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劳动教育的实施
2021-03-19陈秋来
陈秋来
摘 要
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重要培养目标之一,当前出现了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的倾向,已经成为教育的主要短板。在生物学教学中,通过深度挖掘科学史资源、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利用和拓展实验教学、开展与生物学相关的研究性学习、开展与生物学知识相关的社团活动、开发选修课程和校本课程等途径,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劳动素养,实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高中生物学 生物教学 劳动教育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1]。2020年7月教育部制定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劳动的科学态度、效率观念和创新精神: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劳动质量和效率[2]。劳动教育的内容包括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劳动教育具有长期性、多维性和融通性的特点,决定了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关键工程[3]。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认为,劳动教育不能独立于其他教育存在,必须与其他教育相结合[4]。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是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以劳动为基础,劳动实践与生物学的发展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在劳动中积累的经验可以完善生物学体系,生物学理论和技术应用于生产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反映了生物学在劳动教育中独特的育人价值。
生物学教学中开展劳动教育可以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关注生产、生活,有利于学生把所学知识向生产、生活中迁移,学会一定的劳动技能,实现学习与生活、知识与应用的连通,增强劳动意识,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更好地促进多重目标的达成。下面谈谈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把劳动教育与生物学教学深度关联,从学生理解的角度,基于“劳—育”结合理念进行教学的具体做法。
一、深度挖掘科学史资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的这句话反映出科学发展道路的曲折性。科技成果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创造出来,经历无数次失败的尝试才能推进科学进步。高中生物学教材有不少关于生命本质探索的科学史,反映了科学家在劳动实践中发现问题,经过艰辛的创造性劳动,获得了重要的发明和发现。教师在教学中挖掘教材中的科学史,可以让学生真正明白劳动的伟大意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吃苦耐劳的品德、勇于探索的劳动品质和为科学献身的社会责任意识。
在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被路有饿殍的景象深深刺痛,意识到学农出身的自己应该为农民增产粮食、为人们吃饱饭做贡献,因此于1964年开始走上了研究杂交水稻之路。为了圆“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在农田度过自己一生80%的时间,取得的丰硕成果为保障我国和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在学习“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应用”内容时,教师提前把介绍袁隆平主要事迹的视频和文字资料发布在“学习通”平台,布置学生上课前完成袁隆平主要事迹的学习,在课堂开展学习感悟分享活动。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科学史案例,不但可以使学生领会科学发现来源于劳动实践,深刻理解“劳动创造价值”的内涵;而且可以让学生懂得知识在解决生产生活中问题的作用,理解“知识就是力量”的道理,加深对“知识改变命运”的认识,认同养成热爱劳动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增强学生的科学劳动意识
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指导学生利用生物学知识探究劳动生产问题,有助于引导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不但能够让学生体验学习生物学知识是生动有趣的过程,真正体会到学有所用,还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增强科学劳动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布置实践性作业,必要时利用课堂时间对实践性作业成果进行学习小组代表展示、生生交流与评价、教师点评,以提高学生的生物学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乐于参加劳动,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及时应用于日常的劳动生活中,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体会到劳动的快乐,实现劳动与学习的互相促进,领会运用学科知识提高劳动效率的道理,增强学生的科学劳动意识。
在进行“细胞呼吸”内容的教学时,教师精选与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有关的视频资源,在“学习通”平台建立“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专题课程资源,发布“葡萄酒的酿制”“酸菜的腌制”“自制酸奶”“发面做馒头”“蛋糕的制作”等微课视频。课堂完成细胞呼吸内容教学后,教师布置实践活动作业,让学生自己利用细胞呼吸的原理开展酿葡萄酒、制作酸萝卜等酸菜、自制酸奶、发面做馒头、自制蛋糕等活动。学生通过学习教师课前在“学习通”平台建立的“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专题课程资源,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并完成活动,获得劳动成果后,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交流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个人制作成功的经验或制作失败的原因,让学生体会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获得劳动成果的乐趣,真正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充分调动、验证学生的劳动认知,补齐劳动教育资源短板。以酸菜制作为例,对用于盛酸菜的瓶子的瓶口为什么不宜过大,制作酸菜的原材料洗好后为什么要晾干,切好的制作酸菜的原材料加入适量盐后为什么要适当揉捻等细节,学生并不一定能够从为乳酸菌创造无氧呼吸环境的角度分析,甚至有的同学由于酸菜制作过程没有把切好的制作酸菜的原材料压紧就密封,引起霉菌等杂菌滋生,导致制作的酸菜因霉变而失败。通过制作酸菜活动不但加深了学生对乳酸菌无氧呼吸知识的理解,养成用课堂所学知识分析思考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习惯,而且培养了学生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体会中华傳统饮食文化的奥妙与古人的智慧,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
