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纪录片课程创新探索

2021-03-23张婷

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编导纪录片创作

张婷

(福建技术师范学院文化传媒与法律学院,福建福清 350300)

纪录片是了解一个国家、社会和民族文化发展的最好渠道和方式。真实的纪录片归纳起来所保留的就是一部人类文明史,其蕴含的艺术价值、体现的个人创作能力,是最为综合、最有价值的,是每一位电视人的毕生追求。2018年始,国家进一步加大对纪录片产业的扶持力度,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原国家广电总局)发布《繁荣中国纪录片产业若干意见》《关于实施“纪录新时代”纪录片创作传播工程的通知》,“在资金扶持、播出调控、人才培养、市场引导、海外推广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推动纪录片产业繁荣发展。在纪录片人才培养方面,除了进一步开展专业纪录片人才培训外,实施纪录片领军人才培养方案,特别要着力培养既懂创作生产又懂市场运营的复合型人才”[1]103-104。鉴于此,纪录片在业界和高校的课程设置中越来越受重视。

我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始于2012年)自专业创办以来,一直以培养具备较高人文素养、艺术素养和媒介素养,掌握广播影视节目和数字媒体制作技术,能够在各类各级广播影视机构、文化创意产业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广播影视节目策划、编导、编剧、运营等实际工作,适应影视艺术节目市场、文化创意产业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矢志不渝地在师资、培养方案、实验室、器材、管理制度等方面不断完善。2019年学校独立办学和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实施以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纪录片创作课程以其鲜明的实践性、与影视行业亟需纪录片编导人才的呼应性,成为专业必修课程中独具特色的存在。文章将对本专业包含理论、实践课程设置在内的纪录片课程体系和具体方案改革作出经验总结。

一、完善课程的体系化

本专业纪录片课程的理论体系分为国产纪录片简史、理论(中西方纪录片发展理念、纪录片创作流派、行业与理论前沿)和创作实践等3个板块。针对这个结构,本专业开设了以下课程。

(一)国产纪录片史课程

大一第一学期开设有《电视精品导读》课程,周学时2,总学时32。该课程介绍了1958年中国电视纪录片诞生至2018年前后的国产纪录片发展概况。以时间为主线,介绍各个时期代表性国产纪录片的发展特点,立足中国创作实践,对电视纪录片进行本土化和个性化进行学理探索,对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赏析评论[2]。通过这个必不可少的过程,学生了解了国产纪录片“从何处来”,将“去向哪里”,对目前处在什么历史节点,对未来创作有一个宏观把控。由于一直以来,该课程的名称缺少与纪录片相关的匹配,因此,未来新开设《中国纪录片史》课程,或在培养方案修订课程名称,是必要的。

(二)纪录片理论与创作实践课程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大二下学期开设《影视节目编导(纪录片)》课程,该课程是《电视精品导读》的延续,分为理论板块和创作实践板块。2017级该课总课时64,周课时4,2019级(2018年因学校独立设置暂停招生)总课时48,周课时3。课时的充足保障了理论学习与创作实践同步进行。以2017级为例,理论板块的中西方纪录片创作哲学理念;纪录片创作观念、流派比较;纪录片语言系统;纪录片制作流程等四个部分(占24课时)。实践板块又分为课堂板块(24课时)与实地拍摄板块,前者包含了著名优秀作品拉片(18课时)、往届学生作品分析讨论、分组讨论(6课时);后者则主要由学生在课外自主完成。理论和实践作业均分组完成。2017级的48位同学共分成8个小组,每组4~8人不等。成员组合以自主自愿为原则,老师进行微调。经过之前一年半拍摄微电影、MV、广告片的磨合,各组主要成员基本形成默契,该课程中按此分组有利于发挥团队工作特色和优势。期末各组须要完成一篇指定纪录片公众号推文和一部原创作品(或预告)。

(二)纪录片审美深化课程

鉴于往届教学中纪录片体系中前沿发展动态和新近作品板块的缺失,自2017级始,编导专业在大三上学期增设《纪录片赏析》课程。在历史、观点、创作流程、实践的知识体系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纪录片审美水平,了解行业动态。

同时,和剧情片相比,由于纪录片往往耗时长,不确定因素多,因此增加一个学期的容量,更是给学生创作提供了更充裕的时间,对出高质量的作品十分有利。在大二下学期《影视节目编导(纪录片)》伊始布置创作任务时,学生便知道创作时间将横跨两个学期,覆盖一年四季。由于一定程度上受到其他课程和教学活动影响,许多学生在大二暑假到来后,便迅速开始较密集的摄制工作。过程中老师严密关注,利用各剧组微信群和每月在课堂面对面分组讨论的时候,了解各组情况,给与建议,督促进展。

