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新技术产业对城市间经济联系紧密度的影响
——以湖北省地级市为例

2021-03-19钟小斌

开发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高新技术经济

钟小斌

(贵州民族大学 教育评估中心(民族教育研究所),贵阳 550025)

提要:以湖北省地级市为例,用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固定资产以及科技活动人员数量对城市间经济联系紧密度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辐射带动力弱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与城市间经济联系紧密度呈负相关关系;科技活动人员数量与城市间经济联系紧密度呈负相关关系;固定资产投入与城市间经济联系紧密度具有正相关关系。从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省域产业专业化、多样化、竞争性三方面带来的外部性,分析高新技术产业对城市间经济联系紧密度影响的途径。为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对城市间经济联系紧密度的正向影响,提出的对策建议为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布局,促进产业多样化;优化高新技术产业链结构,提高产业专业化程度;注重市场机制与政府引导相结合,提高同一产业内和不同产业间的竞争程度;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加强科技人才激励;增加高新技术产业固定资产投入,实施过程管理。

一、引言

高新技术产业是指从事高科技产品研发、生产和服务的企业总称,知识密集性、产品差异性、创新性等特征使其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中发挥着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城市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从全球产业分工来看,我国不少高新技术产业位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环节,缺乏关键核心技术。处于中低端环节的高新技术产业过度发展容易导致重复投入、低水平竞争等突出问题[1]。促使大量中低端环节高新技术产业向关键核心技术和自主高端品牌转型升级,是高新技术产业发挥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的前提。目前,以城市圈为代表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发展不协调问题仍然比较突出[2],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调整速度较慢,产业结构活力不够[3]。城市间经济联系是产品、人力、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城市之间流动形成的动态关系,城市间经济联系紧密度反映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产业协同的程度。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先导作用[4],因此从产业协同发展的视角来看,其如何影响城市间经济联系紧密度值得深入研究。本文以湖北12个地级市为例,从高新技术产业对城市间经济联系紧密度影响的视角,分析高新技术产业在推动区域一体化和产业协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高新技术产业支撑和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途径,并提出对策建议。

二、文献回顾

已有相关研究大多聚焦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阿罗(Kenneth Joseph Arrow)最早在1962年用外部性解释知识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他认为厂商新的投资有助于其积累生产经验,而其他厂商通过学习其生产经验提高生产效率[5]。基于此,罗默(Paul M.Romer)在1986年建立知识溢出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他认为知识溢出过程包括连锁效应、模仿效应、竞争效应等[6]。此后,不少国内外学者对知识溢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主要包括空间距离[7]、市场结构[8]、接受能力[9]、社会网络[10]等。国内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高新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具有明显的外溢效应,而传统产业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外溢作用不明显[11]。高新技术产业不仅其自身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还能够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并使其得到改造和升级[12]。虽然科技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13],但是我国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仍然较低[14]。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科技进步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贡献不足[15];二是科技进步的非对称性问题长期存在[16]。如何让科技和经济增长形成良性互动关系,是促使经济发展由总量扩张转向质量提高的关键[17]。

此外,随着我国对区域间协作的重视,城市群协同创新相关研究逐渐增多。基于创新环境和创新机制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城市创新地位不同[18]。区域内各城市技术水平和产业分工有差异,加强城市间联系有助于促进区域内各城市功能互补,成为相互融合的整体。国内有学者通过建立量化评价指标并进行测度发现,虽然地理邻近性显著影响城际创新联系的强度,但是同一区域内部城际创新联系主要受到技术邻近性的影响[19]。在高新技术产业的推动下,我国城市群协同创新形式增多,已形成城市创新联盟、创新型都市圈、创新城市群等形式。例如,为促进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提升产业融合度,沪苏浙皖大力推进G60科创走廊和长三角科技创新圈规划,加大创新要素集聚力度,开展长三角地区新一轮产业分工与合作[20]。2020年12月29日,沪苏浙皖4省(市)讨论通过《长三角一体化标准化工作轮值制度》《长江三角洲区域统一地方标准管理办法》[21]。虽然城市群协同创新形式增多,但是运用DEA模型研究发现武汉城市圈成员城市和中心城市效率差距呈现先缩小后扩大趋势,城市发展效率差距过大制约了城市圈整体效率提高[22]。

已有研究成果大多从宏观视角审视科技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从不同角度肯定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但对于科技推动经济发展的方式和路径研究较少。一方面,中心城市不断集聚产业化优势资源,非中心城市产业基础薄弱,难以完成基于技术转移的产业技术升级,以承接来自中心城市的产业转移,经济发展仍然停留在产业同构、粗放式发展阶段。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竞争加剧,高新技术产业间的竞争由单纯的要素投入向技术和管理创新驱动转变,只有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设备更新才能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23]。科技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不仅是简单的正比例关系,更是从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技术进步、文化与制度创新等方面对经济发展产生作用。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高新技术产业对区域一体化和产业协同产生重要影响,但相关实证研究较少。

