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公共卫生治理体系的思考
2021-03-24金菊朱静
金菊 朱静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坚持把公共卫生治理工作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他明确强调,要始终不渝地坚持把人民的身体健康放在首要战略地位,尽最大努力争取全方位地、全周期地保护公民的身体健康,加快对公共卫生治理体系的完善,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尽量快速形成有利于人民身体健康的生活方式、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和公共卫生治理模式,从而实现经济健康社会的良好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预防疾病为主、坚持预防和治疗相衔接、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指导方针,建立更加牢固的公共卫生治理投入机制,要加大防控疾病体系改革力度。能否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直以来是我国公共卫生治理的脆弱环节。反思过去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可以明显看出我国公共卫生治理体系不完善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不平衡不充分、运行机制与分工协作不健全、医疗保障体系的及时性与药物应急保障不健全。因此,通过梳理过去治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成效,并且根据当前公共卫生治理的基本状况,提出我国目前公共卫生治理体系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且针对问题概括提出完善公共卫生治理体系的四条建议。
关键词:公共卫生;治理能力;治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R-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05-0144-03
一、完善公共衛生治理体系的相关概念
(一)公共卫生的概念
公共卫生其实是一个历史概念,公共卫生的概念以及其外延已经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历史演进过程。从历史上的角度来界定公共卫生的概念,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人们所理解的公共卫生的含义就是,公共卫生是疾病的治疗以及个人卫生的爱护。人们从前关注的是疾病的治疗,后来渐渐地认识到疾病预防的重要性;人们从前关注的是个人卫生,后来渐渐地认识到公共卫生的重要性。由于近年来传染病的爆发,国家必须加强传染病的治疗工作和预防工作,从而成为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公共卫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公共卫生主要是为了改善社会的医疗卫生条件以及基础条件,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治疗和重大传染疾病的恢复工作。其次,公共卫生是为人民百姓普及和宣传教育相关医药知识,为人民百姓提供医疗服务,从而培养人民百姓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产行为。
(二)公共卫生治理体系的概念
其实,公共卫生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疾病预防和疾病控制系统,拥有一套完善的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可以更加有效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其主要包括:各级政府、疾控机构以及疾病防控专业人才三个主要部分。
二、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近年来由于人们不正确的生产行为和生活方式从而引发生了众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2003年的SARS危机、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以及2013年的H7N9禽流感等。这些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给许多城市带来了严重的后果,造成了大量经济损失,威胁着人民百姓的身体健康。所以,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的同时,公共卫生治理工作必须要加强各级政府和领导的足够重视。正因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不确定性和破坏性较大的特点,所以必须要加快完善国家公共卫生治理体系,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从而提升国家整体的公共卫生治理能力。
(一)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建设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突出
在思考与总结过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治理工作,明显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建设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的严重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发展状况与新时代要求、新医改进程、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对于健康的需求等不平衡问题十分突出。在治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防控和治疗”相分开的情况。存在这种状况主要是由于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的分工协同机制欠佳和联通共享环节明显不足。二是表现在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能力不足。存在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政策决策者、制定者和公民自身存在“重视治疗和轻视预防”的误区,他们总认为做好疾病预防工作并没有多大意义,也在于国家公共卫生治理经费投入不足、人才激励机制不完善,所以导致了专业人才大量流失。
(二)运行机制与分工协作不健全问题突出
