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望”亦“可及”
2021-03-21吴海霞
吴海霞
[摘 要] 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是每个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也是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表明,要做到课堂教学的高效,教师表率是基础,落实“四基”是目标,教学情境是平台,关注全体是关键。只有扎扎实实地做好了这四个方面,高效课堂才能“可望”亦“可及”。
[关键词]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实践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过程,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则是当前所有一线教师的重要任务。构建“数学高效课堂”,研讨“数学高效课堂”,其实就是要增强数学课的活力,提高学校数学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最终建设和谐班级、和谐校园。结合多年数学教学实践,笔者谈几点追求“数学高效课堂”的实践经验。
一、教师表率是基础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的确,教师的人格是其思想道德、行为、举止、知识、能力等众多因素的综合。
作为数学教师,从教育学角度来讲,笔者不是教数学的教师,而是用数学来实施教育的教师。作为一个引领学生在数学王国中寻趣求真的人,笔者要把数学作笔者一种养分去滋润学生,更把它作为我自身的人格结构。
笔者曾用心带过一届学生,那是笔者第一次带大循环,与学生们相处的日子是那样的美好。我们的一起享受了6年的数学,毕业考试时,他们数学成绩出奇好,在年级里遥遥领先。学校在编辑校刊《爱心档案》时,笔者的学生这样写道:“吴老师,是您让我们在数学无穷无尽的神奇中成长”“做您的学生,参与您的数学课,总觉得时间太短,我们还没过瘾就遗憾地听到了下课铃声”。学生的话揭示了一个道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给笔者总结的“优点”源自数学这门学科给笔者的滋养,能够把对数学的热爱,对数学求真思维的坚持带给学生,这就是笔者所追求的“高效课堂”的最高境界。
二、落实“四基”是目标
目前,我國的中小学教育有两个基本目标:使学生获得现代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两个目标简称“双基”,深入人心。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国内有越来越多的学者们认为双基教学已经不符合我国当下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副主任提出:发展中国中小学数学教育,根据时代的需要,需将我们的“双基”推广发展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思想”。笔者将理解为要让学生智慧地学,继而学有智慧,也就是要求学生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基说”对笔者的课堂有着莫大的影响。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牢牢把握“教材无边界”的原则,不讲速度,只讲效果。笔者从不会让学生用一种思路做十道题,而是让他们从一道题中找出多种解题思路。课堂上笔者会揪住知识点并将其“无限”放大,四处出击,让学生用知识点解决多变的题目。在讲解将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平均分成四等份时,笔者开始只是带领学生们将题目审清,然后就让学生自己动手活动操作。“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笔者让学生将自己的方法到讲台前与大家分享,并作相应的解说。学生的方法很多,有的甚至是笔者也没有想到的,最后笔者顺水推舟,做一小结,轻松又愉快地解决了难题。
还记得刚接手一年级时,家长们都认为一年级数学太简单,但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了解了笔者的教学风格后,家长都向我感慨:“吴老师,原来一年级的数学还这么有学头!我觉得我们家小孩在你的调教下,很喜欢学数学!而且真的变聪明了!”家长们的这些夸奖,说明他们已经接受了笔者的教学思想:学数学不光要会做,还要会思考,会说出道理,更主要的是还要知道规律,用知识、规律去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如果仅抓“双基”,学生在低年级就会错过了抽象思维的最佳发展时期。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在探究、思考的过程中逐渐积累“归纳”的思考与实践经验。这样领会之后形成的学习经验能够让学生终身受益!无论是笔者自己带的大循环学生,还是中途接手班级的学生,都告诉笔者,在进入初中高中后,他们都特别爱学数学。笔者觉得从“双基”到“四基”的转变是我国教育新的里程碑!
