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河道管理创新发展的探讨
2021-03-24陈宝君
陈宝君
摘要:水利工程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与社会发展及人们生活有着紧密联系。虽然现阶段水利工程建设水平得以提高,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仍需进一步研究,而河道管理问题是最为突出的。新时期,应做好创新工作,结合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案,改善河道水质,保护周边环境。本文将重点对新时期河道管理创新发展予以探讨,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给出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
关键词:新时期;河道管理创新;管理措施;
当今社会发展背景下,环境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其中尤以水环境问题的关注度最高。若想解决该类问题,做好河道管控和治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但现阶段在河道治理上,很多地区还在沿用传统模式,与现今发展需求不符,河道水质不能及时净化处理,存在的污染源无法彻底根治,再加上周边环境管控上的不到位,河道污染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及区域经济发展。为此,要加大创新力度,结合时代需求,给出有效方案,提高河道治理水平。
1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在水资源深入改革的当下,我国水利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是在河长制的落实中,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河长制的推动下,河道建设、防洪安全、提防管理、蓄滞洪区管理等多方面工作都得到了創新发展,为水资源保护提供了助力。但因为社会发展速度加快、理念上的不断创新,对河道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河长制制度也应该加以创新,更好地适应发展所需。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河道管理将工作重点放在日常保护、管理、维护及清洁这四个环节,对于河道保护及资源利用的重视度不高,产生浪费和污染,再加上制度落实不到位、人员管控等方面的问题,使得河道周边存在严重的乱建乱占现象,污染问题逐渐加剧。为此,要对现有的制度加以完善,针对现存问题给出有效的处理方案,加大创新改革力度,以保证河道质量。
2河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管理意识薄弱
部分群众因为缺少河道管理及环境保护的意识,会将生活垃圾或者工业生产中的垃圾废物直接排放到河道中,造成河道水质污染,河道环境不佳,且随着排放量的增多,污染加剧,生态体系结构遭到严重破坏。因为管理意识薄弱,河道周边经常会存在违章搭建的情况,这样不仅会占用较多自然资源,还会因为建设产生的垃圾导致河道出现堵塞现象,降低河道的泄洪能力,威胁周边及下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1]。此外,部分企业过于注重效益提升,对河道保护不够重视,河道周边的砂石被肆意开采,河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2.2责任机制落实不到位
河道管理因为内部设计内容较多,故而以协同作业形式完成,但是因为部门之间的独立性较强,协同作业效果不理想,在职责履行上会存在诸多问题,导致河道管理整体效果不佳,推诿情况严重。目前很多城市区域内的主河道和支流河道水质都因为工业生产及生活废物遭到污染,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再加上河岸周边资源占用量增多,很多自然资源,如绿色植被被破坏殆尽,严重影响了河道生态。对这类问题的产生原因展开分析可知,多数情况都是因为责任机制落实不到位,河道管理部门对于自身工作职责不明确,在工作落实中存在模糊处理现象,总体监管力度不足,部门间的协调能力较弱,河道存在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污染和破坏现象日益严重。
2.3非法占用
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城市人口不断增多,对生活设施及建筑的需求不断加大,但城市内部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在有限的资源下,很多城市开始占用河道周边资增源开展建设活动,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现代人的生活生产需求,但这一占用使得河道周边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再加上建设施工中选择的施工单位和人员缺少保护意识,河道周边的建设对河道生态带来较大的损害,不仅加剧了河道周边环境污染程度,还会使河道防洪防汛能力逐渐弱化,为河道管理带来较大难度。
