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校生谈95式步枪及射击体验
2021-03-24李择
李择
95式枪族包括95式步枪、95式班用轻机枪和95B短步枪
新中国的枪械发展史上有很多备受争议的枪械,早些年有63式自动步枪,之后有性能优异但并没有广泛装备的80式通用机枪。如今在网络上,受到最多质疑的,还要属95式自动步枪。95式的无托式设计、小口径弹药、高瞄准基线、聚合物弹匣和护木等都是广大网友的吐槽对象,似乎95式天生自带“异类与落后”的标签。95式是笔者最熟悉的枪械,从新兵入伍陪伴至今,在操作过56冲和81杠这些“前任主力”之后,笔者才终于意识到,95式堪称是中国步枪史上里程碑式的存在。
95式在很多方面都可以说改变了中国步枪的风格,无论是设计理念,还是制造工艺,都极大缩小了我国步枪与世界步枪的差距。再加上设计师的绝妙构想,95式的性能也确实有了非常大的提升,在部队中引发了战术变革风暴。
95式(下)的整体风格一改苏联模式, 与81杠形成鲜明对比
新颖的无托布局
早期我国步枪师承苏联,有仿制莫辛-纳甘M1944卡宾枪的53式步骑枪,仿制西蒙诺夫半自动卡宾枪的56式半自动步枪,仿制堪称划时代AK47步枪的56式冲锋枪。毫无疑问这三种步枪中,最先进的就是56式冲锋枪。不过受制于当时战术思想的不同,我军依然把AK47当作冲锋枪,之后为了实现“步冲合一”,研發了布局不太先进的63式步枪,兜兜转转,还是再基于56冲研发了81式步枪。
而95式步枪在布局上完全抛开了苏联模式,采用握把在前、弹匣在后的无托布局,机匣当作枪托,结构极为紧凑,全枪长度大为缩短,重量也减轻不少。在长距离行军,或快速穿越障碍时,95式又轻又短的优势深受笔者喜爱。很多人只看重枪械的射击性能,而忽略了其携行性,这是片面的想法,要知道士兵携带步枪行军的时间远长于战斗时间。
95B短步枪极为紧凑,特别适用于狭小空间
95式在加挂沉重的榴弹发射器时不会出现头重脚轻的情况
95式步枪的枪管长达463毫米,空枪重只有3.25千克,长度仅746毫米。而81式步枪的枪管长为445毫米,空枪重3.4千克,全枪长达955毫米,由此看来,95式的长度和重量利用率都很高。95式步枪的卡宾枪型号——95B短步枪则更是把紧凑二字发挥得淋漓尽致,326毫米的枪管却只有609毫米的长度,稍微倾斜的横置在胸前,基本不会超过人体的躯干宽度,特别适合在狭小的空间使用。而95式班用轻机枪在配备了一根557毫米超长重型枪管的情况下,重量也仅比配备415毫米枪管和铣削机匣的AK步枪重一点而已。更轻的重量可以让士兵在长时间作战与行军中,节省宝贵的体力,这一点95式做得非常到位。当然也有一些人质疑,诞生于1959年的AKM步枪,空枪重仅3.15千克,难道95式还不如几十年前的AKM?其实95式比AKM重是很自然的。AKM发射的是低膛压的M43中间型威力弹,枪管无需太厚,而95式发射的膛压较高的小口径弹药,枪管自然要厚一些。同为小口径步枪的AK74空枪重也有3.3千克,而且AKM和AK74的机匣都是用1毫米钢板冲压制成,重量自然很轻。
除了结构极为紧凑外,95式无托布局的另一大优势是极佳的重心分布。95式和FAMAS等无托枪都有一个能“倒立”的绝活,仅以枪口接触地面,全枪就能很稳定的立住,也就是说95式的重心就落在枪管之上。很多人对枪械能“倒立”不屑一顾,认为这除了体现枪械力学设计之外再无其它用途,甚至还质疑枪械设计用不用的上力学。我们都知道枪械射击时的后坐力基本是沿着枪管方向的(并不是完全只在枪管轴线方向有后坐力,导气式步枪还要考虑枪机框后坐),射击时产生的后坐力就相当于在受力平衡的枪械上,瞬间施加一个沿枪管方向的力。如果枪械的重心在枪管之下,那么后坐力就是作用在枪械重心之上,这样枪械就会有上下俯仰的趋势,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枪口上跳,增大控制难度。“倒立”的好处,在实际射击时能显而易见地感受到,95式步枪射击时的枪口上跳幅度比大部分步枪都小,这就赋予了95式相对较小的点射散布。
