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自由分享成为新常态

2021-03-23赵恒华

民族文汇 2021年26期
关键词:小青石磨胡杨

赵恒华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良好的交流分享至少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交流者有分享的主观意愿,二是交流者所处的心理空间安全愉悦,三是交流的媒介适合。笔者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发现教师创设积极安全的心理环境非常重要,要让学生感受到尊重、理解和爱,减轻交流时的焦虑、自卑、紧张情绪,进而乐意分享自己的感受与观点。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手机等硬件设施迭代改进,QQ、微信、陌陌等多种社交软件也在无孔不入地影响着学生的交流。作为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使用这些社交软件,提升分享质量,使分享成为新常态。

本文试图通过四个案例,阐述如何促进儿童的积极交流。

案例一:用爱心呵护,让分享发生

班上有一个叫小青的孩子,属于典型阅读困难的孩子。他在课后用了将近两个小时,终于懂了一句话。初步突破自我成功的孩子,就像刚刚钻出蛹的蝴蝶,想要展示自己的光彩。我们应该承认,此时的蝶还很稚嫩,它面临着未知的境遇——只有他自己还未意识到,自己需要保护。教师同时更知道——孩子跃跃欲试的心情更值得呵护,我们要像呵护“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对待这种新生的力量。

小青嗫嚅着说:“我想……给……给大家读……一句话。”大家把目光聚焦在小青的身上。他捧起书,右手指不自然的搓起书角来。此刻,教室里静静的,不平静的是小青翻腾起滔天巨浪的内心世界。我开始为这孩子捏着一把汗。我知道,孩子需要迈过这道坎儿,我有责任带领大家帮他完成涅槃的蜕变。

时间在悄悄地流逝。

“……1816年,法国巴……黎流行着可……怕的肺结核……病。有位……名叫雷奈克……的医生,看到……许多病……人痛苦地死去,心里十分难过。”

时间在小青那里似乎格外漫长。我发现他有些局促不安,鼻尖沁着细密的汗珠。

“老师,错了!”犹如一块巨石投入到水面,惊起波澜一片。大家纷纷举手。对于小青来说,一场暴风雨正在酝酿。他耷拉着脑袋,显得沮丧起来。

我示意大家把手放下,轻轻的说:“今天,小青同学满怀巨大的勇气展示自己的行为是值得赞扬的,虽说读得不顺畅,有错误,但这是他的第一次呀。有的同学连站起来读地勇气都没有,这样的行为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教室里重新平靜下来,过来许久,一个孩子带头鼓起掌来。紧接着,大家都站起来向小青祝贺。这掌声代表着大家对他的接纳和肯定,使他不再畏惧自己的错误。

从此,我的课堂上分享的氛围更加浓厚了。小青不再拘谨,更加自信,分享自己的学习感悟的频次和质量均大大提高。

经验分享:

小学生由于年龄、心理的特点,还不够成熟,教师善意的引导,使学生接纳别人,是每一个学生获得安全感的前提。安全的心理环境让人如沐春风一般,如此,乐于交流分享的氛围自然便会发生。

案例二:利用交互软件 ,拓展分享时空

有次听写词语,一个叫胡杨的孩子竟然把“磨坊”将下面的“石字底”儿写成了“口”。究竟是为什么?面对这种状况,我百思不得其解。我把它拍照,做成了PPT,交给孩子们去讨论。

以下是课堂实录;

生1:我想对胡杨说,这是你在书写这个字的时候,没有集中注意力,只是分心而已。只要你写字的时候一心一意就OK了。

生2:很简单嘛。在口字上再写一横一撇,就对了。

生3:老师,这说明胡杨不认识“磨”,不理解“磨”这个字的意思,因此才会出现这个错误。

胡杨:老师,我没有见过石磨。

师:哪一位学生在生活中见过石磨,给大家来交流一下。

生4:在我们村就有一个废弃的石磨。我一抱搂不过来它呢!它呢,特别得沉,我伯伯和爸爸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它移到墙根。爸爸说,他小时候还用它磨过面粉呢!后来,有了电磨,它就被淘汰了。

师:看,老师把他说的给画下来了。

生5:我家就卖石磨煎饼。我拍一张石磨的照片,发到咱班级的微信上。你可以看一下,相信你就不会出错了。

师:别忘了带一些石磨煎饼来

生:(大笑)

胡杨:我明白了,谢谢大家.

两天后胡杨专门对我说:“老师,我见到某某给我发的石磨图片了。我知道它是石头做的,再也不会写错了。”

原来,症结出在这里。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适度的直观还是有必要体现在教学中,以学生的亲身实践或者以具体的事物、现象的逼真描述,激起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对“石磨”(知识)形象深刻地把握和理解。对于该年龄段的学生而言,他们之所以无法飞跃到这一点,就是由于没有经历“感性认识”这个中间环节,并没有在感性的推动下,而导致了书写错误。通过有效的分享,孩子完善了自己的知识结构。

经验分享:

现代心理学关于分布式智能研究认为:知识或问题的解决所需要的知识分布在众人之中,通过与不同人的分享,使知识得到改善或问题得到解决。简而言之,分布式智能研究理论注重研究“分享”在“一个和尚三个帮”中的重要价值。而我们要关注的是,尽最大可能拓展“分享圈”——其中包括各种现代化的媒体渠道。

案例三:发挥教育机智,创造分享的精彩

课前的预设与不同的学情总是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差别,需要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做出判断,随机应变地及时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制造交流的机会,引导孩子进行交流。

以下是教学实录:

这节数学活动课讲述的是循环小数,教师按照课前的预设目标,从创设故事情境入手: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讲的什么呢?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故事讲的是什么呢?

