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共同体构建的探索与实践
2021-03-24兀光波刘晨王庆李秀峰韩玉科
兀光波 刘晨 王庆 李秀峰 韩玉科
[摘 要]实践育人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是对实践育人工作的整体性设计与系统性推进。本文分析了实践育人的内涵与意义,并在探讨实践育人共同体的特征与构建模式的基础上,结合陕西职业技术学院与博世公司校企协同实践育人的探索实践情况,阐述了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构建路径,以期为高职院校有效开展实践育人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 实践育人 共同体
课题: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基于大学生“双创”小微企业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双向驱动模式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SGH20Y1594);2020年度全国职业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研究——以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博世汽车学院为例》成果(课题编号:2020QZJ163)。
引 言
实践育人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于一体,强调实践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重要作用,是促进大学生品格形成、品质养成、素质提高的新型育人方式。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政策文件相继颁布,育人理念持续创新。2019年3月,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在新时代人才培养工作中,实践育人被赋予了新的地位和意义,被提升至一个新的高度。
实践育人的内涵与意义
1.实践育人的内涵
作为基于实践观形成的育人新方式,实践育人以学生获得的课堂理论知识为基础,强调通过包括社会调查、学习参观、生产劳动、志愿服务、科技创新、勤工俭学、岗位实习等在内的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及导向性特征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兴趣得以激发,潜能得以发掘,个性得以发展,在实践中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及综合能力的培养,促进其成长成才。
2.实践育人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能力和作为认识结果的知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人们在实践中不仅锻炼了体力,而且锻炼了思维能力,使人的智力不断提高。随着实践的深入和扩展,人们获得的知识也不断丰富。
实践育人符合教育的客观规律。首先,实践育人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政教育工作的现实抓手,实践育人作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有效补充,满足“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育人要求。其次,实践使得课堂学习得到有效延展,为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搭建了有效平台,既让学生学会了生活及生产技能,懂得了行为准则与规范,还让学生学会了处理人际关系和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能力。再次,实践育人符合大学生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的基本成长规律,更加明确了学生既是受教育者,同时也是教育者;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最后,实践育人遵循素质教育的规律,坚持知行合一,将实践融入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满足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实践育人作为新时代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将全面推动育人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实践育人共同体概念的提出与发展
近年来,各高校主要通过将社会实践分别与专业学习、社会服务、勤工俭学、实习就业、创新创业等有机结合的方式,开展实践育人工作,但实践育人依然在主体、载体、途径方面较为单一。实践育人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求政府、高校、社会、企业等各育人主体之间相互配合,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的方式推进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三全育人”模式的形成,以此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014年7月,时任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在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工作会议上提出,启动“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要求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引导学生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理解。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是指政府、高校、企业、社会等育人主体,以深化高校实践教学改革、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按照“目標共同、机制共建、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原则,共同参与实践育人工作并发挥结合体作用的实践育人载体。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的目的是通过整合各育人主体优势资源,推进多方深度融合,集聚实践育人效应,有效提升实践育人工作实效性。
2015年,教育部、人社部及国资委等部委大力推进“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工作。分批培育建设了高校主导型、政府主导型、社区主导型、行业企业主导型四类“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已初具规模。2017年,教育部思政司、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国务院国资委综合局对推进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进行了共同部署,对加强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提出了要求,对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进行了再次强调,要求打通实践育人“最后一公里”,切实推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
实践育人共同体的主要特征
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主要具有四个较为显著的优势特征。一是实践育人共同体“采众家之长”,实现各育人主体之间的优势资源互补与共享,使得教育资源更加系统全面,避免教育资源的重复建设,促进教育效益及育人规格提升。二是实践育人共同体“集众家之智”,各育人主体共同参与机制建设,可以通过加强沟通、有效协作、优化管理与强化保障等方式创新,优化实践教学模式。三是各育人主体的育人目标相同,有利于促进人才市场需求侧与人才培养供给侧的准确对接,各育人主体在同一目标引领下,在专业建设、平台搭建等方面协同开展工作,实现多方共赢。四是实践育人共同体实现了责任共担,有助于育人目标的顺利达成。
