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初中家校合作的亲子体育活动设计
2021-03-23顾琴
顾琴
摘要:202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工作方案(2021-2025年)》等文件,强调着力保障中小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并明确了实施体育家庭作业制度。作为初中体育教师,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政策,将体育活动带入到学生家庭中,既能助推阳光体育下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实现,又能推进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对提升学生身体机能素质、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以及综合素养的提升也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就家校合作的亲子体育活动开展进行探讨,提出可实施的设计方案。
关键词:双减政策;家校合作;初中体育;亲子体育活动设计
一、开展家校合作的亲子体育活动意义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家庭体育活动是学校體育教学的延续,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意识,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促进亲子之间的交流,推动和谐家庭的构建。
1.实现体育教学目标
初中体育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基础知识和正确方达,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形成健康的体魄。由于初中生身体素质差距比较大,很难掌握相同的教学内容,同时受限于场地要求,校内体育教学难以达到目标要求。而开展家庭亲子体育活动可以打破场地限制,让优等生更优,也可以让较弱的学生在亲子活动中得到身体锻炼,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2.促进亲子之间交流
开展家校合作的亲子体育活动可以有效促进亲子之间的交流。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阶段,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和家长之间有巨大的代沟,这就加大亲子之间交流的难度。而开展亲子体育活动可以让学生和家长在身体活动中增加交流的机会,促进和谐家庭的建立。
3.提高全民运动意识
推动学习体育教育和家庭亲子体育活动可以让学校教育得以延续,同时也能让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文化水平的人参与到全民健身的活动中来,培养了全民终身体育的意识,从而推动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体育运动发展。
二、家校合作的亲子体育活动设计要点
1.设计活动要遵从体育教学目标
家庭亲子体育活动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延续,要与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相契合,最终达到1+1>2的效果,实现学生体育素养的提升。例如在初三阶段就可以将体测内容融入到家庭体育活动中,帮助提升体育测试的满分率、优秀率。
2.设计体育活动要具有差异性
学生身体素质有差异:对于特异体质学生,旨在让其参与进来;对于身体素质较弱学生,目标在于提高;对于身体素质较强学生,方向在于提高和发展。基于以上考虑后,亲子体育活动的设计要适应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在不同水平阶段对应的体育活动也应该不同。例如针对初一阶段学生可以设计强度较小、难度较低的体育活动,帮助学生掌握生理卫生知识,建立起良好的身体基础;针对体能较弱的女生可以设计轻体能、重技巧的活动,帮助提高体育水平。
3.设计体育活动要便于实施
首先在设计活动时要考虑该活动是否简单易行,有没有脱离学生的认知范围和生活实际,若活动专业性比较强就可以适当的简化,便于学生实施。其次要考虑活动开展所需要的场地器材是否容易满足,尽量设计以小场地、少器材为主的活动,可以随时随地让学生得到锻炼。最后要考虑设计活动的可置换性,由于学生身体素养和场地设施不同,可以设计替代性强的活动,例如在锻炼下肢力量时,可以组织分段爬楼梯、跳绳、踢球等不同的体育活动,都可以达到很好的锻炼效果。
4.设计体育活动要展现时代文化
体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在开展亲子体育活动时要增加体育文化的渗透,例如可以让学生回家观看体育赛事,感受相互竞争、百折不屈的体育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除此之外,还要在设计活动时体现出时代性,不同时代下的体育活动也大不相同,在设计时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例如可以多设计一些滑板、轮滑等新兴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5.设计体育活动要科学安全
由于家庭体育活动离开了体育教师的专业指导,所以在设计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安全性,尽量设计以锻炼身体为主的练习项目,避免技巧性过高的专业体育项目,确保亲子体育能顺利展开。同时设计活动时要具有科学性,设计合理的体育活动,循序渐进设置活动目标,例如800米的跑步训练可以根据学生水平进行目标拆分,逐步提升学生身体素质。
6.设计体育活动可以和家长兴趣结合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现代家长一般都有不同的体育爱好,可以通过收集资料,建立不同的团体项目(家校合作式健身房),由家长带领开展亲子体育活动。例如可以建立足球社、篮球社、羽毛球社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既可以发挥家长的特长,推动全民健身意识的形成,又尊重了学生的喜好,提高参与性。
结语:
综上,家校合作的亲子体育活动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需要体育老师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也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家长的认真配合。在设计亲子体育活动时将原本零散的体育教育活动系统化、结构化、科学化,从而让学生、家长更好的认识到,体育学科的价值不仅在于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还在于助力学生拥有良好的外形和气质,建立成熟、积极、合作、自信的心理,促进学生体育关键能力的提升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