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越“平庸”:教师道德隐退消解之道

2021-03-22李敏

中小学德育 2021年3期
关键词:希曼道德制度

李敏

摘    要

汉娜·阿伦特参加了对纳粹分子艾希曼的审判,并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平庸之恶”的概念。在教育领域内,学校不可计量的隐形劳动和缺乏弹性的规章制度使得很多教师失去了教育的初心,慢慢走向平庸。在深刻分析教师自身道德反思缺失、工具理性支配下道德行为匮乏、学校科层制管理使得教育主体责任稀释三方面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消解教师道德隐退的三种途径:通过反思与对话探寻教育生活的意义、通过判断和理性重建个体行动的自我准则、以宽容和正义为特点构建合理的教育制度。

关 键 词

教师;平庸;道德隐退;消解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21)03-00-04

政治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参加了耶路撒冷对于德国纳粹分子阿道夫·艾希曼的审判,并为美国《纽约客》杂志作现场报道。审判中阿伦特发现,那些致使数百万犹太人死亡的纳粹分子,并非像人们惯常想象的那样凶残暴虐、毫无人性,相反,“他们都太正常了,甚至正常的可怕”[1]。他们由于忠实地执行上级命令而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而服从曾是人们口中备受推崇与赞誉的美德。基于此,阿伦特提出了“平庸之恶”,用来形容那些不思考、盲目执行命令的纳粹分子。“平庸之恶”具有普遍可能性,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盲目的执行者” “罪恶的制造者”,反观教育领域,教师也有可能犯下平庸之恶。所谓教师平庸之恶,指的是教师因无思想,甚至无动机地服从一定制度而导致的道德冷漠。[2]这种道德冷漠会使得教师在真正的教育实践中不反思、不作为、随波逐流,最终造成道德隐退。

一、从“追求卓越”到“适应平庸”:教师道德隐退的现实表征

在学校教育中,许多新手教师进入教育岗位后都满怀热情,面对各项班级事务都亲历亲为、不厌其烦。然而,在长年累月的学校生活后,许多教师最初的理想和激情在每天不可计量的隐形劳动和僵化的规章制度中消磨殆尽,逐渐走向了平庸。

1.不可计量的隐形劳动消磨了教师的教学热情

教师走上工作岗位,除了承担最基本的教学工作外,还要负责卫生评比、公开课等各种琐碎的事情,如果这些事务并没有得到教师的内在认同,就很难达到真正的效果。首先,因为卫生评比与荣誉、奖金挂钩,为此师生不得不花费大把时间在卫生上面,原本为了鼓励学生爱护环境、养成良好习惯的卫生检查变成了巨大的负担,使得师生多有怨言;其次,为了准备公开课,有的教师花费大量时间甚至耽误了正常的课堂教学,原本为了提高技能、取长補短的公开课变成了一场专门给学校领导、上级部门观看的“表演秀”,实在背离了开展公开课的初衷;再次,每周的会议总结变成了教师们低头玩手机的时间,教案的内容只是为了应付检查也直接照抄。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事情填满了教师的生活、抢占了教师的时间,深深伤害了教师潜心教学的赤子之心,从教的热情褪去就开始消极作为,不再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抱怨懈怠、牢骚满腹,面对事情漠不关心,一步步走向平庸,并且在平庸的道路上丧失了独创性和对待教育事业的责任意识。

2.缺乏弹性的规章制度弱化了教师的责任意识

教师身处学校环境中,不仅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还不可避免要面对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例如,教师上班要按时打卡,稍有疏漏就要面临扣除奖金和点名批评的处罚,学校管理人员仅仅依据打卡时间判断教师的工作时间,却并不考虑没有按时打卡的意外因素;再者,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注重以学生成绩、班级荣誉作为硬性指标评价教师一学期甚至一年的付出和努力,教师为了提高成绩只能使用题海战术,放弃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为制度所累,不得不服从安排、照章办事,把执行上级命令、出色完成领导布置的任务、遵循规章制度作为最重要的任务,把完成考核指标、取得最高荣誉、获得职位晋升作为最终极的目标。于是,越来越多的教师变得安分守己、谨小慎微,不再标新立异只求明哲保身,开始逐步适应学校里的规章制度。教师如此循规与服从的心理,不仅逃避了对学生成长应负有的责任,也使得自己深陷功利化与庸俗化的漩涡之中,失去了对人生价值和职业意义的追寻,成为体制的附庸,“长此以往会使得教师缺乏对于学校和组织的疏离感和冷漠感,教师的成就感和自尊都会很低,降低教师的道德操守和责任意识”[3]。

二、探析“平庸之恶”:教师道德隐退的成因追溯

在学校里,教师一方面忙于各项琐事心力交瘁,一方面陷于严苛的制度难以抽身,事实上,正是这些看似普通的事情在一步步推着教师走向平庸。剖析教师走向平庸的深层内涵,对了解教师道德隐退的成因具有重要作用。