实践育人共同体构建的探索与实践
在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重点专业建设、陕西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以及省级一流专业培育等项目引领下,陕西职业技术学院以教育部校企合作项目“博世汽车诊断实训中心”为依托,以德育为先、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与世界500强企业德国博世公司开展深度合作,通过建立协同育人机制、搭建实践育人平台、创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形成了基于校企联合办学的实践育人共同体,通过扎实推进实践育人工作,促进了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提高。
1.秉持“四个共同”基本原则,建立协同育人机制
以校企共同投入,学校提供场地、教育服务,企业投入资本、知识、产业管理体系的方式,合股共建具备公私合营、中外合资、校企共管特征的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博世汽车学院”。“博世汽车学院”秉持共同投资、共同持有、共同建设、共同管理的“四个共同”基本原则,成立理事会作为“博世汽车学院”共建管理的顶层决策者与监管者,为“博世汽车学院”建设提供各项监督管理服务。下设教育教学事业部、产业事业发展部、校企合作联络办公室、学员管理部、产业项目管理部五个专门工作机构。设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作为学术机构负责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研究、指导、咨询、服务工作。制定了决策规范与院务管理、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管理、教学质量与教师能力提升、学生教学管理、招生就业等40余项制度规范,建立了“双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实现了产教良性互促、校企协同推进,为校企协同实践育人提供了保障。
2.“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工程实践”相结合,搭建实践育人平台
一是以生产性实训为基础,开展生产实践育人。在教育部校企合作项目“博世汽车诊断实训中心”建成的基础上,对标企业标准,结合教育部汽车类实训室建设标准,补充完善相关实训室的建设,建成了具有设备先进、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等特点的汽车类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汽车工程服务训练中心,使学生贴近产业、认知行业,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下进行生产实践。通过汽车发展历史照片、汽车名人、名车、名企,以及企业管理制度、生产标准上墙等方式,加强环境文化建设。在汽车工程服务训练中心融入汽车产业、企业文化,建成“汽车文化馆”,使学生在生产性实训时接受产业文化、企业文化的熏陶,实现了学生在动手实训时切身领悟产业精神、学习“工匠精神”、养成职业素养的育人目的。二是依托学生活动开展社会实践育人。组织学生到企业、农村、社区进行开展“三下乡”、精准扶贫、志愿者服务等活动,积极引导大学生接触社会与融入社会,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与适应社会,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道德感。三是以技能工作室为载体,开展工程实践育人。成立“汽车技能工作室”“爱益工坊”等技能工作室,使学生直面实际工程问题进行工程实践,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提升工程实践能力,磨炼意志、锻炼品格、健全人格。通过“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工程实践”紧密结合,促进“立德树人”任务的完成。
3.训赛融合、训创融合、训服融合,创建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教育承担着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应该重视实践教学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参与实践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具备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与职业技能。“训”即实训(实践)教学,“赛”即职业技能大赛,“创”即创新创业活动,“服”即社会服务活动。训赛融合、训创融合、训服融合,是指在以学生为主体,组建“SVTC新能源赛车俱乐部”“善业汽车快修快保有限公司”等创业公司的基础上,将职业技能大赛中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营销等竞赛项目,以及基于乘车舒适性故障排除、空调检测与维修等汽车专业知识,与技能开发的创新创业项目、社会服务项目嵌入实训教学课程体系,使其成为实训教学内容,让“项目”成为实训教学的载体,借助于职业技能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新设计大赛、创新实践活动,以及社会服务活动等平台,在项目实战、项目运营、项目实施中进行实训教学,使“赛”“创”“服”贯穿实训教学的全过程,拓展实训教学途径,丰富实训教学手段,提升实訓教学的层次和效果,实现学生有效汲取“赛”中的团队精神、“创”中创新能力,以及“服”中服务意识,达到“专业技能—团队精神—创新能力—服务意识”为一体的培养目的,同时,贯通对接行业企业实际需求的通道。
结 语
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共同体构建使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育人工作,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使各方力量形成合力,提升了实践育人的层次与效果,促进了人才培养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有效对接,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系统性工程。实践证明,建立协同育人机制,搭建实践育人平台,创建实践教学体系是构建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陈文满,姬海华.“实践育人”理念下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山西农经,2016(6):98-100.
[2]陶攀,刘许亮.实践育人理念,完善德育体系[J].文教资料,2011(7):154-155.
[3]张家玮.打通高校实践育人“最后一公里”[J].内蒙古教育,2019(21):1.
[4]刘宏达,许亨洪.我国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的内涵、问题及对策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9):170-176.
[5]朱华.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构建与实践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1):72-74.
[6]李宝连.构建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共同体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11):162.
[7]徐瑾.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内涵、特征与模式[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8):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