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为导向的大学生创新训练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成效研究
2021-03-24嵇敏陈璐
嵇敏 陈璐
[摘 要]高校“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双一流”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加强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是国内各研究型大学的普遍共识。在已有的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模式下,基于河海大学荣誉学院——大禹学院的办学实践,课题组探讨以问题为导向的创新训练对学术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成效,提出“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通过本科四年的科研实践磨砺引导学生萌发创新意识,强化创新能力,提升科研实力,为硕士、博士阶段的学术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做好准备。
[关键词]创新训练;学术型;拔尖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03-0027-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是我国七大发展战略之一。因此,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保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要求,是当前对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同时,在高校“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双一流”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因而国内各研究型大学都有着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普遍共识。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各高校的培养形式多样,但每所高校都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并以此为抓手,促进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根据《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和《教育部关于批准实施“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2年建设项目的通知》(教高函〔2012〕2号),教育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是为了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内容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创新训练项目是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计划项目要求本科生能够走近科研、投身科研,因而通过创新训练项目的实施,能够加强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锻炼,对学术型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1-3]。本文在河海大学荣誉学院——大禹学院“以问题为导向的创新训练研究”的实践基础上,探讨其做法,分析其对学术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成效。
一、大学生创新训练体系下人才培养的现况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第一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开展,2011年教育部又继续强化,颁布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育〔2011〕6号)。至今,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已走过了13个年头,成为高校培养人才的一种长期建设项目。
大学生创新训练是按照“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的原则[4],鼓励学生参与其中,进行实践训练。对其人才培养的实效性研究,目前相关的论文较少,在中国知网以“大学生创新训练” “人才培养”为关键词搜素,获得的文献相对较少,比较多的是阐述如何开展大学生创新训练的研究。究其原因,一是大学生创新训练目前实施的时间范畴有限,二是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成效还未凸显,反观如何更好地实施大学生创新训练是目前研究比较多的内容。
目前,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主要针对在校本科生,项目负责人为本科生,學生根据个人的兴趣自主选题或者选取指导老师研究项目中的某点内容进行深入探究,培育期限为一年,要求在本科毕业前结题。对于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管理,基本定为国家级、省级、校级三个级别,根据学生的选题方向、选题内容、实施可行性等综合进行答辩、立项、定级别,并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助力学生开展研究。目前申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基本为大二或大三的学生,根据小组成员的需求组建一支3~5人的团队,根据选题开展相关研究。
横向来看,大学生创新训练调动了部分学生的兴趣,为一些想参与科研、想提前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生提供了平台与机会,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5]。但纵向来看,一方面,参与创新训练的学生相对学生总数来说占比还是较少,普及度不够高,每一所高校创新训练项目的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类的定级也有着数量限制;另一方面,创新训练规定的培育期是一年,如若延期半年结题,创新训练的时长最多也才一年半时间。而结题后几乎只有很少的学生愿意继续研究。在这样一个时间短、要求高的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研究体系之下,学生想更好地开展创新训练研究是有限制的[6],不利于人才创新能力的有效实践与锻炼。如何更好地让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训练,如何让学生在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取得更好的成效,是一个关键点,也是如何更好地进行人才培养的思考点。
因而本文基于河海大学荣誉学院——大禹学院这一办学实体,提出大学生创新训练的新模式——以问题为导向的创新训练,来探究大学生创新训练更积极更有效的方式,从而进一步探究学术型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以问题为导向的大学生创新训练
河海大学大禹学院以问题为导向的大学生创新训练,依旧遵从“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的原则,在此原则基础上加大创新训练的维度和广度,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创新训练,同时拉长创新训练的时间轴,从大学一年级贯穿到大学四年级。“以问题为导向的大学生创新训练”注重学生对问题的自主思考,在专业知识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让学生在一年级提出问题,在二、三年级深入分析问题,在四年级在深度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做好与硕士、博士阶段学习的有效衔接。
(一)大学生创新训练能力培养“全覆盖”
针对只有少部分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现状,提出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全覆盖”的培养理念。在学生大学一年级时开设专业知识报告会,邀请国内外的学者为学生带来专业的前沿性知识,让学生在了解专业的基础上,了解什么是科研。经过一年的熏陶,一年级结束时,要求全体学生参与创新训练组队,每组人数控制在3~5人,让每一名学生在小组中都能发挥实际作用。在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参与率100%的基础上,开始项目选题报告会,让学生走上讲台,进行项目选题的分享,进行项目可行性分析的研判。大学生创新训练能力培养“全覆盖”的培养理念,让创新能力训练深刻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提高学生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观能动性。
(二)大学生创新训练能力培养“全程化”
在以往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培育一年的时间长度上,提出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 “全程化”的培养理念。以创新能力培养的条件、途径、载体等要素为基础,一年级时学生整合导师资源进行创新训练组队立项,二年级时学生每月研讨汇报项目研究进展,三年级时学生进行项目成果展示和经验总结,四年级为科研助力衔接硕博阶段,实现本科四年“全程化”创新能力训练的培养模式。此“全程化”的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避免了原先研究时间短、研究内容浅显等弊端,有助于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某项研究。每年的寒暑假期社会实践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研究时间,同时就某一问题进行实践有助于学生明确实践目标,提高实践成效,甚至于能将创新训练与本科毕业设计或者毕业论文相结合,有准备、有方向、有成效地进行一次真实的科学问题研究。
