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引领,给作文加“新”
2021-03-21刘荣
刘荣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寫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可见,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大多数学生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材料陈旧”“立意平庸”“语言晦涩难懂”等方面。因此,教师要优化教学策略,从选材、立意、语言几个角度创新作文教学,给学生的作文加一点“新”,帮助学生写出别具一格的文章。
一、点石成金,旧材新用
批阅学生的作文会发现,他们在材料的选择和运用上主要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学生经常运用一些别人已经写过的材料,也并未从材料中发掘出全新的内容;第二,学生选取的材料太过陈旧,或者干脆胡编乱造、生搬硬套。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首先得纠正学生的观念,让学生明白在选取作文材料时,就算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别人用过的材料,也需要认真思考,发掘出新意,而不是直接照搬;其次,所选的材料应紧跟时代脉搏,一些陈词滥调宁可舍弃也不能用在作文里,坚决杜绝胡编乱造的做法。
为了帮助学生优化写作素材,教师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指导:(1)扩大视野,关注时事热点。现在很多学生爱追剧,对各种热播的电视剧如数家珍,反而很少关注社会时事,事实上这不利于学生写作,因为电视剧更多的是娱乐功能,学生看完不能从中学到什么,但如果学生将精力更多放在关注当前的社会问题上,可能会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引起一些反思,这样学生在以后想问题时也会考虑得更深刻。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多关注社会话题,看新闻,让学生下载一些资讯类app,如腾讯新闻、今日头条等,了解一些和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话题,并按照不同的主题对这些新闻进行分类,构建一个实时更新的素材库。以后不管是写议论文还是记叙文,都可以随时使用。(2)巧用自己的身边事。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多关注自己身边发生的那些有趣的、糟糕的、或者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事,在写作时有的可以直接用,也可以增加或删改部分情节,总之加工后依旧是绝好的例子。(3)转变看问题的角度。针对一些司空见惯的材料,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可能会发掘出不一样的深意,从而有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4)挖掘历史人物和文学形象。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人物和重大事件,文学作品中也有很多典型的形象,学生在写作时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或者是与文章内容契合的历史人物或事件作为支撑材料,当然也可以用现代视角审视历史,再融入自己的理解表达观点。
指导学生选好材料是作文教学的重点。很多学生的作文之所以不吸引人,很大程度上和选材有关。因此,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拓展学生的材料甄选渠道,同时让学生“点石成金”,从旧材料中发掘新意,这样学生才能写出令人眼前一亮的作文。
二、不随人后,创新立意
想要写出“不随人后”又极具个性色彩的作文,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突破思维定式,大胆求异。除此以外,立意和审题密切相关。如果审题不准,立意也会受影响。近年的高考大多以材料作文为主,这些材料可以从多个角度解读,这就给学生的立意提供了多种可能,所以一旦学生误读题目就会导致立意出错。因此,教师还需要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帮助学生突破题目迷局,创新立意。
要想在写作时找到新的切入点,教师应指导学生结合材料,通过“抓关键词”“添加因素法”以及“提炼核心观点”等方法来确定写作角度。比如,2018年有一道文题“每个孤独的人,都渴望被需要”,通过阅读相关材料可知,“需要”“被需要”“价值”是其中的核心词。在明确核心词以后,学生需要判断材料的指向与重点。通过读材料可知,这已然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接下来,学生可围绕这些核心词进行深入思考,如“被需要”心理是怎样的?为什么会产生“被需要”的心理?“被需要”心理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除此以外,材料既肯定了“自身需要”的重要性,也以递进的方式强调了“被需要”和“价值”之间的关系,强调了人只有被他人以及社会需要,才能彰显出自我的存在价值。因此,针对可选的立意有:(1)因“被需要”而使自我绽放价值。一个人不能只为自己活着,只有到社会的舞台上发光发热,践行社会价值,才能彰显自我价值。(2)想要实现个人价值,必须平衡好“自身需要”和“被需要”的关系。人只有关注自身的需要,不断提升自我的附加值,才能被他人、被社会需要,才有施展才华的空间。(3)自我需要是物质文明的基础,“被需要”是精神存在的升华,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推动社会进步。不论选择哪种立意,只要言之成理便可。
在作文教学中,审题和立意是密切相关的两个步骤。想要角度新颖,首先审题要准确。为了确保审题的准确性,学生可从“抓关键词”“提炼核心观点”以及“添加因素法”等途径入手,抓住材料的侧重点,从而确定最佳的立意。
三、语言创新,飞扬文采
一篇优质的作文必然具备几个决胜的要素,除了立意新颖、构思别出心裁以外,想要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作文,还需要对语言进行创新和优化。如果作文的语言优美灵动,就会给阅卷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除此以外,语言犹如一篇文章的“脸庞”,“脸庞”越美,自然越吸引人。语言苍白乏味,会使整个文章的美大打折扣。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还要训练学生的语言。
为了帮助学生写出更加优美灵动的文字,教师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其一,运用一些极富表现力的句式,让文章灵动起来。比如,在一篇考场作文中,学生这样写道:“我虽然出身低微,却有着不平凡的志向。我深信,多读书才能有好的出路。”单从语言上看好像没什么问题,但是整个句子平淡无奇,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稍加润色,给人的感觉会不一样:我虽然出身低微,但深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我知道“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欲自立先读书”才是改变命运的关键;其二,巧用修辞手法,尤其是比喻、拟人和排比,可以让章语言更生动。其三,运用一些哲理性的语句。不论记叙文还是议论文,引用一些富含哲理的句子,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现实生活中没有谁是完美的,正如舞台上没有纯粹的喜剧。既然世事如此,不如坦然面对,接受那一点不完美,接受那一点不纯粹。对语言加以润色,可以提升作文的质量。
语言是一篇作文是否成功的关键。平淡、苍白的语言很难让文章出彩,而优美的语言却能让人眼前一亮。在案例中教师分享了三种优化文章语言的方法,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教师也要时刻提醒学生,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提升作文的整体质量。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而创新也是考验教师教学水平的关键。为了实现作文教学的创新,教师应从作文的选材、立意以及语言等角度进行优化,为学生的文章增添一些“新”意。
3295501908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