以上课程,理论和实践双管齐下,充分尊重了纪录片创作的规律,涉及到纪录片生产与运营。运营环节既包含了产品的传播推广,更是与前期策划,制片拍摄过程中的运作环节密不可分。在制片上,也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二、探索独立制片模式

在创作实训中,要面临选题策划、调研、拍摄、剪辑包装等环节。万事开头难,对学生创作而言,最费时的环节恰恰是选题,若不加以帮助,往往学期过半了,题目还在频繁变换之中。而由选题带来的最大的经费开支和时间消耗环节在于摄制。由于路程远、课程多等因素的制约,往往令学生的创作或因为开支太大而失去动力,或辛苦来往于学校和拍摄地之间疲于奔命而失去兴趣。在制片模式上,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一)为社会提供服务,独立解决经费

对综合类院校影视专业而言,影视制作最大的掣肘在于经费,尽管在校方支持下专业一直在努力发展实验室建设,但与电影学院等专业影视院校相较,学生创作的项目经费却仍处于自筹自措的状态。纪录片不同于剧情片,虽然省却了演员、服装、道具等花费,但由于题材来自四面八方,因此在交通、食宿方面的费用其实并不亚于剧情片成本。以2017级编导班的《听涛者》剧组为例,从学校所在地福清市区前往拍摄地漳州东山岛的一次交通食宿费用就在千元以上,尽管在省内,摄制者仍希望“一次性”密集拍摄快速“杀青”。他们虽取得了较多优质沿海风光、渔民劳作场景的素材,也进行了多年龄层、多类型人物的访谈,但由于渔民生产、生活的现状不是通过一两次拍摄便能厘清,而需要长期跟拍以支撑影片结构的典型人物线索也缺失了。最后的成片在参加省级比赛时无不令评委惋惜:虽然视觉上波澜壮阔,却未能拍出深度,如同一个丰富的矿藏被浅浅开掘便遭到了废弃。

另一个剧组《踢球的孩子》则找到了另一种制片模式。他们将福州市一家青少年足球俱乐部作为拍摄对象。拍摄的过程中,他们利用纪录片素材制作成短视频向俱乐部进行推荐后,得到了欣赏和采用。俱乐部举办各种活动和赛事时,短视频拍摄和新媒体新闻报道的任务,便交给了学生们。因此剧组既持续记录重点人物不同时期的表现,深入挖掘事物本质,又利用拍摄素材服务于拍摄对象,得到了一定的报酬,解决了经费问题,“养活”了纪录片。拍摄纪录片的过程中为企业服务的模式有效解决了摄制时间长的问题,取得较稳定的资金来源,与企业形成良好互动,学生获得了作品创作与服务社会的双重锻炼,是一种较理想的教学制片模式。

图1 《踢球的孩子》剧组为福建省佳佳乐足球俱乐部提供的部分宣传服务

(二)多次利用和深度开发本地题材

增强与被拍摄对象的互通,互相深入了解是提高作品质量的前提。然而学生在题材上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浅”。“浅”,一方面源于找题材尤其是到外地找题材难,而找到了题材后由于距离和时间的制约难以深挖题材。题材不在于多、广,而在于集中深度开掘。深入接触和互动除了前文提到的服务于拍摄对象之法可行之外,纪录片拍摄还可以与剧情片拍摄、社团活动结合起来。2017级编导班的《从心开始》剧组便是以学校所在地福清市的“仁爱心栈”为对象,记录他们数年如一日的“奉粥”义举。“仁爱心栈”的负责人服装店老板陈先生曾经被邀请担任2018级广电专升本毕业设计《萌芽》的男演员。由于这个机缘,《萌芽》的拍摄过程中,17编导有两个小组应邀前往拍摄“奉粥”活动的纪录片,并为“仁爱心栈”制作了宣传片《从心开始——仁爱心栈公益活动》。由于经过多次深入互动,专业老师与学生对“仁爱心栈”的成员愈发熟络,更受到他们的邀请,参与到周末环保活动中,建立起了紧密的互动合作关系。这样一来,“仁爱心栈”成为一个不可多得的“题材库”,许多爱心人士和他们组织的多种活动为未来各年级纪录片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题材。不同的剧组,不同级的学生可以从这个题材中拍出新鲜感,进行横向比对。

类似的操作如《向阳花开》剧组,他们依托了本校的青年志愿者社团活动来锁定拍摄对象。摄制组成员加入学校青年志愿者社团,参与到对福清市特殊教育学校的献爱心活动中,既为接近拍摄对象提供了便利,又为社团活动记录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起到了“互赢”的效果。这种立足本土,从当地建立题材库的方式不但解决了学生社会阅历浅,找题材困难的问题,更由于距离较近,时间灵活多变,节约了拍摄的时间和距离成本。

