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南缘构造地貌量化研究
2021-03-22张亚丽武慧智史鹏会杨俊峰
马 骁, 张亚丽, 武慧智, 史鹏会, 杨俊峰
(1.河南省地质调查院,郑州 450001; 2.遥感卫星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地质遥感中心,郑州 450001;3.河南省地矿局第一地质环境调查院,郑州 450001)
数字高程模型(DEM)是对地球表面起伏状态的数字化表示,已经广泛应用于地球科学的各个领域中.DEM 被引入到地貌学研究中后,给传统构造地貌研究带来新的活力,许多研究者在世界各地开展了基于DEM的构造地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14].
本文选取太行山南缘为研究区,借助RS和GIS工具,利用DEM数据开展南太行地区的构造地貌研究,以期为南太行山新生代的地貌演化提供约束.
1 区域地质概况
太行山位于我国中东部,是我国地貌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呈NNE向横亘于华北平原西侧,两侧高差悬殊. 本文研究区位于河南山西两省交界处的太行山南缘,面积2773 Km2. 研究区在大地构造上属于华北板块,基底为太古界-古元古界的变质岩系,其上为中新元古代沉积盖层[15],古生代以来一直保持着稳定克拉通沉积环境,沉积了巨厚的碳酸盐岩和陆缘碎屑岩.
区内主要出露的岩石有太古界登封杂岩,主要由斜长角闪岩、黑云变粒岩、云母石英片岩等组成[16]. 中元古界汝阳群,自下而上为云梦山组,主要由紫红色石英砂岩、粉砂岩和泥页岩等组成;白草坪组主要由石英砂岩、砂泥岩和泥页岩等组成;北大尖组主要由浅红色石英砂岩、砾屑白云岩和白云质砂岩等组成,叠层石发育[17]. 寒武系自下而上为张夏组,主要为灰色厚层鲕粒灰岩、白云质灰岩和白云岩等组成[18];崮山组主要由泥灰岩夹钙质泥岩、泥质条带灰岩、夹竹叶状灰岩[19];炒米店组主要由灰色厚层微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和薄层竹叶状灰岩组成[20];中奥陶统马家沟组主要由泥晶灰岩、白云岩等组成[21],为本区出露面积最大的岩石地层单元(图1). 研究区内断裂构造发育主要有NNE向、NE向和近EW向3组断裂,其中有多条断裂是第四纪以来的活动断裂[22].
图1 太行山南缘地质简图Fig.1 Geological sketch of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aihang Mountain
2 技术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次研究所采用的DEM数据为美国航空航天局与日本经济产业省于2009年推出的电子地形数据Aster GDEM,其空间分辨率为30 m,水平精度30 m,垂直精度20 m[23-24],可以满足研究区构造地貌的分析;遥感影像为Landsat 8 OLI的30 m分辨率的多光谱数据. 所有数据地理参照为WGS_1984,横轴墨卡托投影(UTM).
2.2 数据处理
对DEM数据进行拼接和裁剪等预处理,得到研究区的DEM高程图. 在此基础上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中的水文分析模块(Hydrology),提取研究区的主要水系. 在提取水系范围的步骤中,汇流累积量的选择是十分关键的一步,本次研究通过多次试验对比,将水系阈值设定为1000可以满足分析精度,所以以此为标准提取研究区的水系,并进行流域盆地的划分. 结合遥感影像特征和区域地质特征,对小流域进行合并,对一些流域边界稍作调整,得到了研究区从南向北均匀分布的14个子流域作为研究对象(图2). 为了方便讨论,将流域由南向北依次命名为V1~V14,并按照水系范围裁剪DEM 栅格得到水系范围内的DEM 数据.由于Landsat 8 OLI影像经过了系统的几何校正,所以本次研究预处理主要是进行了辐射定标和大气校正,并对进过大气校正的影像进行融合和镶嵌,以满足研究需要(图3).
图2 研究区流域分布图Fig.2 The distribution of rivers instudy area
图3 太行山南缘Landsat 8 OLI遥感影像Fig.3 Landsat 8 OLI remote sensing image of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aihang Mountain
3 构造地貌分析
3.1 面积-高程积分(HI)
以流域中某一高程以上的面积除以集水区总面积作为X 轴,以某一高程值除以集水区的最大高程差为Y 轴,对曲线下方求积分即为流域的面积-高程积分[25]. 后续经过学者的推导得出估算HI值的简易方法[26],计算公式为:
由于求取面积高程积分还有体积比例法,前人利用这3种方法计算了白龙江流域32个子流域的HI值,结果表明,3 种计算方法得到的HI 值几乎一致[27]. 故本次研究采用Pick 和Wilson 的方法计算研究区的HI值,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模块中的Zonal statistics工具,求得每个流域下DEM的最大值、最小值和平均值,利用上述公式计算求得HI值(表1).
