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据挖掘《针灸甲乙经》针刺处方及其腧穴配伍规律的研究

2021-03-20冯龙黄青刘雨欣徐宇翔张永康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南昌330004

江西中医药 2021年3期
关键词:甲乙膀胱经主治

★ 冯龙 黄青 刘雨欣 徐宇翔 张永康(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 南昌 330004)

《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成书于256—259年间,全书共十二卷,由晋·皇甫谧根据《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黄帝明堂经》三部古医籍编纂而成,故其全名为《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性针灸学经典著作。《甲乙经》针刺处方和腧穴配伍是基于前六卷关于脏腑、阴阳、气血、经脉、腧穴、诊法、刺法、刺禁等论述,在后六卷针对详细病症展开论述。除此之外,《甲乙经》还明确了手少阴心经之输穴为神门,又为原穴;手厥阴心包经之输穴为大陵,又为原穴。至此,才完备了十二原和五输穴的理论,并为后世多数医家所遵从,一直沿用至今[1]。作为全本《内经》的最早传本、《黄帝明堂经》唯一完整传本,《甲乙经》结合中医药理论集中挖掘针灸辨证的施治框架。兹笔者对《针灸甲乙经》针刺处方及其腧穴配伍规律展开研究,冀以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和建议。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来源版本 鉴于《针灸甲乙经》在历史流传过程中存在不同层次的传抄失真,本研究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出版的黄龙祥整理的《针灸甲乙经》为数据采集来源。通过人工查阅《针灸甲乙经》有关针刺处方和腧穴配伍原文,采用双人单独查阅录入标准,构建“《针灸甲乙经》五腧穴”数据库,包括原条文摘要、主治病症、针灸处方、单穴/配穴处方、配穴原则、配穴方法、特定穴等七个维度。

1.2 数据处理

1.2.1 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纳入干预方式仅为针刺处方;②纳入原文记载的具有穴位名称或部位的处方。排除标准:①排除干预方式为艾灸、刺络等;②排除针刺处方未有具体穴位名称;③排除阐述穴位主治、针灸治疗理论及疾病禁忌等。

1.2.2 数据规范化处理将符合以上条件的针刺条文录入Excel表格,建立“《针灸甲乙经》五腧穴”数据库,录入时我们对录入数据进行以下规范性处理。腧穴名称规范:对同名和异名腧穴名称遵照沈雪勇主编的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经络腧穴学》,并以《中华人名共和国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规范名称和录入。如“鬲腧”改为“膈俞”“髓空”改为“腰俞”“绝骨”改为“悬钟”。取穴方法规范:我们对录入的1 045则针刺处方中涉及的穴位进行了详细的分部位归纳,分为头、胸、背、腰、腹、手、足七个归纳点。如“承光”归为头部穴位,“清冷渊”归为手部穴位,“大椎”归为背部穴位,“巨阙”归为胸部穴位,“上脘”归为腹部穴位,“长强”归为腰部穴位,“阳陵泉”归为足部穴位。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采用 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6,建立数据库,并对频次、取穴部位、特定穴使用次数、归经等进行分析。关联规则分析,采用IBM SPSS Modeler 18.0 中 Apriori算法对各穴位进行关联分析,设置最小支持度15 %、最小置信度70 %,从而得到《针灸甲乙经》中各科疾病的常用配穴方和腧穴组,并用关联网络图展示结果。聚类分析,使用SPSS 22.0对统计频数较高的前6个穴位进行聚类分析,变量间的相似性测度采用欧式平方距离。通过系统聚类方法,将数据中相似度较高的数据归为一类,把互相疏远的归为不同的类,从而得到《针灸甲乙经》治疗各科疾病的临证组方用穴规律。

2 结果

2.1 高频腧穴使用统计 《针灸甲乙经》共纳入针刺处方1 045则,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筛查,结果共纳入针刺处方869则。单穴处方770则,多穴处方99则。其中单穴处方共计使用腧穴773个,以商丘穴使用次数最多,频次为13次。多穴处方共用腧穴342个,其中风池穴使用次数最多,频次为13次。详见图1和图2。

