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位移井不同井斜角度下岩屑运移规律研究
2021-03-23韩雪莹
韩雪莹
(长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湖北 荆州434023)
近年来,岩屑在大位移井中运移规律的研究内容备受关注,由于大位移井不同井段的类型、角度存在差异,所以岩屑运移规律不能一概而论。要想得出全面、准确的研究结论,务必通过模型分析法全面分析大位移井岩屑运移情况,以便为大位移井日后的技术应用奠定良好基础,大大提高岩屑分布特性的参考价值。可见,这一论题具有探究性意义和现实性意义,论题内容概述如下。
1 岩屑层形成机制
钻头下钻处理期间,岩层碎屑随之出现,这是岩屑层形成的主要原因[1]。岩屑向外输运的过程中,常因岩屑体积不规则,导致碎屑在井口大量堆积,随着时间积累,发育成岩屑床。岩屑层一旦出现,则岩屑会在外力、自身重力等因素影响下滑落、堆积,最终影响钻井速度,以及井下物质开采量。一般来说,岩屑浓度越高,岩屑床厚度越高,进而倾斜角度随之增大,对矿井开采效率、运送速度、钻井液密度会产生负面影响。
2 大位移井几何模型的建立
随着油气田开发活动大范围开展,大位移井应用频次相应增多。然而大位移井方法投用期间,受不同井斜角度影响,会影响岩屑运移量及运移速度。考虑到井下环节复杂、多变,凭借传统的人为方式难以准确归纳岩屑运移规律,所以几何模型的构建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2]。具体来说,利用结构化多面体网格单元划分网格,以便满足差异化井斜角度(30°、45°、65°)下几何模型的构建,及其在岩屑运移规律分析中应用,为几何结构网格模型建立提供价值化数据。在此之前,以相关资料查阅、现场考察等形式深入研究井筒内部参数,如压力、排量、液体当量密度的变化情况,为岩屑在不同井斜角条件下运移规律对比奠定基础。
井斜角度影响岩屑运移,一般来说,小于30°井斜角直井段形成岩屑床的可能性较小。客观总结大位移井不同井斜角度下岩屑运移规律时,基于同心工况条件,比较不同井斜角岩屑分布情况。在此期间,会用到基本方程、岩屑扩散方程,经相应公式代入客观获得岩屑运移规律,具体内容分析如下。
3 大位移井不同井斜角度下岩屑运移规律分析
3.1 纵向截面速度场
观察位移井中心处不同井斜角截面岩屑速度变化情况,低井斜角度对应高环空气流、高岩屑运移速度,相反,高井斜角度对应低环空气流、低岩屑运移速度。环空反速条件下,静止岩屑层、移动运移层、悬浮运移层由下到上形成,基于此,构建相应的岩屑运移模型,如果环空存在稳态固液两项非压缩流体,且物质连续,三层岩屑体积浓度约50%,钻杆静置。此时,运用连续性方程进行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M、N、S 分别代表面积、岩屑浓度、速度;sd、mb 代表悬浮层、移动层;Msd代表面积悬浮层、Nsd岩屑浓度悬浮层、Ssd速度悬浮层;Mmb代表面积移动层、Nmb岩屑浓度移动层、Smb速度移动层;τ 表示应力;s 表示湿周。倾斜角度产生后,环空气流速度变化具有对称性,受重力影响,岩屑运移方向靠近低速区。
3.2 轴向截面速度场
井斜角由30°增加到45°,再到65°,岩屑床厚度明显增加,致使钻井液垂直向上的分量由多到少[3]。环空返速情况下,井斜角一旦改变,会明显作用于环空返速较小时岩屑床厚度,相对来说,环空返速较高时,对岩屑床厚度影响较弱(如表1)。岩屑厚度与层流流型、紊流流型分别呈正相关和负相关,环空返速与紊流标准一致,返速提高后,泥浆摩擦力和阻力相应增大,这种情况下岩屑颗粒随之流动,岩屑层厚度相应减小。压降减小率>泥浆流动摩擦力增加率,环空总压明显降低,但并不是一直降低,当岩屑运动摩擦阻力减小率<泥浆流动摩擦阻力增加率,环空降压随之增加,岩床高度、厚度减少到最小,则岩床不存在。环空断面岩屑均匀分布,混流体与纯流体的压降值大致相同,随环空返速增加相应升高,其中,极小值的环空返速为临界环空返速。
表1 不同结构轴向截面速度对比
3.3 比较井深方向岩屑速度
