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画像砖石中“列女”故事来源考

2021-03-23杨延平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画像石管仲画像

杨延平

(山东大学 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汉画像砖石种类多样、数量繁多,是一座丰富的历史宝藏。以“列女”故事为题材的汉画像砖、石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学界多从故事类别或出土地点等角度对“列女”故事类汉画像砖石进行讨论与研究,既缺少对这类画像砖石来源的考察与辨析,又缺少对它们整体、集中地分析与论述。[1][2][3]本文正是在充分调查所能见到的汉画像砖、石的基础上,仔细分析、比对典籍史料,探究“列女”故事类画像砖石的取材来源及其社会成因,以期对后续的“列女”故事类汉画像砖石的研究有所裨益。

汉画像砖石是一座题材多样、内容丰富的艺术宝库,而“列女”故事更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据笔者考察,汉画像砖石中的“列女”故事主要有16种:

汉画像石15种。分别对应《列女传》之《母仪传》启母涂山、汤妃有莘、邹孟轲母,《贤明传》齐桓卫姬、陶答子妻,《贞顺传》楚昭贞姜、梁寡高行,《节义传》鲁义姑姊、齐义继母、鲁秋洁妇、梁节姑姊、京师节女,《辩通传》齐管妾婧、齐锺离春,《孽嬖传》晋献骊姬。①《列女传颂图》(以下简称《列女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专为女性立传、绘图的著作,许多女性事迹的记载最早或最全面地出现于此书中,讨论列女故事题材的汉画像砖石不能不涉及《列女传》。因此,为方便叙述、统一格式,文中的名称及排列顺序皆根据《列女传》来编排。

汉画像砖1种,对应《列女传》之《节义传》鲁秋洁妇。

这些“列女”故事到底取材于何处呢?现一一分析于下。

一、启母涂山

此画像石共一块,1993年出土于山东省莒县东莞镇东莞村,时期为东汉。画像位于此石由上至下第五层,如图1-1:

图1-1 山东莒县东莞村出土启母涂山图和汤妃有莘图[4]123,[5]17

该图左起第一人为夏禹的妻子涂山氏,怀中似抱有一物,画像左边有“禹妻”二字榜题。左起第二人为夏禹,似在扭头向后望着涂山氏,其左边有“夏禹”二字题榜。禹妻二字,现存汉时典籍没有记载,今知最早出现于曹植的《禹妻赞》中。

此画像石表现的应是大禹治水的历史故事,展现的是禹去治水时和涂山氏离别的情景。总体来看,此画像石的重点在禹而非涂山氏,因此其不可能取材于专为启母立传的《列女传》。由此可见,此画像很可能是当时流行的传统历史故事之一,正如《鲁灵光殿赋》中所描述的那样:“焕炳可观,黄帝、唐、虞。轩冕以庸,衣裳有殊。下及三后,淫妃乱主。忠臣孝子,烈士贞女。贤愚成败,靡不载叙”,[6]是当时就已经普遍流传的夏后禹的故事。

二、汤妃有莘

此画像石共一块,出土时、地与启母涂山画像相同,两者共处一石,时代亦为东汉。此画像与启母涂山同位于此石由上至下的第五层,见图1-1。该石从左至右第三人为商汤,右向,左边有题字,为“汤王”。商汤的右边为有莘氏,左向,亦有“汤妃”二字题榜。二人似在交谈。余一人束发长袍、拱手侍立,无题榜,似为侍者。

汤妃一词今知最早出现于《列女传》。且典籍中对有莘氏最早的描述亦来源于《列女传》。此前《墨子》《吕氏春秋》《史记》等典籍中虽然出现有莘氏一词,但都是为介绍伊尹而著录的,着重点并不在有莘氏自身。如《史记·殷本纪》所言:“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奸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7]121就此画像石内容而言,应与上石一样,亦是流传已久的三后故事。①从图中无题榜之人的发型、服装轮廓来看,其为男性的几率较大,不可能是汤王之妾。因此,此画像石并不是为了突出“和好众妾”“卒致王功”的有莘氏形象,而是表现的汉朝流传的商汤故事。若单从题榜来看,其与《列女传》似有某种关联,②因材料不足,尚无法确定是《列女传》的编写借鉴了此画像石所代表的故事,亦或此画像石在流传过程中借鉴了《列女传》的描写。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此画像石虽为传统的历史故事,但却与《列女传》有某种联系。

三、邹孟轲母

此画像石共一块,1958年出土于山东省滕州市桑村镇西户口村,时期为东汉晚期(147-220)。该故事位于此石由上至下第二层的左边第一幅,如图3-1:

图3-1 山东滕州西户口村出土孟母断织图[4]209

该石最左边有一妇人站立,右边是一个站在织机旁的女子对一个跪伏在地的童子讲话的场景,表现的当是孟母断织的故事。

今存秦汉时期的典籍《韩诗外传》与《列女传》记载过孟母断织的故事。现将两书相关内容抄录于下,以便分析: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8]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9]21

可以发现,两书虽然同时记载了“孟母断织”的故事,但是《韩诗外传》记载简略,只是交代了孟母断织这一事迹,而不像《列女传》那样对断织这一情节进行具体的描述。《列女传》不仅叙述了断织时孟母与孟子的对话,还刻画出当时孟子“惧”的神态,比《韩诗外传》的叙述更具故事性。两者相较,此画像更接近于《列女传》,则其应以《列女传》为模板。画面中孟子下跪的场面应是画工为了更好地表现孟子“惧”的神态而转化成的具体动作形式。

此故事在《列女传》中为《母仪传·邹孟轲母》。[9]21

四、齐桓卫姬

此画像石共一块,1994年3月出土于山东省沂南县北寨村,时期为东汉晚期(147-220)。原石位于沂南汉墓中室南璧西侧。故事位于此石由上至下第一层,如图4-1:

图4-1 山东沂南北寨村出土齐桓卫姬图[4]160,[5]66

该图左边站立佩剑者为齐桓公,右上刻有“齐桓公”三字,桓公身后挂有一物。中间下跪者为卫姬,她的上方是一座屏风,下有二支架,屏上刻“卫姬”二字。卫姬下方刻一席。最右边站立者为侍者,正上方刻有“御者”二字。

齐桓卫姬的故事今知仅见于《吕氏春秋》和《列女传》,兹具引如下:

齐桓公合诸侯,卫人後至。公朝而与管仲谋伐卫,退朝而入,卫姬望见君,下堂再拜,请卫君之罪。公曰:“吾於卫无故,子曷为请?”对曰:“妾望君之入也,足高气强,有伐国之志也。见妾而有动色,伐卫也。”明日君朝,揖管仲而进之。[10]

卫姬者,卫侯之女,齐桓公之夫人也。……桓公用管仲宁戚,行霸道,诸侯皆朝,而卫独不至。桓公与管仲谋伐卫。罢朝入闺,卫姬望见桓公,脱簪珥,解环佩,下堂再拜,曰:“愿请卫之罪。”桓公曰:“吾与卫无故,姬何请耶?”对曰:“妾闻之:人君有三色,显然喜乐容貌淫乐者,钟鼓酒食之色。寂然清静意气沉抑者,丧祸之色。忿然充满手足矜动者,攻伐之色。今妾望君举趾高,色厉音扬,意在卫也,是以请也。”桓公许诺。[9]33

画面中下跪的卫姬头上仍有装饰物,似不合《列女传》中“脱簪珥,解环佩”的描述,反而和《吕氏春秋》的叙述更为接近,因此可以推测,《吕氏春秋》才是这幅齐桓卫姬故事画像所依据的原始版本。《列女传》的记载可能是在承袭《吕氏春秋》的基础上,对细节与语言稍加增饰而成的。

此画像虽然包含卫姬这个女性形象,但从总体而言,它应属于历史故事画像而非“列女”故事。理由如下:

首先,沂南北寨汉画像石墓除此之外再无涉及以“列女”故事为题材的汉画像石,其余皆为历史故事画像、神话传说画像、迷信升仙画像以及生前生活画像石。[11]其次,此画像石共上下二层,第一层如图4-1,第二层则雕刻了带有“齐侍郎”“苏武”“管叔”等三个题榜的历史人物。最后,此石所在的中室亦只雕刻了仓颉造字、周公辅成王、完璧归赵、狗咬赵盾等历史故事。因此,就此画像石自身图画系统、所处中室图画系统以及整个墓室图画系统而言,其应属于历史故事画像。

五、陶答子妻

此画像石共一块,出土于山东省,据石上榜题可知时代为东汉。①该石从上至下第三列有五榜题字:“太尉车”“骑将军”“司徒”“司空”与“大鸿虑(胪)”。据《后汉书·志·百官一》可知司徒与司空出现于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51年)后,因此,此画像石的时间上限为东汉早期。初藏于端方,后不知所归。“陶答子妻”位于此石由上至下的第二行,如图5-1:

图5-1 山东某地出土陶答子妻图和齐管妾婧图[12]349

该石最右边人物面向左、伸出右手似在交谈者为答子妻,左肩突出的部分,似为在襁褓中的婴儿,与《列女传》中所谓的“独抱儿而泣”相呼应,其右上方题有“答子妇”三字。右旁边站立并拄有手杖的妇人为答子的母亲,右上方刻有“答子母”三字。答子母右边站立的男子为陶答子,右上方刻有“答子”二字。