95式重心分布好的另一大体现在于,其重心就在握把之上。传统有托步枪的重心一般就在弹匣附近,双手持枪有依托射击还好说,无依托射击时稳定性就差很多,更别提单手持枪了。而95式步枪在使用时能明显地感受到,有依托状态下持枪虽然不如重心在前的有托步枪舒适,但也还很稳定,在无依托射击的情况下优势更明显,就算是单手持握也不会特别的不稳定,再加上较短的枪身,95式的指向性可以说是远超有托步枪。而且在加挂榴弹发射器时,要换作一般的有托步枪,必然会出现头重脚轻的情况,而95式则没这个问题,可以相对“肆无忌惮”地在护木上加挂附件。
在当时世界各大国的制式步枪中,聚合物材料早已经普及,1977年诞生的AUG步枪甚至连机匣和击锤都是聚合物材料
材料与工艺上的创新
81式步枪虽然广受好评,但其实际工艺水平相比56冲并没有多大的提升,依然是真铁实木,仅81-1步枪在枪托持握处有两片塑料。而95步枪则大量采用了聚合物材料,上护盖、下护盖、机匣盖、弹匣都是聚合物材料,全枪没有一处用到木材。军用步枪是要大批量生产的,95式的聚合物材料意味着我国枪械生产再也不用依赖价格日益昂贵的优质木材了。
木材会因为阳光、水源和各种不可控的自然因素“乱长”,每一块木材都有较大的差距,而且生长周期也比较长,目前也仅有一些工艺枪还会采用木材,军用枪械最多也就是在枪托贴腮处保留一小段木材来提升触感。聚合物则没有这些问题了,生产成本低,而且耐潮性也很好,密度也更小,在相同重量下,聚合物可以做得更厚,也就更加结实,而在保证力学强度差不多的情况下,用聚合物则更轻。
95式仅有气体调节器、活塞前半段(图中最右侧)和枪管内壁采用了镀铬工艺
对95式采用聚合物最大的质疑莫过于95式的弹匣了。95式的聚合物弹匣强度实际上非常高,弹匣壁很厚,绝对不是什么“一捏扁”。部队在训练中操作枪械其实是相当粗暴的,95式的弹匣完全经得起考验。而且相比金属弹匣,聚合物弹匣的重量不仅轻,可靠性也更好。金属材料的延展性较好,如果金属弹匣某处有什么形变,仅凭肉眼有时很难察觉,会让操作者以为弹匣还是好的,使用时就会出现供弹故障,这一点在大容量的金属弹鼓上尤为常见。聚合物弹匣则完全没有这个问题,弹匣壁更厚强度更好,就算是受到十分强烈的碰撞,也不会发生塑性形变,而是直接裂开,一眼就能看出彈匣已经坏了。苏联很早就在AKM上普及了聚合物弹匣,而同时期的美国M16则深受铝制弹匣高故障率的困扰。在美军的测试中,M16/M4的故障有近1/3是由铝制弹匣引起的,之后换用昂贵而沉重的HK钢弹匣才算缓解了这个问题。而马盖普的先进聚合物弹匣一推出便风靡整个西方世界。我国的63式步枪也曾用过塑料弹匣,但限于当时的基础工业水平,可靠性较差,81式不得不继续用冲压钢弹匣。而95式的聚合物弹匣可以说一下子就让我国步枪跟上了世界潮流。
95式的快慢机操作起来很别扭,快慢机如此设计的无托步枪还有英国L85
95式材料上另一个巨大的突破,就是先进的铝合金机匣。95式的机匣采用7075铝合金加工而成,在耐腐蚀性上优于钢材,而且铝的硬度没钢那么高,铣削加工更方便。从工艺上来看,81式步枪自动机上那些明显的加工刀痕在95式上几乎已经完全消失了。而且95式的枪机和枪机框也采用了表面磷化工艺,仅在活塞前半段、气体调节器和枪管内壁这些经常受到火药燃气冲击的位置采用传统的镀铬工艺。当然作为磷化工艺的初次应用,95式的磷化工艺还不是特别到位,个别枪支部件表面还会出现磷化层不均匀的情况。
实际操枪动作
说完了笔者对95式初步的两个大体印象,就该谈谈实际操作了。前文也已经提过了,95式因为紧凑的枪身和优秀的重心设计有较好的指向性,无依托射击和单手持握的稳定性很好,但在其它操作细节方面,95式还是有些问题。
首先就是后置的快慢机设计。有托步枪的扳机就在机匣下方,发射机在机匣内,快慢机自然可以很方便地设计在握把上方。而无托步枪握把在前,机匣做枪托,击锤在最后方缓冲器之前,扳机和后方击锤之间有长连杆,后方的快慢机虽然能简化设计,但操作起来真的是一言难尽。很多基础的战术动作都因为这个别扭的快慢机而变得更加复杂,每次出枪收枪时依照战术教案,都要先左手握住护木,右手后移握住枪托用拇指去拨动快慢机,复杂而又别扭,破坏了战术动作的连贯性。各个档位之间过大的间隔角度更是让操作性雪上加霜,快慢机顺序还是0(保险)-2(全自动)-1(半自动),想将快慢机拨到最常用的半自动档位,要拨动快慢机旋转180°。别说和M16比了,95式快慢机的操作便利程度连AK都不如。唯一让人欣慰的是,机匣盖部分有一段阶梯型结构,右手虎口卡住这里,右手拇指刚好可以拨动快慢机,这样就不用特意低头去看着操作了,也算是做了一点补救措施吧。
