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实践范式
2021-03-19张春华
张春华
摘 要
随着普通高中新教材的全面使用,学习任务群从一部分教师的尝试探索走向全体教师的常态教学方式。学习任务群是一个不断完善的概念,对优秀的学习任务群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有助于发现教师对学习任务群的理解与实践路径,探究学习任务群的可行性、过程性及有效性等,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学习任务群的实践范式,推进教学方式的积极变革。
关键词
学习任务群 学习任务 教学智慧 学习支架
在统编语文教材全面使用的背景下,学习任务群从一部分教师的探索性行为转向常态性教学实践。学习任务群如何设计与实施?尤其是学习任务如何与课程标准、教材编者意图、学生乃至与考试有效对接,是学习任务群教学实践中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应该建立科学的学习任务群实践路径,以避免学习任务“跑偏”的现象。
一、情境任务系统化,体现丰富的包蕴性
“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1]好的学习情境与学习任务是紧密相连的,甚至贯穿学习任务群的实施。学习任务群具有统摄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的功能。既要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又要体现教学诸要素的有序性。尤其是在新课标、新教材和学习任务群实施的背景下,“我们必须让自己的语文教学真正建设在新的课程教学观念上,应该认识到:在教学内容确定后,设计是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2]。而设计的关键应是基于文本的内在逻辑、教学规律和学用融合的教学系统。
虽然语文教材是按照一定的主题和单元编排的,但这些教学文本自身并不存在天然的连贯性,有时甚至是杂乱的,所以,教师“设计学习任务时,需要尽最大可能地用一个大任务把它们‘包起来”[3]。所谓学习任务群的包蕴性,是指学习任务群能包蕴子任务,子任务之间又是紧密衔接的,整体构成一个有逻辑顺序的任务群。
例如,梁诗咏等老师设计“时代的青春”教学课例,学习任务群以“青春”为教学母题,以“那时候的青春”和“这时候的青春”两个学段贯穿《百合花》《哦,香雪》两篇小说的教学。第一课段的核心任务是对两篇小说进行片段点评,学生活动分别是:(1)浏览并略读《百合花》《哦,香雪》两篇小说,自选一个人物,概括其性格特征(1课时)。(2)选取同一个人物的同学组成一个小组,讨论分析作者采用了何种手法来塑造人物,梳理并整合描写方法的异同点(1课时)。(3)根据前两节课的分析,尝试对某个人物进行点评,字数控制在100~300字(1课时)。第二课段的核心任务是制作“青春歌词本”,学生活动分别是:(1)阅读《百合花》和《哦,香雪》的背景资料,小组讨论,对比两个年代的青年人所遇到的不同的青春困境(0.5课时)。(2)阅读电影《百合花》主题曲的歌词,说说歌词与小说的对应关系,为“香雪”及自己分别创作歌词(0.5课时)。(3)除“香雪”和“我”所在的时间节点外,自选另外三个时间节点,检索体现该时间节点的青春歌词,汇编成自己的“青春歌词本”(1课时)[4]。
《百合花》和《哦,香雪》这两篇小说被安排在一课,从编者意图来说,显然是希望打破单篇小说教学的传统,把它们整合为一个学习任务群进行教学。以“时代的青春”作为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母题,既是单元教学任务的设计意图,又是教师针对青年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量身定制的成长主题。情境任务分为“那时候的青春”和“这时候的青春”两个视角,从“那时候”到“这时候”,时间上前后贯通,突出了时代的变化,贯通了学生的阅读体验和生活体验,也打通了文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与自我世界。学生先从文本阅读中了解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作为战争时代的青年人的心理和品格,了解到作者抓住火车在乡村小站停留的“一分钟”,细致入微地描写了香雪等一群乡村少女对山外文明的向往之情等。学生用评点和微写作的样式使学习任务得到了落实。第二个学习任务是“这时候的青春”,把文学人物形象与作为青年学生的“我”结合起来,实现了文本生活的感悟阅读到走进时代个人生活的体验阅读,也实现了从阅读场景的陌生化到時代生活的熟悉化的过程。
“时代的青春”既扎根于走进文本的阅读,又致力于基于文本的情境写作训练,践行了“读写融合”的编者意图,“从单元阅读中生发写作任务,以一定情境下的任务作驱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写作关注读者、关注生活的意识;教材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的灵感带来源头活水”[5]。例如对作品中的某个人物进行300字以内的点评,这是一个评点阅读基础之上的微写作学习任务。例如为“香雪”及自己分别创作歌词,这是一个从文本中阅读吸纳转化为书面表达的有趣味和挑战性的写作任务。汇编成自己的“青春歌词本”,这是完成创作歌词学习任务的“升级版”,又将学生的阅读生活与现实生活融合在一起,成为学生人生中宝贵的精神财富。
学习任务体现出综合性、系统性、情境性、整合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因此,学习任务的包蕴性要符合内容和方法的逻辑性,既关注文本自身的逻辑,也要关注教材逻辑,还要关注学生认知教学文本的逻辑,要避免学习任务群设计的强拉硬扯、牵强附会。
二、教学内容抽样化,彰显教师教学智慧