深刻思考过去国家在治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表现出我国公共卫生治理的运行机制与各个部门分工协作不健全的主要问题。主要体现在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和基础研究的分工协作和运行机制不完善,存在“预防、临床和基础研究”相脱节的情况。信息共享相对不足主要体现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机构和科研单位三者之间,当真正发生公共卫生事件时,很难形成快速反应、信息共享以及职责分工明确的应对机制。
(三)医疗保障体系和药物应急保障体系不完善
现阶段我国还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医疗保障体系的及时性和药物应急保障体系不完备的重要问题。首先,医疗保障体系的及时性有待提高,原来的医疗服务的相关要求对于患者快速就医存在一定的限制,这就需要医疗保障机构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展的情况及时调整支付方式和医保目录等相关内容,从而提高公共卫生治理的效果。其次,就是药物保障体系不充分问题亦突出,主要表现在有关根治传染病的药物、疫苗的研究工作、资金投入不足和专业人才大量流失等现象。由于新发传染病具有蔓延较快的特点,新型药物的研究和疫苗研发的速度往往落后于疾病蔓延的速度,并且当前对于重大疾病的控制还主要是依赖已有的药物。
(四)公共卫生法律体系不完善
当前,我国虽然已经颁布了一些关于公共卫生治理的法律法规,如《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但目前现有的公共卫生法律法规内容不全面,目前的相关法律法规只是规定了在什么状况下才构成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具体的启动和终止过程,并没有明确规定二级、三级以及四级应急响应的具体使用情况,并且对于个人和公共部门机构的补偿并没有做出相关规定。
三、完善公共卫生治理体系的建议
(一)加强公共卫生、疾病预防以及医疗服务体系的分工协作
第一,要一直坚持公共卫生治理体系中的一个原则:就是要遵循“大国责任、公共投资和公立主导”。要加快提升公立医疗卫生部门对于公共服务的“公益价值”的产出能力。要坚持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顶层设计原则,要加大力度建设中央、省、市、县四级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并且要明确各层级相关部门的不同职责和权限。第二,我国要进一步改善公共卫生医疗资源结构的合理布局,加大力度建设传染病专科医院,并且要采取“平战结合”的模式。要在综合性医院设立单独的感染性疾病专科,还可以在有实力的医疗机构中设立检测实验室。第三,要运用协同防控和协同治理的理念加强各级政府、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医院等相关部门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从而实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相互配合,并且还要大力建立预警、治疗、恢复医疗中心。
(二)提高公共卫生协同治理能力
完善公共卫生的協同治理体系这一点非常重要,还要加快拥有完备的物资储备,这样才可以保证在治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有所保障。并且还要呼吁各个产业以及广大公众参与其中共同治理。举个例子:可以完善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的治理模式,构建更加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和国家储备体系。要加强各个部门、各个单位以及其他社会团体共同应对公共突发事件,建立健全协同配套机制。
(三)构建完善的医疗保障和药物应急保障体系
第一,国家医疗保障体系要加以完善。医疗保险相关制度也要进一步加强,将公共卫生治理的相关费用的结算,异地费用的结算方式、医保管理、药品的即时应用等工作要建立支持互联网医疗转换成适应应急响应的长效机制。并且医保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问题要深入研究,加大公共卫生治理经费的使用效果。第二,要完善药物应急保障体系。国家应该大力支持研发有关预防、治理、恢复传染病的药物工作,以及加强疫苗研发工作,大力培养专家人才,增强资金投入,从而提高国家药物应急保障体系。
(四)加快完善公共卫生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完善国家公共卫生法律法规体系,首先就是要完善公共卫生法律法规的相关内容,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更多的内容,从而使法律法规更加完善。例如,要把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内容纳入法律法规体系中去。其次要深刻认识医疗事业和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要性,树立医疗立法与预防保健立法并重的新型观念,坚持构建出体系更加完善、科学、规范,运行更加有效的公共卫生法律法规体系。要尽快研究修订现有法律法规中存在问题的相关条款,在立法中要重点增加应对新发传染病、生物恐怖袭击等非传统公共卫生应急的内容,要全面提升公共卫生风险防范的法律层次性。
四、结论
其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治理工作是一项涉及整个社会的系统工程,这就说明,我国要构建党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以及全民积极参与的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因此说,应该尽量避免陷入“到底是公共管理体系做主导还是医疗卫生体系做主导、公共卫生主导还是临床治疗主导等认识误区”。这就说明,无论是从科学的视角,还是行政管理的视角,都需要一直坚持多个主体的导向、多个学科的支持以及多个系统共同参与公共卫生治理的结构框架。
通过分析过去公共卫生治理工作,我国应该更加重视完善公共卫生治理的体系,并且要深入思考在公共卫生治理过程中存在的短板与不足问题,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出完善公共卫生的治理体系的相关建议,提高我国公共卫生治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袁建琼.自然法视域下完善我国公共卫生立法体系研究[J].法制博览,2018,(26):58.
[2] 李伟.浅谈公共卫生预防与控制研究的某些进展[J].医学美学美容,2018,(21):103.
[3] 南睿一.从社会工作角度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之道[J].现代商贸工业,2019,(8):209-210.
[4] 白利芳.区块链如何赋能公共卫生治理[J].网络安全和信息化,2020,(3):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