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命意·结构·修辞:情境写作教学的三个核心支架
——以福州市2020 年高三4 月质检作文题为例

2021-03-22陈悦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支架农业学生

陈悦

(福州高级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7)

“支架”在教学中用以比喻对学生解决问题和建构意义起辅助作用的概念框架。教学支架是在学生有困难时,提供或搭建的情景学习框架。[1]写作教学的核心支架针对学生在写作训练时表现出的浅表化读题、符号式思考、抽象化表达等问题提出,试图触及写作教学思维方法的堂奥。实际上,学生无从下笔的重要原因在于写作教学中缺乏过程知识与策略知识的传授,在构思立意、布局谋篇和行文发布等环节缺乏助推学生思考的“脚手架”。写作核心支架的创设,力求为学生搭建思考与行文的框架,化虚为实,引导学生思辨表达。[2]下文以福州市2020 年高三4 月质检作文题为例,就命意、结构、语言三个核心支架的建构与应用试作探讨。

一、“命意支架”:分析要素,形成命意

“命意支架”用来分析写作语料,比较题中几个对象或评论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在制图过程中分析、加工语料,使粗浅的读题转化为深入理性和全面的理解。荣维东教授在《交际语境写作》一书中提出交际语境写作主要包含作者、读者、话题、目的和语言五个要素[3],学生写作时应全方位审视关注。然而,学生在读题时常是浮光掠影,未能把握其要害。“命意支架”便针对这种逐年强化“情境”的写作趋势提出,以福州市2020 年高三4 月质检的写作题为例:

材料一 据某日报统计,近三年该省报考高考热门专业排行榜如下:理科前五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金融学、会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经济学;文科前五位:会计学、法学、金融学、财务管理、审计学。这些专业备受广大考生与家长青睐。

材料二 获得“共和国勋章”的袁隆平院士在接受采访时寄语年轻人:“要向前看,不要专门向钱看。”他表示,“最担忧”的是“年轻人不搞农业”。有人不以为然,认为搞农业又苦又累,没有前途。

材料三 小韩是某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得知父亲的工作单位前往武汉支援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项目建设时,小韩当即提出:“我是大学生,我也要去帮忙,为抗击疫情贡献力量,这是一件光荣的事儿。”

试题中一个任务要求学生“以高三学生的身份,给袁隆平院士写一封信,谈谈你对他的担忧的思考”。部分学生在训练写作时断章取义,抛弃具体情境,将题目笼括为话题“生涯规划”“青年担当”或孤立而囫囵地谈“农业”;不顾材料文字的内部联系,片面地谈袁老对农业的贡献等。对此,我们引入包含“外显”和“内隐”两类要素的“命意支架”,帮助学生在审题立意时更全面地思考。

“外显要素”主要包含作者、读者、话题、语体四个方面。[4]比如题中,作者为高三学生;读者为袁隆平院士;话题指向袁隆平院士对“年轻人不搞农业”的担忧;语体为书信。而“内隐要素”则指向“目的”,学生的思维较难触及,以致出现审题不够精准、写作无话可说的现象。“内隐要素”更注重考查学生的理性思维、质疑精神,分为思辨与情意两个层级。(如图1所示)

图1

所谓“内隐”即学生要从试题的表层走向深层的命题意图,洞察文字指向的思辨和情意要素。“思辨层”一般含有“对象”或“评议”两个元素(或者仅有对象元素而不附加评论)。“对象”陈述事实,可以是历史人物、历史故事,也可以是现实事件或哲言警句。比如题中出现的对象是材料一的大学热门专业选择和材料三小韩在抗疫期间的选择。而“评议”提供思考角度,正如材料二中涉及的袁老的担忧和“有人”的不以为然等,观点间相异的关系。“情意层”则侧重考查学生的情感迁移能力,透过写作题面鉴照当今时政,使学生关注健康生活,富有责任担当,提升科学精神和人文底蕴,以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总目标。

一言蔽之,“内隐要素”要求学生“思”对象,“辨”关系,最后升华至社会时政。近年的高考试题均给考生提供了较大的思辨空间,不论文字表层体现的主体“对象”是历史故事、现实事件抑或是哲言警句,情境中一般均出现让学生权衡、比较,进而提出自己观点、引发对今日社会生活思考的文字。比如,上题出现的思辨要素不仅有大学生们的职业取向与大学生小韩的价值取向,还有针对大学专业取向而引发的相异的探讨。其中,有袁老的担忧,也有“有人”的不屑,但其指向的内隐要素为个人价值的实现与时代需求的矛盾统一。以此题为例,我们可以以三个人物事件及相关评论为主体,建构“对象+关系+情意”的内隐支架(如图2)

