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乌兰县柴达木双峰骆驼生产情况的调查
2021-03-24吴法平许显庆李明录
红 卫 吴法平 许显庆 韩 赟 李明录
1.青海省海西州乌兰县畜牧兽医站,青海乌兰817199;2.青海省海西州乌兰县铜普镇畜牧兽医站,青海乌兰817199
为全面了解青海省乌兰县柴达木双峰骆驼生存现状、养殖效益、产业发展情况,2020年笔者对乌兰县柴达木双峰骆驼生产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现将调查的结果报告如下。
1 乌兰县柴达木双峰骆驼的来龙去脉
柴达木地区养殖驯化柴达木双峰骆驼的时间始于西周历王时代,距今约2 795年之久。清朝时期,柴达木双峰骆驼养殖区已经形成,主要养殖区是乌兰(含德令哈)、都兰、格尔木一带,说明这些地区自古就是柴达木双峰骆驼产区,主要由蒙古族牧养。20 世纪30年代,原新疆的哈萨克族从1934-1939年2 次迁入青海省1 800 余户,驻牧于柴达木盆地茶卡、马海、尕斯一带,带入大批哈萨克骆驼,从而柴达木双峰骆驼有了哈萨克骆驼的血液。新中国成立后,1952-1954年先后从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购进骆驼2.8 万余峰,以茶卡、香日德、诺木洪一带为牧养柴达木双峰骆驼基地,担任运往西藏的物资运输任务。1955年青藏公路通车,骆驼全部移交青海省,成立了柴达木双峰骆驼场,这批骆驼成了现在乌兰县柴达木双峰骆驼的主要组成,在养殖过程中,驼工们有意识地选择来自甘肃、宁夏、内蒙古、青海等地区彪悍体壮的骆驼进行选育,培育形成了柴达木双峰骆驼。根据文献记载,最早提出青海骆驼是柴达木双峰骆驼的是海西州农牧局专家许维毅同志,并且在1989年3月2日《柴达木开发研究》杂志第一期上发表了《柴达木双峰驼溯源》一文,这是第一次提出青海骆驼就是柴达木双峰骆驼的论断。
2 乌兰县柴达木双峰骆驼的生产概况
乌兰县柴达木双峰骆驼的主产区是莫河骆驼场、柯柯镇卜浪沟村、南柯柯村,分别养殖642 峰、1 670 峰、212 峰。莫河骆驼场为国家骆驼品种保种场。
截至2020年7月,乌兰县饲养柴达木双峰骆驼2 573 峰,其中,茶卡镇9 峰、铜普镇40 峰、柯柯镇1 882 峰(其中卜浪沟村1 670 峰、南柯柯村212峰)、莫河骆驼场642 峰。能繁母骆驼894 峰,年产仔412 峰。
3 柴达木双峰骆驼产区的自然条件
乌兰县茶卡镇、柯柯镇卜浪沟村主要为荒漠半荒漠草原及沼泽草原。柯柯镇卜浪沟村海拔较低,一般为2 830 m,草原以戈壁荒漠半荒漠为主,也有沼泽草原,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冬季寒冷,夏季酷热,气温日差较大。大风从3月份一直吹到6月份,不利于牧草返青。植被主要有红柳、梭梭、冰草、芦苇、芨芨草、白刺,锁阳。卜浪沟村已经列为梭梭林自然保护区。
4 乌兰县柴达木双峰骆驼的品种特征
柴达木双峰骆驼外貌主要特征是身躯高而短、呈圆筒型,前躯发育较后躯优,头短小似羊头,嘴尖细,唇裂如兔唇,眼眶骨隆起,眼球外突,额宽广而凹,耳小直立、贴附于脑后,颈础较低,项脊高而隆起,颈长呈“乙”字形大弯,胸显宽而深,肋圆拱良好,背部附生双峰,前峰高而窄,后峰低而广,掌直立丰满时为蓄集大量肉脂胞的表征,腹呈卷腹、不外凸,肘、腕、蹄、后蹄、胸低处形成体或角质垫,跪卧时起保护作用,尻短斜,尾短细,前肢大多直立,后肢普显刀状肢势,蹄由富弹性的角质物构成,前蹄大厚似园形,后蹄小薄似卵园形,每蹄分二叶似牛蹄,每叶前蹄有角质化的趾,适宜在松软泥泞地行走。
5 乌兰县柴达木双峰骆驼的生产性能
5.1 产绒毛性能
成年种公骆驼毛长11.88±2.57 cm,绒层厚6.24±1.12 cm,产毛量6.04±1.29 kg;成年母骆驼毛长12.10±2.85 cm,绒层厚6.18±1.34 cm,产毛量4.61±0.83 kg。
5.2 产肉性能
经测定,柴达木双峰骆驼成年公驼屠宰前体重495.00±34.16 kg,胴体重275.65±24.25 kg,屠宰率为55.65%±2.07%,净肉率达到42.44%±1.53%,肉骨比为3.60:(1±0.24);柴达木双峰骆驼成年母驼屠宰前体重547.50±66.02 kg,胴体重276.22±46.67 kg,屠宰率为50.26%±3.14%,净肉率39.56%±3.66%,肉骨比为3.72:(1±0.52)。
5.3 体尺测定
体尺测定的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乌兰县柴达木双峰骆驼体尺测定统计
5.4 发情与孕期
柴达木双峰骆驼交配的季节在每年12月至次年6月。初情期,公、母驼都是3 岁开始,但这个年龄还未发育成熟,一般公、母分群放牧,不让接触。公驼从5 岁开始即可配种,配种旺期可到15、16 岁,以后逐渐衰退,不宜再用,若继续使用,受适龄公驼的威逼,其不易接近驼群,配种和受胎率也会显著下降。母驼从4 岁开始即可配种,5 岁产羔,产龄期可达20 岁以上,体质好的母驼可连续产10 胎,一般的母驼在8 胎以后,不再产驼羔。
