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学如何“立德树人”
2021-03-23胡秀容
胡秀容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落实立德树人的理念,将立德树人和教育工作充分结合,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因此作为初中英语教师,应思考如何才能在传递英语知识的同时,借助英语学科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并完善学生的人格,从而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理念。本文正是以此为出发点,简要阐述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如何立德树人。
关键词:初中英语;新课程改革;立德树人
社会经济越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高,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是综合素质高尚的人才,因此对各阶段教育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的教育工作者要思考如何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方面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也促进教学改革和创新。
一、立德树人对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在经济建设新时期,社会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而且我国对学生德育工作一直都特别重视,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落实立德树人,并将立德树人和学科教学充分结合,已经成为当前义务教育的主要目标。尤其对初中生而言,其正处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此时如果不经过正确引导对其人生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这要求作为初中英语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将立德树人充分落实,以此才能让学生既吸收知识,又能发展综合素质。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立德树人的实施策略
(一)挖掘教材中的立德树人元素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理念,首先必须做到充分利用教材,这要求教师应全面掌握教材,能够真正挖掘教材中的立德树人理念。挖掘教材中的立德树人理念。比如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八年级下册中的Unit6 An old man tried to move the mountains,直接翻译是一位老人试图移动山脉,非常明显这一单元讲的是愚公移山的故事,学生对这个故事非常熟悉,而为了帮助学生将其中的立德树人理念充分吸收,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播放一段和愚公移山有关的视频动画,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坚持不懈和坚定不移的意志。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感悟,可以选择一些当代愚公的故事,比如贵州遵义播州区平正仡老族乡的村支书黄大发,为了解决当地的缺水问题,带领当地群众历时36年,凿出一条跨越三座山9个悬崖,长度7200米的水渠,解决了当地的用水问题。这就是愚公精神对当代的具体体现,而且也是真实存在的事迹,结合这些事迹和英语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即可促进立德树人理念的充分重视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
如果一名教师的综合素质不满足立德树人的要求,那么无论其采用怎样的方式向学生传递立德树人理念都无法获得学生的认可,甚至还会让学生觉得十分反感。因此开展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若想真正做到立德树人,就必须将教师的榜樣作用充分发挥。要知道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就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水平,和学生相处过程中要文明、礼貌、诚信,无论教学水平还是个人的道德水平等都要让学生完全信服,同时还要学会如何与初中生相处,要懂得和学生做朋友,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以此才能获取学生的信任,再采取任何一种教学手段是都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而且学生也会非常期望能够获得教师的认可,在学习和生活中都会主动约束自身的行为,从而便实现了在无形中落实立德树人理念。
(三)正确引导学生
当前的初中英语教材已经根据立德树人做出了很多调整,其中和立德树人理念有关的内容非常多,因此对初中英语教师而言,要学会充分利用这些内容。以My favorite Subject is science(我最喜欢的学科是科学)为例,那么接下来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向学生渗透力的树人理念。首先可以说同学们喜欢科学吗,如果学生回答说喜欢,接下来这样说,科学知识都是非常神奇的,但每一种科学知识都是在不断失败中得来的,而且每一位伟大的科学家都经过了刻苦学习才能够获得这些科学成果,让我们真正了解了这些神奇的科学现象,所以同学们如果你真正喜欢科学应该怎样,此时学生会回答要努力学习,过程中应尽量使用英语 进行表达,以此在落实立德树人的同时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又以Unit2 How often do you exercie为例,这里讲的是和锻炼有关的内容,教学过程中个人学生自由阐述其对体育锻炼的理解,锻炼的目的是什么,或者或者让学生以体育锻炼为主题开展一些讨论,最后再由教师总结。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新时期的初中英语教师,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既要传递知识,又要通过各种方式将立德树人理念传递给学生,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英语教学质量,最终让学生在立德树人理念的推动下获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彭佳佳.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学如何“立德树人”[J].校园英语,2019,21(9):156-156.
[2]吴宝山.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学如何落实“立德树人”[J].内蒙古教育,2020,11(9):46-48.
[3]郭小宏.谈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学如何“立德树人””[J].课程教育研究,2020,03(34):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