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东南典型传统聚落及大屋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以阳新县乐木林为例
2021-03-23黄宝昱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
黄宝昱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
1 阳新县乐木林传统聚落概述
1.1 环境与布局
阳新县三溪镇乐木林地处鄂东南,因王英、大冶、国和3条河流在此汇合而得名,别称三溪口。乐木林是一个具有典型鄂东南民居特色的、以大屋为主的传统血缘型聚落。
乐木林枫杨湾地处亚热地带,地势大体上西高东低,地势比较复杂,地形以丘陵为主。从图1 可知,在村落的北、西、南三面都有山丘高起,冲垄广布,林田资源丰富。周边多山,在山间的空地上划了较大的一片地作为村庄选址,而在其一侧开发对外出行的道路,以便人们与外界交流。山间谷地中有水系通过,可满足这个村落的日常用水需求。
村落总体布局以点状为主,因为周边山体小而多,适合建造村落的基地面积有限,耕地在村落外周,村落整体符合“枕山”、“面水”等选址要素。从图1 可以看出,虽然村落基地面积有限,房屋建筑排列紧凑,但是公共空间营造仍然存在。在村子南侧有一个水塘,既是村民洗衣服或洗菜场所,也能用作消防池。水塘周边是较大的空地,闲时可以用作晒场,忙时大家会在这里举行聚会或者进行日常交谈等活动。
1.2 历史背景
“江西填湖广”使得以家族为单位的村落迁徙至此,血缘型联系的缘故使得鄂东南地区宗族组织非常严密,家族观念更加强烈、家族组织结构更加完整。整个枫杨庄基本都是乐姓族人在此栖居,相互都带有或多或少的亲戚关系,正对应了一村一姓的人文现状,也是较为具有代表性的血缘型聚落的典型形式。
1.3 经济发展
枫杨湾附近以丘陵为主要地貌,天然独特的地理条件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生活方式。但改革开放后,以前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大多不复存在,大部分农户选择外出打工,大多只有老人、小孩生活在村落中,村落空心化现象严重。笔者前去调研时正是春节前,村庄比较热闹,而年后回访时则是一派萧条景象。这是当今大多数经济发展落后的村庄现状,产业经济发展乏力。
2 阳新县乐木林大屋建筑
阳新县乐木林大屋呈现出“中心化”与“多层级”2种形式的空间组织:“中心化”主要是指聚落往往有一个核心,一般是祠堂(也有公屋);“多层级”是指聚落在发展过程中因家族分化而形成的组织结构,往往形成以宗祠—支祠—家祠为伦理格局的组织形式[1]。
2.1 大屋格局
“大屋民居”指的是大型宅第(群),一般由多进、多路天井院组合而成,是富商士绅等封建大家庭的居所。大屋的“大”并不是一个量化概念,而是强调多个居住单元的聚居状态。因此,大屋既包括形制规整的单栋府第民居,又包括紧密联系的多个单体民居组合群体。一般大屋受山地环境的影响,选择天井组合这种集约化的建设模式,居住用地紧凑,保留了更多的耕地,经济适用。同时,在动荡不安的时代,这种大屋的聚居模式有利于防御外敌[2]。
乐木林大屋属于庭院类民居之厅井式,也就是同徽州民居类似的“天井院”的建筑空间形式。这种天井院属于鄂东南传统民居的基本形式,一组天井院即为一个基本居住单元,这一居住单元所包含的要素有天井、面向天井的厅堂、厅堂两侧相连的房屋、天井两侧独立的厢房以及联系各个房舍的通道。
而为了解决厢房与正屋梢间的采光和通风问题,天井往往较多但较小。这只是基本的组成单元,枫杨湾内都是三开间的单元,但不是两进而是多进。乐木林枫杨湾是将这种基本形式进行纵向和横向组合,形成了现在的“大屋”。
2.2 大屋现状
因大屋环境潮湿,构架、装饰及屋顶等均有不同程度的破损。除了所处地区气候温润多雨之外,还因为格局的改变导致屋顶天井出现变化而带来通风及采光问题,所以房屋内部大多都布满了青苔(见图2),各种残损现象十分突出。
正中堂屋外侧面的房子破损甚至倒塌。正屋进去当中间的祖堂,是乐氏族人在此祭祀的场所。当中有四进,每一进的左右都有廊道通往两侧的厢房,最后一进是祭祀活动的圣堂,空间大而宽阔。向两侧走出正屋是各个户头的厢房,大多已经垮塌,只有少数还有人居住在里面。虽然大屋为文保单位,但是只在中间一进进行维修和保护,两侧厢房等仍然缺乏相应的措施来进行保护。而这些厢房也是整个大屋的必要组成部分,需要保护才能维持整个大屋的空间格局,更好地体现大屋民居的价值。
3 阳新县乐木林大屋建筑出现现存问题的原因
3.1 传统历史文化内核缺失