每年12月至次年6月发情配种,自然交配情况下,年平均受胎率75%,繁殖率53.5%。平均怀孕期为403 d。在13 个月的怀孕期后,雌骆驼通常会产下1 只小骆驼驹子。
5.5 饲养管理
乌兰县养殖的柴达木双峰骆驼一年四季放牧在荒漠半荒漠草场,每天在草原上任其游走,不归牧,只有在6月底或是7月初,抓骆驼绒毛时节,集中起来抓骆驼绒毛。同时,也是牧民们检查自己的骆驼是否丢失或是产驼羔情况的好机会。
6 乌兰县柴达木双峰骆驼生产存在的问题
6.1 养殖管理粗放
一是有“沙漠之舟”之称的柴达木双峰骆驼,在农牧业机械化提高的情况下,其役用畜、交通工具的功能丧失殆尽。驼绒驼毛虽是市场“热门货”,但由于饲养量减少、驼绒驼毛产量低,生产形不成规模,没有产生良好的效益,因而牧户将骆驼出售的较多。二是靠天养殖骆驼的传统观念在牧民思想中根深蒂固,仍沿用顺其自然的原始放牧方法,让骆驼自己常年游走于草原。经营管理粗放,不重视建设骆驼养殖棚圈及水利和饲草料基础设施,使骆驼养殖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抵御灾害能力不强。
6.2 育种技术滞后
一是饲养骆驼的地方是戈壁荒漠草原,生存条件艰苦,饲养管理仍处于原状态,遗传、育种、繁殖、管理以及生产性能等方面的技术开发、引进、推广、普及等工作严重滞后。不重视对骆驼科研成果的推广,使养驼业发展失去应有的技术保障。二是政府对地方良种骆驼及产业缺乏认识,对待骆驼养殖不像对待牛、羊和其它牲畜养殖那样重视,忽视骆驼品种改良和效益开发,使乌兰县养驼产业发展缓慢。
6.3 商品转化率低
在原始放牧方式下,骆驼群结构不合理,生产周期长,出栏率低,饲养管理不善,疫病防治手段落后,商品化生产水平低,未能将资源优势很好地转化为商品优势。同时,对驼产品开发和养殖技术支持不够,没有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开发力度不够,难以取得养驼业的经济效益。乌兰县虽然具有开展骆驼产业的独特优势,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即货源优势不足,种源优势不足,政策优势不足,技术优势不足。
7 发展乌兰县柴达木双峰骆驼产业的建议
7.1 转变传统观念,提高产业认识
乌兰县广阔的荒漠半荒漠草地及粮改饲项目的实施,为发展骆驼产业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政府要引导农牧民充分认识到驼奶产业是一项投资少、成本低、见效快、效益好的产业。
7.2 加强基础建设,放牧补饲结合
荒漠半荒漠草地牧草质量差,产量低。在充分合理利用的同时,重视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增加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人畜饮水。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适当进行人工改造,提高草地生产力,转变传统观念的靠天养骆驼观念。依靠粮改饲项目的实施,利用丰富多样的饲草资源,通过打草贮草,研究适宜的饲料配方,对柴达木双峰骆驼进行人工补饲。
7.3 大力普及科技,强化服务功能
必须把养驼业作为实施乌兰县牧区优势资源转化战略的一项新型产业来抓。加大养驼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建立专业化的产业引导。建议尽快制定驼产业发展规划,出台骆驼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尽快制定驼奶行业标准和相关配套方案,加强对驼奶的监管;切实规范骆驼养殖专业合作社,加快对驼奶产业的科技支撑,广泛宣传和推广驼奶产业,以典型示范引路,推动产业发展。
7.4 加强政策引路,发展规模养殖
利用海西州正在推进骆驼奶产业的有利时机,通过骆驼奶产业扶持政策,发展骆驼规模养殖,调动广大群众养殖骆驼的积极性,形成一定的养殖规模,进行驼产品开发加工,创出地方特色产品,促进乌兰县养驼业实现大养殖、大发展、大产业、大效益。
7.5 以市场为导向,强化商品意识
发展养骆驼业,不能只强调数量的增长,而要引导农牧民遵循价值规律,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养殖经济效益为目的,强化产品开发和商品意识。从提高骆驼的产品质量、适应市场需要入手,拓宽流通领域,建设骆驼产品贸易市场,形成养、产、供、销、加工一体化的产业链。
7.6 打开产业思路,开发骆驼新业态
打造集骆驼牧养、驼奶产品、旅游观光、休闲养生、体验荒漠草原生活于一体的骆驼产业发展方向。在莫河畜牧场109 国道开展民宿骆驼养殖及柯柯镇卜浪沟村荒漠半荒漠草原探险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