你能接着讲这个故事吗?

在学生领悟规律、知晓“循环”后,接着,教师把几道题目写在黑板上。一切都按照计划推进,这很让教师满意。

1÷3=          400÷75=

28÷18=                78.6÷11=

教师继续提出要求:“第一小题的商从第几位开始循环的,第二小题的商呢?”

“老师学循环小数有什么用啊?”小刘同学突然一问。全班哗然,同学们都来劲儿了,纷纷举起小手。

生1:学习像循环小数这样的知识没多大用处。

生2:我认为刚才的数字完全可以用计算器来计算。

生3:我不同意,学习确实需要,该花的时间还是要花的。

生4:用计算器多好,何必花这么多时间去笔算。

生5:可是我们都没带计算器呀,这就是老师的责任了。

猝不及防的问题,出乎意料的回答,打乱了原本正常的教学。教师马上镇静下来,竖起大拇指对学生说,大家的发言太精彩啦,真是好样的。教师灵机一动,随即调整了教学设计,把原本在课堂上做的竖式练习放到了课外,让学生借助计算器去完成。而是把课外的作业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现象也是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移到了课堂上来,学生们又投入到对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的探索中。

生1:寒来暑往。

生2:昼夜更替。

生3:周一至周日。

生4:地球绕着太阳转,月球绕着地球转。

生5:人,都是从出生到死亡。

生6:(反驳)这不是依次出现的,因为人死了不能再复生。

生7:(思考,举手)人死了,虽然不能复生,可是他还有儿子,儿子再生孙子,孙子再生儿子,儿子再生孙子。

确实,从人的个体上来说,它不是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但是,从人类整体的生命繁衍来讲,从出生到死亡,是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孩子们讨论得太好了,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生命的精彩。教师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教室里也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此刻,教师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震撼,真正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实际意义,同时也真正领悟到了师生共同发展的内涵。

经验分享:与其说教师教给了学生深深的反思,不如说学生大胆质疑了教材,敢于提出这个阶段学习循环小数没有多大作用的观点,震撼了老师,也教育了老师,从而促使教师深思。作为教师,本该明白教学中存在着忽略学生的思维惯性,应该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思考,应该对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思考、交流,好好的进行研究,取舍改进。

案例四:课堂也可议事,分享永无止境

热播的影视剧也可以是学生分享的素材,在电视剧《戊戌风云》播出后,教师设计了一节“庙堂议事课”。议事的基本流程是:宣布议题-——讨论——投票表决。

用一个真实历史事件作为讨论内容:假如你参与戊戌变法,你更愿意是谁?变法失败后你是逃往国外,还是慷慨聚义?

讨论伊始,场面十分冷清。教师积极鼓励孩子后 ,终于有几个同学跃跃欲试,观点迥异,几轮发言过后,孩子们争先恐后,开始热烈起来,氛围愈发浓烈。按议事规则,每次发言限制在两分钟时间内。前一名同学发言刚刚开始,后面就举手如林,不再放下,争夺发言权。最不可思议的是,一个平时极少发言的孩子说,太不尽兴了,我还没有讲透彻,时间就用完了!

时间不知不觉溜走,孩子们的发言已经持续了40分钟,却没有停下来的迹象。此时,有成员提出动议“结束辩论、立即表决”,于是教师遵照议事规则,首先对此动议立即进行投票表决。18票赞成,16票反对,过半数通过,结束了辩论。

此前,支持慷慨就义的一方明显还没有讲完,会议已经被强行终止了,他们的脸上流露出不满的神情,就差跳起来了,然只能遵守程序,对这个结果是否默认以及遵守,我们只能打个问号了。

议事程序虽然结束了,可是效果并不是那么完美。

最后教师开始点评:第一,双方的发言不是集中于探讨怎样对国家更有利,而是矛头指向对方,寻找对方的逻辑漏洞、发言缺陷,加以集中攻击,以陷对方于死地,且讨论过程中没有一个人改变观点——这是不合理的!第二,如果大家为“真理”着想,被对方说服一定会投票反对自己最初的观点,这才是合理的,而不是仅仅为了票数和立场投票。第三,议事规则的实际效用。如果没有规则的話,结果怎样?根本不会有结果的,拖来拖去仅仅限于无谓的争论而已。作为决策者(主持人)应该如何堵住制度的漏洞?这是值得探讨的。

经验分享:

教学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如上例,规则意识绝对不是从训导中得来的?在这里可以使用“先放后收”的做法:先放任他们陷入混乱无序一锅粥的乱象,让他们继续争吵,进入苦楚的境地,切身体验没有规则的弊端之后,引入学习议事规则,效果会更好。

写在最后: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靳家彦说过,教学生3+2=5的是差老师;教学生3+2=?是合格的老师;教学生3+2=6的是优秀的老师。靳老师告诉我们要有勇气让学生去碰撞,努力展开认知的冲突。著名教育学家波利亚说:“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要素。”或者,这才是教育的真谛。教师要做到与时俱进,引导孩子全时空、自主分享,特别是借助现代化的信息工具,微信、QQ、陌陌等形式来分享,大大拓展课堂的时空,去追求分享的更高境界。

猜你喜欢

小青石磨胡杨
石磨
石磨:乡愁的老唱片
元宝山小青山寨(中国画)
美到极致的胡杨
胡杨为什么能在沙漠中生存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男子求爱遭拒跳江身亡 女方担责
家风伴我成长
推磨
浓浓石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