如今,乐木林村落格局及大屋格局破坏严重。村落格局及大屋格局是血缘型聚落的典型代表,依靠传统宗族本土文化而存在。这种宗族文化既是聚落及大屋管理的文化基础,也是维护的重要力量[3]。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时代变迁的冲击,旧时管理村落的宗族组织已经不在,定夺大事小事的“族老”亦然,乐木林传统宗族文化内核已缺失,村中也由当初以乐氏族人为主到如今多姓共存。这加速了对于村落格局及大屋格局的破坏,导致如今乐木林大屋除了正屋得到保护修缮之外,其他厢房及村落格局都遭到了严重破坏。
3.2 时代变迁中村落遭受变故
图1 阳新县乐木林
图2 潮湿的天井
图3 倒塌的房屋和新房
对村中老人的采访得知,乐木林村落历史可大致划分为4 个阶段。传统时期,太公乐泮永从木林庄迁居于此,“起造正厅檩门三重及左右耳房迁居”,泮永公生六子,孙(昌字辈)16 人,以子循昌、德昌二人为盛,循昌为东、德昌为西将原屋向左右两边扩建,而后逐渐扩建到现在的规模。而后因火灾、战乱等原因,房屋尤其是西厢遭受了一定的破坏。
到了土改时期,由于分房、打地主分田地等历史事件,其他姓氏村民混居于此,对于房屋及大屋格局等造成了一定的改变和破坏。1958~1984 年,房屋内所有精美的木雕装饰及构件被铲除,而且东边地主的房子被火烧毁。改革开放至今,由于时代的进步,村落中新农村样式房屋逐渐增多,或在周边新建,或拆除老房屋而新建(见图3),导致房屋格局变化巨大。
由于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巨大变革以及经历多次历史事件的洗礼,原本的格局完整、建筑古朴而和谐的乐木林改变很多,其中大多都是对于其不可挽回的破坏性活动。经历了繁荣、战火、破坏,再到如今的重新兴起,整个大屋的格局也在不断产生变化[4]。
3.3 受经济发展及人口激增影响
改革开放至今,经济发展速度已明显远远超过传统村落自然发展的速度,加之人口越来越多和生产生活方式越来越先进,使得原本乐木林传统村落中主要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以及村落发展所需的时间和金钱需求。
而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砖、混凝土等建筑材料开始代替木料成为建房首选,大量新农村住宅兴起,村落格局缺少秩序感及和谐感。之后人口激增带来的传统家庭分户导致新修房屋增多,也间接破坏了其传统的格局。所以,在经济发展、人口激增和生产方式变革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导致村落格局遭到破坏、村落空心化等现象严重[5]。
4 阳新县乐木林可持续发展建议
4.1 重塑民间秩序
对于民间秩序的重塑,实质上不仅要通过村中原有的宗族理事会,还要借助当地文化部门的协助,对于祭祀活动及修缮老屋等活动应统一管理并有序依章进行。并且要组织协调族人和居住在此的他姓村民一同商议达成共识,制定后期建房不得占用公屋外墙等规定。
这些做法的实质是,希望在新时代下重新建立起适合当下形势的宗族组织,其不是过去旧社会的权力组织,而是恢复有凝聚亲情关系和血缘意识的相关民俗活动,以及对传统老屋进行日常维护及管理的协调组织,其目的在于唤起村民以及游客等对于传统聚落这种乡村历史遗产的保护意识、对于自身优秀传统文化及活动的重视态度,为日后乐木林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6]。
4.2 发展当地产业
乐木林传统村落空心化现象严重,其实质是当地经济发展不足以满足村民的物质文化需求而导致的人口流失。村中大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或定居在外,空心化现象的长期存在会直接导致传统村落及大屋缺乏使用和维护而更易糟朽腐坏。可以结合当地政府对乐木林村落周边环境进行评估,进行产业规划,如种植经济价值高的作物或者结合传统民居发展特色化乡村旅游,还可以将种植、旅游、观赏及历史文化共同结合打造具有特色的乡村产业,以吸引外出务工的村民回流且更好地维护村落格局及大屋,为乐木林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撑[7]。
4.3 传播历史文化
就乐木林枫杨湾这种历史传承有序的血缘型聚落以及典型鄂东南风格大屋而言,其传承的历史文化更值得发扬与保护。对于了解前人的生活生产方式、当地风土人情具有极大价值。类似山西省很多乡土古建如乔家大院、王家大院,这些古建存在的价值不仅仅是建筑实体层面的,还有在其中发生的那些往事及空间遗产。正是因为这些故事的流传,大家才会对其感兴趣,因而需要对其加强保护和开发。这是乡村遗产中最易被人忽视但最具有价值和独特韵味的一部分。对于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播,将是促进乐木林可持续发展的强劲推动力[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