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心

2021-03-23

幼儿教育·父母孩子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人母共生身份

一个生命的到来,不仅给另一个生命以新的身份,更以一种共生的关系,帮助其重新体验和经历生命的成长。

专栏作者:沈卓卿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讲师,浙江省学前教育研究会家庭与社会教育专委会副主任。主要研究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家庭教育。

在未为人母时,我以为做母亲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只要够认真、肯努力,总会有好的结果,而今为母近10载,却别有一番感悟。回忆与托哥诺妹相处的点点滴滴,我有万般滋味在心间迎接新生命呱呱落地时的欣喜落泪,面对他们不良行为时的沮丧失落,处理兄妹俩争执吵闹时的恼怒纠结,目睹他们取得成绩时的骄傲欣慰……但最多的感受,是对自我、对人与人的关系有了与以往不同的思考和看待。一个生命的到来,不仅给另一个生命以新的身份,更以一种共生的关系,帮助其重新体验和经历生命的成长。

我永远不会忘记托哥出生时的场景周遭围着很多医生、护士,他们在说什么,我完全没有在意,只听见孩子响亮的哭声,我激动得浑身颤抖、泪流满面……我无法想象,从我的身体中,孕育了另一个生命,他仿佛还没有思想。在他“自我”还没有觉醒与壮大之时,我俩共用一个“我”。

慢慢地,托哥开始会爬、会走路、会说话、会跑步……伴随着各项技能的习得,他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他一步一步地离开我,去建立与世界的关系:他对周围环境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他的情绪起伏不定,一天要哭好多次,但转头又会笑;他觉得自己很厉害,不需要帮忙,即使我告诉他这样不对,他也要去试一试;他困惑于自己的性别为什么和妈妈不一样,一度想做女生;他对各种各样的学习都充满了兴趣,但又无法坚持;他总是与妹妹发生争吵,即使我很努力做到公平,他仍会感到不平等……

我常常因为孩子们的喜怒哀乐影响自己的情绪,也不免烦恼和执着于他们的“错误”与“屡教不改”。我不断被焦虑所裹挟,有来自母亲身份的焦虑,也有来自母子关系的焦虑。这份焦虑,往往还伴随着失望、不解,甚至愤怒。其结果,不仅没有解决孩子的问题,还影响了我与孩子们的关系,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

直到后来,先生对气急了的我说/人和人不一样,你不要总盯着孩子们的短处,他們有很多你不及的长处。”我才意识到,我的孩子已经从“我”这边脱离出去,不仅是身体,更是思想。他们的思想也许不如我成熟,却是生机蓬勃的,带着他们的身体勇往直前,势不可挡,这是生命的力量。他们的思想与我不同,带着他们体验酸甜苦辣,这是自我的价值。

要知道,为人父母的确不易。我开始思考自己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试着体会他们的心情:那些看我成就时的欣喜,看我犯错时的生气,看我失败时的忧虑,看我“不听老人言”时的无奈……想来,这份父母之心,将伴随孩子一生,但孩子们的人生,终究要靠自己去经历并努力。

以子观“我”以“我”示子。为人母的这10年,与其说是我在养育和教育着托哥和诺妹,不如说是彼此的陪伴与理解、关照与体恤,是一起学习与摸索如何为母、为子,如何保持“自我”的同时又建立新的身份,如何以新的身份与一个不同的“我”建立关系,这些都是一种共同的教育和成长。

我想,这就是父母养儿的初心。

猜你喜欢

人母共生身份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初为“人母”
在体验中走向共生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
放松一下 隐瞒身份
建筑与环境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