这种与拍摄对象紧密互动,服务对象,养活纪录片或者立足本土开发题材,节约成本,建立长效“题材库”的做法,是解决纪录片摄制资金、时间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每一届学生都为他们做一些片子,可以成为一个绵延不息的传统。

图2 《从心开始——仁爱心栈公益活动宣传片》

图3 纪录片《向阳花开》

三、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辅助教学

2019年初,作为专业教学与优秀作品发布平台“大苗视觉”诞生。其中“影享沙龙”为影评板块。2017级编导班《影视节目编导(纪录片)》的课程中,8篇纪录片评论推文以品质为发布标准,老师进行指导并审稿。每一部作品由负责小组的成员在课堂上陈述评论,并与老师探讨后,再进行推文创作。学生除了须要吃透这部作品,掌握作品的解读能力,还要将影评改造成适应微信公众号的风格模式,如板块化,图文并茂,用音乐、动图、短视频等方式来丰富其内容,最后选择最恰当的排版包装完成作业。作品择优发布,发布的小组成员期末总评中该板块以90分为起点,未发布小组成员板块的分则不超过80分,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作积极性,也保证了平台的作品质量。

期末优秀作品也将获得公众号发布的机会。学期结束后,2017级编导班的2部作品在参加省内外大学生权威影展中获得了名次,公众号及时发布推送,在各年级传阅,起到了激励创作的作用,也得到了一定的社会反响。学有所用,作品有展示发布的平台,与观众和读者互动交流,纪录片的价值得以彰显。

图4 部分发布于“大苗视觉”公众号的纪录片评论作品

图5 2017级编导专业学生在第七届金拴马桩大学生影像艺术节获奖纪录片《针》

除了纪录片教学,“大苗视觉”微信公众号的使用涉及到各门课程,笔者在“视听语言”“电影的读解”等各课程教学中,均要求学生进行文字、视频节目等内容生产,新媒体生产运营,和时代密不可分,更是编导专业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

四、调整课程内容顺应新媒体时代

根据iiMedia Research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6.27亿人,短视频市场规模突破200亿元。短视频应用的爆发,不仅使纪录片传播更加碎片化,进一步拓展了纪录片的边界,同时也给纪录长片的传播提供了有力的传播手段。反过来,纪录片也在丰富短视频的内容,改善短视频的文化生态[1]104。

微纪录片传播与发展,引发了微纪录片的创作潮流。新媒体平台的特质决定了纪录片“短视频化”有较大的传播优势,“一条”“二更”等微纪录片平台中,大量优秀的作品覆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交织成现代社会的风景。

顺应潮流,转变教学思路,以“长+短”、“专题+纪实”模式培养创作与市场运营复合型的纪录片人才,成为当下纪录片创作课程的任务。

微纪录片与传统纪录片相比,“在叙事故事、叙事画面、叙事声音等存在较大区别,如在内容和题材上需更加关注草根与专业、大众与分众、商业与公益、电视与网络的关系”[3],经过几组的尝试,短/微纪录片也是成本更低,初学者更容易驾驭的纪录片形态,较适合学生实践。

同时,各大平台的属性以及传播机制和效果都存在较大差别,聚集的用户群体也各不相同,因此在不同的新媒体社交平台上要采取不同的行为和宣传方式,才能够使其宣传和营销的方式达到最佳。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众多的新媒体平台中,微信朋友圈作为影视行业竞争的重要战场,它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也是影视专业在校生、毕业生创业可直接利用开发客户的低门槛易收效的平台。从朋友圈短视频(15~30秒)出发,延伸到抖音(15~60秒)进而制作3分钟左右适合在微博、头条等其他平台播放的行业“孵化型”微纪录片系列都可成为本专业纪录片创作课程的组成部分。

总之,掌握制作短视频制作方法,进一步具体为短(微)纪录片的制作手法可作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方向,甚至可作为我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也是纪录片创作课程在内容与形式打破过去曲高和寡、物我分离状态的切入口。

目前依托的“大苗视觉”微信公众号的平台还应进一步开发,可制作如“云影院”等在线互动观影模式,使学生的学习创作兴趣在纪录片赏析和原创优秀作品发布互动中进一步激发,其他的新媒体平台也可以进一步尝试。

另外,从其他一些高校尝试以“项目化管理”[4]的方式进行授课也得到启发,纪录片拍摄可参与我校各级大学生创业比赛,设立纪录片专项经费扶持项目启动上路。打造纪录片课程教师团队,教师对学生的项目进行指导,为播出和参加比赛做准备。

猜你喜欢

编导纪录片创作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与改进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一墙之隔》创作谈
论行进旗舞编导与舞蹈编导的区别
电视编导的机制创新研究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