记载此故事的现存典籍只有《列女传》,从画像石所表现的情节以及题榜来看,也与《列女传》所载相符,见是书《贤明传·陶答子妻》。[9]47

六、楚昭贞姜

此画像石共一块,现存于山东省的武氏祠中,时间为东汉桓帝元嘉元年(151年)。此画左边二人位于武梁祠东壁由上至下第二层的右边,右边三人位于武梁祠后壁由上至下第一层的左边,整体处于东壁与西壁的交界处。如图6-1:

图6-1 山东嘉祥武梁祠楚昭贞姜图

该石最左边有一个传达的使者,且其左边刻有“使者”二字。坐于宫殿中间,伸出手臂者为楚昭贞姜,且其左上方有一题榜,为“楚昭贞姜”。其余三人似为婢女。

此故事今知最早的记载是《列女传》,且就其题榜与画面内容来看,皆符合《楚昭贞姜》[9]109一文中的描述,则此画像似应源据《列女传》。

七、梁寡高行

此画像石共两块,皆位于武氏祠中。

第一块为东汉桓帝元嘉元年(151年)的武梁祠后壁画像,此故事位于此石由上至下的第一层,如图7-1:

图7-1 山东嘉祥武梁祠梁寡高行图

此画像中拿刀、照镜并坐者为梁高行,其右上刻有“梁高行”三字。左边下跪,双手捧金者为使者之一,其右上方刻有“奉金者”三字,最左边站立者亦为使者,刻有“使者”二字。最右边站立一人,没有题榜,当亦为使者。

第二块为东汉桓帝建和二年(148年)的武氏祠左石室后壁小龛西壁画像,故事位于此石由上至下的第二层,如图7-2:

图7-2 山东嘉祥武氏祠梁寡高行图[12]468,[4]58,[5]58

该画像中间跪坐于地,伸手似说话者为梁高行,左右两边跪于地的男子为使者。该幅图画与上幅相比缺少了刀、镜、金等事物,较为简单朴素一些。

今见最早记载梁寡高行的典籍是《列女传》,就画像石的题榜以及所表现的故事情节而言,皆符合《梁寡高行》[9]117一文的描写。因此,此画像石应取材于《列女传》。另外,从以上两图还可以发现,梁寡高行的故事在汉朝至少有两个粉本,一繁一简,一细一粗。但两画都具备构成故事情节所必要的两个人物——高行与使者。这一点与《梁寡高行》一文若合符节,亦能证明其取材于《列女传》。

八、鲁义姑姊

此画像石共三块,其中两块位于武氏祠,一块出土于河南省。

其一为东汉桓帝元嘉元年(151年)的武梁祠后壁画像,此故事位于此石由上至下的第一层,如图8-1:

图8-1 山东嘉祥武梁祠鲁义姑姊图

该画像石右边一妇人怀抱一子,并向左回顾一个正在追逐自己的孩子,左边画有一车、一骑,骑兵正张弓搭箭射向妇人,余下一人不知为谁。车上方有“齐将军”三字,妇人上方有两个题榜,为“义姑姊”“兄子”,正在追逐的小孩下方有“姑姊儿”三字。

其二为东汉灵帝建宁元年(186年)的武氏祠前石室东壁下石画像,此故事位于此石由上至下的第一层,如图8-2:

图8-2 山东嘉祥武氏祠鲁义姑姊图[12]487,[4]37,[5]37

该图画与上一副稍有差异,图中怀抱兄子的义妇右向跪在齐将面前,左上方有“义妇”二字。义妇左边是一个奔跑的小孩,旁有“义妇亲子”四字。义妇右边为站立的两个军官,并刻有“齐将”二字。该图中没有了射箭和奔跑的情节。较上图而言更为朴素简单一些。

其三为1933年于河南南阳阮堂出土的东汉时期的画像石,此画独成一石,如图8-3:

图8-3 河南南阳阮堂出土鲁义姑姊图[4]

该画像石的场景更为简洁,画面只是义妇在齐将面前用自己的身子在保护着一个孩子,此子应该就是兄子。此画像石中没有了义妇子与射箭者。

从以上三幅画像中,可以总结出鲁义姑姊汉画像的几个特点:其一,都有义姑姊、兄子和齐将三个人物;其二,义姑姊虽或跑或跪或站,但都保护着襁褓中或会走路的兄子;其三,齐将或骑马或站立,都处于阻止义姑姊的状态。

考察鲁义姑姊故事的出典,最早记载于《列女传》。画像的题榜与内容皆与《鲁义姑姊》[9]133一文所描述的画面相同,则其应取材于《列女传》。至于三幅画像中存在细微的差异,则应是画工对文意的理解或地区与时代的不同而造成的,比如“兄子”这一形象,《列女传》只说“抱一儿”,并未具体交代年龄、长相等一些具体细节,因此才出现了或抱或走的两种形象。