图1 《针灸甲乙经》单穴处方中使用频率前10位的穴位以及频次

图2 《针灸甲乙经》多穴处方中使用频率前10位的穴位以及频次

2.2 特定穴使用统计 单穴处方中特定穴共计594个,占单穴处方腧穴总数的76.84 %,其中五输穴(经穴)使用频次最高。多穴处方中特定穴共计293个,占多穴处方腧穴总数的85.67 %,其中五输穴(荥穴)使用频次最高。针刺处方特定穴及五输穴使用情况详见图3和图4。

图3 《针灸甲乙经》针刺处方中特定穴的使用情况

图4 《针灸甲乙经》针刺处方中五输穴单穴、多穴处方使用情况

2.3 取穴部位统计 我们从《针灸甲乙经》1 045则处方中根据以上筛选规则,共筛选出869则有效穴位处方数据。根据头、手、足、背、胸、腹、腰的取穴分析,即可探究取穴部位与针刺处方常用穴位。数据分析显示:针刺穴位治疗疾病主要选取四肢部位腧穴,其中足部穴位使用次数为311次,频率为35.79 %;其次是手部穴位,使用次数为204次,频率为23.48 %;再之为头部穴位,使用次数为149次,频率为17.15 %;而腰部穴位使用次数相对较少,使用次数为47次,仅占5.41 %。详见表1。

表1 取穴部位统计表

2.4 《针灸甲乙经》取穴归经统计 研究结果显示,333个穴位归经总频次为1 101次,其中使用频率前三的经络为膀胱经17.89 %,胆经10.63 %,肾经7.81 %。详见图5。

图5 取穴归经统计表

2.5 关联规则分析 采用 IBM SPSS Modeler 18.0对多穴处方中12个高频穴位运用皮尔逊相关系数,设置最低条件支持度(S)8 %,最小规则置信度(C)70 %,提升度最大前项数3,提升度L大于1.0。结果显示,共得到二项关联6条,三项关联6条,四项关联1条。详见表2。

表2 二项关联规则分布(支持度≥8 %,置信度≥70 %)

2.6 高频穴位聚类分析 运用SPSS 22.0对《针灸甲乙经》中使用频数>5的穴位进行聚类分析,得到4组聚合组合,分别是C1噫嘻、天牖、上星、风池;C2上髎、合谷、大杼;C3然谷、太溪、行间;C4太白、鱼际。详见图6。

图6 高频穴位聚类分析图

3 讨论

3.1 高频腧穴使用情况 在对《针灸甲乙经》腧穴分析研究中,发现本书对单穴、多穴处方选穴规律和临床运用特点,可以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并达到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表明,单穴处方中选用频率前三的穴位依次为:商丘13次,足三里12次,太冲12次。商丘穴为足太阴脾经经穴,位于足内踝之下凹陷处,按压有酸胀感,在商丘穴单穴处方中有6个处方关于脾系疾病,占商丘穴单穴处方的53.85 %。《针灸甲乙经》云:“寒热善呕,商丘主之”,该穴多应用于腹胀、腹泻等脾胃病症,如:“脾虚令人病寒不乐,好太息,商丘主之”“腹满响响然,不便,心下有寒痛,商丘主之”。此外,“四总穴歌”中有言:肚腹三里留,故而足三里穴是治疗腹部疾病的常用要穴。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之合穴,胃之下合穴,为“回阳九针穴之一”“人体四大要穴之一”,足三里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胃痛呕吐、腹泻腹胀、下肢痿痹等病症[2],如:“胃病者,腹 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榰两胁,鬲咽不通,食饮不下,足三里主之”,统计《甲乙经》足三里单穴处方中有6个处方是治疗脾系疾病,占比53 %。故此,由数据分析得:《针灸甲乙经》擅长利用单穴(如:商丘、足三里)治疗脾系疾病,取穴简单,经验可循。

