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互联网+护理”研究的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
2021-03-23王再超
马 燕,王再超
2012年11月,在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互联网+”这一概念第一次出现在公众的视野[1];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于2015年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互联网+”行动计划从提议之日起,就取得各大行业亘古未有的关切。伴随我国医疗改革的逐渐深化[3],借助互联网解决我国医疗问题的“互联网+医疗”模式正悄然兴起[4-5]。在医疗健康范畴,网络咨询、挂号;预约就诊及网络查询检查结果等很常见,互联网医院试点也层出不穷,正在此时产生的还有“互联网+护理服务”[6-7]。通过文献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8],本研究采用CiteSpace V进行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相结合的统计方法,对2016年1月—2019年4月“互联网+护理”的研究概况进行统计分析,调查其研究内容及发展现状,并对“互联网+”与护理协调发展趋势进行了剖析,为推动“互联网+”与护理的协调发展研究提供参考和支持。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收集 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为检索数据库,检索条件为题名=“互联网+”并含“护理”或者关键词=“互联网+”并含“护理”,期刊来源为全部期刊,进行相关文献检索,检索时间从2016年1月—2019年4月初步检索到151篇文献,通过剔除重复及会议通知、访谈、书评等不相关文献,最终共获取135篇文献。
1.2 研究方法 CiteSpace知识图谱是指通过一连串处理,比如数据挖掘、信息分析、科学计量及图形绘制等来可视化地展现某一学科范畴知识的方法[9]。最先通过Excel软件,对文献的发表年份、作者及机构等进行分门归类。随即将检索并整理出的文献,以全纪录纯文本形式导出来,用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 V,并严格按照CiteSpace要求的格式保存为“download_XXX.txt”,导进CiteSpace,对“互联网+”护理范畴的作者和关键词网络进行剖析,制作网络图谱;通过聚类分析理清该护理范畴如今的研究热点和未来的演化趋势。参数设置:时间分区为2016年—2019年,1年为一个时间切片,选取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及聚类分析,其余设置保持默认不变,制作相应的图谱。
2 研究现状分析
2.1 总体发文量 文献发表数量的年份分布,是反映某领域在特定时间段内的研究程度和开展状况。从2015年“互联网+”的相关理念提出起,研究论文数量呈现阶梯式发展;从整体数量来看,在护理范畴累积共发文量达135篇,见图1。基于本文的统计数据截止到2019年4月,所以2019年的发文量数据并不显著。但是可以预料在未来的某一段时间,相关研究文献会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
图1 “互联网+护理”领域发文量分布
2.2 期刊分布 对“互联网+护理”范畴的发表期刊进行调查,可以知晓该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群,见图2,该图谱由106个节点、1 558条连线组成,网络密度为0.28。发表在国内核心期刊上的文章较少,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互联网+护理”范畴并未形成深入研究,并不是所有研究主题都得到了足够开展。
图2 “互联网+护理”领域研究期刊分布
2.3 文献著者情况分析
2.3.1 著者合作率情况分析 著者合作率,作者合作的论文数量占论文总数量的百分比。从一个角度能折射作者的独立研究水平,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作者的科研能力及科研合作程度[10]。通过citespace V软件绘制作者合作网络,得出如图3的作者合作网络,节点代表中国知网收录文献作者的数量,节点间的连线代表作者之间的相互协作,见图3,共有47个节点,50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46 3,网络结构相对紧凑。在一些关键节点之间基本上是没有连线的,说明当前的研究现状是该领域的研究者处于单独研究的状态,而且作者合作对象是相对固定的,交流是局限的。图中较大节点的是韩斌如、陈慧君、徐芳。其中2人合著的文献共计有15篇,著者的合作率为11.1%;由此可知,国内在“互联网+护理”的研究中,护理学者之间的合作不足,基本处于独自探索阶段,尚未成立相关的研究团队,研究者之间的交流与协作亟需进一步加强,打破机构边界限制,形成强凝聚力和高团结度的科研群体,深入而持续地展开科学探索,利于有力推动“互联网+护理”的协调和发展。
图3 作者合作网络图
2.3.2 文献发文机构 解析文献发文机构分布,可以清晰地知晓机构成果、理论成果及实践成果。由图4可见,该图谱由9个节点,1条连线组成,网络密度为0.027 8。节点越大表明该机构发文量越多,发文篇数在3篇以上的机构有首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和北华大学,整体上研究机构间的联系不紧密,学术交流有待进一步增强。
图4 文献发文机构分布情况
