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用社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2021-03-22张慧敏

今日财富 2021年8期
关键词:信用社贷款资金

张慧敏

伴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地域观念逐步淡化,金融竞争已经延申之广阔的农村地区。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信用社面临着新的竞争格局。资金作为农信社业务的核心,有效的配置和运行资金可以为信用社带来可观的利润,因此,资金管理在信用社经营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农村信用社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及建议,希望提高农村信用社的资金管理与运作,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以尽可能多的获取利润,实现信用社可持续发展。

农村信用社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前提的,但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崛起,城市与农村的地域隔离逐渐模糊,各大银行机构也纷纷加入农村金融的竞争,为了继续稳定客户群,提高农信社的声誉和社会知名度,优化资金管理,提高农信社资金使用效率成为关键。本文打算从资金管理环节、不良贷款产生原因、管理制度、信用社内部机构、人员管理等方面对资金管理存在问题进行探讨,从而解决信用社资金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从而提升信用社的核心竞争力。

一、信用社的业务特点及资金管理的必要性

(一)信用社的业务特点

信用社是经营货币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它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经营和发展容易受到经济水平的影响,它作为服务三农的金融机构,面对的客户是广大的农民群众,它主要是以吸收存款、借出资金为主要业务。农村信用社是以保证资金流动性、安全性前提下,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因此,有效的资金管理是保证信用社业务有序进行的关键因素。

(二)信用社資金管理的必要性

资金是信用社生存和发展的血液,作为以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为主要业务的金融企业,怎样合理的配置资金,以帮助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资金的流入与流出,资金的正常运转,都关系着信用社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有效的资金管理是帮助信用社发展壮大的关键,因此加强信用社资金管理效率成为信用社战略管理的必然。

二、目前信用社资金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管理混乱

1.筹资成本过高

目前,农村信用社存款利率普遍高于其他金融机构,虽然有利于当下吸引更多的储蓄客户,但这不会是长久之计,因为其他同业竞争者也可以通过提高利率来获取客户,这样只会形成恶性竞争,造成筹资成本过高。

2.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资金调度环节不及时,使大量闲置资金滞留网点,现金留存量不好把控,留存过多这些资金无法产生任何效益,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留存过少,可能无法满足客户需求,影响信用社服务质量。因农村信用社主要覆盖农村地区,居民整体素质、现金使用以及硬币携带不便等因素影响,产生较多残币和硬币,因现金开户行要求,残币硬币需要成捆上缴,造成较多残破币、硬币滞留营业网点无法及时上缴。

(二)不良率提升,造成资金流失

1.信贷业务人员道德品质缺失

员工道德风险,法律意识淡泊,与客户内外勾结骗取贷款,形成大量不良贷款,造成重大资金流失。部分员工参与民间借贷,引发道德风险。

2.授权管理模式不合理

下放放款额度审批权限过大,网点主任滥用权限,将资金发放给不合格贷款人,最后大量不合格贷款人违约,造成不良率上升。

3.贷款办理流程不规范

贷前审查流于形式,对贷款人是否存在贷款资质审核不严,对贷款资料的审核,贷款发放环节审核形同虚设,贷后疏于管理,无法及时发现风险,无法第一时间采取措施,造成资金损失。而对于抵押贷款,抵押物的价值也因会因市场变化而上下浮动,当抵押物的价值下降时,信贷人员无法做出快速反应,造成贷款风险增加,资金损失率增加。

(三)投资渠道单一

投资渠道单一是目前信用社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信用社通过高利率吸收大量存款,但信用社主要资金用于发放贷款外,剩余资金除了存放同业外,没有其他的投资渠道,投资渠道狭隘。资金主要以房产抵押贷款,担保贷款为主,在贷款投放方面,作为服务三农的金融机构,资金却很少用于支持农产品的生产。农信社大部分的贷款都是以农业贷名义发放,但贷款发放后,真正用于农业生产的却不多,大部分贷款资金流向了房地产、消费等行业。

三、导致信用社资金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统筹安排。

信用社各项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制度运用存在明显不足。基层员工对管理相关制度缺乏正确的理解,不能很好的配合制度的执行,管理层对管理制度缺乏真正的重视,在制度运用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审核。信用社网点分布密集,客户资源严重重合,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各网点间不仅缺乏有效沟通,还可能存在一定的竞争,高管层未能作好统筹规划,资源分配不合理等原因都造成资金管理的乱象。

