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高超音速导弹
2021-03-24朱江明
朱江明
AGM-183A高超音速导弹的效果图
近日,美国国防部副部长希克斯在社交媒体上表示,美军的首要任务是增强威慑能力以应对中国军事力量的崛起。美国国防部官方网站也发表文章称,高超音速武器已经被美军视为一项最高优先要务,以对抗中国和俄罗斯的高超音速武器。资料显示,美军最优先发展的高超音速武器为美国空军即将准备列装的AGM-183A高超音速导弹。
美国空军有关人员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即将面世的AGM-183A高超音速导弹能以平均6.5马赫(1马赫即1倍音速)和8马赫之间的速度飞行,只需要10到12分钟即可命中1600公里以外的目标。根据国际上现在通用的标准,超过5马赫速度的导弹可称为高超音速导弹,这个速度标准实际上主要是针对中国东风17这一类新概念制导武器而来的。众所周知,如美国民兵导弹这一类洲际弹道导弹的末端速度普遍在20马赫以上,然而这些速度更快的武器却不能称为高超音速武器,因为此类导弹都是以常规火箭为动力,并且以抛物线弹道飞行,整体飞行轨迹不难监控和预测,给了对手拦截和判断落点的机会。
新的高超音速导弹采取的是另外一种飞行模式。首先导弹会被一个火箭助推器推进到特定的速度(一般超过20马赫)和高度,其后一个特殊外形设计的乘波体滑翔飞行器会被释放出来,作为中末端飞行的弹体,这个滑翔器的飞行轨迹是随机飘忽且不能预测的,这导致现有的常规拦截手段很难在中末端拦截此类武器。而在命中目标前的最后阶段,这个滑翔弹体仍具备超过5马赫的速度,无疑增加了弹体的杀伤力和穿透性,因此,此类导弹杀伤力惊人。
美国现在非常重视这个项目也在情理之中,毕竟这是一种难以防御且杀伤力巨大的武器。也正如美国所说,在这个领域美国目前已经落后于中俄。美国如此重视高超音速导弹,也涉及到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这类导弹到底能够干什么?
高超音速导弹背后的乘波滑翔弹体并不是什么新概念技术,早在二战期间,德国科学家就曾经论证过这种武器的可行性,然而当时弹道导弹和火箭技术也只是刚刚起步,因此并不具备研发此类武器的条件。而且,当时德国科学家提出的方案是制造一个乘波体的轰炸机,高速滑翔到英国上空执行轰炸任务,然后再用常规速度返航。这个想法在1960年被美国波音公司继承,研发了一款名为X20的实验机型,并且准备用于太空探索任务,也就等于一款高超音速的航天飞机。不过,以当时的材料学技术而言,这个项目难度太大,于是在1963年被放弃。
整个冷战期间,美苏都曾经探索过此类技术,但是并未研发出可以部署的武器,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不实用。美苏在冷战中研发的洲际导弹的主要目的是,运载核弹头向对方发起毁灭性打击,因此要求载荷足够大且必须能够快速命中目标。在这个指导思想下,采用高抛弹道的常规弹道导弹无疑是最合适的,因为这些导弹的速度已经超过20倍音速,且以当时的技术来看,精确度和载荷都达到了最佳的平衡状态,对于高超音速武器的研发也仅仅限于技术储备。
然而,冷战后美国军方开始重新捡起高超音速导弹这一概念,原因是美國希望研发一款能够快速打击目标的常规制导武器,而且要求其弹道特征必须跟现有的洲际弹道导弹不一样。这个奇怪要求背后的逻辑很简单,美苏在冷战期间建立了非常完善的核导弹预警系统,一旦发射洲际导弹会触发这个系统的警报,就可能导致对方误判要发动核战争。美国在冷战后发现自己需要对一些全球性突发事件做出反应,比如攻击恐怖分子的基地或者斩首如萨达姆这样的地区强人,而战斧这类常规巡航导弹反应速度太慢。如果研发一款导弹,能在10分钟内精确命中1500公里外的目标,岂不美哉。由于乘波体方式滑翔的高超音速导弹和常规洲际导弹相差甚远,所以,美国认为这种武器投入实战不会触发俄罗斯的导弹预警。
2006年,美国时任总统小布什批准了一个名为即时全球打击(PGS)的导弹研发项目,要求美军部署一款可以在一小时内命中全球任何地点目标的高超音速导弹。2011年11月,美国陆军太空与导弹防御司令部成功测试了第一个先进的高超音速武器(AHW),这是PGS项目立项后首次进行试验,该导弹在30分钟内,以6马赫的速度命中了3700公里外的目标。试飞时,AHW在雷达中显示出非弹道轨迹。这是一项至关重要的设计功能,因为它的轨迹比正常洲际弹道导弹低得多,且平坦得多,因此可以防止其他核武器国家误认为AHW是核武器。当时的美国国防部长也表示,美国初步具备了“即时全球打击”的能力。然而,美俄在奥巴马当政期间进行了一次削减战略武器的谈判,把PGS也列入了削减名单之内,因此,美国虽然认为技术已经成熟,却碍于条约没有继续研发和装备这款武器,PGS项目基本算是不了了之。
不过,特朗普上台后宣布美国退出中导条约,开始重启高超音速导弹项目。俄罗斯则迅速把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的高超音速导弹拿出来试验并且装备,还以颜色。由此可以看出,其实高超音速导弹在美国进度落后的根本原因是军控谈判失败,而不是技术上落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