当前的学习任务群教学存在学习任务太满、活动太多、负担太重的问题。这种问题一直存在着,表现在学习任务群实践中,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学习任务群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开放性和创造性时空,教师更应学会取舍。要改变任务过量、难度过大、负担过重的问题,教师在教学时要学会“巧妙地抽样”[6]。“巧妙地抽样意味着不可避免地舍弃许多有价值的部分,但正是这样才有效。”[7]《百合花》和《哦,香雪》两篇小说接近14 000字,如果以传统的文本细读作为主要教学任务,学习时间肯定来不及,也难以避免知识化教学的误区。教师可以设计“自选一个人物,概括其性格特征”“选取同一个人物的同学组成一个小组,讨论分析作者采用了何种手法来塑造人物,梳理并整合描写方法的异同点”两个学习任务。一是不同小组做不同的学习任务,体现了学生学习群体的抽样;二是选择小说鉴赏的重点内容“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组织教学,忽略小说其他方面的鉴赏要求,这是对学习内容的巧妙抽样。这两个“抽样”既是对教学内容的智慧取舍,也是对教学方式的合理选择,还是适合学情的教学预估。教师面对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巧妙的策略下作出个性化的选择,是语文教师的教学智慧。巧妙抽样如同语文教材编写一样,从浩如烟海的作品中选取极少部分编入教材。语文教材是抽样的,语文学习任务也应该是可以抽样的。
对学习任务设计要有大胆取舍的勇气,不要拖泥带水。大胆取舍不是盲目取舍,而是基于课标、教材、学生、考试诸要素的智慧判断与选择。树立科学分类意识,精准选择教学内容。要像实施“垃圾分类”一样,把所要教学的内容做合理的分类:哪些是有用的知识,哪些是无用的知识;必须学的内容哪些是学生已经会了的,哪些是学生可以自己学会的,哪些是学生自己不会需要教师教才能会的,哪些是学生可能怎么都学不会的。做好分类之后,教师就会发现,其实要教的内容并不多,要花的时间也可以科学统筹。
教学理念上要有“多就是少”的认识。什么都舍不得放下,课堂上就会出现走流程、赶任务的肤浅现象,这与学习任务群的初衷是相违背的。教师要对学习任务的阅读量、活动量和作业量科学规划,考虑完成每一项学习任务的一般时间,不能以教师自身和优秀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评估依据,要更多地考虑一般学生的承受能力,才有利于学习任务群的有效实施,从而保证学习质量。
三、教学方法支架化,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学习任务群的本质是学生自主学习。”[10]但是,学生普遍缺少自主学习能力也是不争的事实。学习任务群给学生创设了更多自主学习的时空,也给学生的自主学习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一个适合的“脚手架”,在学生会自主学习之后,再把“脚手架”拿走,让学生自己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常用方法。
学习支架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教学中也是经常使用的,为什么要强调学习任务群实施要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呢?学习任务群具有情境性、整合性、自主性、活动性、深度性、多樣化等特点,许多时候,学生个人力量很难完成复杂性的学习任务。有了学习支架,学生清晰学习任务,通过评估表等表达学习期望,减少学习过程中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让学生专注于学习活动。学习支架有很多种类,例如范例、问题、建议、指南、表格、图表等多种样式。例如上述“时代的青春”教学案例,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欣赏歌词的范式支架,再让学生进行创作。学生有了示范,实施学习任务不再显得突兀,每个学生都可以以此尝试创作歌词。
学习支架有利于促进教学的秩序性。所有的教学都是一定秩序下有步骤的行动。这是涉及课程标准、教材结构、学生认知、教学资源等多种因素的秩序。传统的学习是垒砖式的,学生对于房子的理解是在砖全部垒完之后才发现的,但是学习任务群给师生提供了精准的“施工图”和“效果图”,双方都清晰地知晓要做什么、怎么做和做到怎么样。有了学习任务的秩序性,学生的自主学习才有充分的保证。教师如果“不顾教材的优先顺序、预期结果、学习者需求和兴趣,或者恰当的评估方式而对教学内容进行通盘讲授,这可能会偏离我们的教学目标”[9]。能够系统化、规定性的学习任务保障明确学生自主学习状态下的学习“秩序”。
除了表面的物理秩序,还有内在的教学逻辑秩序,这决定着学习任务的顺利实施。例如罗丹、张秋玲老师设计的《劳动之歌——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专题学习设计》,就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活动支架,以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达成,这里仅举一例简要说明。
学生活动:1.自读三篇人物通讯,梳理袁隆平、张秉贵、钟扬的先进事迹,分析人物精神,感知新闻通讯的特点,填写表1(2课时)[12]。
这个学习任务的表述比较明晰,但是,如果教师没有提供填写表格的学习支架,学生可能仍旧摸不着头脑,会以浮光掠影的浏览代替系统化阅读,以浅尝辄止的思考代替深度探究,也很难从“选取事例”“人物精神”和“作者观点态度”三个视角进行系统化、有深度的阅读分析,对于先进事迹的概括、人物精神的领悟、新闻特点的理解等都可能大打折扣。
面对综合性较强的学习任务,学习支架是让学习任务变得清晰直观的有效方式,是学生学习“爬坡”时候的手杖,可以是知识支架,也可以是思维支架,还可能是具体的任务活动清单,甚至可以成为学生面临学习毅力挑战时的动力源。这样的表格式学习支架还常用在学习评价方面,从学习评价表进行逆向学习设计,让学生先清楚学习任务是什么,要做到何种程度,这也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支架。使用评价量表,关键是体现学习任务评价的适切性,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操作,不能太繁琐,这里不再赘述。
四、教学评价多元化,推动学生思维进阶