多穴处方治疗病症多选用风池(13次)、噫嘻(9次)、天牖(9次)等。风池穴位于“颞颥后发际凹陷处”[3],其“主中风偏枯,少阳头痛,乃风邪蓄积之所”[4],可知风池主治中风、头痛等风系病证,又因风善行数变,故风池可通过与其他穴位相配辨证治疗多种风系病证,如:“风眩引颔痛,上星,噫嘻,天牖,风池主之”“癫疾僵仆,狂疟,完骨、风池主之”。临床研究表明风池穴配伍风府穴以治疗中风后遗症,且其具有调整脑部的功能,根据临床证型的不同而具有补肾养血、平肝熄风等功能,亦可用治肝风内动、高血压等证;配伍天柱以治疗目眩,改善脑部血液循环;配伍太溪并采用平补平泻法可治疗偏头痛[5]。《甲乙经》将风池、噫嘻、天牖三穴配合多次,并以此用于治疗肝系疾病的头痛症,其对临床腧穴配伍具有指导意义。

3.2 特定穴使用情况 根据对《针灸甲乙经》特定穴的研究分析,针刺处方均以五输穴使用居多,单穴处方以经穴居多,多穴处方以荥穴居多。《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云:“荥输治外经,合治内腑。”[6]而荥输位于经穴之前,合位于经穴之后,且经穴的分布也不规律,或在腕踝关节,或在臂胫部,同时也揭示了主治功能的多样性,可见经穴既可疏外经又可调脏腑,内外病症皆可用之[7]。《难经》中言:“经主咳喘寒热”,故临床上多将经穴应用于因寒热导致的咳喘等病症,如《针灸甲乙经》载:“寒热喉痹,咳上气,喘,汗出,刺经渠”,经渠主治寒性或热性喉痹,肺失肃降导致的咳喘汗出。“热病汗不出,咳,支沟主之。”热病而汗不出兼有咳嗽,针刺支沟以达治疗效果,或是《针灸大成》记载,阳溪主“寒热疟疾,寒嗽呕沫”,即阳溪主治疟疾及寒性咳嗽见有泡沫样的清痰,故应用经穴治疗外感病和咳喘需辨证选穴以获取良好的治疗效果。

《难经》云:“阴荥火,阳荥水”,可见荥穴有阴阳之别,所以在临床上其治疗有不同的方向及不同的作用,应辨证使用。荥穴温阳且清热,有双向调节的作用[8]。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灵枢·经脉》提及:“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即胃寒可见鱼际呈青色,胃热可见鱼际呈赤色。另如《百症赋》所载:“治疸消黄,谐后溪、劳宫而看”,即为手厥阴心包经之荥穴的劳宫可治疗黄疸以退黄。可见病变于色者取荥穴治疗与阴经之荥属火、阳经之荥属水的五行属性是相关联的。

3.3 腧穴分布和归经情况 基于数据库,我们分析得出在录入的有效针灸处方中,涉及足部穴位处方311个、手部处方204个、头部处方149个、腹部处方94个、背部处方78个、胸部处方72个、腰部处方47个。其中单穴处方中使用频率前十的穴位中有7个是手、足部穴位,四肢穴位使用频率高达59.27 %,多穴处方中头、背部穴位和四肢末端穴位配合密切,占到65.7 %。单穴处方和多穴处方中的四肢末端穴位多为五输穴,结合表一,我们分析出《甲乙经》注重选取人体肢体末端的腧穴进行配穴。头为诸阳之会,阴阳任督二脉在此交汇,热者刺之可以泄热清心,寒者刺之可以解痛除寒,在临床上,针刺这些部位的腧穴,易于激发经气、调节脏腑经络的功能。所以,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特定穴,特别是五输穴在临床交互配伍中得到重用[9]。从正常人体解剖学上分析,人体关节自膝肘关节以下渐渐变小、渐渐复杂,这样的结构是为了更好的适应人体四肢灵活地运动。从穴位解剖学上讨论,某些穴位存在神经血管束穿纤维孔处:在面部、躯干中央部(除中线处)、腕踝部和手足(除指趾)等部位配布有成片连续的增厚深筋膜、腱膜[10],针刺这些地方往往可以快速刺激神经系统,产生多巴胺,加快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从而分泌各种物质,调节人体代谢平衡,例如刺手食指末端可解头脑之热,补法刺足涌泉穴可以温肾经而驱寒;背部是诸阳经阳脉会聚之处,选取背部穴位有很好的通阳泄热作用,如大热刺大椎,风寒刺风池风府等。由此可知,《甲乙经》取穴遵循简易取穴原则,即优先选取人体四肢穴位治疗病家诸证,以五输穴为基础,从激发人体各经之气出发,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脏腑气机,使之到达阴平阳秘的状态。