比较30°、45°、65°井斜角度工况下岩屑井深速度,得知倾斜前部分井斜角变化对岩屑运移速度影响较小,倾斜后部分井斜角变化后,岩屑速度随之改变(如表2)。
表2 不同结构岩屑沿井深高度速度对比
岩床顺着井壁方向的重力分量同井壁与岩屑床的摩擦力增大,一定程度上减慢了携岩运动速度,主要原因是井斜角度扩大。环空返速条件下,运动床面积与井斜角成正相关,即运动床面积增大,井斜角随之扩大。对于静止床来说,水平段岩床面积与井斜角呈反比,即井斜角增大,则岩床面积减小。井斜角65°时,岩床面积最大,当井斜角小于65°,岩床面积以较快速度减小;井斜角30°时,岩床面积最小。环空返速条件变化时,近水平井段重力压力梯度以较小幅度变化,并呈递增趋势,井斜角小于65°后呈递减趋势。具体如图1 所示。
图1 不同井斜角度下岩屑运移规律
3.4 CDF-DEM 方法模拟倾斜井段岩屑运移规律
钻井液、岩屑运移情况模拟的传统方法,即构建液固两项欧拉-欧拉双流体模型,这一方法未全面考虑细小岩屑流动细微流动情况。从实用性角度来看,运用CDF-DEM 方法模拟倾斜井段岩屑运移情况,能够弥补传统方法片面呈现模拟图像的不足,进而全面、直观呈现岩屑运移规律,使油田勘探开发作业精准化开展,尽可能增加产量,提高经济效益。方法实践阶段,基于Lagrange 坐标获得离散运动轨迹,基于Euler 坐标得知液相运动情况,分别求解。为客观总结颗粒、井壁、钻杆壁的碰撞运动规律,以及岩屑不同状态下的变化规律,通过构建软球模型比较模拟情况下岩屑浓度值与实验数值,根据对比结果判定CDF-DEM 方法是否具有可靠性。
由于工况参数多样变化,所以岩屑运移现象不尽相同。以岩屑运移影响因素为切入点,经总结发现:随着转速加快,液体周围抬升力量随之增强,意味着悬浮能力在原有基础上提升,在这一活动中,岩屑床受到外力冲击,不同程度上阻碍岩屑堆积进程,进而减少岩屑床厚度。钻杆偏心度在原有基础上扩大,钻杆环空间距减小,当流动速度减慢,颗粒温度由高向低过渡,导致钻杆底层出现大量集聚现象。流动速度逐渐加快,岩屑床轴向助推力量明显加剧,同时,环空内流核区面积范围相应扩大,说明岩屑颗粒以较快速度运输。CDF-DEM 方法在不同操作环境中有较强适应性,当液流变性在岩屑运移中产生影响,这与井筒内液固两相流动状态相近,能为钻井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4 岩屑管理的有效措施
了解大位移井不同井斜角度下岩屑运移规律后,应掌握岩屑科学化管理措施,尽最大可能控制岩屑运移环节的负面因素,从整体上提高岩屑运移效率。如果岩屑运移速度过快,顺利的情况下能够缩短碎屑移送时间,一旦矿井内部环境复杂,则会出现碎屑大量滑落现象,并且岩屑床完整性会受到破坏。岩屑上返期间,务必客观、全面分析矿井环境,提供适宜的移送工具,同时,做好过程监督与管理,尽可能减少碎屑掉落现象。最为关键的是,相关技术人员灵活运用录井技术,据此精准测量岩屑体积、获取岩层信息,为岩屑管理方法制定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4]。基于岩屑体积测量的实际需求,针对性处理环空岩屑,同时做好记录,为岩屑地质地貌研究提供理论指导。考虑地质断层情况,尽可能减少岩屑体积测量误差,据此获得真实的地质信息,确保岩屑管理工作高效开展。此外,三维解剖模拟图常态构建,据此追踪钻探钻头方向,通过运动轨迹对比,及时矫正偏差,大大提高岩屑管理有效性。可见,这既能提高录井技术实用性,又能顺利完成岩屑管理目标,推动油田开发活动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大位移井方法广泛用于油田勘探,要求勘探人员客观总结不同井斜角度下岩屑运移规律。为直观、具体了解岩屑运移情况,基于几何模型掌握纵向截面速度场、轴向截面速度场,并比较井深方向岩屑速度。当理论内容掌握后,为岩屑管理提供思路指导,进而适时改进岩屑管理方法,从整体上提高油田勘探有效性,推动区域经济和国家经济稳健发展。此外,这能为日后岩屑运移规律总结奠定基础,取得井眼清洁的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