九、齐义继母

此画像石共一块,现存于武氏祠,时间为东汉桓帝元嘉元年(151年),原石为武梁祠的东壁画像,故事位于此石由上至下的第二层,如图9-1:

图 9-1 山东嘉祥武梁祠齐义继母图[12]418,[4]30,[5]30,[13]19

该图中,有一死人躺在地上,骑在马上的官吏来追捕逃犯,兄弟两人一个跪着一个站着,皆向长官作揖认罪,最左边是张开双臂似在哀呼的继母。此石共有五个榜题,为“齐继母”“前母子”“死人”“后母子”“追吏骑”。

此故事最早记载于《列女传》中,画像的题榜与画面内容皆与《齐义继母》[9]137一文相合,则此画像石必以《列女传》为原始样本。

十、鲁秋洁妇

此画像砖石共八块。其中画像石五块,皆为东汉石刻。两块出土于山东省,两块出土于四川省,一块出土于陕西省。画像砖三块,亦为东汉石刻,皆出土于四川省,其中两块出于同一汉墓。

(一)汉画像石

其一,时间为东汉桓帝元嘉元年(151年),原为武梁祠后壁画像,位于此石由上至下的第一层,如图10-1:

图10-1 山东嘉祥武梁祠鲁秋洁妇图,左为原图,[12]424,[4]31,[5]31,[13]35右为复原图[14]274

该图左边身穿官服,身背一包袱者为秋胡,右边正在拿着工具采桑且回头左顾者为秋胡妻。秋胡妻与桑树间有个用来放桑叶的篮子。该石有两个榜题,为“秋胡妻”“鲁秋胡”。

其二,时期为东汉灵帝建宁元年(186年),原是武氏祠前石室隔梁西面画像,位于此石由上至下的第二层,如山东嘉祥武氏祠鲁秋洁妇图。[12]490,[4]47,[5]47

该画已漫漶不清,但据以往记载可知为鲁秋洁妇的故事。左边似拒绝样的妇人为秋胡妻,左起第三人双手成拜谒状的为秋胡。他们之间有一只飞鸟和一个弯腰作揖的小吏。秋胡妻的左上角有两个题榜,为“秋胡妇”“鲁秋胡”。该画像石中缺少桑树的画像。

其三,出土于四川彭山岩墓的石棺浮雕,现藏于四川大学博物馆,如四川彭山岩墓出土鲁秋洁妇图。[4],[15],[16]75

鲁秋洁妇位于该石最左侧,在左边采桑且右向回顾者为秋胡妇,其右边身着佩剑、右手前伸的男子为秋胡。秋胡妻与桑树之间放有一个采桑篮。此画像石中的秋胡妻身材相对曼妙。

其四为2000年出土于四川省新津县的石椁画像石,画像所处位置与彭山画像石正好相反,位于此石的最右端,如四川新津县出土鲁秋洁妇图。[17]

此画像石中的场景与四川彭山岩墓出土鲁秋洁妇图大同小异,差异只在于采桑篮的形状与所处画像石的位置。

其五出土于陕西省的米脂县,图画位于由上至下的第三格,如图10-2:

图10-2 陕西米脂县出土鲁秋洁妇图[18]

此画像石比较粗糙简洁,左边梳双丫髻,着拖地长裙,呈回首拂袖状者当为秋胡妻,右边面对女子,一手上举,一手前伸者当为秋胡。此画中没有桑树一物。

(二)汉画像砖

其一出土于四川梓潼县,如图10-3:

图10-3 四川梓潼县出土鲁秋洁妇图[19],[20]

画面中间是一棵桑树,左右各一男女席地跪坐。左侧的男子为秋胡,其背后有“秋胡”二字,但字画漫漶不清,唯见秋字之“禾”旁与胡字左侧“古”旁,胡字的“月”旁尚隐约可见。右边女子为秋胡妻,她与树间有“秋胡妻”三字。秋胡妻膝前地面放有一个采桑篮。

其余相同的两块出土于四川绵阳,如图10-4:

图10-4 四川绵阳市出土鲁秋洁妇图[21]

图10-4是其中之一,另一石除“秋胡”之“禾”旁尚清晰可见外,其余部分皆稍有漫漶,清晰度不高。此两石与图10-3的画面大同小异,只是线条的粗细程度和个别细部稍有差异。由此可见,它们三个很可能源自同一个“粉本”。