图2

值得注意的是,“内隐要素”中的“关系”图示随“对象”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呈平行或交叉的思维路径,但不论“关系”如何,均需寻找“对象”的共通之处,围绕核心话题展开,如上题指向职业取向、责任担当,议论时不可离开这个话题孤立谈农业发展等。其次,“命意支架”的搭建,并不是将审题立意的思考复杂化,而是引导学生关注题目“细节”,既瞄准话题,又把握限定细节,还融入时代感,方能提升命意深度。

二、“结构支架”:辩证思考,纵深开掘

一线教师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形:学生在组织文章架构时,僵化使用“何为”“诚然”“但是”“由是观之”等关联词语,而实际上段落间并没有体现出相应的关联内容,“新八股”应运而生。一些学生积累许多“高端”词汇、名言警句、“满分写作”模板,在具体写作时机械地将艰深晦涩的语段复制粘贴或堆砌文中,既没有理解概括,更没有进行审视、批判、重构等转换加工。为此,我们需要借助“结构支架”帮助学生批判思考、理清思路,使学生更多维、全面、透辟地认识问题,组织行文。

仍以上题为例,袁老担忧的是“年轻人不搞农业”,材料二将这一“担忧”与袁院士寄语年轻人的“要向前看,不要专门向钱看”以及“有人”的态度结合起来,加之材料一提供的内容,我们可以推知命题者将题中“年轻人不搞农业”的原因指向职业收入、工作强度与职业前景,学生可以“农业”为载体,围绕这三个方面谈袁院士担忧的理据和自己的认识。然而较多学生不知如何说理,不能从容分析,而是被所谓的“结构词”牵着鼻子,思考论述模糊而混乱,出现偷换概念、空洞模糊及同义反复的突出问题,比如:

……由此观之,对于高三学生来说,我们的择业偏向于高回报、有前途的。然而,作为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您50 多年来效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为我们的国家农业科学发展乃至世界粮食供给做出了巨大贡献。您以您的经历给我们做出了一个榜样,您以您的经历振奋了我们的精神,给予了我们为国家做贡献的动力。因此,您也不必太担忧,年轻的我们在面对国家需要与个人利益时,也会像您一样选择国家需要,为国家做贡献。

文段谈袁隆平的伟大贡献,并以此为理据,认为广大青年在其精神感召下也必将选择国家需要的职业。文段首先犯了“偷换概念”的问题:袁老担心的是“年轻人不搞农业”,而作者将“农业”替换为“国家需要”的职业。其次是“空洞模糊”:作者分析了“不必担忧”的理据了吗?袁老的精神振奋着“我们”,所以年轻的“我们”就会与他一样选择“国家需要”(还没有明指是“农业”),所以他“不必担忧”。可以看出,这里的因果关系缺乏理据,这样云淡风轻、囫囵而过的所谓“分析”,即使套上了“由此观之”“然而”“因此”的结构词,仍难体现深刻思考的内核。更有甚者,一些学生以同义反复式的语言“忽悠”阅卷老师:

袁老先生,我相信在时间的沐浴下,我们定会成长为有志之辈,我们后辈定会成为如此有鸿鹄大愿的人。而我仅仅是吾辈青年中之一,像我一般的青年论千论万。我们定怀有远大的志向和理想,怀有崇高梦想和希望。“霜蹄千里骏,风翮九霄鹏”,我们定会成为祖国最强有力的支柱。

文段虽然有三句话,但几乎均指向青年人之崇高理想、责任担当,“有志之辈”“鸿鹄大愿”“志向理想”“梦想希望”“霜啼”诗句均是同义反复。文段看起来似洋洋洒洒,其实是句意的重复叠加,大有凑数之嫌。故而,仿其“形”难免形具神离,唯有传其“神”、授其思考法,方可形神兼备。那么,我们如何思考得更为全面深入呢?我们不妨引入“结构支架”来帮助思考。

“结构支架”是根据思维可视化原理,借助思维导图中的一些典型图示指导学生对语料进行概括、综述,批评、重构等深层转化加工的支架。[5]得益于“图尔明模型”[6],笔者在教学中尝试采用“结构支架”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如图3)