95式的瞄具安装方式有很多缺陷
这种上护盖改件仍然要承担对气体调节器限位的功能,依然有快拆和归零之间的矛盾
在光学瞄具的安装方面,95式作为一款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步枪来说,只能算是凑合用。虽然95式没赶上后来的导轨化浪潮,但在设计之初就专门设计了安装瞄具的燕尾槽,并且也配套研制了白光瞄准镜和微光瞄准镜,这在我国步枪史上还是头一次,但也仅算是解决了有无问题。95式采用的是传统的下机匣加机匣盖布局。对于无托枪来说,机匣就是枪托,就算用了上下机匣布局,上机匣也只是贴腮位置,根本不会用来安装瞄具,沿用下机匣加机匣盖的布局还能减轻重量。95式的照门也就和大部分下机匣加机匣盖布局的步枪一样,安装在节套上方,并且延伸出一个“L”型的悬臂结构用于布置燕尾槽,这种悬臂结构对光学瞄具安装的稳固程度有较大的负面影响,瞄具越重必然越不牢固。
95式的气体调节器由上护盖限位,防止误触遗失,但在分解维护时,要先拆上护盖才能拆气体调节器,如果燕尾槽上安装了瞄具,拆上护盖前就要先拆掉瞄具。虽然瞄具在燕尾槽上拆装后基本不会影响归零,不必重新校准,但这种固定方式和装配顺序与几十年前的AKMN(装瞄具有侧导轨的AKM的正式名称)相比,确实也不算有什么进步。AKMN由于机匣盖太薄无法安装瞄具,只能在机匣左侧设置燕尾槽安装侧镜桥来安装光学瞄准镜,每次拆枪维护时也要先拆瞄具再拆机匣盖。95式虽然也是下机匣加机匣盖布局,但无托布局只需要以枪管节套处和导气箍处为支点,就能设计一个稳定的导轨提把,气体调节器的防丢完全可以由次要的下护盖来解决,这样一来拆卸活塞维护保养时就不需要反复拆装瞄具了。
由于95式沿用了前挂后卡式弹匣,在换弹匣操作上就存在一些问题了。前挂后卡弹匣固然安装牢固,但用在无托枪上时,前挂动作会使弹匣底部前端和握把后端“打架”。95式的补救措施就是增大弹匣前挂点的面积,并且将前挂点棱角处理得更圆润,这样换弹匣的动作就流畅很多了。有人说95式换弹匣慢,因为95式的弹匣在后方,有托枪换弹匣时只需要眼睛稍向下瞟,就能很轻松的操作,这种观点是将有托枪的操作习惯生搬硬套到无托枪上。95式换弹匣时,在从携行具中取新弹匣的同时,只需把枪身向一侧偏转90°,就能用余光观察整个过程,稍加练习就可以非常流畅。
G36的拉机柄比95式要更复杂,但笔者认为这种设计的必要性其实不大
95式的白光瞄准镜底座较高,而机械瞄具的瞄准基线高度是正常范围内的
关于空仓挂机取消的这一问题,笔者在查阅了一些资料后,才得知这是由于我国当时聚合物技术还有待提升,95式弹匣抱弹齿强度只能说是堪用,如果增加空仓挂机功能,就要在弹匣口部后方开一个空仓挂机让位槽,削弱抱弹齿的强度,就会出现弹匣能装31发弹药的问题,射击时便会引发供弹故障,因此只能两权相害取其轻,取消了空仓挂机功能。
95式的拉机柄也是广受争议的一种设计,但笔者使用95时感觉其设计还是不错的。很多人认为这种顶置拉机柄应该设计一个向左延伸的拉杆,这样左手操作更舒适,或者像G36那样设计成拉机柄可向两边转动,平时竖直朝前的模式,双手均可以操作。但如果做成左置拉机柄,枪身左侧就会有凸起,背枪、肩枪、双手持枪等许多动作都需要枪左侧贴紧身体,左侧的拉机柄必然会钩挂装具,突出的拉机柄还会硌身体。而类似G36的拉机柄还要在拉机柄转轴处设置弹簧,需要考虑布置空间和弹簧尺寸寿命,而且开始阶段边旋转边拉动的操作手感也比较怪异,远不如固定式的顶置拉机柄来的实在。其实95式和G36的拉机柄没有什么本质性的差异,都不会造成钩挂,左右手均可方便的操作。
良好的射击体验
