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目标下的初中英语思维型单元作业设计策略
2021-03-23臧林
臧林
摘要:双减政策的推出,为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业负担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在双减目标的指引下,初中英语在原来的作业形态上加入思维元素,设计思维型作业设计,进而让学生的语言及思维能力获得培养与提升。
关键词:双减;初中英语;思维型;作业设计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展,承接着下节课的开始,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理想的作业设计,在提升学生学科素养以及实现减负教學目标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初中英语作业量较多,质量却不高,这使得作业的功能无法发挥到最大。双减政策的推出,让作业减负有了更明确的方向与目标。基于这一角度,本文对原有作业形态进行改变,给出初中英语思维型单元作业设计策略。
一、思维型单元作业设计原则
(一)合理安排低阶思维作业数量
所谓低阶思维,也就是辨析及判断能力不足的情况,这种思维下,行为人无论是在意识还是精神方面都无法对眼前的客观情况作出探索。面对低阶思维,教师在作业设计上需要更注重合理性,不可直接摒弃。低阶思维的作业,可以在理解以及应用上对学生消化课堂知识有一定的作用。这类作业的设计可以为让基础知识掌握一般的学生有更多提升的机会,也为发展为高阶思维奠定思维。
(二)坚持知识逻辑跟心理逻辑的统一
在作业设计上,想要通过其使学生全盘接受课堂教学上的内容,会造成学生心理悦纳程度超出范围。教师在作业设计中,要坚持知识逻辑跟学生逻辑的一致,更多关注学生是否高效完成作业,而非通过数量去替代质量,教师需要思考设计怎样的作业能满足学生精力投入,进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二、双减目标下的初中英语思维型单元作业设计策略
为了让形式跟思维、知识及心理实现统一,教师需要注重将作业文本进行语境化,也就是为学生设置真实的语境。这样学生就可以主动地自然地进入到语境角色中。课后作业那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复习,掌握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及技能。双减目标下,教师需要从语言、语篇等角度进行设计。从巩固积累性作业转变为模仿探究性作业,进而上升到拓展创新类作业。实现作业设置的连续化。
人的认知思维,可以被分为六个层次。其中记忆、理解以及应用是低阶思维,高阶思维则有分析、评价及创造。如果将作业分几个阶段,那么初中英语可以有4个阶段,分别是语言积累、语境再设以及语篇再生、迁移创新。
(一)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
基于双减目标下,初中英语作业设计中,首先需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设计难度不大的作业,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和巩固基础知识,锻炼记忆等思维。比如设计的作业可以如下:
从工具可以想到的单词跟词组有哪些:
从动作可以想到的单词跟词组有哪些:
从运动可以想到的单词及词组有哪些:
这类作业的设计,由质量代替了数量,满足了双减要求,同时低阶思维的学生在做这类作业时,能锻炼记忆能力,回顾课堂学习的知识,起到巩固。而对于已经具备高阶地位的学生,是加强理解。
或者可以文本情境跟词块知识,让学生进行正确选项的选择,如下:
Why does Mr. Bean look?——( )
—Because he cant find his ticket__. He cant get R on the train.
excited; somewhere
crazy; anywhere
happy; everywhere
(二)给予学生提升语言能力的机会
教师在作业设计中,可以充分利用起作业文本中的内容,实现再利用,为学生创设更符合语境的作业。让学生在作业中对知识进一步的记忆、理解。这种方式的作业更为直观,同时学生也有机会展开模仿创作,提升语言应用的能力,加强知识点的联系。比如教师在设计思维型作业时,可以要求学生理解下面这两句话的语境,并进行仿写,从而完成从记忆等低阶思维往运用等等高阶思维的转化。
I am Mr. Bean. ①I paid one dollar for a ticket for a draw. ②Its crazy for me to win the ticket for a 7-day visit to France.
双减目标下,初中英语教师开展思维型单元作业设计,需要教师运用好语篇功能,总结与归纳经验。学生能在语篇学习中获得归纳、比较等相关能力,从而锻炼自身思维能力。反过来,思维的发展也能提升学生各方面意识的提升,进而提高学生解读能力。所以,双减目标下,初中英语教师在思维型作业设计时,需要兼顾到语篇与思维两个方面,在二者的制约及推进下,共同促进减负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聂芳. 浅谈新课程下初中英语作业设计策略[J].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7(13):1.
[2]王菁.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英语作业布置改进策略[J]. 中外交流, 2018, 000(048):234-235.
[3]马门保.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英语作业现状分析与改进策略[J]. 新东方英语:中英文版, 201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