(三)大学生创新训练能力培养“全方位”
在以往大学生创新训练应该进行本专业知识研究的理念下,提出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 “全方位”的培养理念。只要学生对某一知识点有疑惑,就可进行该问题的科学研究,而非局限于本科所学专业,这也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大学生创新训练”的初衷之一。“全方位”的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要调动全校的教师资源,建立创新训练“导师库”,学生可以邀请学校内的任何教师担任创新训练指导教师,同时也引导学生树立“人人皆吾师,处处有学问”的学术信念。
“全覆盖、全程化、全方位”的大學生创新能力训练,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大学生创新训练”的具体细化,旨在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发现问题,让学生在多途径的措施下,尝试以科学研究的方式对问题进行解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学术研究能力。
三、以问题为导向的创新训练模式下学术型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河海大学于1915年创办,已办学104年。河海大学1995年设立试点班开启拔尖人才的培养计划,2009年专门成立大禹学院作为河海大学培养学术型拔尖创新人才的荣誉学院,至2019年已经办学10周年。目前大禹学院已有7届毕业生。以问题为导向的大学生创新训练在大禹学院已实施四年时间,该项目的实施是学术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的过程。
在开办大学生第二课堂的基础上,课题组结合PU口袋校园,探索总结出“三全”创新训练模式下的PU课程。PU课程以“加强基础、因材施教、特殊培养”为方针,以专业为单位,以年级划分时间阶段,全程化覆盖学院全体大学生,包括一年级学术基础PU课程、二年级学术兴趣PU课程、三年级科研启蒙PU课程、四年级科研实践PU课程,不断夯实循序渐进的学风建设基础,大力营造博学严谨、执着创新的氛围,以强化对学术型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一)学术基础PU课程萌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为学生营造“转身遇见大师”的国际化学术环境,邀请数学、物理、哲学等基础学科方向的教授、博导,为学生讲授自身的科研经历、学术成果、切身体会,让学生感受科研创新的魅力,培养学术科研意识、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及早进入科研领域。每一位一年级学生都能聆听10位以上学术大师的故事分享,此措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启蒙并发展,提高了其对大学生创新训练的兴趣,从而在创训项目高覆盖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走上学术型拔尖创新人才的道路。
(二)学术兴趣PU课程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学生创新训练组队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创新训练指导老师的研究方向,选取难度适中、研究目标清晰的课题,尝试开展创新训练研究。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互动,实现知识、技能的共享,能达到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观察理解问题的目标。与此同时,学术兴趣的培养是引导学生深入做好创新训练的催化剂。例如2019年大禹学院2017级共116名学生,全员参与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共立项40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3项,校级34项。正是学术兴趣的引导,让学生们打破学术难以突破的惯性思维,在学术型拔尖创新人才的实践道路上尝试迈开步伐。
(三)科研启蒙PU课程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年级是大学生创新训练真正的实践阶段,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是必然的,科研启蒙PU课程让学生能够全面了解科学研究的前沿状况和具体的研究过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为学生提供和教授、专家交流的机会。与此同时,系列讲座还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和研究方向提供思路,引导他们找到自我兴趣点,在大学生创新训练研究中能够克服困难、激励自我,培养踏实严谨的科研精神,在学术型拔尖创新人才的实践道路上做好准备。
(四)科研实践PU课程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
在前三年的大学生创新训练实践基础上,要引导学生管理科研时间,基本掌握准确快速检索文献的技巧,同时在设计实验、操作实验、实验报告撰写、论文专利撰写方面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探讨研究。这使学生回归学术本位,为学生构建自由开放平等的学术交流空间,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运用能力、判断能力、整合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使他们能真正走在学术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路途上。
学术型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以问题为导向的创新训练能够贯穿学生四年的学习,在萌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鼓励全体学生参与创新训练,通过创新训练的实践过程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让更多能够成为学术型拔尖创新人才的学生早日走进科研的世界,提前做好准备。
四、结语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各高校的共识,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一种长期建设项目,后者为前者的一项具体措施,因而本文提出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大学生创新训练对学术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有着实际意义。河海大学大禹学院以培养学术型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也采用诸多措施进行了探索。研究表明,大禹学院以问题为导向的大学生创新训练对学术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有着积极的效果:(1)在创新意识培育的引导下,学院学生100%全覆盖参与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2)四年的创新训练过程让学院大部分学生了解了科研,并做好走上学术道路的准备;(3)学生对于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真正投入精力做研究,将原有的一年研究时间,扩展为四年甚至延展到硕士、博士阶段,故而学生能够认真地开展学术研究。总体而言,以问题为导向的大学生创新训练对学术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起到了良好的成效,在大禹学院7届累计894人的毕业生中,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有83人,攻读硕士学位的有665人,83.7%的学生继续深造,他们齐头并进争做学术型拔尖创新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左明辉,崔术新,陈玉锋,等. 大学生创新训练与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8(8):78-79.
[2] 朱翠兰. 基于科研训练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9):102-105+108.
[3] 张学民,李银然,王英梅,等.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大学教育,2019(12):77-79.
[4] 杨芳,韩雷,尹辉. 中南大学扎实推荐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J]. 中国大学教学,2014(10):33-35.
[5] 张林,苗灵童,李青青,等. 基于科研创新训练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对策[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2):42-46.
[6] 王凤,许志明,倪伟传,等.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践改革探索:以“互联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为例[J]. 大学教育,2019(6):169-171.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