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6-17世纪来华西人游记视域下的汉语观

2021-03-23

关键词:声调游记汉语

林 佳

(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明清之际,以传教士为主体的来华西人掀起了异质语言接触的热潮。他们以罗马字母拼注汉字,编纂一系列的中西文教材和辞书,促进汉语对外传播的同时,更加速了中国语言文字研究由传统语文学向现代语言学转变。我们知道,对事物的认识是在实践发展中逐渐清晰的,西人了解汉语的过程也不例外,19世纪的汉外词典编纂热潮便是其认识臻于成熟的典型表现。然而,西人来华并非从19世纪才开始,他们研习汉语的成果也不只体现于辞书撰著,早期的游记、报告中记录了他们接触汉语的初始印象,虽然篇幅有限,却为了解当时语言文字面貌提供了新视角,同样值得被关注。

一、来华西人撰写中国游记的传统

西方人撰写中国游记的传统可以追溯至公元9世纪前后,当时的中国处于包容开放的唐朝,受益于贯通欧亚的丝绸之路,使节、商客及旅行者等各色外邦人员往来憧憧,一些来华者记录下沿途的风俗人情,由此而成发端。根据阿拉伯商客苏莱曼等人的行迹汇编而成的《中国印度见闻录》(约851)是起步阶段的代表作,它描绘的盛唐图景构成了西方世界对中国的最初印象,中国瓷器与茶叶的美名远扬也是始于这部游记。13-14世纪,蒙古帝国的西进扩张使得在宋代因战争侵扰而中断的中西陆路交通网恢复顺畅,加之海上贸易日益活跃,中西交流进入空前繁荣的时期。仅一个世纪间到中国的欧洲人,历史记载中有名有姓的就不下一百人,[1]17其中包括了柏朗嘉宾、鲁布鲁克、鄂多立克等一批天主教方济各会士。在这期间问世的中国游记数量众多,其中最负盛名的当数首次将“契丹形象”带入欧洲人视野的《马可波罗行纪》(1298),其传抄传译的版本多达140余种。

作为对外输出中国形象的早期媒介,西人所撰中国游记在中西交流的起始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9-14世纪的作品几乎停留于器物层面的描写,旨在迎合西方人的猎奇心理,内容深度上有明显不足。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是多数撰著者在华时间较短,游历范围也多局限于西北地域,鲜有机会接触中原风物和文化;二是语言不相通,难以进行思想文化领域的深入体察,以致许多超出客观经验的描述依靠臆测加以填补,明末来华的曾德昭在回顾早期记录中国的作品时,就批评“它们几乎缺乏所有真实的东西,任意在全然神话的故事中遨游。”[2]4)

尽管如此,早期作品中也并非全无中国语言文字的痕迹,以《柏朗嘉宾蒙古行纪》(1247)为例,其中所述“他们拥有自己特殊的字母”、“他们所操的语言也甚为独特”[3]43是西人文献首次对于中国语言文字的描写,作者柏朗嘉宾也被称为“第一位介绍中国语言和文献的人”,然而根据其旅行经历可知他所接触的只是当时蒙古诸部的通用语言。同时期的《鲁布鲁克东行纪》(约1255)描述了唐兀人、畏吾儿人的文字书写顺序,但这些也不是汉语言文字。当然,就当时的政治环境而言,了解西北民族的语言要比汉语更有利于西人在华旅行。除此之外,《马可波罗行纪》提到“此国方言甚多,彼此各异,然有一种文字可以通行”,[4]615只言片语中可以看出,西人来华之初便观察到了方言和共同语并存、口语和书面语相异这个中国语言文字的基本事实。