图3

如图3 所示,在面对写作语料时,首先应找到思辨点,如上题袁院士担心“年轻人不搞农业”,那么思辨点为职业选择。其次,根据题目倾向,我们厘清符合题目倾向的正向观点“从事农业”与反向观点“不从事农业”。那么,为什么要“从事农业”?我们可以找到如图所示的两个甚至更多理由。如理由2,从事农业的推理可以是其前景广阔,但这个推理不充实。那么,我们还必须为这个“理由”找到“保证”——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和经济效益,因而前景广阔。但农业前景广阔还不能支撑题中袁院士对年轻人不搞农业的担心。所以,我们还需一个“支持”,即:随着青年一代对农业的认识不断提升,一定会有更多毕业生选择投身农业,这样才能支持题中谈对袁院士担忧的看法。“图尔明”式的“结构支架”还提醒我们应注意辩驳、反例,即:反向观点经过一定限定后的可行性。比如上题的反向观点是“不从事农业”,我们就可以对推理的范围和结论的绝对性做出限定:农业目前确实还不是毕业生选择的热门职业,但仍有较大的前景和空间,因而不用过于担忧。按照这样的支架来思考,单一的前提论证就被发掘和发展成为一个较完全的论证。(见图4)需强调的是,“命意支架”与“结构支架”不是割裂的,“命意支架”中的内隐要素——思辨与情意,渗透在“结构支架”中的理由、保证、支持的论述中。

图4

三、“修辞支架”:言之有文,情理并茂

行文至此,文章立意和结构基本已胸中有数,但是文章若只有逻辑的递推、思维的层进而没有适宜的修饰,未免质木无文,没有感染力。“修辞支架”以期为学生提供增强文章文采的思维途径,激活形象思维,建构优美整饬的语言,使文字鲜活,让情感流动。“修辞支架”的核心为修辞,依据修辞的功用,派生出三个分支。一是“比喻”,使语句丰富可感的手法;二是“对比”“排比”“设问”“反问”,使文章结构清晰、句段整饬;三是“引用”“化用”,可凸显文章华彩、显示文章底蕴。简言之,运用“三比两问两用”这一“修辞支架”,让呆板的文章变得生动可爱,富有感染力。

图5

下面仍以上题为例,谈谈“修辞支架”的使用实践。我们对比笔者在教学中收集的某位学生的原文与应用“修辞支架”后的修改文:

〔原文(节选)〕

……最后,我想对您说,其实“年轻人不搞农业”未必是“向钱看”,正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因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专长投身自己热爱的职业,才能为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因此,作为青年一代,我们也希望自己的选择能为长辈所尊重、理解。

〔修改文〕

……最后,我想对您说,部分“年轻人不搞农业”,许是自身兴趣爱好之异,未必是利益之诱。每个人的天赋不同,兴趣也不一致。古人有言“扬其长,避其短,实为处世之智”,正如范仲淹行政之能不宜用于班超的带兵打仗,鲁迅笔墨之彩也不适应官场之中。高铁驰洲、巨轮远航、墨子升空、万物互联……这些也都是从事热门专业的学生取得的成就。当个人的天赋汇成建功立业的交响乐,炽烈的兴趣变成照亮前程的熊熊炬火之时,我们就能够为社会主义事业开辟出一条希望的坦途,我们的家国便能描绘出姹紫嫣红的未来!因此,作为青年一代,我们也希望自己的选择能为长辈所尊重、理解。

该生的原文段阐述了“年轻人不搞农业”的可能原因是对农业认识的定势思维,并对当今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做了简要阐述,最后提出不选择农业也未必是因为“向钱看”,并希望袁院士对大学生的专业选择保有宽容。原文段的说理思路确实可圈可点,然而因为缺少修辞的装点,文章显得枯燥呆板。

运用“修辞支架”修改后(如上面展示的末段):引用古人所言的“扬其长,避其短,实为处世之智”较之“萝卜青菜”的俗语,既增强了文章的底蕴,又使观点更具说服力。文末的比喻“交响乐”“熊熊炬火”“希望的坦途”“姹紫嫣红的未来”等,将行业之间共生共荣的抽象阐述具象化,让人如临胜境。当然,修辞支架中几种修辞论证手法的综合运用难以一蹴而就,考场上的一挥而就大多得益于平时修改文章、字斟句酌的启思悟践。

可以说,三类支架分别从审题立意、结构布局、增强文采方面为学生写作提供了操作策略。如果说写一篇文章是在建造一座房子,那么审题支架当为基石,结构支架是为框架,议论分析是为建材,而修辞支架则为上漆。基石、框架、建材必不可少,上漆则不可刻意为之,当起画龙点睛之用方得其妙。

另需说明的是,本文中的选例虽为应试写作,其支架对常常对着写作试题抓耳挠腮、不知从何入手或者洋洋洒洒写了许多文字却偏离题意的部分学生确有裨益,同时,支架在真实写作情境中也具有应用空间,因其指向立意行文的思维路径,促进关键能力的习得。当然,这三支架是为处理学生特定的复杂的问题而设置,当学生的理解、思辨和行文能力得到提升,能熟练掌握支架涉及的知识策略时,可以撤去支架,鼓励学生有所超越和创新,以求突破新的写作瓶颈,获得更大的写作自由。

猜你喜欢

支架农业学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给支架念个悬浮咒
前门外拉手支架注射模设计与制造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星敏感器支架的改进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