从以上八幅汉画像砖石中可以总结出以下特点:第一,画像中都有秋胡与秋胡妻二人,除了陕西的画像石外,其余四石还有桑树和桑篮(山东嘉祥武氏祠鲁秋洁妇图无)两物;第二,画像石中的秋胡妻都是回顾秋胡,秋胡皆戴冠,构成了一种交谈的情景,而画像砖中的二人皆跪坐于桑树两边并作交谈状,缺少了画像石所表现的动感;第三,除四川省画像砖石中的鲁秋洁妇各自极度相似外,其余三石各不相同,陕西的画像石尤其简洁,动态感更强,由此可见,当时至少有五种粉本。另外,据江玉祥的研究,四川彭山崖墓图的时代最接近于刘向编绘《列女图》的时代。[17]

此故事最早记载于《列女传》中,且根据上述画像的题榜与内容来看,皆符合《鲁秋洁妇》[9]139一文的描写。因此“鲁秋洁妇”题材的画像砖石当来源于《列女传》。

十一、梁节姑姊

此画像石共一块,现存于武氏祠,时期为东汉桓帝元嘉元年(151年),原石为武梁祠的东壁画像,故事位于此石由上至下的第二层,如图11-1:

图11-1 山东嘉祥武梁祠梁节姑姊图

该图表现的是梁节姑姊再次冲入失火房间以救兄子的场景。梁节姑姊右向去拉兄子,然而左边却被救者试图拉回。左上角被救出的姑姊儿正在开心地玩耍。该石从左至右共有五个榜题,为“姑姊其室失火,取兄子往,辄得其子,赴火如亡,示其诚也”“姑姊儿”“捄者”“梁节姑姊”“长妇儿”。

《列女传》是记载此故事最早的典籍,从画像的题榜及其画面内容来看,完全符合《梁节姑姊》[9]145一文的叙述,则此画像石当以《列女传》为原本。

十二、京师节女

此画像石共一块,现存于武氏祠,为东汉桓帝元嘉元年(151年)的武梁祠东壁画像,故事位于此石由上至下的第二层,如图12-1:

图12-1 山东嘉祥武梁祠京师节女图

该画面表现的是京师节女假扮其夫躺于床上,仇家前来刺杀的情节。共有两个榜题,为“怨家攻者”“京师节女”。

此故事最早记载于《列女传》中。据画像的题榜与画面内容来看,此画像石无疑取材于《列女传·京师节女》。[9]151

十三、齐管妾婧

此画像石共一块,出土于山东省,且与“陶答子妻”共为一石,见图5-1。该画像石最左佩剑站立者为管仲,其右左向站立的妇人为其妻子。共有两个榜题,为“管仲”“管仲妻”。[12]349

“齐管妾婧”的故事只在《管子》与《列女传》中出现过,兹将其誊录于下,以便比较:

桓公使管仲求宁戚,宁戚应之曰:“浩浩乎。”管仲不知,至中食而虑之。婢子曰:“公何虑?”管仲曰:“非婢子之所知也。”婢子曰:“公其毋少少,毋贱贱。昔者吴、干战,未龀不得入军门。国子擿其齿,遂入,为干国多。百里徯,秦国之饭牛者也,穆公举而相之,遂霸诸侯。由是观之,贱岂可贱,少岂可少哉?”管仲曰:“然,公使我求宁戚,宁戚应我曰:‘浩浩乎。’吾不识。”婢子曰:“诗有之:‘浩浩者水,育育者鱼,未有室家,而安召我居?’宁子其欲室乎?”[22]

妾婧者,齐相管仲之妾也。……管仲不知所谓,不朝五日,而有忧色,其妾婧进曰:“今君不朝五日而有忧色,敢问国家之事耶?君之谋也?”管仲曰:“非汝所知也。”婧曰:“妾闻之也,毋老老,毋贱贱,毋少少,毋弱弱。”管仲曰:“何谓也?”“昔者太公望年七十,屠牛于朝歌市,八十为天子师,九十而封于齐。由是观之,老可老邪?夫伊尹,有莘氏之媵臣也。汤立以为三公,天下之治太平。由是观之,贱可贱邪?皋子生五岁而赞禹。由是观之,少可少邪?駃騠生七日而超其母。由是观之,弱可弱邪?”于是管仲乃下席而谢曰:“吾请语子其故。昔日,公使我迎宁戚,宁戚曰:‘浩浩乎白水!’吾不知其所谓,是故忧之。”其妾笑曰:“人已语君矣,君不知识邪?古有白水之诗。诗不云乎:‘浩浩白水,鯈鯈之鱼,君来召我,我将安居,国家未定,从我焉如。’此宁戚之欲得仕国家也。”管仲大悦,以报桓公。[9]153

