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视域下“密度”概念的教学实践
2021-03-19张兴龙韩金娜陈晓陆
张兴龙 韩金娜 陈晓陆
摘 要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知识为基础,将密度概念生活化、形象化、逻辑化。突出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密度概念的不认同、不理解,对密度定义的死记硬背。依托建构主义理论,从密度概念的引入、密度定义两方面进行教学设计的实践,阐释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实现对密度概念、密度定义的内化。
关键词
密度 建构主义 概念教学
“密度”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规定为理解层次的知识细目,是继质量之后又一个抽象的物理概念;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物理概念的自主建构对于学生物理观念的正确形成、深刻诠释、发展应用至关重要”[1]。同时,密度也是在质量的基础上,对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探索。从知识结构上讲,密度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立足质量,为后续液体内部压强、浮力等一系列知识点的学习做铺垫。从概念定义方法上讲,学生存在利用“比值定义法”定义“速度”的尝试,密度定义是对比值定义法的进一步经验强化。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从“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入手,引导学生机械地进行实验,发现:“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从而,“强加”给学生:“密度”是表示物质该属性的物理量,且“密度=质量/体积”。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并没有真正地理解什么是“密度”,“密度”为什么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来定义。本文将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知识为基础,依托建构主义理论,从密度概念引入、密度定义两方面进行教学设计的实践总结,阐释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实现对密度概念、密度定义的内化。
一、运用情境创设,使密度概念生活化
建立概念,最简单、最直接、学生最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就是从问题的本源出发,引导学生关注概念建立的根源。建立密度概念,首先要从密度的字面进行理解。《新华字典》中对“密度”的分解解释为:“密,密稠,空隙小,与疏相对”;“度,事物所达到的境界:程度”。可见,“密度”的根源就是在阐释“疏密程度”。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习得新知识,需要基于自身原有的生活经验。学习者在知识建构中,都是在自己先前经验的基础上来建构对新信息、新现象、新事物、新问题的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简单的、原始的情境刺激,帮助学生认识疏密程度,并能自主定义生活化的密度概念。
[情景1]图片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平面疏密
出示一张A4纸的两个区域,如图1所示,让学生直观判断面积相同的A和B两区域黑点的疏密程度。学生通过观察,可以明确地得出:A区域黑点比较密,B区域黑点比较疏。
问题1:如何比较A、B两相同区域黑点的疏密程度?
[情景2]视频展示,让学生进阶体验空间疏密
出示两个大小相同的鱼缸,如图2所示,让学生进行判断,A鱼缸和B鱼缸中鱼的疏密程度。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得出:A鱼缸的鱼比较密,B鱼缸的鱼比较疏。
问题2:如何比较A、B两相同立体空间鱼的疏密程度?
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可以明确当面积相同或体积相同时,数量越多越密,数量越少越疏。通过这样的情景刺激,学生能够自主建立起相同空间比较数量的生活化的密度概念:密度就是在描述疏密程度。
二、运用知识构建,使密度概念形象化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从而将外界刺激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头脑进入学习情境的,而是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知识结构进入课堂。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了解到“质量”可以用来描述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除此之外,学生刚刚初步了解“密度”可以用来描述疏密程度。因此,为了能够帮助学生形象描述密度概念,我们可以打破教材中宏觀和微观的界限,从物体的微观入手,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密度的概念。
[情景3]视频展示,微观入手,深化密度概念
出示视频,分别展示2000倍显微镜下的可乐液体和金块,如图3所示。
问题3:微观视角下,如何比较物体的密度?
问题4:结合质量的概念,如何比较物体的密度?
从宏观视角下黑点、鱼疏密的感性了解,到微观视角下分子或原子疏密的迁移,让学生对物体密度产生感性认识。依托学生身边熟知的物品创设情境,拉近物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学科理念。结合“质量”的概念,将“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转化成“微观下分子或原子的多少”,因此,将密度和质量相衔接,完成了密度概念从生活化向形象化的提升与进阶。
三、运用方法迁移,使密度概念逻辑化
“比值定义法”的逻辑根源在于“比较”,核心思想是“利用比值进行比较”,其先决条件是“选取相同的标准”[2]。初中物理学习中,第一个利用比值定义法确定的物理量是“速度”。如何利用比值定义法将密度概念从感性认识到理性逻辑、从局限认识向普适规律进行转换,就需要对速度定义方法进行迁移,对情景进行变式。
[情景4]情景变式,打破原有认知
再次出示A4纸的两个区域,如图4所示,让学生进行判断,面积不同的A和C两个区域黑点的疏密程度。
问题5:通过观察,如何比较区域A和C中黑点的密度?
在学习了利用比值定义法来定义速度之后,学生可以初步得出利用黑点个数与面积的比值进行密度的定义。
问题6:如何比较体积不同的铁块和木块的密度?
学生通过前面学习,依托小组讨论,从将密度从平面向立体的转化,得出了两种密度的比值定义方法,即:“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与“体积和质量的比值”。
问题7:结合前面的情景与结论,两种定义方法,哪种与密度的本质更贴切呢?
学生回答1:结合情景1,如果“密度=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就有A的密度大,与刚刚的结论一致;如果“密度=体积与质量的比值”,就有B的密度大,与刚刚的结论不一致。所以,“密度=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更合适。
学生回答2:从密度的本质就可以直接选取,“密”就应该是同样空间物质多,所以,“密度=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更贴切。
通过情景转化,立足建构主义观点,从学生原有经验和知识入手,创设物理学习情境。关注感性积累,经历思维的科学加工,最终建构逻辑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生活实例列举、现象图片展示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立足自身生活体会,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经历这样的建构活动,学生在原有经验迁移的过程中感悟密度概念本质;在知识迁移的过程中体会密度与质量、体积在知识结构中的联系;在方法迁移的过程中领悟密度的逻辑定义。学生在整个环节中经历了生活化、形象化、逻辑化的概念进阶过程,通过自我对情景的同化和顺应,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结构中建构密度概念,达到新的内部平衡,最终实现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普适”,从“无意识经历”到“有意识发现”的概念建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17-118.
[2] 沈希克,吴超男.基于核心素养建构“密度”概念教学路径[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0(04):113-115.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