胺碘酮在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中的预防性应用效果
2021-03-23孙鹏营媛
孙 鹏 营 媛
1.哈尔滨市急救中心,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2.哈尔滨市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急性心肌梗死是现阶段致死致残率最高的病症之一,每年都有大量患者因该病而死亡,但是通过迅速、合理和科学的院前急救就可以保证患者人身安全,避免产生不良预后。在临床中经常会采用利多卡因来为患者提供急救治疗,但是整体效果有限,并不能够达到预期目标[1]。而经研究发现胺碘酮在该方面的急救治疗中能够发挥更好的效果,有效保护患者心肌。所以以此为主题开展了下述研究,详细研究过程和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2月到2019年6月间的病患来开展此次研究,所有参与者都是急性心肌梗死且接受院前急救的患者,共有104人,所有患者在发病后均在40分钟内得到了急救治疗。按照统计学方法对其进行分组,作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其中,研究组男28人,女24人,人均年龄(56.64±5.32)岁;对照组,男30人,女22人,人均年龄(54.74±6.18)岁。同时计算上述一般资料所对应的P值,P>0.05,数据的差异性在统计学中不具备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利多卡因,方法为静脉注射,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间隔15分钟,用药一次,每次100mg,但是在治疗时,需要实时关注患者是否存在室颤,一旦出现必须停止用药,在除颤、心肺复苏后重新给药,并且最大剂量为300mg。
研究组:胺碘酮,方法同样为静脉注射,具体注射标准为每千克1.0mg,持续1分钟,然后再调整标准为每千克0.5mg,持续注射5~10分钟,在注射时也必须实时关注患者是否存在室颤,一旦出现必须停止用药,在除颤、心肺复苏后重新给药,并且最大剂量为720mg。
1.3观察指标 血气指标(PaO2、PaCO2);抢救成功率;复发率;除颤次数;住院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的分析处理都是通过SPSS22.0软件来完成的,数据在处理完成后按照(χ2±s)和n%的形式来进行表示,用X2和t来进行检验。只有在P<0.05的情况下,才能够说明数据的差异在统计学中具备意义。
2 结 果
2.1两组在治疗前后的血气指标统计 检测所有患者在急救前的相关血气指标,研究组 PaO2为(60.79±5.76)mmHg,对照组为(61.38±4.92)mmHg,同时对比PaCO2上述两组分别为(74.29±6.72)mmHg、(73.75±6.49)mmHg,上述相同指标间的差异非常小,P>0.05,数据的差异性在统计学中不具备意义;检测急救后的上述指标,研究组 PaO2为(76.79±5.76)mmHg,对照组为(70.38±4.92)mmHg,在PaCO2方面上述两组分别为(47.29±3.75)mmHg、(53.29±5.68)mmHg,研究组患者血气指标表现更好,且P<0.05,数据的差异在统计学中具备意义。
2.2两组患者预后指标、除颤和住院时间统计 统计最终的急救成功率和复发率,研究组为94.23%和3.85%,对照组为82.69%和7.69%,研究组的预后效果更好,并且在除颤次数和住院时间方面,也是研究组的平均次数和天数较少,且P<0.05,数据的差异就在统计学中具备意义。详细数据可以参考表1。
表1 两组患者预后指标、除颤和住院时间统计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极其高发的一类危重症疾病,病情非常急,并且容易产生各种并发症状,其根本原因在于心肌供血供氧不足所导致的损坏,如果无法在最短时间内接受相关有效治疗,非常容易使患者由于心肌组织坏死、凝固等所导致的心室纤颤。因此探究院前急救的有效方案,能够更好促进效果的提升,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利多卡因虽然也可以起到收缩血管平滑肌,优化血液循环,抑制交感神经的效果,但是有效期较短,所以会影响对患者病情的控制。而胺碘酮能够有效实现对冠状动脉血管等的扩张,从而使血气指标得到进一步改善,同时该药物还可以控制K+、Na+的外流和内流[2],使动作电位时间能够得到有效延续,进而降低心房颤动、扑动等的发生率,为急救治疗提供有效帮助。在本次研究中采用碘胺酮治疗的研究组,抢救成功率显著较高,其他各项指标在治疗后的改善情况也明显高于对照组,且P<0.05。这充分说明了碘胺酮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救中的实效性和适用性,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