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半夏泻心汤加减联合枸橼酸铋钾治疗寒热错杂型慢性胃炎的价值

2021-03-19河南省项城市中医院466200张君君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1年4期
关键词:泻心汤症候半夏

河南省项城市中医院(466200)张君君

慢性胃炎属于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类型包括糜烂型、非萎缩型及浅表型。随着病情进展累及患者贲门组织,引起腹胀、嗳气等不良临床症状。目前,关于致病机制的研究还不明确,可能与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破坏了胃黏膜[1]。常规的药物对胃部刺激较大,如:洋地黄、消炎痛等,长期服用会进一步损伤患者的胃黏膜,寒战、潮湿等外部环境骤变,易导致慢性胃炎。中医认为寒热错杂型慢性胃炎属于胃脘胀痛范畴,患者常表现有反酸、嘈杂、口苦口干等症状,严重者易疲乏、无力。半夏泻心汤根据《伤寒杂病论》记载配制,对治疗寒热错杂型慢性胃炎有着良好效果[2][3]。为此,本次研究对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寒热错杂型慢性胃炎的应用价值进行了探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于2 0 1 8 年2月~2020年2月期间收治的寒热错杂型慢性胃炎患者108例作为资料,随机分两组,每组各54例。对照组男性30例,女性24例,年龄20~68岁,平均年龄(38.74±4.06)岁,病程0.5~9年,平均病程(3.64±0.29)年;观察组男性29例,女性25例,年龄20~68岁,平均年龄(38.74±4.06)岁,病程0.5~10年,平均病程(3.74±0.25)年;两组基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附表 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分,±s)

附表 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分,±s)

组别 例数 主症 次症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54 4.16±0.89 1.42±0.54 1.95±0.42 0.45±0.12对照组 54 4.06±0.85 2.71±0.68 1.99±0.45 0.88±0.18 t - 0.59 10.91 0.47 14.60 P - >0.05 <0.05 >0.05 <0.05

纳入标准:经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符合《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中寒热错杂型标准,主症:胃脘痞满、口干口苦、嘈杂反酸、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次症:胃痞、畏寒肢冷、可喜热饮、大便稀溏,小便短少、舌淡苔白脉沉迟;患者知情同意,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合并消化系统溃疡或病理诊断恶性病变患者;合并心脑肝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病患者;精神疾病及意识障碍患者;既往胃部手术史患者;相关药物过敏患者及近期使用治疗胃炎治疗药物患者;治疗过程中证型变化患者。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选择雷尼替丁胶囊每天2次治疗,每次150mg;选择枸橼酸铋钾每天4次治疗,每次0.3g,连续1个月。

1.2.2 观察组 上述用药治疗基础上,增加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药方组成:半夏20g,干姜20g,黄芩12g,灸甘草12g,黄连8g,党参30g,大枣5枚,针对寒重畏寒患者增加白附片30g,肉桂10g,热偏重增加黄芩、黄连用量,气滞患者增加枳壳30g,厚朴30g,湿邪患者增加藿香20g,茯苓30g;纳差、食滞患者增加炒山楂30g、建曲30g;大便稀溏患者增加泽泻20g、芡实15g。每天1剂水煎煮后取300ml,分早晚两次服用,持续用药30d。

1.3 观察指标 评价两组治疗效果:痊愈为症状消失,黏膜活动性炎症消失;显效为症状基本消失,黏膜活动性炎症明显减轻;有效为症状改善,黏膜病变缩小1/2以上;无效为症状及病变无改善。治疗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包含恶心、呕吐、胃胀、口干舌燥等。测定治疗前、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变化,主症采用0~6分统计,次症0~3分统计。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t 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6.30%、83.33%,差异显著(P<0.05)。

2.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发生率分别为5.56%、20.37%,差异显著(P<0.05)。

2.3 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由附表可知,中医症候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症候积分降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慢性胃炎具有病程长、复发率高及诱发因素多特征,当前临床慢性胃炎具体病因尚未明确,认为是多种病因的综合作用造成,如细菌侵袭、吸烟饮酒、药物、自身免疫等[4]。西医治疗针对病因症状开展,采用药物抑制胃酸分泌,消除炎症及病情,减少胃黏膜损伤,起到减轻症状作用,但部分患者效果有限,症状无法明显缓解[5]。中医将慢性胃炎纳入“胃脘痛”范畴,认为肝胆失调、胃气升降失常为主要病因,可分为脾胃虚寒型、胃热炽盛型、肝胃气滞型、瘀阻胃络型、胃阴亏虚型、寒热错杂型等证型,其中寒热错杂型症状相对复杂,表现出寒重、热重、胃脘部绵绵隐痛、神倦乏力、手足不温等症状,患者焦阳气受损,寒生,少阳邪热趁势内陷,形成寒热错杂,治疗需主要寒热调节,益气和胃[6]。半夏泻心汤药方中半夏、干姜具有性温热特征,起到燥湿化痰、和胃止呕、辛热燥烈、温中散寒、健运脾阳功效,黄芩、黄连专治错杂之热邪,分解寒热错杂,减轻症状,而在调节寒热基础上需配合益气和胃药,如党参、大枣、甘草等起到益气、补脾、和胃等作用,实现疗效巩固,保障机体健康[7]。而且现代药理学研究研究可知,半夏泻心汤药方中各药物均对胃炎有良好效果,半夏可抑制呕吐及胃酸分泌,黄芩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黄连可清除氧自由基,保护胃黏膜。干姜具有镇痛、抗炎功效。诸药联合应用可强化药物功效,减轻机体不适,配合西药治疗实现标本同治,获得满意疗效。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6.30%、83.33%,差异显著(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分别为5.56%、20.37%,差异显著(P <0.05);中医症候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症候积分降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对消除症状、减轻机体不适有积极效果,而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临床用药价值较高。综上所述,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寒热错杂型慢性胃炎患者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泻心汤症候半夏
参苓白术散对初治肺结核患者中医症候积分与不良反应的影响
不同温度对半夏倒苗的影响
辨证仍是中医之魂——从小泻心汤止血说起
士的传统、他者效应和日常审美——作为文化症候的“罗怀臻创作现象”
Literature Review Concerning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Take Refined Egoism Symptom for Example
花开半夏 Let the flower blooming anywhere
慢性胃炎采用半夏泻心汤治疗的临床观察
卷卷当道之花开半夏
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治疗胃癌癌前病变30例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咳嗽4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