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性镇痛在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价*
2021-03-23黄琳涵
黄琳涵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胃肠外周血管外科, 广西 南宁 530021
结直肠癌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着癌肿的增大,会表现出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腹泻、局部腹痛等症状,晚期患者则会出现贫血、体重等症状[1]。外科治疗是临床上最有效的治疗方式,但是术后疼痛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恢复进程,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良好的术后镇痛应用于围手术护理中可明显减轻患者的精神负担[2]。预防性镇痛是术后镇痛的一种新概念,具有显著的镇痛效果,促进患者恢复。因此,本文以结直肠癌患者作为对象开展研究,探讨预防性镇痛在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价,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7年12月-2019年12月期间我院胃肠·外周血管外科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60例,根据电脑抽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40-81)岁,平均(64.16±8.25)岁;病程(1-6)月,平均(3.51±0.48)月;体重(43-84)kg,平均(52.36±2.27)kg。观察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38-79)岁,平均(62.16±9.25)岁;病程(1-7)月,平均(3.59±0.51)月;体重(43-84)kg,平均(52.36±2.27)kg。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镇痛泵常规镇痛。手术结束前0.5h接上镇痛泵,选取舒芬太尼和盐酸昂丹司琼注射液,各选取3ug/kg、4mg与100ml生理盐水混合,输注量为2ml/h,可自控追加量,为0.5ml/次,时间为15min内完成,根据患者疼痛可增加给药次数,连续用药3d[3-4]。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预防性镇痛。(1)术前护理干预。手术前评估患者身体状态,了解患者术前患者心理变化情况,不预防使用口服肠道抗生素;术后不放置引流管或早期拔除腹腔引流管;加强患者术前饮食指导,8h禁食禁饮,降低术后恶心呕吐和误吸风险;术前晚8点为患者口服磷酸钠盐溶液,并让患者2h内饮用温开水1500mL,并观察患者大便情况;(2)预防性镇痛。围术期采用视觉模拟疼痛(VAS)量表对患者疼痛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选择预防性镇痛;氟比洛芬酯50mg混合0.9%生理盐水10mL,静脉注射,连续用药3d。(3)术后加强患者生命体征及有效镇痛。术后加强患者心电监护及吸氧干预,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尽可能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患者补液干预,观察患者尿量,根据患者疼痛耐受给予止痛药物和使用镇痛泵等,减少疼痛刺激及引起的呼吸系统并发症。
1.3观察指标 (1)术后VAS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量表总分0-10分,分值越高,疼痛越轻;(2)术后康复。记录两组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进食时间和下床时间[5]。
2 结 果
2.1两组术后VAS及HDRS评分比较 观察组干预后术后各时间点疼痛情况及HDRS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VAS及HDRS评分比较(分,
2.2两组术后康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干预后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进食时间和下床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康复情况比较
3 讨 论
结直肠癌是常见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患者发病早期临床症状缺乏典型,但是随着病程的延长,将会造成癌肿增大,临床多表现为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腹泻及局部腹痛等。对于晚期患者多表现为贫血、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等特点,仅次于胃癌、食管癌及原发性肝癌。近年来,预防性镇痛在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得到应用,且效果理想。
本研究中,观察组干预后术后各时间点疼痛情况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预防性镇痛可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的心态。预防性镇痛可在疼痛刺激之前,阻断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减轻或消除中枢神经系统痛觉敏华现象,缓解了患者术后的疼痛。本研究中,观察组干预后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进食时间和下床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说明预防性镇痛可明显促进患者的康复时间。术后疼痛的缓解以及在术后护理的干预下,可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综上所述,预防性镇痛在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改善心态,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