1.教师自身道德反思的缺失

“平庸之恶”最大的特点就是“无思”,艾希曼之所以犯下罪恶,原因之一就在于他失去了自己的判断力,不反思上级命令的正当性而盲目、机械执行,以至犯下“平庸之恶”最后被判处死刑。在教育场域中,教师之所以犯下“平庸之恶”也与缺乏道德反思密切相关。

首先,教师缺乏对教育体制的反思,一方面,学校琐碎的事物和隐形劳动填满了教师的时间,社会大众对教师的高期待和高标准使得教师身心俱疲而无暇反思;另一方面,应试教育体制下分数至上的观念裹挟着教师的教育理念,使得许多教师不得不将时间花费在如何提高班级排名和学生成绩上,缺乏对教育体制道德性和正当性的反思,忽视了教育的本质和教育的价值。其次,教师缺乏对学校规章制度的反思,完全依附于领导的命令、规章条例而失去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丧失了自身的主体性,“忽视了学校教育体制中存在的不道德甚至反道德因素,变成了一个冷冰冰的不道德体制的实践者”[4],从而犯下很多违反基本原则、突破道德底线的“平庸之恶”。再次,教师缺乏对自身行为正当性的自我反思。苏格拉底说过“未经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现实中,很多教师将自己完全同化到体制中,在学校营造的情境力量的驱使下发生无意识的道德隐退,直接导致教师忽略了对自身行为道德性与合理性的判断。

艾希曼对纳粹分子唯命是从,最终使得数百万犹太人死亡;教师对教育制度、规章制度、自身行为缺乏反思,也助推教师一步步走向“平庸”。教师沦为了营造不反思世界的“同谋”,在体制、权威、惯习的压迫下禁锢反思精神,助长不思考、不怀疑、不评论的风气,在群体内部及学生中间造成不良的影响。[5]如此发展下去,道德反思的缺失最终将会导致教师的思维惰性和道德冷漠,造成教师的道德隐退。

2.工具理性支配下道德行为的匮乏

艾希曼在审判过程中把自己塑造成纳粹的傀儡、被动的执行者,然而,一个参与并实施大型屠杀计划的人很难是一个无思、肤浅的人,事实上他可能为了地位和金钱残杀无数犹太人,道德上的無动机很可能只是他表现出来躲避惩罚、掩盖罪恶的手段。同样,教育领域中教师也可能如艾希曼一般,在经过内心的反复挣扎之后选择放弃良知,受工具理性的支配做出一些不道德的行为。

在工具性观念支配下,教师往往在教学实践中依据有用性这一标准做出道德选择。例如,很多教师重视学校的考核标准和当前应试教育取向,在教学中更加关注如何提高学生成绩、班级排名,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再者,更有教师过分关注如何在各项教学比赛中获奖、如何得到领导的赏识与重用,如何更快的获得职位晋升、工资提升。“工具理性支配下的思维方式使得教师在追求自我利益时,失去了“有用性”和“道德性”之间的平衡,最终使得教师精神人格的价值被工具性能力的价值僭越了”[6]。教师陷入了狭隘的工具性层面,放弃了自我对话和道德反思,忽视了对教育本质意义的追寻,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变得自私冷漠,造成了教师德性的隐退。

3.学校科层制管理使得教师主体责任稀释

造成数百万犹太人死亡的罪魁祸首就是纳粹的极权统治,但是这种极权统治却是通过组织严密的科层制实现的。[7]极权政府内部有着非常精细的责任分工,纳粹分子履行责任、执行命令却不知自身行为会导致怎样血腥的结果,他们就像小齿轮一样维持着纳粹的残暴统治。同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学校也有着精细、严密的管理体系,这为教师责任稀释、走向平庸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教育场域中,学校的科层制管理着眼于明确的评价标准和考核体系,许多教师为了应对考核与评价只得按部就班地执行上级的命令,却从不考虑会对学生发展可能造成怎样的影响。这种严苛的科层制度,使得个人意识泯灭在集体性之中,逐渐消磨了人之为人的自我意识和教师职业的责任意识。一旦发生问题需要承担责任时,教师认为自己只不过是学校科层化管理中的一个小齿轮,只负责学校各项事务中的一小部分,将全部责任推给教育系统,甚至认为“如果我没有做,其他人也一定会做的”,这种埋头执行命令、推卸责任、将自身的恶全部归咎于学校制度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当然,也有部分教师会面临良心的自责,但“齿轮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他们内心的愧疚,把执行命令作为逃避责任、避免道德污点的借口。

三、超越“平庸之恶”:教师道德隐退的消解路径

艾希曼的恶行是在纳粹的绝对控制之下发生的,在执行命令时并不知道任务的全部内容;而教师之所以走向平庸,是在完全明确学校制度和上级命令的基础上主动选择的结果,是教师主动放弃了对道德自我的追求。因此,教师的平庸之恶与艾希曼所犯下的罪恶不可简单画上等号。艾希曼的“平庸之恶”最终导致了数百万犹太人的生理灭绝,是一种不可原谅、无可避免、不可挽回的邪恶,而教师的平庸之恶仍然可以通过道德反思和对话、判断和理性、构建合理的教育制度得以改变。