三、高新技术产业对城市间经济联系紧密度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研究假设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效益不高[24]。通过比较发现,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仍然是以资源投入为驱动,对产业链高端环节投入不足,制约价值链升级[25]。其中,R&D投入不足是高新技术产业效益较低的根本原因[26]。研究结果表明,R&D强度与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率呈正相关关系,R&D广度与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率呈负相关关系[27]。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等制造业缺乏内生性技术创新,是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洼地”,其高端投入少,增加值低,增加值增长速度低,拉低了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但短期能带来较多的产值和利税[28]。技术含量、附加值低的高新技术产业对科技人员的依赖度降低。因此,当以人口、城市距离、工业产值等指标综合衡量城市间经济联系紧密度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与城市间经济联系紧密度可能呈负相关关系。此外,不少研究认为固定资产投资是引起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且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更强[29]。基于此,文本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辐射带动力强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与城市间经济联系紧密度呈正相关关系。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辐射带动力弱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与城市间经济联系紧密度呈负相关关系。

假设2: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活动人员数量与城市间经济联系紧密度具有正向相关关系。

假设3:固定资产投入与城市间经济联系紧密度具有正向相关关系。

(二)研究设计

随着湖北形成“一芯两带三区”的区域和产业发展战略布局,中心城市武汉的经济辐射范围更广。本文选取湖北省12个地级市作为样本(包括武汉市、黄石市、十堰市、宜昌市、襄阳市、鄂州市、荆门市、孝感市、荆州市、黄冈市、咸宁市、随州市)来分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科研人员数量以及固定资产对城市间经济联系紧密度的影响。面板数据来源于2016—2018年《湖北统计年鉴》,由于《湖北统计年鉴》反映上一年数据,因此面板数据实际年份为2015—2017年。

(三)变量与模型

表1 经济联系紧密度模型中各变量数据

解释变量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用符号INC表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用符号INCS表示)、科技活动人员数量(用符号RD表示)、固定资产(用符号INV表示),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统计口径采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基于研究假设,建立如下多元回归模型:

模型1:R=β0+β1INCS+β2RD+ε,

模型2:R=β0+β1INV+β2INCS+ε,

模型3:R=β0+β1INV+β2INCS+β3(INC×RD)+ε。

(四)研究结果

变量的相关系数及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首先,各变量全距较大,呈现严重的区域不均衡。其次,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科技活动人员数量、固定资产相互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与固定资产的相关性最强(在0.001的显著性水平上),科技活动人员数量与固定资产的相关性较强(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与科技活动人员数量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相关。

表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相关系数

为确定面板数据适用的模型,对面板数据进行Hausman检验,检验的原假设为:个体影响与解释变量不相关,即随机效应模型。由于采用的面板数据属于小样本,表3中Hausman检验值为负,表明原假设不能被拒绝。由相关性分析可知,变量固定资产、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科技活动人员数量相互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若一起放入回归模型中,容易导致多重共线性。因此,在构建回归模型时,避免将以上变量一起放入回归模型中。

表3 高新技术产业与城市间经济联系紧密度关系检验

从表3可以看到科技产业化与城市间经济联系紧密度之间的关系。由表3模型1可知,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与城市间经济联系紧密度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b=-1.027,p<0.01),回归结果与假设1中“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辐射带动力弱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与城市间经济联系紧密度呈负相关关系”相符。反映出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知识溢出”“技术溢出”对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不足,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加工制造环节和附加值较低的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类产品,缺乏具有引领性的产业[30],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含量、附加值以及创新性有待提高。

表3模型1还显示,科技活动人员数量与城市间经济联系紧密度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b=-0.000 5,p<0.01),以上回归结果与假设2相反,反映出随着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量减少,城市间经济联系紧密度反而增加,对此可能的解释是:区域内成员城市缺乏有效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量流失严重,科技人员向中心城市或东部发达城市流动较多。同时,为加强科技协同合作,区域内成员城市主动承接中心城市或其他核心城市的关联产业。形成上游产品的研发、设计由中心城市负责,产品的生产、配套以及转化由区域内成员城市负责的模式。此外,也有区域内成员城市将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内生性技术创新和研发活动设在中心城市或其他核心城市,形成研发基地与生产基地空间分离的模式,呈现本城市内科技活动人员数量较少但城市间经济联系紧密度较大的现象。总体而言,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量越少的城市,经济发展越依靠资源、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的投入[31],从而出现科技人员较少,但经济总量反而较大的情况。

