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能型人才培养视角下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实践研究

2021-03-24朱涛罗刚毅

经济研究导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朱涛 罗刚毅

摘   要:“课程思政”已经成为落实立德树人,实现“三全育人”的关键内容,充分体现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高职院校肩负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任,但其“课程思政”存在较多难点,如一元化教学模式不能实现多元化的教学目标、专业课教师缺乏足够的思政教育理论素养。通过构建专业课“课程思政”的“一二三四”教学模式,即实现一个转变、完成两个衔接、扮演三种角色、协同四个结合,将可以实现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一二三四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05-0048-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将其“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个领域”。当前,“课程思政”逐渐成为各个高校专业课和通识课课程综合改革的焦点。但是从现状分析,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还存在诸多的难点和问题,亟须构建专属于专业课“课程思政”独特的教学模式。

一、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原则

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需要遵循“实事求是、创新思维、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实事求是就是要结合每门课及具体特点进行设计。突出重点是专业课不需要每门课都是体系化地进行德育教育活动,也不需要每堂课都要进行简单机械的“课程思政”重复。

二、高职院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难点和存在的问题

(一)一元化的教学模式不能实现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高职院校专业课的教育目标本身应该是多元目标的统一,即要在专业课课堂上体现专业课的专业知识讲授、专业技能锤炼、价值观塑造的多元统一。但是,在相当多的高职院校专业课课堂上,重知识轻技能、重智育轻德育的情况还是经常发生,形成了重视专业知识讲授的一元化教学模式。关键的是专业知识讲授、专业技能锤炼、价值观塑造不是1+1+1的独立互斥关系,而是水泥和沙子凝固成混凝土的融合关系。在求真的课堂上融入求善的目标比在求真的课堂上融入求行的目标要难得多,专业课教师不仅在课堂上要求真、求行,更要融入求善、求美的教學目标和教学内容,从而让一元化的教学目标变成多元化的教学目标,让高职院校专业课发挥整体的育人功能。

(二)专业课教师缺乏足够的思政教育理论素养

专业课教师是实现专业课“课程思政”的设计者和执行者。他们的爱国情怀、理想信念、政治方向、广阔视野、高尚品格、创新思维都决定了他们的思政教育的素养。尽管他们可能是优秀的知识传授者,但却未必是优秀的德育工作者,如何将割裂的知识性与价值性在课上实现融合统一,如何敏锐地发现错误的思潮和学生的不良行为并加以揭露和抵制都是摆在专业课教师面前的难题。一方面,他们需要多参加相关的“课程思政”的培训,甚至走进思政课堂上去补充自己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也需要研究构建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法论。毕竟素养的提高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能一蹴而就,而构建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法论会从专业课的课程结构、课堂的教学内容、课程的教学方法等方面实现教学模式的流程再造,从而帮助专业课教师更有效地解决短期的棘手问题。

三、构建专业课“课程思政”“一二三四”的教学模式

(一)实现一个转变

专业课“课程思政”“一二三四”教学模式中的“一”是指一个转变,即教育理念的转变。高职院校专业课的教师需要完成专业课从只注重大学生的智育向德育、智育并重的理念转变。在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中,作者书写了孙悟空的两重人生:第一重人生中只注重智育,跟菩提老祖学习七十二变、筋斗云等各种本领,最终与天斗与地斗,被压在五指山下;第二重人生中,孙悟空跟唐僧学习磨练心性、修炼品行,最终弥补了孙悟空缺失的德育,从而成为成功的取经人。我们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教育也应是如此。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要给高职院校学生塑造出一双技能之手、职业之手,可是控制这双技能之手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如果拥有职业之手的大学生缺乏伟大的理想和抱负,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工作观,不能醒悟时代赋予的责任和历史使命,那么这双职业之手再强也必然不能为社会更好的服务。而这个事关灵魂的塑造过程只靠有限的思政课程学时和忙碌的思政老师参与是远远不够的。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只有实现了教育理念的转变,才能在教学中挖掘出更多的“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设计更多的“课程思政”的教学环节、寻找到更多的“课程思政”的实现途径。

(二)完成两个衔接

专业课“课程思政”“一二三四”教学模式中的“二”是指两个衔接,即专业课“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衔接、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的衔接。

第一个衔接是完成专业课“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衔接。专业课“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衔接是指在德育中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的相衔接,实现高职院校学生的工作观、劳动观、职业精神塑造与职业技能塑造、职业知识传授的有机统一。这里的工作难点在于专业课程的德育教育如何区别于思政课程的德育教育,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只有这样,才不会走老路,演变成另一种形式的思政课程。在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实践活动中,我们设计了许多与党情世情国情民情相结合的热点案例,使用触觉、听觉、视觉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来实现对学生工作观、劳动观、职业精神的引领。例如,在管理学课堂上,专业课教师设置了这样的讨论题:各个国家管控疫情模式的比较。学生通过比较各国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结果,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同样,在管理学的课堂上,专业课教师把中国医生抗疫期间每天接待的患者数量和欧美医生每天接待的患者数量进行比较,中国医院每天会有2000万人就医,但医生却只有400万左右。近五分之一的中国医生一周的工作时间会超过80小时。随后将企业家褚时健、马云、任正非的作息时间列出来让同学体会为什么说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什么叫做中国式的勤勉。而通过对于宏观政策带来的商机的案例分析,则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政策,从而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最好的教育不是直接进行观点的灌输,而是通过引导学生寻找事实、反复思考,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专业课教师通过制作很多专业情境下的思政案例进行有效引导,实现了与思政课程双管齐下、无缝配合的作用。