表1:16世纪前西人撰著东方游记的代表作

西人撰写中国游记的局限性直至16世纪后期开始才逐渐消解,大航海时代的兴起带动了大规模的中西接触,其中耶稣会士作为来华的主力群体发挥了关键作用。耶稣会士普遍具备良好的西方语言教育和科学背景,他们深知“在世上任何一个国家传道若要富于成果,首要的条件是熟悉新登上的这块土地的文明及其表达的各种语言”,[5]93于是将语言学习作为来华后的第一要务,并将学习过程或体会写进游记报告,正是这些信息构成了早期西方人的汉语观。在汉语言文字的记录上,16-17世纪的游记作品各有特色:《利玛窦中国札记》(1615)是最早提及汉语声调问题的西人文献之一,《大中国志》(1642)和《中国近事报道》(1696)介绍了汉字的书写字体,《中国新史》(1668)重点论证了汉字的象形特点,《中国图说》(1670)则花费大量篇幅介绍中国古文字,并附有大秦景教碑全文及其拉丁字母注音。

需要说明的是,《中国图说》虽然被誉为“17世纪关于中国的百科全书”,在当时的欧洲风靡一时,然而其作者基歇尔和撰著《中华大帝国史》(1585)的门德萨一样从未到过东方,他们的创作是根据众多旅行者的叙述和广泛搜集到的一手资料完成的。这看似超出了传统游记的范畴,实际上基于个体亲身观察和体验的叙述基础没有改变,因此,我们同样将这两部作品作为本文的讨论对象。

表2:16-17世纪西人撰著中国游记的代表作

二、16-17世纪西人游记关于汉字的认识

通过流入欧洲的中文书籍,以及在亚洲其他地区的游历、传教,耶稣会士来华之前就对汉字有所接触,了解到汉字不但通行于中国,而且在当时的日本、朝鲜、交趾支那等地亦具有沟通功能。来到中国后,他们观察到士大夫阶层信奉典籍、崇尚文书交往,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掌握汉语书面表达能力对于宣教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正如利玛窦所言:“他们所有的宗教教派的发展以及宗教学说的传播都不是靠口头,而是靠文字书籍”。[6]482由此,来华西人极重视汉字学习,游记中记录了许多关于汉字的思考,总体可归纳为四点:

第一,推测汉字数量。门多萨认为“一共有六千多彼此不同的字”,[7]103这与实际数量相去甚远,可能是将汉字常用字数误当作了总数。相较之下,曾德昭和基歇尔的认识更进一步,将汉字总数和常用字数做了区分,前者认为“对于读写、作文和理解文字而言,有8000到10000字就够了”,[2]53后者指出“认识一万个字就足以应付日常所需了”。[8]390总体而言,西人对汉字总数的看法在六万至八万之间,认识上略有差异主要在于接触的语言材料不同,其中叫“Haipien”的字典被多次提到,安文思估算“中国人使用的是五万四千四百零九个字”,[9]54就与晚明时期流行的字书《海篇直音》所收字数(55665字)相接近。

第二,研究汉字字体。曾德昭和李明对此皆有论述,以《大中国志》为例:

首先是古文(Ancient),这种文字仍保留在他们的图书馆里,知识分子认识它,尽管除了用作代替纹章的印玺和题名外,不再使用。第二种叫做行书(Chincu),最通用,用于文献和书籍印刷。第三种叫做拓白(Taipie),相当于我们书记的手书,不怎么使用,仅用于告示、协约、申请、票据等。第四种和其他的很不相同,既是缩写(这很多),也有字体的不同笔画和形状,需要特别研究才能认识。[2]53

关于这四种字体名称的讨论不少,其中第一种、第四种分别为篆书、草书已有共识,争议集中于其他两种。关于“行书(Chincu)”,孟德卫、张国刚、董海樱、刘亚辉等学者认为应该译作“真书”,也就是楷书。观察早期西人注音系统中“h”常用作送气音符号,将“chin”对译为“真”确实更为贴近。至于“拓白(Taipie)”,汉字字体中本没有这个名称,计翔翔的解释是“曾德昭在华时常在‘拓本’上看到这种字体,因此有此误称”,“‘拓本’上的字是隶书或魏碑体都有可能”,[10]147孟德卫、董海樱、陈辉等学者也认同其为隶书。