继而,我们分析使用频率前七的经络,结果显示:使用膀胱经频率最高,占17.89 %,其后依次为胆经10.63 %、肾经7.81 %、督脉7.27 %、任脉6.63 %、三焦经6.63 %、小肠经6.45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至上额,交颠上,经头行于背,下至足,主一身之表。膀胱经的循行特点为:从头至足、路径最长、涉及部位最广、腧穴数量最多、与脏腑联系最为密切、临床涉及病症多样[11]。与足太阳膀胱经联系最为密切的脏腑是膀胱,膀胱是“壬水之腑”,所谓“壬水”即阳水,腑属阳,又其表里之脏为肾,肾属水,故此膀胱为壬水之腑。《针灸大成》中有一病症“病胞转不得小便”,“胞转”即以脐下急痛为主要病症的小便不通,刺膀胱经则可以止痛排尿。研究表明,背俞穴具有神经节段的特点,在背俞穴周围分布有脊神经或脑神经[12],针刺膀胱经背部腧穴,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上至脑、下至膀胱,降低神经兴奋性以止痛,刺激膀胱括约肌以排尿,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针灸甲乙经》云:“颈项痛不可以俯仰,头痛振寒,螈,气实则胁满,侠脊有寒气,热,汗不出,腰背痛,大杼主之”“头重鼻衄及瘛疭,汗不出,烦心,足下热,不欲近衣,项痛,目翳,鼻及小便皆不利,至阴主之”“膀胱病者,少腹偏肿而痛,以手按之则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热,若脉陷,及足小指外侧及胫踝后皆热者,委中主之”。《针灸甲乙经》广泛选取膀胱经穴位,证明其善于运用膀胱经治疗全身之表证、痛症。三阴三阳之六气交汇于背,六气病而不涉及于形,故此头项强痛。《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作者马莳认为:膀胱经遇邪气盛则可以泄之,正气虚则可以补之,热则可以疾去其针以泄之,寒则可以久留针以温之。而足少阳胆经选取频率次之,少阳主初阳之生气,故胆气升,十一脏腑之气皆升,《黄帝内经》有云:“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胆为精明之府,胆气亦十分重要,张志聪在《黄帝内经灵枢集注》中提到:“足少阳胆经不畅,则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气滞则痛,因此根据患者胆经循行部位疼痛程度,我们可以选穴治疗痛症。据以上探究,《甲乙经》率先选取太阳经和少阳经穴位,太阳主表,少阳主半表半里,邪未入里便尽早干预之,这是继未病先治之后发病早治的一个临床治疗思想。其次《甲乙经》高频率使用膀胱经和胆经除了治疗表证、半表半里证之外,亦结合此二经在人体巡行部位之广泛,选取各穴位进行配伍,用于治疗一身内外疾病,引导医家在发现病机的基础上尽早解除病家之苦,防止邪气入里久治难愈。