第二个衔接是完成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的衔接。即專业课教师与学生工作教师、管理人员的衔接。通过教学部门教师与学生部门教师的衔接,建立起一个涵盖所有教师和所有部门的联动育人机制。首先,解决教学管理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统筹不协调的问题。其次,解决专业教师和党支部书记、辅导员之间,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校内实习基地与校外实践基地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再次,解决对学生评价机制不全面的问题。将教学管理中的学生课堂表现、学生学习表现和学生管理中的学生生活表现、活动表现进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评价和培养。

(三)扮演三种角色

专业课“课程思政”“一二三四”教学模式中的“三”是指专业课教师要扮演好三种角色,即学生大学生活的规划师、学生行为的指导师、学生人生的设计师。

学生的大学生活规划师角色要求高校专业课教师要辅导本专业每名学生对学业进行规划。引导本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学会科学的方法论。在本专业的考查课和考试课之间、课上学习和课下学习之间、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之间能够找到平衡,不断地提高职业化技能,顺利完成学业,培养出“专一、专注”的学习态度和“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

学生行为的指导师角色要求高校专业课教师要对本专业每名学生的道德素质、行为养成进行教育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通过分析高铁霸座事件和疫情防控中的冲突事件,引导学生分析未完成社会化的“巨婴”会给社会秩序造成的危害,从而完成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通过“课程思政”的巧妙安排,培养学生学会分享、遵守秩序、勇于担当、善于合作等价值观,让学生在未来职场中更好地立足。

学生的人生设计师角色要求高校专业课教师要辅导本专业每名学生的人生做好职业规划和生活规划,培养本专业学生追求幸福的能力。帮助本专业学生在芸芸众生中寻找到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专业课教师通过讲授时间管理、情绪管理、身体管理、目标管理、安全管理等课程,让本专业学生学会为自己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和生活规划,更容易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高校专业课教师通过扮演好以上三种角色,可以将“课程思政”的内容和要求真正落到实际行动中去,让学生建立起专业伦理和学习伦理,从而在学习规划、职业规划、生活规划、行为养成中都受到“课程思政”蕴含的德育浸润,最终获得德育智育的双提升。

(四)协同四个结合

专业课“课程思政”“一二三四”教学模式中的“四”是指专业课的“课程思政”要做好与学生特长的结合、与教师特质的结合、与专业特点的结合和与学校特色的结合。

与学生特长的结合需要专业课教师能够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授课理念,真正挖掘出视觉型学生、听觉型学生、触觉型学生不同的特长和学习方式,借助信息化手段,设计能让不同特长学生都能充分参与的“课程思政”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教师选择的典型案例和中国故事一定不能仅仅来源于教师自己的喜好,而应该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专业课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真正关心的事情和喜好,围绕学生关心和感兴趣的人和事件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活动的设计。

与教师特质的结合需要专业课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特色进行“课程思政”的设计和融合。教学型的专业课教师多从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寻找专业课程与思政理论的结合点,从而沉浸式嵌入、高度融通,让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案例中感染到“课程思政”的影响。科研型的专业课教师多从科研精神和治学态度上寻找专业活动的切入点,通过学习科学的方法和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得到治学精神和科研精神的熏陶。实践型的专业课教师则多从知行合一和探索实践上寻找专业实践类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结合点,让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学以致用。

与专业特点的结合需要专业课教师归纳和总结出本专业独特的核心素养要求,以方便与其他不同专业的核心素养区分。因为每一个专业都有每一个专业的核心素养要求,因此,每一个专业“课程思政”的切入点和核心内容的设计也是有所不同的。例如,市场营销专业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是真诚、热情、目中有人、心中有爱,财务管理专业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是诚实、严谨、细致,健康管理专业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健康、卫生、自律等等。因此,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进行相应的专业核心素养设计和创新,而不是照搬照抄其他专业的核心素养,将使专业课“课程思政”落到实处。

与学校特色的结合需要专业课教师要考虑到不同学校的历史沿革、文化氛围、思维特点、行为习惯进行“课程思政”塑造挖掘和引导。例如,位于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要考虑到不同民族间的差异,引导该地区的学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中华民族、对历史文化、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认同,加大爱国主义的教育;而位于红色文化地区的高校,要结合革命史和发展路径,进行红色资源的整合和传播,培养学生奋斗精神和自豪感,能够认真传承和发扬红色精神。总之,针对不同的高职院校特色采取不同的“课程思政”的设计,能够让各个高职院校各个专业的“课程思政”更有自己的特色和创新性。

参考文献:

[1]   何忠盛.加强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主要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3,(6).

[2]   赵晓莉.浅谈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J].经济研究导刊,2011,(29).

[3]   徐枫.浅析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1,(11).

猜你喜欢

高职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