2.4 文献的资金资助情况 135篇文献中国家及地方基金资助的文献共计7篇,占文献总数的5.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具有学科指引功能,在“互联网+护理”研究方面的资助反映出国家层面对该领域的关注和侧重;山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四川省软科学研究计划的资助也反映出地方科研管理机构对该领域也有一定的关注度,也期待护理领域学者在“互联网+护理”方面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
3 研究内容分析
3.1 关键词共现分析 将135条数据条目导进CiteSpace V软件中,时间跨度为2015年—2019年,时间切片设置为1年,阈值选择Top30。在关键词共现图谱中,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多,这个词显示得越大,和各个关键词的关系也越紧密[11]。图5可见中节点数为69,连线数为123,网络密度为0.052 4,网络结构紧凑。
图5 关键词共现网络
3.2 词频分析 经过对文献关键词出现频次展开统计分析后,可以知晓某学科领域研究的主题分布及侧重内容,把握其发展趋势。通过CiteSpace V以及Excel软件统计关键词出现频次≥2的主要关键词并合并同义词(互联网+和“互联网+”、延续护理和延续性护理),见图6。
图6 高频关键词
高频关键词从各个维度揭露出如今“互联网+护理”的研究热点[11],但仅靠关键词列表并不能足够看出各个关键词之间的关联。因此,需要对关键词进行下一步的共现分析,并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现出来。
3.3 聚类内容分析 将135条数据条目导进CiteSpace V软件中,时间跨度为2016年—2019年,时间切片设置为1年,阈值选择为Top30,聚类算 法选择LLR,结果见图7。根据网络结构和聚类的清晰度,CiteSpace以模块值(Q值)和平均轮廓值(S值)两个指标,作为图谱绘制效果的评判依据[11]。聚类的轮廓值是衡量聚类轮廓内部节点之间紧密程度的指标[12]。总的来说,Q值>0.3就代表划分出来的社团结构是突出的;S值>0.5则聚类是合理的;S值>0.7则代表聚类是有效且可信的[13]。根据结果可知,本次聚类的Q=0.766 6,S=0.844 3,符合聚类标准,聚类高效且让人信服。
图7 关键词聚类网络
由图7可见:聚类标签:#0社区护理;#1传统护理;#2护理教育;#3延续护理;#4卫生适宜技术;#5教学;#6护理本科教学;#7就业;#8智能护理床;#9护理教学;#10需求;#11护理专业;#12护理。这些聚类标签是采用LLR算法对各个聚类标签进行命名。
4 讨论
4.1 互联网+时代为护理领域带来发展契机 “互联网+护理”,为互联网最新建树,囊括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与护理工作相融合,阐发1+1>2的效果[14]。“互联网+”使护理领域迎来了全新的纪元,同时也给护理工作带来了空前未有的契机[15],如护士多点执业、护士上门服务、居家服务等,当然也存在相关问题如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规范的行业标准与监管机制也尚未形成等,也是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互联网+”在护理中的应用会越来越普遍,怎样将“互联网+”带来的创新成果来填补传统护理工作存在的不足,是每个护理工作者需要认真反思的问题,也是日后护理发展的重要方向。
4.2 基于CiteSpace分析的结论 文献计量法,是以分析科技文献外部特征为手段,探究科学技术的演变过程、结构、特征并预测其发展规律[16]。学者不仅可以运用该方法来研究文献,展现文献的数量增长、分布特点及其变化,而且可展现研究某领域作者的影响程度或某领域多个作者间的研究差别及作者或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网络等[17]。本研究基于CiteSpace工具和对重要文献的二次阅读,对中国知网(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的2016年—2019年有关“互联网+护理”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如下:第一,从研究成果的年产出量来看,对“互联网+护理”的研究初见雏形,尚处在学术领域的“初级阶段”,有待从深度、广度上进一步挖掘和拓展。第二,对“互联网+护理”的核心期刊群已初见规模。第三,从作者整体上看,该领域还未形成核心作者群,研究者较为分散,且无持续性,研究深度有待加强。第四,发文机构主要集中在北华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佛山市第五人民医院、杭州师范大学、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等机构。第五,从研究热点上看,社区护理、传统护理、护理教育、延续护理、卫生适宜技术、教学、护理本科教学、就业、智能护理床、护理教学、需求、护理专业、护理是该领域发展的热点。
5 小结
综合以上分析,在国务院政策推动下[18-1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及地方性科研基金的支持和鼓励下,国内护理学者从2016年起在“互联网+护理”领域的研究发展迅猛,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互联网+”与护理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20],尽管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1],但突破性和深层次研究成果还不足,仍需要护理界学者竭力研究。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仅对CNKI数据库中的文献进行了检索分析,在数据信息收集环节上存在不完善,最终会对研究结果产生一定影响。未来研究可以充分使用可视化工具,运用综合性的研究方法从多角度深入挖掘数据中隐藏的信息,相互印证来确保结果的真实客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