):2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