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潮安叫水坑村做好“红”“绿”两篇文章

2021-03-23郭精奇

源流 2021年12期
关键词:原始森林水坑村民

郭精奇

青山叠嶂,云雾缭绕。原中共潮澄饶县委创办的第一个苏维埃政权所在地,就坐落在潮州市潮安区凤凰镇东南面一个称叫水坑村的山村中。它隐藏于凤凰山脉群山之间,高山之上,海拔760多米,有着千亩茶园,百顷竹林,十里水声,溪涧飞瀑,原始森林之美景。这个至今仍保留不少革命遗址的红色村庄,充满着新气息、新希望。

从凤凰镇区到叫水坑村,一路上茶园山花、松林翠竹、涧泉瀑布,不时映入眼中,阵阵瀑布声鸟鸣声交汇成一首悦耳的交响乐。车子盘旋近十公里,便抵达叫水坑村。据该村村民的记忆,上世纪80年代,背着茶笋到镇里售卖,来回得花一天的时间。30多年过去了,出山的道路越走越平坦,原本地理位置偏僻、贫穷的老区村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生态资源,成为远近闻名的首批“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和广东省首批“国家森林乡村”。现在山村瓦房变楼房,村民收入节节升,这片“红色土地”迸发出新活力。

红色种子 根植于老爷将军山间

八月盛夏,骄阳焕彩。笔者来到叫水坑村时,恰好是一场阵雨后,青山间云雾缭绕,空气清新,茶香扑鼻。顺路而上,一座“叫水坑村”村牌竖立于村口,向前望去便是巍巍老爷将军山,村庄新居依山就势而建,错落有致。在当地村书记林泽程的引领下,我们来到了内崀村公厅展览馆。

林澤程朴实的话语,带我们走进那段烽火岁月。叫水坑村因地势险要,历史曾是潮澄饶红色根据地的活动中心。1934年10月,潮澄饶县革命委员会在凤浮区叫水坑内崀村公厅成立,村内贴满了宣传标语,红军们受到村民的热情款待。在半山处设立县委印刷所,初到村驻扎的红军水土不服,一些村民翻山越岭采摘草药,还给战士们编制斗笠、草鞋、草药等物资。在漫长的岁月中,该村为红军战士、抗日韩江纵队、凤凰山游击队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同时,全村也不断出现了青壮年踊跃参军,妇女积极支前的热潮,先后涌现了赤卫队员林知记烈士、“千里马”交通员林炳春等革命英雄,为创建浮凤苏区做出重大的贡献。

2019年,叫水坑村委为追寻红色记忆,弘扬革命精神,对内崀公厅进行修缮整理。以潮澄饶县革命委员会旧址为核心,联接碉楼战壕,建设红色文旅体验线。以特色民居民宿为载体,按标准配套建设“革命大讲堂”,打造革命文化宣教基地,建成“红色文旅区”,让游客沿途参观革命遗迹,传承红色基因。

原始森林罕见 三溪水声依旧

叫水坑景色壮观,境内有将军老爷山,海拔1000多米。其中鹤顶山方圆500亩的密林属原始森林,其古树林有年逾300年的树龄,更有一棵梨树已近700年,林中野生动物屡屡可见。走进原始森林,颇有“人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感觉,而在岭南地区能保存又这么完好原始森林,实属罕见。

叫水坑,顾名思义就是水声响。在村子有3条纵向平行的山涧小溪,溪中有一处高71米的巨石壁,溪水自石壁上下泻而成瀑布,交响成乐。这形态各异的瀑布潭水,蜿蜒若龙,奔泻逶迤而下,展现出一幅自然和谐的美丽风景图,让人心旷神怡,沉醉其间,给村庄增添秀气和灵气。

纵观叫水坑,村庄的四周有成片的毛竹林,约1500亩。村中山坡遍野的茶园,有1000多亩。村东南坡还有一片面积上千亩的宜牧草地。全村森林覆盖率86%,植被保存良好,远山凝黛,近树滴翠,如诗如画,真是一处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自然风光游览胜地。

谱写乡村振兴新曲 做好“红”“绿”两篇文章

立足红,着眼绿,在新时代的发展征途上,今日的叫水坑村红绿辉映,有了更清晰的发展方向,谱写出乡村振兴新曲。

“村里的革命历史遗迹,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林泽程如是说。叫水坑村原是潮州市45个省定贫困村之一,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重点围绕发展茶旅经济,着力抓产业促振兴,做好“红”“绿”两篇文章,走出一条以“托管联营”“村企共赢”为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子。

一方面扩大茶叶生产规模,提升村里茶叶品质。村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以“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的模式,创建茶产业的发展平台,让村民享受收益兜底分红,使村民腰包越来越鼓了。另一方面发展乡村旅游,开发民宿项目,大力发展乡村深度游。原始森林、千亩竹林、溪流泉涧、革命老根据地,这些景观和史迹增添了人们对叫水坑的向往,也成为乡村旅游的“打卡点”。

同时实施进村道路改造升级、文化服务中心、饮水工程、村党政服务中心修缮、人居环境整治、农家乐、路灯、卫生站和视频监控等多个项目,新农村建设已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靠山吃山品尝绿色发展“好滋味”

如今,当地干群撸起袖子加油干。早在2020年6月前,全村实现整村脱贫,相对贫困户16户,44人已全部脱贫,同年,村集体收入更是在4年之间翻了10倍,实现贫困村退出目标,村民坐上“绿色发展专车”奔小康。

2019年,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518元,全村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22980元,均超过省定收入目标,达到“八有”标准。

提到驻村工作队给村里带来巨大的变化,今年79岁的林宏祥竖起了大拇指。林宏祥是该村的“五保户”。5年前,村里来了一群“陌生人”。林宏祥没想到,正是这群陌生人,让自己过上“电视有信号、住房有保障、看病能报销、不愁吃不愁穿”的日子,叫水坑村也从“穷坑”变“金坑”。5年时间,扶贫驻村工作队沉下身子,奔走在大山的沟沟坎坎,把乡亲当亲人,挑起担子,实现“外力输血”向“自身造血”转变,也从“前期输血”到“后期造血”的飞跃,使人们感受老区经济发展的美丽嬗变。

今年63岁的林伯,家住在村里半山腰处,这是一栋4年前刚建好的2层半楼房。林伯告诉笔者,他和老伴在家打理一片茶园和几十多箱蜜蜂。林伯算了一下,仅今年茶叶的收成就有15万元。

林伯家的经济收入在村里属中上水平,村中像他一样的还有30多户。自开发村景区以来,为村民开辟了一条家门口的“致富路”,有的办起民宿客栈、农家乐饭店,有的专注打理茶园、养蜂,卖起土特产。勤劳的村民靠山吃山,年人均收入从2012年的2000元增加到现在的2.5万元。如今,山区小村实现了通公路、通网络,与外界实时通联,村里的农产品直销山外,山外的游客直达村中。

今天的叫水坑村,物阜民丰,已拥有市级生态示范村、文明村、党建精品村、广东省首批文化与旅游特色村和国家森林乡村等称号,近期再传喜讯,被推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名单。该村现以乡村特色旅游为龙头,全村茶叶种植销售、蜂蜜生产、竹编加工、餐娱购宿等特色产业日趋兴旺,农民变股民,资金变股金,村民安居乐业并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

猜你喜欢

原始森林水坑村民
拍拍城市里的小水坑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神秘的原始森林:湖北神农架
喇叭沟原始森林日出
跳水坑
I Like Rainy Days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路上的水坑
徒走七藏沟,用双脚丈量原始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