3.4 腧穴关联规则 从以上分析结果表明:上星穴、噫嘻穴、天牖穴、风池穴四穴在《针灸甲乙经》针刺处方中关联性大,提升度高。以现代医学观点而言:上星治疗头痛、头晕、鼻炎、鼻出血、鼻息肉、角膜炎、眼痛。噫嘻:本穴主治胸背疼痛,此外尚有调整自律神经的作用。天牖:主暴聋气、目不明、耳不聪、夜梦颠倒、面青无颜色、头风面肿、项强不得回[13]。风池穴,运用广泛,可以用于治疗一切因风而致病者。这四个穴位相配合并无十分明显意义,只做数据参考使用。

3.5 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得到4组多个穴位聚合组,C1组:噫嘻宣肺解表、和胃降逆,主治咳嗽气喘、肩背疼痛等证;天牖清利头目,主治颈椎疼痛、偏头痛等证;上星清利头目,主治头痛眩晕、目赤鼻塞等证;风池祛风解表、清头明目,主治头痛眩晕、鼻渊耳鸣等证,综合可见该组合适用于治疗头疼目痛、肺失宣降等外感表证。C2组:上髎壮腰补肾、清热利湿,主治月经不调、遗精阳痿等证;合谷清泻阳明、疏风镇痛、通经开窍,主治头疼牙痛、热病无汗等证;大杼祛风解表、疏调筋骨,主治咳嗽项强等证,提示该组合善于清利湿热、祛风止痛,适宜于筋脉拘急、湿热下注等证。C3组:然谷滋阴补肾、清热利湿,乃足少阴肾经荥穴,主治月经不调、带下、消渴等证;太溪滋阴补肾、清热利湿,乃足少阴肾经输穴,主治耳鸣耳聋、阳痿等证;行间疏肝理气、调经和血、镇惊止痛,为足厥阴肝经荥穴,主治肝经风热、月经不调等证,可见该组合善清热、理气,多适用于热病心烦、调经补肾等病症。C4组:太白健脾利湿、通调肠胃,为足太阴脾经输穴,主治腹胀腹泻、便秘等脾胃病症;鱼际调理肺气、清热利咽,为手太阴肺经荥穴,主治咳嗽咯血、咽干失音等证,提示该组合善于调胃、理气、降逆止呕,多适用于胃失和降、脾失健运等病症。

通过本次对《针灸甲乙经》的选穴用穴规律研究得出,《针灸甲乙经》针刺处方以单穴处方居多,且其中商丘穴使用频次最高,多穴处方中风池穴使用频次最高,这二穴均为临床上的常用穴位,根据症状不同通过手法、配穴等技巧可取得不同疗效;在特定穴中,五输穴使用频次最高,《灵枢·九针十二原》有云:“所出为井,以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可见五输穴适用范围广、临床运用较多,其中单穴处方中五输穴经穴使用频次最高,多穴处方中五输穴荥穴使用频次最高;在归经统计中,研究发现使用频率最高的为膀胱经;在取穴部位方面我们发现以四肢取穴为主,并且大多为单穴处方。在具体处方研究中,辨证论治的取穴原则配合特定穴的使用,加之灵活选取的五输穴能使处方在相同病机的情况下更为精准、精简和有效;其循经配穴是以“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本经取穴和“经络相应”的异经取穴为主要依据,配合井荥输经合展开。故而,在《甲乙经》腧穴配伍研究中我们得到不同经络穴位的配伍可以治疗更复杂的疾病、同一经络穴位的配伍可以加强治疗本经疾病的治疗效果、采用特定穴循经配伍成方对治疗各类疾病具有明显优势,综上所述,《针灸甲乙经》针刺处方特征是一病多症,一症一处方,腧穴配伍特点是采用特定穴进行循经配伍。该书处方取穴精简、配伍精妙,其学术思想对指导后代医家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值得继承和推广。

猜你喜欢

甲乙膀胱经主治
佛医方剂的品种、主治和用药特点
下午动一动,疏通膀胱经
只要3个动作,解决身体90%的疾病
减肥
肾经、膀胱经开合时间与中医治疗肾病综合征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从“肺主治节”论治COPD肺血管重构
主治医的中国梦
浅析经方中厚朴的主治特点
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走罐治疗外感高热30例
有趣的“换钱”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