现在网络上关于95式最大的谣言就是“95式瞄准基线高,造成暴露面积过大”。这个谣言流传范围非常广,很多人都信以为真。实际上采用直枪托设计的步枪瞄准基线都不怎么低,所谓的暴露面积大更是无稽之谈。枪械瞄准基线高度对暴露面积的影响,其实还没有人体型差异造成的影响大,难不成战场上个子高的人就容易被爆头?实际上95式的瞄准基线高度属于正常范围内,射手可以很自然的贴腮瞄准。95式瞄准基线真正的问题在于,95式所配套的光学瞄具有一个较高的底座,光学瞄准镜的瞄准基线偏高,无法很好的貼腮射击。因此正如笔者在前文所说,95式的光学瞄具仅解决了有无问题,95式整体上还是偏向于使用机械瞄具。
95式发射的空包弹是聚合物弹头,发射时会燃烧产生黑烟,发射实弹时不会有这个问题
95式在射击时另一个问题就是扳机手感。由于无托步枪机匣在后,扳机在前,扳机和后方发射机间有长长的连杆,这就导致了无托步枪扳机手感天生不如有托步枪。但95式的扳机其实并不是糟糕透顶。95式的扳机手感较为明显的分为两段,第一段是仅有扭簧阻力的空行程,第二段扳机阻力稍大但行程也更短,整体手感偏软,扳机总行程比较长,非常适合边瞄准边扣动扳机。对于新手进行精度射击来说,这还是很实用的,但除此之外就不怎么好用了,在某些情况下不得不猛扣扳机才能及时击发。而且每一支95式的扳机手感都有一定不同,一致性不好,每次进行点射前笔者都要先空枪击发来熟悉扳机手感。
网络还流传了95式射击时油烟大,抛壳窗离射手面部太近,射击时又熏又呛,声音也特别响等说法。也不知道怎么就编出来这样的谣言。如果保养时枪油涂多了,也只有第一枪会将多余的枪油点燃造成大量的烟雾,无论有托还是无托步枪都有这个问题。除了枪油涂多了时的第一枪和发射空包弹外,95式根本不会出现油烟大的问题。所谓的声音响不过是心理作用罢了,强度很大的枪声,不会因为多传播20厘米就衰减多少,无托枪的枪声强度比有托枪大的说法也是空穴来风。
说了这么多,大部分人最关心的还是95式的实际精度。笔者在新兵入伍第一次实弹射击时,就很轻松地在100米距离上,用机械瞄具打出了48环的成绩(5发枪弹),整体散布在直径为10厘米的圆形以内,很多人也能轻松地在100米距离上用机瞄打出10厘米的散布,用光学瞄具更是易如反掌。用西方常用的精度测量方式,95式的百米散布在3.5角分左右。在21世纪初属于该价位军用步枪中等偏上的水平,即使在今天看来也称不上差。有很多人喜欢拿步枪的验收精度来推测实际精度,并对95式的精度进行批判,受到质疑时还会说既然大部分都能达到更好的水平,为什么不把验收精度设置得更高?稍有工业生产常识的都知道产品质量大致是呈正态分布的,不可能直接把验收精度定为期望值。
靶纸十环的白色区域直径为10厘米,95式很容易用机械瞄具在100米距离打出这种单发散布
前文提到过95式能倒立的绝活,射击时就能明显地感受到95式的后坐力相比其它小口径步枪来说是偏大的,这是由弹药、自动机重量和后坐速度等多方面决定的。但得益于优秀的设计,95式的枪口上跳幅度却不大。95式后坐力大而枪口跳动小,03式和M4则是后坐力小而枪口跳动大。
很多人都觉得小口径步枪点射应该很容易控制,一直认为短点射才是最有效的射击方式,这又是没有射击体验想当然的说法。就算是小口径步枪,经验射手在100米立姿无依托两发点射的情况下,散布密集界依然大的感人,要不然俄罗斯也不用搞什么阿巴甘计划,开发高速点射(AN94)和平衡后坐(AEK971)等自动原理了。笔者曾用95式在100米距离上,在卧姿有依托的条件下,用两发点射的方式发射10发枪弹,最终打出89环的成绩,纵向散布接近25厘米,要是换成无依托射击,能不能全上靶都是问题。不过总体来看,95式的点射精度还是比较优秀的,换用其它步枪,笔者肯定打不出这种成绩。
总结
总的来看,95式确实是一款划时代的国产步枪,其材料、布局、内部设计和实际精度都可圈可点,但某些具体细节设计上却让人一言难尽。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研发时间短的问题,也有我国工业基础较差的缘故。不过从95式开始,我国逐渐摆脱AK的束缚,开始走向独立自主的道路。随着工业能力的提升和部队的不断反馈,我国也推出了改进型的95-1式步枪,弥补了95式的诸多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