由表3模型2可知,固定资产与城市间经济联系紧密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b=0.015,p<0.05),该回归结果支持假设3。由表3模型3可知,交叉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与科技活动人员数量)与城市间经济联系紧密度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b=-0.000 002,p<0.001)。这表明随着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提高,科技活动人员数量对城市间经济联系紧密度的负向影响被强化。

四、高新技术产业对城市间经济联系紧密度影响的途径

城市间距离受向心力(市场、知识溢出、其他外部经济)和离心力(生产要素、土地租金或运输成本、拥堵和其他外部经济)的双重影响[32]。随着土地、环境资源的约束加强,劳动力等综合成本上升,城市间的“离心力”增大,信息、人才、技术等新要素愈发重要。高新技术产业是推动科技进步的主要动力,对区域发展不但具有直接的经济增长贡献,而且通过“知识溢出”“技术溢出”,强化城市间经济联系,进而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综上所述,高新技术产业对于经济发展具有外部性。根据产业发展领域对外部性的具体分类,主要划分为专业化(MAR外部性)、多样化(Jacobs外部性)和竞争性(Porter 外部性)3类[8]。本研究围绕以上3方面分析高新技术产业对城市间经济联系紧密度影响的途径。

首先,高新技术产业通过促进省域产业专业化增强城市间经济联系紧密度。根据Arrow和 Romer提出的内生增长理论[5-6],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来的知识积累和技术进步是保持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运用高新技术产业带来的技术进步可以使产业附加值较高的环节在本地区完成,促使本地区产业在国内外形成产业优势。这种产业优势有助于本地区价值链、产业链的提升和延伸,从而增加城市间经济联系紧密度。以湖北省文化产业发展为例,2019年2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全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推动武汉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增强武汉对全省文化产业的辐射带动功能,黄冈、孝感等新兴增长要精准对接武汉市,承接关联产业转移。

其次,高新技术产业通过与省域产业多样化的相互促进增强城市间经济联系紧密度。互补性知识和技术的外溢、扩散是城市间产业协作的重要方式,产业多样化是互补性知识和技术外溢、扩散的前提[33]。以湖北省为例,武汉城市圈等城市群建设规划明确了各城市在产业中的分工,逐渐形成把武汉市作为交通运输枢纽、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现代服务业基地,把黄石、鄂州作为冶金(钢铁、有色金属)、能源、建材等原材料生产基地,把孝感以及仙桃、潜江、天门、咸宁建成农牧产品加工、化学、汽车零部件、医药、旅游等优势产业基地。能否实现规划中的省域产业多样化并不断巩固提升,依赖于高新技术产业对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化工、纺织等优势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程度。值得注意的是,产业多样化可以反过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以2013—2018年湖北省各市州间技术输出数量(用技术拥有方签订的技术转移合同数量表示)为例,武汉市作为中心城市向其他市州输出的技术数量最多。如图1所示,各节点(代表城市)的直径代表某城市输出的技术数量,其中武汉市的节点直径最大,说明武汉市输出的技术数量最多,其次为襄阳市、宜昌市。各连线上的数据代表某个城市向另一个城市输出的技术数量(成交的技术转移合同数量来源于湖北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http://www.51kehui.com/)。

图1 2013—2018年湖北省各市州间技术输出网络

2018年十堰、荆州、咸宁、鄂州、黄石、孝感等市州技术合同成交额虽然基数较小,但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率均超过20%,说明高新技术产业的地区发展不平衡得到改善(见表4)。以上分析结果表明,产业多样化与高新技术产业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这种相互促进的关系是增强城市间经济联系紧密度的重要途径。