三、利用和拓展实验教学,养成学生积极劳动的习惯
生物学属于自然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参与实验的过程就是参与劳动的过程,利用学生乐于参与实验的特点,多开展拓展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多开设实验课,可以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并尝试去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劳动技能,又可以提升学生的学科知识运用能力[5]。
显微镜的使用过程涉及取镜、安放、对光、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等操作,这些标准的操作步骤,可以培养学生认真严谨和专心致志的劳动习惯。实验课结束时,学生要做好实验仪器的清洗与恢复原样的摆放,还要做好实验台、地面、座椅的清洁和废弃物的妥善处理,这些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实验结果会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与预期不一样的实验结果时,就需要学生用创造性的思维来解决问题,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除了课堂上完成的实验,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适时布置课前或课后实验,由学生完成实验。在进行“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内容教学时,教师提前2~3周在“学习通”平台建立“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专题课程资源,发布达尔文、詹森、拜尔、温特实验的微课视频,布置学生以学习小组形式完成课前实验,用玉米种子的胚芽鞘为实验材料,模仿达尔文、詹森、拜尔、温特的探究实验,把实验结果拍照发到“学习通”平台。课堂教学时就以问题串形式引导学生汇报实验情况,师生共同分析实验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生物学乐学爱学,还达到了让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学科关键能力,发展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素养,养成热爱科学研究、热爱劳动的习惯。
四、开展与生物学相关的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
生物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能够拓展生物学科学习的空间,学习活动的形式可以更加灵活多样,更便于把生物学科的学习与劳动教育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劳动。例如,开设废旧电池渗出液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研究性学习,学生自己动手种植蕹菜、苋菜等蔬菜,对其中一部分蔬菜浇灌不同浓度电池浸出液的稀释液,与浇灌等量清水的蔬菜进行对比,通过观察比较蔬菜生长过程中的生长情况,发现电池浸出液会破坏幼苗的茎叶,影响幼苗生长速度,不同浓度电池浸出液危害程度随着浓度增加逐渐加重。这样的学习活动不仅对学生进行了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也把科学与劳动紧密结合,让学生理解劳动的新内涵,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
五、开展与生物学知识相关的社团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劳动的快乐
吸纳STEAM教育理念,把劳动教育项目化,联系校团委和总务处,成立“校园绿化护理社”,把校园绿化交由校园绿化护理社团负责护理。教师在“学习通”平台建立“绿化护理”课程资源,把杨梅、紫李、无花果等果树护理知识放在“学习通”平台,让学生随时可以查阅学习护理知识,到水果成熟后,由校园绿化护理社采收后进行爱心义卖,所得款项用于资助经济困难的学生。学生通过参与社团绿化护理活动,可以学习绿化护理知识,体验劳动的快乐,感悟劳动最美丽的真谛。
利用学生对制作类活动感兴趣的特点,成立“标本制作社”,根据《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2017版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制作类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亲身体验把课本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劳动乐趣的同时,体验劳动过程的艰辛,分享劳动成果的喜悦。制作活动一部分是通过生物实验室或探究室进行的,其余部分可以指导学生在家完成。例如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进行昆虫标本制作、腊叶标本制作、叶脉书签制作。利用学校每年举行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对学生制作的作品进行评奖,把优秀作品展出供全校师生展览。
六、开发生物学选修课程和校本课程,让学生掌握劳动知识与技能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生活、就业、选择专业,2017版课程标准提供了现实生活应用、职业规划前瞻、学业发展基础三个方向的选题,教师可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发相应课程进行劳动教育。例如开设学生感兴趣的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指导学生在培养室进行凤尾菇、香菇的栽培,搭建学生参与学习和实践的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食用菌栽培技术,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开设庭院花卉栽培技术课程,指导学生利用学校生物园培养盆栽花卉,为班级的教室、学生的宿舍和教师办公室提供室内绿化的盆栽花卉。
总之,“寓劳于德,以德丰劳,优劳益智,协劳促体,施劳创美,五育并举”是劳动教育的未来[6]。劳动教育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达到目的,光靠纸上谈兵的说教是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的[7]。做为生物学科的教育工作者,应该从生物学教学与“劳—育”结合理念出发,探索各种把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紧密结合的途径,实现学科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03-20)[2020-03-26].http://www.gov.cn/zhengce/2
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2] 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2020-07-07)[2020-07-09].http://www.moe.gov.cn/srcsite
/A26/jcj_kcjcgh/202007/t20200715_472808.html
[3] 卓晴君.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工程[J].创新人才教育,2017(03):14-16.
[4] 胡君进,檀传宝.劳动、劳动集体与劳动教育——重思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思想的内容与特点[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12):40-45.
[5] 周德文.学校有效开展劳动教育浅析[J].基础教育研究,2017(10):80.
[6] 姜中华.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障碍与对策[J].生物学教学,1998,23(07):45-46.
[7] 曹彬.高中数学课堂中劳动教育的渗透[J].教學与管理,2020(01):49-50.
【责任编辑 郭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