教学离不开学生的自主,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是教学目标的确定者,是学习任务的设计者,是学习过程的推动者,也是学生学习的评价者。有的教师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组织课堂活动,让学生交流学习成果。学生成果展示结束,教师也就宣布下课,“课堂成了成果展示厅和资料交流会”[11]。有的教师在学生展示过程中仅仅起到“串场”的作用,即使有点评,也只是蜻蜓点水;指导学生的困惑,也是隔靴搔痒,学生在课堂上缺少实质性进步。倡导学生主体地位,但不是让学生“满堂灌”,也不是让教师“靠边站”。教与学的平衡十分重要,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也不能代替教师的教。
我们不能说学生展示学习过程就没有提高,但是,只有学生平面化的展示,课堂教学难有实质性进步。在学生自主探究和展示过程中,教师需要有更高的站位,导在必需处,点在关键处,评在提升处。这既考量教师自身的知识素养和学术视野,也考量师生对话点拨的教学智慧。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例如,刘宏业老师以“反弹琵琶”指导学生写作立意创新,一位学生以语文教材中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的《品质》为例进行“反弹琵琶”的表述。
生:老鞋匠做靴子做得很好,但是没什么人来买他的靴子,因为他不做广告不做宣传。而很多垄断企业的资本家一直在做广告,他们的生意就很好。这让我想到,你不做广告不做宣传,靴子做得再好,也没有人来买你的。
师:哦,你想到了这个?如果老鞋匠顺应时代,能够包装一下自己的产品,可能会避免悲惨的结局。你这个反弹思路是对的,为你的活学活用点赞,但我们还要考虑到《品质》这篇小说的写作意图到底是什么,反弹时尽量兼顾作家作品的最初立意。其实,这位同学的发言让我想到了一个问题,通过刚才的反弹,大家想一想在反弹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10]
刘老师的这个教学片断很精彩,首先表现在对学生发言中出现问题的高度警觉,明确指出其思维产生错误的症结,有效避免学生对《品质》主题的误读和脱离原创主题的戏说。其次是在纠正学生错误认识的基础上顺势推进,启发学生“反弹琵琶”应该注意的要点,学生因此生成许多富有深度的见解,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我们传统的观点和想法”“要多角度、全方面地看待问题”“并不是所有观点都可以反弹,一些既定的事实是不可以反弹的”等。这些见解的产生是教师启发下生成的,也是富有实践价值的。“评估”的拉丁语意思是“坐在旁边”,但是绝不意味着教师就是坐在路边鼓掌的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深度参与者、指导者和评价者。
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实施方兴未艾,但它又不是一个全新的学习样式,它是在传统语文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中生长出来的。学习任務群也是需要不断完善的。学习任务在具体的情境中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包蕴特征。学习任务群如何巧妙地设计,将长期考验着语文教师智慧和灵感的局限性。教师还很难把握学习任务群适量和适度的原则,语文教学中“巧妙地抽样”缺少一个清晰的评价标准,师生也必然继续面临着“教(学)什么”和“怎么教(学)”的艰难选择。对于综合和复杂状态下的学习任务群实践,教师是否能够适时、适当地提供学习支架,是对教师教学经验和教学机智的挑战。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如何发挥指导作用,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思维进阶的深度学习,如何让语文核心素养真正落地生根,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9:13.
[2] 张克中.设计:语文课有效教学的关键[J].中学语文教学,2017(10).
[3] 徐志伟.高中统编教材必修上册任务学习教学设计略谈[J].语文建设,2019(10).
[4] 梁诗咏,黄丹芳,张秋玲.时代的青春——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小说专题学习设计[J].语文教学通讯(A刊),2020(01).
[5] 温儒敏,王本华主编.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
[6][7] 珀金斯.为未来而教为未来而学[M].杨彦捷,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229.
[8] 语文建设编辑部.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是”与“非”——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访谈[J].语文建设,2019(01).
[9] 威金斯,麦克格特.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M].闫寒冰,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3.
[10] 罗丹,张秋玲.劳动之歌——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专题学习设计[J].语文教学通讯(A刊),2020(01).
[11] 成尚荣.定义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036.
[12] 刘宏业.反弹琵琶守正出奇[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2019(1-2).
【责任编辑 王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