通过对比可知:《列女传》是在《管子》的基础上将婢改为妾,并增加了一些语言、动作等描写,即让女性的身份有所改变,又使故事情节更加饱满。画像中管仲与管仲妻是面向站立的,似不符合《管子》所谓的“中食而虑之”的场景,反而更符合《列女传》“下席而谢”的描述。另外,“管仲妻”的题榜亦与《列女传》“管仲妾”的称谓相近,两者之所以有差异,具体原因还不甚清楚,或为在传刻过程中因二字字形相近而讹误,或为当时画工认为妻妾相类因现实需要①注:妻为正嫡,妾为副贰。妻与妾虽有地位和权利上的不同,但是都为男性的伴侣,有一定的相通性。详见宗福邦主编《故训汇纂》,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516页。因此,在两者相通的基础上,很可能是画工在夫妻合葬墓中,为了突显妻子的德行,从而故意将“妾”改为“妻”的。从而改为管仲妻。总体而言,画像内容是与《列女传》的叙述最为接近的。

十四、齐锺离春

此画像石共两块,全部位于武氏祠。

其一,为东汉桓帝元嘉元年(151年)的武梁祠东壁画像,位于此石由上至下的第四层,如图14-1:

图14-1 山东嘉祥武梁祠齐锺离春图

该图左边弯腰作揖的妇人为锺离春,右边伸手交谈的男子为齐王,表现的是他们谈话的情景。此石共刻有两个榜题,为“无监丑女锺离春”“齐王”。

其二是东汉灵帝建宁元年(186年)的武氏祠前石室隔梁西面的画像,位于此石由上至下的第二层,如山东嘉祥武氏祠齐锺离春图。[12]490,[4]47,[5]47此图已漫漶不清,但据以往记载可知为齐锺离春。画像石残缺部分应为锺离春,左边弯腰的男子根据右上角“齐王”二字可知为齐王,左边三人当为侍者。

“齐锺离春”的故事只在《列女传》和《新序》中出现过,兹总结如下:

锺离春者,齐无盐邑之女,宣王之正后也。其为人极丑无双,臼头深目,长指大节,卬鼻结喉,肥项少发,折腰出胸,皮肤若漆。行年四十,无所容入,炫嫁不售,流弃莫执。于是乃拂拭短褐,自诣宣王,谓谒者曰:“妾齐之不售女也。闻君王之圣德,愿备后宫之扫除,顿首司马门外,唯王幸许之。”谒者以闻,宣王方置酒于渐台,左右闻之,莫不掩口大笑,曰:“此天下强颜女子也,岂不异哉!”于是宣王乃召见之,谓曰:“昔者先王为寡人娶妃匹,皆已备有列位矣。今夫人不容于乡里布衣,而欲干万乘之主,亦有何奇能哉?”锺离春对曰:“无有。特窃慕大王之美义耳。”王曰:“虽然,何善?”良久曰:“窃尝善隐。”宣王曰:“隐,固寡人之所愿也,试一行之。”言未卒,忽然不见。宣王大惊,立发《隐书》而读之,退而推之,又未能得。明日又更召而问之,不以隐对,但扬目衔齿,举手拊膝,曰:“殆哉!殆哉!”如此者四。宣王曰:“愿遂闻命。”锺离春对曰:“今大王之君国也,西有衡秦之患,南有强楚之仇,外有二国之难。内聚奸臣,众人不附。春秋四十,壮男不立,不务众子而务众妇。尊所好,忽所恃。一旦山陵崩弛,社稷不定,此一殆也。渐台五重,黄金白玉,琅玕笼疏,翡翠珠玑,幕络连饰,万民疲极,此二殆也。贤者匿于山林,谄谀强于左右,邪伪立于本朝,谏者不得通入,此三殆也。饮酒沈湎,以夜继昼,女乐俳优,纵横大笑。外不修诸侯之礼,内不秉国家之治,此四殆也。故曰:‘殆哉!殆哉!’”于是宣王喟然而叹曰:“痛乎!无盐君之言,乃今一闻。”于是拆渐台,罢女乐,退谄谀,去雕琢,选兵马,实府库,四辟公门,招进直言,延及侧陋。卜择吉日,立太子,进慈母,拜无盐君为后。而齐国大安者,丑女之力也。[9]173