三、教学情境是平台
创设教学情境,这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基本要素,同时也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项常规内容,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课堂教学要从问题情境入手,新的数学教材也非常重视提供丰富的情境素材,且这些素材都具有现实性、综合性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广大教师经常在课堂中创设情境,但是有部分教师绞尽脑汁创设的情境,只是形似而神离的“花架子”,给人感觉是在为“情境而情境”,这种无效的情境是无法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的。要实现有效教学就必须创设有效情境,有效情境能诱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够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他们往下学的强烈欲望。
例如笔者在教“平均数”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了解概念,首先:在第一行摆10个圆,第二行摆6个圆,让学生到讲台上来操作调整,使得两行的圆的个数同样多。通过这一操作,让学生明白,“把多出来的移一部分给少的,使两部分变得同样多”,这样的方法就叫“移多补少”。最后,笔者再向学生明确“几个不相等的数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移多补少使它们变得同样多,这个相等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紧接着,笔者为了让学生在游戏中感悟平均数的特征,又创设游戏情境:在两个袋内分别装有3根小棒,左边袋里的小棒平均每根长13厘米(分别是9厘米、10厘米、20厘米),右边袋里的小棒平均每根长10厘米(分别是14厘米、6厘米、10厘米),让学生猜一猜,如果从两个纸袋中各拿一根小棒,哪个纸袋拿出的小棒长些。学生开始都认为左边袋里的小棒肯定长。但通过几组实验的比较发现,从左边口袋拿出的小棒不一定都比右边的长,有时可以相等,有时甚至还会更短。通过这一游戏,笔者想让学生明白:两组数对比,平均数大的一组,并不是每一个数字都大;一组数的平均数可能和其中的数相等,可能比其中的数小,也可能比其中的数大。
最后,笔者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索中解读平均数的算法,指出移多补少的思想在数据较小或数据个数比较少的情况下,还是挺管用的,但是当一组数据比较大,数据个数又比较多的时候,这种方法就有局限性,这时,我们就需用一种更加通用的计算方法。最终,通过讨论,大家得出结论:先将各个数量合并起来,重新一个一个地平均分。最后,教师揭示知识点:把各个数量合并起来的数就是总数量,把所有数平均分成几份就是份數,求平均数,就用总数量÷份数=平均数。
通过三层情境的推进,这节课的三个教学重点得到了有效落实,难点得到了有效突破。教师平时要注意多借助这些切合教学目标,适合全班实际水平,又具有生动性和新颖性的有效情境。借助这样的情境,学生的数学知识就会掌握得很扎实,思维能力也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四、关注全体是关键
教师在课堂上关注全体学生是施教的关键,因为“课堂是学生表现的地方,不是老师表演的地方。”即使一节课教学过程设计得非常完美,教师讲得也很精彩,但是如果学生没能真正参与到课堂中去,那也不能称之为高效的课堂。在平时的课堂中,教师应该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尽量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发言;同时还要尊重学生个性之间的差异,对任何一位学生提出的问题都不能回避;对学生应该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信心和动力。或许有人会讲,这样关注全体,学困生是否会影响优秀生的学习?从实际课堂上来看,笔者感觉不到优秀生有丝毫的受限,他们的思维活跃,在自己学会的同时还辅助了学困生。优秀生得到充分发展的同时,学困生也被优秀生带领着参与全部课堂的学习之中,其成果必然是所有学生的学习效率都有提升。因此,要使数学课堂更高效,教师应从关注每一位学生开始,注重学生之间的基础差异性,让他们充分参与到学习中,在肯定中学习,在教师的鼓励声中学习,从而获得学习的乐趣。事实上,在笔者所有的学生中,虽然他们的成绩客观上存在好、中、差的区别,但每位学生都能尽自己最大努力地学习。他们的学习热情总是那么高:没有人不完成数学作业;没有人需要笔者的提醒才订正作业;总有学生和笔者探讨数学问题,或是向笔者请教数学问题。笔者认为这也是对笔者数学教学的肯定。
打造“高效课堂”,这是一种新的理念,也是一种新的价值追求,更是一种新的教学实践,笔者期待以自己的思考、分享,引发更多教师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探索。同时笔者也希望数学老师个个争当“高效课堂”的实践者、探索者和受益者。
3582501908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