1.反思与对话:探寻教育生活的意义

在教师场域内,解决教师“平庸之恶”可以从教师个体出发,通过鼓励教师不断反思、对话,探索教育的价值和本质,提高教师的道德意识。首先,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多样的选择,面对客观选择的多样性,教师才会主动思考做出怎样的选择才是最周全、最恰当、最合乎道德的,而不会被迫执行命令或者不假思索的按照命令行事;其次,思考可以透过表象直击真理,对话可以揭露教育场域内尚未明晰的偏差,所以教师要经常扪心自问,与自己对话,经常询问自己“自己真正做到尊重学生了吗?自己在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了吗?某一项制度的执行真的对学生的发展有利吗?”等问题,在不断的思考中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教育真正的内涵,最终找到心灵的舒适区域;再次,学校要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可以积极为教师提供校外学习和研讨进修的机会,让教师在不断学习中保持终身学习、爱好知识的态度和品质。总而言之,教师要以反思的态度对待生活,通过不断地对话使自己的良知觉醒,激发内心深处的道德情感,从而能够明辨是非、推陈出新,不断提高自己对教育本质的领悟。

2.判断与理性:重建个体行动的自我准则

艾希曼的行为造成数百万犹太人的死亡,其罪恶的根源之一就是他搁置了自己的判断力和理性而单纯依靠上级的判断行事;在学校里,也有许多教师如艾希曼一般,放弃了自己的理性思考和判断,将上级的命令和学校的制度作为自己的行为导向,从而使得良心受到蒙蔽犯下“平庸之恶”。教师作为具有独立道德意识的成年人,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更应该将自身的理性判断作为个体行动的准则,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方面,在做出自己的选择和决定之前,教师首先要全面了解视域内全部观点、制度的具体情况和可行性,运用自己的理性分析每一种观点的差异,在全面衡量而非盲目服从命令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选择。另一方面,教师在利用自身判断力和理性思考的过程中会不断权衡每一个选择的利与弊,这一过程也为思想与实践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教师通过对学校规章制度、班级管理、教学内容中涉及价值导向、实际效果等内容的合理判断,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师在具体情境中做出最恰当的选择,指引教师的道德实践。

3.宽容与正义:构建合理的教育制度

避免“平庸之恶”,反思和判断力只能让良心觉醒,但是教师在按照良心行事时,也会受到制度的影响,久而久之就很难按照良心行事。因此,防止教师犯下“平庸之恶”,还要构建宽容、正义的教育制度。一方面,所谓教育制度宽容,就是指制度的制定对于学校内部的各层工作人员、学生、各种不同的意见都能够做到平等相待,能够为各方的平等对话与交流提供一种制度支持。事实上,由于领导的自大和思维的局限、排斥其他人的意见就很容易造成教育制度的不宽容,教师身处在这种没有弹性的教育体系内,自身的行为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宽容的制度才能得到教师对制度体系的内在认同,才能最大限度地实践制度的目标和价值。在这种宽容的制度下,教师才能按照最初的道德自我行事。另一方面,很多教师之所以不加思考就盲目执行命令,是因为自己的职位晋升、评奖评优等切身利益都掌握在领导的手中,因此构建正义的教育体系,首先就要做到去官僚化、去功利化,保障教师的个人权益不受侵犯教师才能敢说话、说真话;其次,正义的教育制度还要做到责任的追究,不能使一些位高权重者躲在权力的背后免受伤害、实施者成为制度的牺牲品、替罪羊,而要做到体制之下,每个参与者都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这不仅是正义的伸张,也是避免逃避责任、走向平庸的方法之一;再次,构建正义的制度,还要改变领导决策一言堂、教师空有想法却没有发言权、一筹莫展的局面,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让教师成为学校决策的制定者、监督者、执行者,多方协作下的决策和制度制定才会更加具有合理性。

参考文献:

[1]汉娜·阿伦特.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7:294.

[2]傅淳华,杜时忠.论学校制度情境中的教师平庸之恶[J].教师教育研究,2013,25(04):1-6.

[3]樊向前,黄威.平庸之恶对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的消解及其超越[J].中小学德育,2018(12):18-20.

[4]夏青.教育场域中的"集体无意识":阿伦特"平庸之恶"的教育学探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7,16(03):51-55.

[5]侯洁,王澍.本体意蕴·教育内涵·合理消解——试论教育场域中的"平庸之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01):3-7.

[6]崔雯茜. 走向"平庸"之路[D].南京师范大学,2019.

[7]覃青必,张美萍.论平庸之恶及其现代表征[J].中州学刊,2019(09):98-103.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浙江杭州   311121)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猜你喜欢

希曼道德制度
跟踪导练(五)(2)
道德
“平庸的恶”是怎样一种恶?
今天我们需要重读赫希曼
某些单位的制度
为什么需要重读赫希曼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图志
道德
论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