表1 流域参数表Tab.1 Parameters of every valley
Strahler利用面积高程积分曲线形态和积分值对戴维斯的侵蚀-循环理论进行了定量描述,认为在地表经过构造隆升后,构造活动趋于稳定或停止,河流发生下切,流域盆地的HI值随地表演化时间的变长而逐渐降低[25]. 在地貌发育的初期,风化侵蚀程度较低,HI曲线呈现上凸,其值>0.6;地貌演化至老年阶段的流域盆地,各种侵蚀作用发育,风化程度较高,HI曲线呈现凹型,其值<0.35;HI值介于两者之间(0.35 根据DEM数据,利用ArcGIS 的空间分析工具,提取研究区的坡度栅格. 利用ArcGIS 的统计分析工具,可知研究区最大坡度可达79.579 29°,平均坡度约为19.688 54°. 累计百分比上,有约62%的山体坡度大于15°,山体坡度大于21°的约占41%,约12%的山体坡度大于33°,约有3%的山体坡度大于45°. 根据坡度大小可以将研究区分为缓坡、低陡坡、中陡坡、陡坡和陡崖5种类型. 表2为研究区山体坡度类型及占比. 由表2中可以看出,研究区缓坡约占17.31%,低陡坡约占41.61%,中陡坡占29.32%,陡坡占9.32%,另有约占2.44%的陡崖存在. 可见研究区坡度总体较为陡峭,悬崖发育. 利用ArcGIS的重分类工具得到研究区坡度分级图(图4),从坡度分级图上可以看出,颜色较深处(及坡度较大)沿河流两岸对称分布. 表2 研究区坡度统计Tab.2 Slope statistics of study area 单位:% 图4 研究区坡度分级图Fig.4 Slope classification of the study area 根据DEM 数据对研究区高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平均海拔962.75 m,最高处1676 m,海拔1100~1300 m的山体占比最大,达23.27%,1300~1500 m的山体约占17.63%,有2.98%的山体高程大于1500 m,从累计百分比看,约73%的山体海拔在700 m以上,约60%的山体海拔高于900 m,约44%的山体海拔在1100 m以上(表3). 利用ArcGIS的重分类工具得到研究区高程分级图(图5),可以看出,海拔1100~1300 m的山体在本区分布面积最大. 表3 研究区高程统计Tab.3 Height statistics of study area 图5 研究区高程分级图Fig.5 Elevation gradient of the study area 沿与南太行山前断裂大致平行的方向做一条剖面(图6),通过剖面可以看出,南太行地区沟谷纵横,地势较为复杂,且存在明显的层状地貌,根据海拔高度将这一区域大致划分出3级夷平面:第一级夷平面主要分布于南太行海拔大于1400 m的高山带,主要由一些残留的山顶面和山脊线构成;第二级夷平面分布最广,主要分布于海拔1100~1300 m,由面积比较广阔的山塬面组成;第三极夷平面在该区分布较少,主要位于海拔800~1000 m的高度(图6). 图6 南太行山前断裂地形剖面图Fig.6 Topographic profile of prefracture in South Taihang Mountain 华北地区地文期的研究始于上世纪初[28-29],学者们注意到在华北山地主要是燕山和太行山广泛发育三级夷平面,分别是北台期夷平面、太行期夷平面和唐县期夷平面[30-33]. 在太行山北段,北台期夷平面的分布高度为2500 m以上,太行期夷平面(吴忱等称之为甸子梁期夷平面)主要位于1800~2200 m的海拔高度,唐县期夷平面分布于500~1000 m,主要是一些台状的低山和丘陵面[31];在太行山南缘(济源王屋山一带),北台面海拔为1800 m左右,太行面海拔高度为1100~1300 m,唐县面海拔高度为400~500 m[33]. 本文所做剖面显示,该研究区同样存在三级夷平面,一级夷平面海拔1500 m,二级夷平面海拔1100~1300 m,三级夷平面海拔800~1000 m,很好地对应了华北地区的这3个地文期,即在该区北台面的分布高度约为1500 m,太行面分布于1100~1300 m的高度,唐县面主要为800~1000 m处的宽谷. 夷平面是地壳处于稳定时期受外力长时间侵蚀作用的产物,代表了一个地貌发展旋回的终极阶段. 关于华北山地这些夷平面的形成时代,一直以来存在很多争议,目前比较公认的是北台期夷平面形成于白垩纪末-始新世初,历时约80 Ma,太行期(甸子梁期)夷平面形成于始新世末-中新世前[31],历时约30 Ma. 前人对发育于唐县期夷平面上的堆积物进行了ESR年龄测定,结果显示堆积物的时代介于1057~2583 kaB.P.[33],表明唐县期夷平面形成于上新世晚期-早更新世初,历时约2 Ma. 太行山南缘河谷中普遍发育6 级河流阶地,这些河流阶地发育在唐县期宽谷面之下的峡谷中,并侵蚀切割了唐县期沉积[33-34],T1 阶地的热释光测年结果为35.21 kaB.P.,T5 阶地的ESR 年龄为908.75 kaB.P.,表明这6 级阶地形成于更新世,时代上晚于唐县期夷平面. 河流阶地的形成分为两个时期,即阶地面和阶地斜坡. 阶地面是河流侧蚀作用的结果,是地壳的相对稳定期,阶地斜坡是河流下切作用形成,为地壳的抬升时期[35]. 这6级河流阶地是南太行地区第四纪强烈抬升的直接证据,现今在该区域大量发育的深切河谷(图7)也表明第四纪以来南太行山的构造抬升. 本次研究得到的南太行地区14个流域的面积高程积分值普遍较大(最大的0.68),也说明该区域的地貌演化处于幼年-壮年期,处于地貌演化的鼎盛阶段,坡度分析表明该区域坡度较陡,悬崖发育,都是对第四纪以来地壳强烈抬升的响应. 图7 太行山南缘关山国家地质公园中的深切河谷Fig.7 The deeply incised valley of Guanshan Global Geopark 本文通过DEM数据提取了南太行地区的构造地貌参数,研究表明: 1)南太行地区坡度较为陡峭,平均坡度19.68°,面积-高程积分(HI)值偏高,平均为0.49,最大达到0.68. 2)南太行地区发育3级夷平面,一级夷平面海拔大于1400 m,二级夷平面海拔1100~1300 m,三级夷平面海拔800~1000 m,分别对应于北台期夷平面、太行期夷平面和唐县期夷平面. 3)南太行地区第四纪以来发生强烈构造抬升,深切河谷发育,与地貌参数所体现的特征一致.3.2 地表坡度分析
3.3 地形高程
4 讨论
5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