(二)人员素质低下、缺乏有效监管。

信贷人员各方面缺乏有效的培训,对于客户经理的岗位没有进行很好的全方位的培训,客户经理的任命是从柜员中挑选,而柜员此前未做过客户经理,对客户经理岗位没有清楚的认识,在任职过程中,只是从上一任客户经理中学会如何办理信贷业务,未清醒意思到岗位职责以及在以后工作中可能面对的陷阱或者诱惑,因此,导致出现内外勾结的骗取银行贷款,造成信用社资金重大流失。同时,贷款办理发放缺乏有效的监督,贷款审查不严,办贷流程不规范,未有效落实三查制度,尤其是未重视贷后管理,因信用社贷款业务额度小,分布广,这对于后续的跟踪管理带来难度,而现实中信贷人员因一人要负责上百位客户,容易造成疏于贷后管理。

(三)未真正重视支农贷款。

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应积极投身农村经济,但农作物产品生长周期较长,生长环境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产出风险较高,同时,农产品销售渠道狭窄,产品容易腐坏,都导致农业贷款风险较高,因此银行发放农业贷款意愿不强。

四、改善信用社资金管理的对策

(一)整治资金管理乱象。

第一,降低筹资成本,改变以利率吸引客户的揽储方式,以提升信用社服务质量来吸引客户。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简化资金调度程序,合理安排资金使用。加强残币、硬币整合回笼,对于零散的残币硬币,网点间进行整合上缴,减少网点积压。积极向农村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使用,减少现金使用率。第二,加强信用社内部机构管理。通过提升信用社营运能力是资金得到有效的运用,以帮助信用社提升资源的使用率,同时提升资产使用效率。作为信用社高管层应从优化机构配置,提升员工素质方面着手,合理的配置资源,提升资金的运营管理。积极搭建网络业务平台,实现各种业务线上办理,以便精简线下网点机构,整合资源管理,减少资金占用。第三,继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完善的制度是信用社运行发展的基础,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是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前提。除了构建相关制度的基本框架,也要明确在运用过程中的实施细则,通过不断实践,定期修正制度办法,使各项制度真正的符合信用社发展的情况。要加强员工制度培训,让信用社全体员工充分理解制度的作用与运用以及各自的岗位职责,以此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

(二)降低不良率

提升员工道德和法律意识,避免产生职务犯罪的发生,合理下放基层网点主任审批权限,规范贷款办理流程,加强贷前、贷中、贷后管理,尤其是加强贷后管理,同时加强监管力度,制定信贷监督制度,及时发现制止可能发生的犯罪行为。首先,要加强员工管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信用社员工,首先要有专业的业务能力和职业修养,所以要加强对员工的业务能力提升。要定期进行业务能力培训,并进行定期业务能力考核。确保员工保持业务的专业水平和自身的高素质水平。其次,要加强员工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的提升,树立员工正确的价值观念。员工的思想道德健康关乎其在工作中抵御诱惑的能力,正确的价值观念能引导员工在面对不良诱惑做出正确的选择,同时良好的法律意识,能让员工错误选择所带来的严重后果,避免给信用社带来损失。然后,对于客户经理岗位,应该进行严格的人员筛选,同时,在任职前,对客户经理从业务、思想、法律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任职培训。最后,对员工应进行定期的业务能力,思想品德,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定期考核。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管理信用社员工。然后,合理规范贷款审批权限,不仅是规范单笔贷款的审批权限,针对不同类别贷款产品,应该作出相应的贷款审批权限。最后,对于贷款的办理要实现全流程管理,无论是贷前、贷中、贷后,都应该有相应的管理规范。

(三)重视支农贷款。

真正的支持农业发展,加大农业贷款投入。目前,国家大力发展乡村振兴,除了不断完善乡村环境,重视支农贷款,将资金正在的投入到有需求的农业领域中去成为重要任务,对于农作物生产,我们应积极利用我们的服务平台,帮助客户实现销售渠道的扩展,这不仅帮助了农民,赢得了我们信用社的好口碑,同时也保证了的我们信贷资金的回笼。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那些有前景、有市场的优质农业项目中去,同时积极参与到客户产、销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而不是为了政策性职能的实现,将资金以支农的名义发放给其他人,造成资金的盲目不合理投入。

五、结语

本文主要阐述了信用社在发展经营过程中遇到的资金管理问题,通过对信用社内部机构设置、人员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分析,提出信用社只有努力完善各項管理制度,加强内部机构管理,提高资金管理运用,培养员工专业能力,积极搭建网络业务平台,重视支农贷款,才能为信用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奠定基础,希望信用社高层管理人员,能重视资金管理,将资金管理放在信用社发展中的重要战略位置,从而实现信用社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永泰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猜你喜欢

信用社贷款资金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营改增”视角下的农村信用社管理发展
旧信封
俄气从中国银行获得20亿欧元贷款
长白山农商银行一季度贷款实现开门红
新时期创新信用社经济管理的方法与手段探索
农村信用社改革中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