齐有妇人,极丑无双,号曰:“无盐女”。其为人也,臼头深目,长壮大节,昂鼻结喉,肥项少发,折腰出胸,皮肤若漆。行年三十,无所容人,衒嫁不售,流弃莫执,于是乃拂拭短褐,自诣宣王,愿一见,谓谒者曰:“妾,齐之不售女也,闻君王之圣德,愿备后宫之扫除,顿首司马门外,唯王幸许之。”谒者以闻,宣王方置酒于渐台,左右闻之,莫不掩口而大笑。曰:“此天下强颜女子也。”于是宣王乃召见之,谓曰:“昔先王为寡人取妃匹,皆已备有列位矣。寡人今日听郑卫之声呕吟感伤,扬激楚之遗风。今夫人不容乡里布衣,而欲干万乘之王,亦有奇能乎?”无盐女对曰:“无有。直窃慕大王之美义耳。”王曰:“虽然,何喜。”良久曰:“窃尝喜隐。”王曰:“隐固寡人之所愿也,试一行之。”言未卒,忽然不见矣。宣王大惊,发《隐书》而读之,退而惟之,又不能得。明日,复更召而问之,不以隐对,但扬目衔齿,举手拊肘曰:“殆哉!殆哉!”如此者四。宣王曰:“愿遂闻命。”无盐女对曰:“今大王之君国也,西有衡秦之患,南有强楚之仇,外有二国之难,内聚奸臣,众人不附。春秋四十,壮男不立,不务众子,而务众妇,尊所好而忽所恃,一旦山陵崩阤,社稷不定,此一殆也。渐台五重,黄金白玉,琅玕龙疏,翡翠珠玑,莫落连饰,万民疲极,此二殆也。贤者伏匿于山林,谄谀强于左右,邪伪立于本朝,谏者不得通入,此三殆也。酒浆流偭,以夜续朝,女乐俳优,从横大笑,外不修诸侯之礼,内不秉国家之治,此四殆也。故曰:‘殆哉!殆哉!’。”于是宣王掩然无声,意入黄泉,忽然而昂,喟然而叹曰:“痛乎无盐君之言,吾今乃一闻寡人之殆,寡人之殆几不全。”于是立停渐台,罢女乐,退谄谀,去雕琢,选兵马,实府库,四辟公门,招进直言,延及侧陋,择吉日,立太子,进慈母,显隐女,拜无盐君为后,而国大安者,丑女之力也。[23]

二书皆于成帝永始元年(前16年)完成,[24]很难确定二者之间的关系。虽然两书记载的故事情节极其相似,但仍有两点不同:第一,《列女传》明确指出无盐之地的丑女名叫锺离春;第二,《列女传》对一些语言与细节进行了修改与润饰。根据画像石的题榜来看,应当是以《列女传》为原始版本的。

十五、晋献骊姬

此画像石共三块,皆出土于山东省。

其一,于1978年出土于山东省嘉祥县满硐乡宋山村北,时间约为东汉桓、灵之时(147-189),原为宋山小石祠的西壁画像,位于此石由上至下的第三层,如图15-1:

图15-1 山东嘉祥宋山村出土晋献骊姬图[4]66,[5]66,[16]3

此图中间一犬倒地而死,死犬左边下跪者当为申生,死犬右边伸手弯腰似在询问者当为晋献公,画像石右边的妇人当为骊姬,其余当为侍者。

其二,1960年6月于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镇东门外出土,时间为东汉晚期(147-220),原为大汶口墓门前室西壁的横额画像,位于此石由左至右的第一幅,如山东泰安大汶口镇出土晋献骊姬图。[4]176,[5]82

此画像石左侧一妇人持镜右向站立,左侧榜题“此后母离(骊)居(姬)也”。其前一人手执便面右向坐,前有题榜“此晋浅(献)公贝(被)离(骊)算”。右一人左向跪,手持匕首指向脖颈,面前有“浅(献)公前妇子”题榜,当为太子申生。其后一人似在阻住申生自杀。

其三为1980年于山东省嘉祥县满硐乡宋山出土的东汉早期(25-88)画像石,位于此石由上至下的第三层,如图15-2:

图15-2 山东嘉祥宋山出土晋献骊姬图[4]94,[5]

该画像中央一死犬在地,死犬右边跪地拿刀向颈者当为申生,其后一人似在阻止。死犬左边三人,右者当为晋献公,左者当为骊姬,中间的儿童当为卓子。

晋献骊姬的故事在《左传》《谷梁传》《国语》《史记》《列女传》等典籍中皆有记叙,但符合晋献公、骊姬、申生同时在场的只有《国语》与《列女传》两书,“特别是申生当场恐惧的细节,只在《国语》和《列女传》的记述中有所呈现。《列女传》的记载当承袭《国语》而来,因此推测《国语·晋语》乃是这幅骊姬故事画像所依据的原始版本。”[25]

此画像故事应与齐桓卫姬一样属于历史故事内容。原因如下:

首先,骊姬在《列女传》中属于孽嬖类人物,其本身就是不祥的象征。作为彰显忠孝、追求吉祥、体现墓主道德的墓祠无理由雕刻此类恶女形象。其次,图15-1与西王母、周公辅成王和车骑出行图共处一石,且该石祠除骊姬之外亦无涉及“列女”人物的画像。[26]254图15-2与羽人、伏羲女娲、车骑等图共为一石。图15-3与孔子见老子、连理树等画像共处一石。此三石不管是自身画像系统或整体画像系统皆与“列女”无关,因此,从情理和画像系统而言,此故事无疑属于历史故事内容。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发现,以“列女”故事为题材的汉画像砖石虽然数量不多(共28块,15类),但取材来源较广,大体上分为两类:

第一类:包含“列女”人物的历史故事类。此类有的来源于传统历史故事,如启母涂山、汤妃有莘(共2类,汤妃有莘与《列女传》有一定的关联);有的取材于《吕氏春秋》,如齐桓卫姬(共1类);有的取材于《国语》,如晋献骊姬(共1类)。

第二类:“列女”故事类。此类画像皆取材于《列女传》,如邹孟轲母、陶答子妻等(共11类,详见表1),且多集中取材于《列女传》的《节义传》《贞顺传》与《辩通传》。

表1 汉画像砖、石中“列女”故事的特点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除去少数包含“列女”人物的历史故事类,汉画像砖、石中的“列女”故事很可能大多直接取材于《列女传》。目前可知,共有十一个“列女”故事,就分布地域而言,“列女”故事类汉画像砖、石多集中分布于山东省;就总体类别而言,“列女”故事类汉画像砖、石大多取材于《列女传》中的《节义传》;就单篇故事而言,以《鲁秋洁妇》为题材的汉画像砖、石数量最多。由此亦可看出《列女传》对“列女”故事类画像砖、石的影响之大。

至于“列女”故事类汉画像砖、石为何多集中于山东省,笔者认为原因有二。其一为地理优势。汉画像石墓多集中分布于两个地区——汉高祖刘邦的故乡(徐州)与汉光武帝刘秀的故乡(南阳)。山东距离徐州较近,受其影响,崇尚汉画像石墓的风气亦必风行于此地,故山东地区流传下来的汉画像石较多。其二为材料优势。从现存汉画像石材质来看,汉画像石的基本石料为石灰岩或砂岩,而“齐鲁大地蕴藏有丰富的石灰岩山体”,[26]50因而山东地区先天具有材料丰富、取材方便的优势,故此区制作的画像石较多,从而留存下来的画像石亦较多。

至于“列女”故事类汉画像砖、石为何大多取材于《节义传》,笔者认为主要是受当时社会尚节风气的影响。两汉以察举与征辟选举人才,所以汉代士人尚名节,东汉时期发展尤甚,以致“风俗为之一变”。[27]1009东汉士人尚名之例可谓是种类多样、比比皆是:有冒死为师乞尸者(如:李固被害后,其弟子郭亮诣阙上书,乞收固尸。弟子董班亦殉尸不去。),[28]2088有以让爵为高者(如:桓荣死后,其子桓郁曾让爵于兄子桓汎。),[28]1254有以轻生报仇者(如:魏朗曾白天手刃杀兄仇人。),[28]2200有代人报仇者(如:何颙受友人临死之托而为其报杀父之仇。)。[28]2217如此种种,足可见东汉士人对名节的重视。无怪乎顾炎武认为“三代以下风俗之美,无尚于东京者”。[27]1009在以父权与夫权为主导的封建社会,汉代士人重名节的心理势必会影响到社会的其他方面,这种心理对女性的影响就表现在东汉女性对名节,尤其是贞节的重视上。范晔《后汉书·列女传》中对东汉女性重视名节的事情多有记载,如誓不从盗、以死明志的乐羊子妻,父死哀戚、投江而死的曹娥,亲杀盗贼以报杀夫之仇、义不受辱而死的许生妻,以及父与子死后、刑耳自誓的刘长卿妻,等等。[28]2793,2794,2795,2797见于记载者尚有如此之多,不见载者之众尚可而知。面对东汉女性像男性一样对名节,尤其是对贞节的大力崇尚,《列女传》一书的思想与内容恰好符合如此的社会之风。此书恰有《贞顺》《节义》两篇,既能满足男性尚名的心理需求,又能为尚名的女性提供学习和借鉴的模板。故而《列女传》受到时人的推崇,这或许是汉画像砖、石中节义类故事较为突出的主要原因。

由此可知,“列女”类汉画像砖、石受地域与石材的影响多集中分布于山东地区,受当时社会尚节风气的影响,故事类型主要集中于《节义传》。

猜你喜欢

画像石管仲画像
威猛的画像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00后”画像
汉代画像石里的成都生活
画像
沂南北寨——大型画像石汉墓
管仲买鹿
管鲍之交
管仲:我给你们唱个曲儿
汉画像石中的“天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