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镇流器对紫外线灯辐照强度的影响
2021-03-23高赛文白志珍
李 晨,高赛文,吕 玲,白志珍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医院感染管理科,北京 100068)
紫外线消毒是医院常用的空气消毒方式之一[1],对细菌、真菌、结核分枝杆菌、病毒等杀灭效果确切;并且相较于空气消毒机、化学消毒剂等,具有价格经济、操作简便、易于防护等优点[2]。紫外线灯辐照强度是确保其消毒效果的重要因素,根据以往研究[3]表明,紫外线灯辐照强度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湿度、电压等常见因素。实际工作中,对影响紫外线灯辐照强度的常见因素关注较多,却容易忽略镇流器类型的影响。2018年8月本院某新建科室竣工验收时,对新安装的27支紫外线灯进行指示卡辐照强度检测,显示强度位于70 μW/cm2左右,曾一度怀疑指示卡不准确,由于肉眼无法精确分辨指示卡上的测试辐照强度结果,故购置紫外线辐射强度仪进行定量监测,确认紫外线辐照强度不达标。按照以往经验,若紫外线辐照强度不达标,则更换灯管,但本次更换灯管后仍不达标。经多次比对试验,排除多种因素如温度、湿度、电压、灯管清洁度等,发现可能是不同类型的镇流器对紫外线灯辐照强度有重要影响。故本研究对镇流器类型与辐照强度的关系进行探究,从而引起镇流器类型对紫外线辐照强度影响的关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石英紫外线40 W低压汞灯管(北京海淀空后高温复合材料厂生产,型号ZSZ40D);电子镇流器40 W(8个厂家)和电感镇流器40 W(飞利浦);ZWJ-12无线型紫外线辐射强度监测仪1台(鑫四环牌),可检测波长为253.7 nm,测量范围为0~2 000 μW/cm2。
1.2 监测方法和结果判定 根据WS/T 367—2012《消毒技术规范》和GB 15982—2012《医院消毒卫生标准》对紫外线辐照强度进行监测。测试环境温度为20~25℃,相对湿度为40%~60%,电压为220 V,紫外线灯均为40 W。将紫外线辐照计探头悬挂于被检紫外线灯下垂直距离1 m的中央,开灯5 min后,待仪表稳定所示数据即为该紫外线灯的辐照强度[4],并记录。普通直管型紫外线新灯管的辐照强度≥90 μW/cm2,使用中紫外线灯照射强度≥70 μW/cm2为合格[5-6]。由后勤人员将电子镇流器更换为电感镇流器,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分别检测更换前、后紫外线灯辐照强度。
2 结果
2.1 更换镇流器类型前后新紫外线灯管辐照强度检测结果 2018年8月2日某新建科室使用电子镇流器(鹤山市雷拓照明电气有限公司),27支新紫外线灯管平均辐照强度为(67.85±6.51)μW/cm2,均不合格;8月17日更换为电感镇流器(飞利浦)后,27支新紫外线灯管平均辐照强度为(109.07±7.43)μW/cm2,合格率为100%。使用电子镇流器和电感镇流器的紫外线灯管的平均辐照强度、合格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某科室更换镇流器类型前后新紫外线灯辐照强度值和合格率
2.2 全院使用中紫外线镇流器类型的调查结果 基于2.1的结果,2018年10月对全院各病区使用中的282支紫外线灯镇流器类型进行调查,发现均是电子镇流器,共有8个厂家,分别为汾江佛山电器照明股份有限公司(91支)、北京四通电工新技术有限公司(90支)、中山市古镇奥科特照明电器(71支)、三雄极光照明(12支)、华亮电子有限公司(6支)、TCL(6支)、北京桑普华朗节能公司(3支)、科朗电器(3支)。
2.3 全院更换镇流器类型前后紫外线灯管辐照强度检测结果 将上述282支紫外线灯的电子镇流器全部更换为电感镇流器(飞利浦),仍使用原紫外线灯管和灯架,并检测其中92支紫外线灯(能单独控制开关)更换前后的辐照强度。结果显示,电子镇流器和电感镇流器的平均辐照强度分别为(103.14±22.35)μW/cm2、(123.50±13.80)μW/cm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分别于2019年4月、10月对更换电感型镇流器的紫外线灯进行后续监测,辐照强度均符合要求。
表2 使用中紫外线灯更换镇流器类型前后辐照强度值比较
3 讨论
紫外线具有光谱杀菌功能,是医疗机构常用的物理消毒方法之一,在预防医院感染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7-8]。紫外线从石英低压汞消毒灯射出后,被微生物吸收,致使细胞的核酸生物活性改变,引起蛋白质和酶的合成障碍,从而导致微生物死亡[2],达到消毒杀菌效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8号《医院感染管理办法》、WS/T 367—2012《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等[1,4-6,9-12]要求,我院医院感染管理科把紫外线辐照强度监测纳入医院环境卫生学与消毒卫生学监测管理中,每年4月和10月统一向临床科室发放紫外线强度照射指示卡,由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监测紫外线灯辐照强度。根据WS/T 367—2012《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紫外线灯新管强度应≥90 μW/cm2,使用中强度应≥70 μW/cm2,如低于规定数值应及时更换。在相关医院感染各种规范、国际标准中提到温度、湿度、电压、灯管清洁度对辐照强度的影响,但从未见关于镇流器的影响报告。
2018年8月份我院某新建科室竣工验收时,发现该科室新安装的27支紫外线灯管的辐照强度为(67.85±6.51)μW/cm2,不符合新灯管辐照强度应≥90 μW/cm2要求。基于同一使用环境,将鹤山市雷拓照明电气有限公司的电子镇流器(40 W)更换为飞利浦电感镇流器(40 W),更换后27支新紫外线灯管平均辐照强度上升为(109.07±7.43)μW/cm2,合格率为100%。经过多次比对实验,排除多种因素,如温度、湿度、电压、灯管清洁度等原因,初步证明了不同类型镇流器对紫外线辐照强度的影响。同时考虑可能由于该新建科室镇流器品牌的原因,导致使用电子镇流器的紫外线辐照强度低于全院使用电子镇流器的紫外线辐照强度[(67.85±6.51)μW/cm2VS (109.07±7.43)μW/cm2],具体还需后续进一步研究。
电子镇流器虽然节能环保,却不能将紫外线灯的最大功率展现出来,更换为电感型镇流器后,辐照强度提高。随后将全院使用中紫外线灯电子型镇流器更换为电感型镇流器后,辐照强度普遍提高20.44 μW/cm2,最高为69 μW/cm2,大大提升了紫外线消毒效果。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分别于2019年4月、10月对更换电感型镇流器的紫外线灯进行后续监测,辐照强度均符合要求。
在医院日常管理中,镇流器和紫外线灯分属不同部门采购,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紫外线强度监测管理,临床科室负责执行,多部门交叉管理容易出现盲点,在实际工作中医院通常容易忽略镇流器类型对紫外线灯辐照强度的影响。医院容易把紫外线灯监测不合格简单归因为紫外线灯已达到使用寿命或损坏,因而更换紫外线灯管,给医院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同时也不能达到实际消毒杀菌效果[13]。故建议医院在今后紫外线灯使用过程中,应选用有质量保证的电感型镇流器,区别对待紫外线灯与日光灯[14-15],并且加强应用紫外线灯各个环节的多部门联合管理,合理有效地利用紫外线灯进行消毒,保证空气消毒效果。尤其在当前细菌耐药性日益严重、空气传播疾病防控局势愈加严峻的现状下,紫外线消毒对于减少区域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和流行性疾病的播散具有重要的意义[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