第三,追溯汉字源流。首先,关于中国文字发生的时间,基歇尔认为是“洪水泛滥约三百年之后”,[8]389曾德昭说:“迄至1640年我写本书时,已有3700年之久”,[2]52他们所述皆指向夏朝,但目前所知有较明确的文字材料的时间止于商代。其次,普遍以伏羲为汉字的创造者,我们知道,文字的产生是个集体创制的漫长过程,西人将此归功于个人,显然是受到了伏羲画八卦、造书契之传说的影响。再者,认为汉字起源于对事物形象的描绘,李明对此论述最为详细,他指出最初使用的是“专用的象形文字”,接着“形成了尽管不太逼真,却更为简洁的图形”,“甚至创造了一些图形以表达用图画无法表达的概念”,然后“用许多简单的比划构成一些组合字,并用这个方式扩充文字的数量达到无限”。[11]169

第四,探求字形规律。在西人看来,汉字是通过“把笔画或整个有意义的字组合在一起,用这个法子创造新的不同的字”,[8]54其形义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于是,他们尝试通过拆解汉字部件来掌握字义,并总结出不少字形规律,西人游记中有不少示例,略举如下:

恕(xú)字的意思是“诚实的”、“诚实”,由意思为“如”的iu和意为“心脏”的sin组成,因为一个诚实的人,其容貌和言辞一如其心。[9]54

表示任何树木的字,要和“木”字结合;又如表示任何金属的字,也要和“金”字结合……每个表示伤心的字,都必须附加“心”字。[2]54

拆字的办法有利于减轻记忆的负担,对于现代对外汉语教学亦有启发。但也必须看到,过分强调汉字的象形特点容易忽视了其他构形方式,造成字义理解的偏颇。以“恕”为例,《说文》:“恕,仁也。从心,如声”,将“恕”分析为形声字,而西人将其解释为“一如其心”则是当作会意字来处理。无论是追溯汉字源流,还是探求字形规律,都明显可见西人在分析汉字时对形符的关注远高于声符。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汉字声符记录的是造字时代的语音,而16—17世纪的汉语语音已经有很大不同,如果对汉语上古音了解不多,仅以当时的发音去分析汉字的声符,难免举步维艰。

三、16-17世纪西人游记关于汉语的认识

面对陌生且复杂的语言环境,在汉语语音学习上,来华耶稣会士首先将注意力集中于官话。一方面,官话的超地域性可以使他们免受方言殊异之苦;另一方面,在华传教初期采取的自上而下的适应性策略,也要求他们掌握官场的通用语言以结交士大夫阶层。拉达在《记大明的中国事情》中提到所有经科考入仕者都需懂官话;利玛窦在游记中说:“有一种整个帝国通用的口语,被称为官话(Quonhoa),是民用和法庭用的官方语言”;[6]30《中国图说》有记:“整个帝国都通用官话,北京和南京的宫廷和司法部门主要用这种语言”,[8]404对于官话的论述俯拾皆是。其中,曾德昭的记录提供了一些语音线索:

中国今天只通用一种语言,即他们称呼的官话(Quonhoa),亦即曼达林语……它是一种有限度的语言,字体之多超过其他语言,但使用的词汇不多,因此并不丰富,总的说来不超过328个词,词汇则有1228个(它们除了音调和气音不同外,实际上相似)。所有的字几乎都以母音结尾,有几个不以母音结尾的,要么以M,要么以N结尾。[2]51

学界关于官话性质及其标准音的讨论持续不断,越来越多的西文文献被用以讨论。曾德昭所述中提到的辅音韵尾“-m”与近代汉语共同语的总体特征并不相符。由此可见,近代汉语共同语的发展并不完全同步,至少在17世纪前期,官话语音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麦耘就曾研究指出,其中-m韵尾的消变是南北不同时的,北支为十六世纪晚期,南支的上限在十八世纪初叶。[12]当然,这也可能是曾德昭接触官话的过程中沾染了方音却不自知,尤其他在华传教的城市多为方言势力强盛的南方地区,其中居留最久的粤方言区(广州、澳门)至今仍保留有“-m”尾。

汉语以声调辨义,以音高作为字音要素,而印欧语系中绝大多数为非声调语言,音高升降仅起到表达语气、情感的作用,这一差异对西人的汉语语音学习形成阻碍,不得不努力探索声调规律。由于西人普遍擅长音乐,因此在初始阶段,他们试图利用乐谱音阶建立汉语声调的对应关系:

他们采用五种记号来区别所用的声韵……郭居静神父对这个工作做了很大贡献。他是一个优秀的音乐家,善于分辨各种细微的声韵变化,能很快辨明声调的不同。[6]336

音乐符号“Vt,Re,Mi,Fa,So,La”仅次于注音符号被用来克服这个困难,学习中国语言。是庞迪我神父第一个发明了汉字的声调,这些声调写在汉字的欧洲字母注音的上面……[8]404-405

利玛窦的游记记录了他在郭居静协助下制定声调符号之事,对照其另外撰写的罗马字注音文章可知“五种记号”是“-”、“^”、“ˋ”、“ˊ”、“ˇ”,分别标记清平、浊平、上声、去声和入声,另有“c”符号表示送气音。《中国图说》记录的声调符号与利玛窦相同,并对五种声调的听感作了说明:浊平为“拖长的平声声调”,平声“发音清晰均匀”,上声是“高音”,去声代表“高音的下落”,入声即“急促声”。这组声调符号体现了西人对汉语的认知不断深化,为后继者的汉语研习提供了极大便利与启发,安文思在《中国新史》中以音节“Po”为例,介绍了十一种读音方式和标记方式,仍是以这套符号为基础。入声问题是近代汉语语音史上的争议点,普遍认为,自中原音韵时代起共同语中的入声逐渐消失。但是,语音演变是个长期过程,游记所述反映出17世纪实际语音中依然有入声存在。

基歇尔认为“庞迪我神父第一个发明了汉字的声调”这个说法并不准确,对照其他相关文献可知,具有较高音乐造诣的庞迪我和郭居静对此皆有贡献,他们都曾长期追随利玛窦并深受其影响,应该说汉语声调的辨析和符号创制是来华西人集体合作的成果。

16-17世纪西人所著中国游记中记载的语言信息不限于文字和语音,以《大中国志》为例,其中有关于语法的内容,例如指出汉语“全是单音词,动词和名词均无语尾变化”,并列举“捏、抓、垂、托”等词说明汉语动词的丰富性;也有涉及修辞的描述,例如提及中国人交流时“使用许多华丽辞藻以表示尊敬、谦逊,以及赞扬别人的优点”。[2]52

四、余论

一般而言,当我们接触一种陌生、全新的语言时,总会不自觉地尝试与母语进行比照,西人初识汉语时亦是如此。他们固有的西方语言文化的思维惯性,一方面提供了有别于中国传统语文学的研究方法,其中以罗马字母记音、创制声调符号就是极有价值的尝试。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产生误解,例如基歇尔就将汉字的创制与基督教的世界观相联系,错误地认为中国的文字来源于埃及,是“伏羲从诺亚的后代那里学到的”。[8]389

虽然西人总是进行中西语言的比较,然而汉语不同于印欧系语言的诸多特征,使他们在实际学习中很难将二者建立太多有效联系,其汉语观的形成更大程度是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染,以及中国学者的影响。尤其在识字记音的初始阶段,缺少中国学者的参与是难以想象的,利玛窦和曾德昭笔下便有许多记录:

钟鸣仁擅长使用中国语言,由于他的可贵帮助,神父们利用这个时间编制了一份中国词汇(即《平常问答词意》)。[6]336

保禄有一位朋友与他同年中举……他每天给庞迪我神父上课讲授中文,而且住在教堂里,以便和神父们密切接触并经常用中文谈话。[6]517

(李之藻)很同情他们学习中国语言文字所费的辛苦。为鼓励他们,他会高兴地听到他们开始说中国话时发的每一个音节。他特别指导他们学习中文的方式。[2]342

明清之际是中西语言交流的高峰,在既往的研究中,来华西人的汉语造诣和贡献不断被肯定,而同时期中国学者所起到的作用却鲜少提及,值得我们在后续给予更多关注。

猜你喜欢

声调游记汉语
学汉语
声调歌
拼音宝宝扛声调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坐着轿车学声调
单韵母扛声调
地心游记(十)只剩我一个人
寻梦环游记
寻梦环游记
追剧宅女教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