2.4围河造田
为提高农业发展水平,扩大耕种范围,很多地区在不考虑地理条件的基础上,对河道资源予以占用,甚至已经深入大河道内部,严重缩减了河道滩涂面积,增加了淤泥质出现的几率,影响了地表水的调动,加剧了河道生态环境的破坏。此外,在围河造田过程中,并未考虑到河道长远发展的需求,存在较多的违法占用情况,对河道及周边环境带来了较大破坏。除此之外,防洪防汛措施未落实,汛期内周边房屋遭到严重破坏,降低了河道的利用价值。
2.5管理水平低
首先,管理手段落后。很多地区河道管理还在沿用传统模式,至于先进技术,如卫星定位、实时监控的引入则极为少见,无法做到信息的及时获取;其次,管理队伍专业性不强,人才缺失严重,现有管理制度得不到进一步完善。另外,工作人员综合能力不高,管理和环保意识薄弱,工作落实不到位[2]。
3加强河道管理的可行性措施
3.1开展宣传教育,深化责任意识
专业人员应结合区域实际情况,以多样化的方式开展宣传活动,向民众宣传河道管理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深化群众的责任意识。宣传中可利用语音播报、标语粘贴、公告印发、微信等移动平台,对现有的法律法规加以普及,提高群众的综合素质,加大对河道管理的重视力度。或者还可利用3·22世界水日、中国水周、5·12防灾减灾日、12·4宪法宣传日等进行集中宣传,增强群众的法律意识和爱河护河意识,努力营造全民参与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的良好氛围。
3.2完善和落实责任机制
一是建立专门独立的河道治理机构,根据区域实际情况给出针对性的治理方案,提高河道质量。当地政府应安排专人对河道治理部门加以管控,完善责任机制的相关内容,并注重职责任务的明确划分,加强管理的有效性。同时加大部门间的协作力度,保证工作的连续性、有效性,建立通畅的沟通平台,为各部门间河道管理相关信息的共享与传递提供保障。
二是健全监督和激励制度。监督和激励制度的完善对于河道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地调动有显著效果,也能够及时掌握工作落实情况,找出其中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再者,监督机制的落实可对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加以处理,减少环境破坏,避免损失形成。通过强有力的监督与工作激励两种方式,促进河道管理工作人员自身职责的覆行,抑制河道污染问题的继续恶化。另外,河道管理部门还应展开治理技术与治理设备的更新与优化工作,为水资源的净化与环境保护提供有力的保障[3]。
3.3加强管控力度
构建专业管理团队,对河道的具体情况实行勘察了解,给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确保政策和方案能够有效落实到相关负责人头上,注重相关工作的安排和处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问题处理,以保护河道性能及周边生态环境。同时,在监管机制的约束下,对河道水质实行定期检查,发现污染元素后立即进行检测和原因查找,给出有效的控制和处理措施,以提高河道管理的重要作用。
3.4水体监测
河道治理中不容忽视的一环就是水质的监测工作,管理部门应制定严谨的方案计划,定期实行水质质量及内部元素的检测,开展日常监测活动,及时发现存在的污染问题,加大管控力度,保证河道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平衡性,改进水源供应质量。此外,河道管理部门需将污水处理提上日程,污水通过科学处理且水质达到排放标准后才可排入水体中,使河道内水资源的置换时间得到缩短,促进水资源的有效净化,进而形成优质的河道生态体系。
3.5强化安全保护
安全保护的目的是加强河道管理的有效性,解决周边存在的违章搭建建筑。在安全保护下,需要对河道周边存在的违章建筑予以及时拆除,并规定时限,限期内未整改的建筑需立即联系责任人解决,且给予相应处罚,以减少对河道的污染和破坏。在安全保护落实中,应按照现有的规范要求对河道及周边环境加以整治和规范,减少危险源的出现,改善河道水质,保护生态环境,优化河道绿色性能。通过严格管理,可以加强河道建设工程的合理性,以免出现安全事故,也可有效提升河道管理部门的治理能力,維护河道生态环境的平衡,使河道长久持续地发挥出自身的功能与作用。
3.6加大管护力度
首先,加强信息化建设。在河道管理中引入信息化技术,构建完善的信息平台,做好信息数据的快速收集和处理,及时掌握河道情况,制定科学方案措施。引进先进技术,如卫星定位、远程操控等,加大河道管护力度。其次,构建高质量的管护队伍,展开前期培训和交流,强化队伍人员综合能力素质,明确管护要点,熟练操作各项技术,提高管护水平。
4结语
总之,新时期,为保护河道生态环境,必须加大对河道管理创新发展的重视力度,提升河道管理水平,保证其功能性,确保生态平衡,从而改善周边居民的生产和生活质量,避免资源浪费。
参考文献:
[1]史碧娇.浅析河长制在太原市河道管理工作中的实践[J].山西水利,2019(12):2-2.
[2]郭晓宏.试论河道防洪抗汛工程的施工质量[J].科学技术创新,2019(7):2-2.
[3]徐其中.新时期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创新思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No.300(18):187-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