表4 2018年湖北省各地区技术合同成交额及其增长率

最后,高新技术产业通过提高同一产业内和不同产业间的竞争程度增强城市间经济联系紧密度。在高度竞争市场中,运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后,产品一般具有较高附加值,在市场中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这种创新带来的竞争压力会传导至同一产业内和不同产业间的其他企业,为获得竞争优势和利润,迫使其不断强化高新技术的投入,同时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加入该产业,促使竞争越来越激烈。一方面,由于遵循优胜劣汰竞争规律,区域内的产业、产品以及品牌生命周期较长,可以为城市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创造条件;另一方面,高度竞争市场中,区域内制度环境不断优化,机会主义倾向将得到抑制[34],产品、要素以及资源在城市间的自由流通得以实现。其中,基于高新技术的交通运输便利化、一体化以及信息技术应用为产品、要素以及资源在城市间的自由流通奠定了基础。例如,实施区域内交通一体化示范项目,建立区域内城市之间的城际铁路轨道交通网、公路交通网、水运网以及机场快速通道有助于城市间人员、资源流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便利的交通运输,可以打造区域一体化的道路货运信息平台,建设覆盖区域的货运交易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创新区域内产业供应链,可以推动产业供应链向平台供应链、供应链生态圈升级。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实证分析发现,首先,湖北省地级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与城市间经济联系紧密度呈负相关关系,可能的原因是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辐射带动力弱。其次,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活动人员数量与城市间经济联系紧密度呈负相关关系。这一结果可能与各地级市科技人员流失较多、城市间产业链分工以及高新技术产品研发基地与生产基地空间分离相关。其中,就科技人员流失较多而言,由于在科技人才竞争中,湖北省各地级市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处于劣势,科技人员流失过多显然不利于省域产业专业化、多样化以及竞争性的提高。目前就湖北省城市间产业链分工而言,以制造业为例,城市群中心城市大多从事关键零部件的设计加工、物流与供应的统筹管理,城市群非中心城市主要负责一般零部件制造、产品组装与测试。由于产业链较为窄短,中心城市缺乏附加值更高的前端产品需求设计、自有品牌的国际化市场开拓,参与非中心城市在高新技术产业链中大多从事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生产环节,对科技人员需求不足,不利于省域产业专业化、多样化以及竞争性的提高。高新技术产品研发基地与生产基地空间分离是城市间产业链分工的特殊形式,受整体产业链窄短影响,对省域产业专业化、多样化以及竞争性的贡献同样存在不足。最后,固定资产投入与城市间经济联系紧密度具有正向相关关系。针对以上研究发现,提出以下建议。

(一)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布局,促进产业多样化

必须深刻认识到产业是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主动脉,区域是“骨肉”,如果没有区域和产业战略布局的深入有效对接,就无法实现区域联动,包括中心城市和非中心城市在内的整个区域及其产业将囿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的中低端。目前,湖北省的优势产业大多集中在第二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35],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缺乏优势。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区域布局中,应以效益的帕累托最优为目标,以城市群中心城市和非中心城市的功能互补与产业融合为原则。一是要提高中心城市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中心城市应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附加值、创新性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深化科技与文化、制造业、服务业的融合。围绕研发设计、知识产权、检验检测、成果转化等重点领域,建立和完善高新技术服务产业体系,营造高新技术研发、推广对外交流合作的良好环境。中心城市应减少“加工贸易”等技术含量、附加值以及创新性低的高新技术产业比例。二是提高非中心城市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承接能力。省级副中心城市和非中心城市应充分考虑自身的资源和要素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在发展和承接高新技术产业过程中形成梯队,运用已有的产业基础、特色和优势向上游和下游延伸产业链。非中心城市在承接中心城市产业转移的同时,应注重发展具有较强扩散效应的主导产业,并在此基础上培育具有研发基础、品牌优势,以龙头企业为主的特色产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拒绝缺乏前期预防和后期治理措施的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提高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水、电等生产原料价格。三是建立和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网络。发挥孵化中心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活动的辐射带动作用。鼓励各行业共建科技产业园,协同科技创新资源,形成对核心技术进行协作研发的合力。重视优势特色产业、农产品深加工、生态农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不仅要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园的数量,还要重视质量,避免配套服务薄弱、产出效率低下。

(二)优化高新技术产业链结构,提高产业专业化程度

以技术和知识为纽带进行跨城市、跨行业联合或重组,是提高产业专业化程度的重要途径。高新技术产业链自身可以分为高端、中低端等环节,为避免产业链窄短、集中于中低端环节等产业专业化程度不高的问题,一是要加大前端产品需求设计。一般而言,产业链中附加值较高的环节位于前期研发与后期品牌建设,与前期研发相比,后期品牌建设耗费的时间较长,加大前期研发的投入,有助于在较短时间内提升产业的技术含量及附加值。高新技术企业应重点围绕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进行前期产品需求设计和研发,提高核心产品研发与生产在高新技术产业链中的占比,提升核心产品在区域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与优势。二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服务化。高新技术产业应从单纯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通过推荐和考核,对技术转移服务示范机构进行认定,对业绩突出的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进行补贴和奖励,围绕信息查询、洽谈对接、技术交易、成果转化等方面建立和完善技术转移体系,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含量和辐射力。三是努力打造高新技术全产业链。在党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政策背景下,高新技术企业应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对产业链条从上中下游进行全产业链设计,带动形成涵盖“高新技术产品研发(大城市)—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中小城市)—高新技术产品零件以及配套物品生产(县城)—原料加工和生产(乡镇)”的全产业链。

(三)注重市场机制与政府引导相结合,提高同一产业内不同产业间的竞争程度

在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薄弱的阶段,要实现城市群中心城市和成员城市的产业协同和特色分工,避免城市群在发展中“失衡—竞争匮乏—失衡加剧”的循环,必须注重市场机制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完善利益共享和补偿机制。一是完善市场竞争的制度环境。知识密集性、产品差异性、创新独占性等特征决定了高新技术产业市场难以实现完全竞争,尽管如此,良好的市场竞争制度环境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实现激励相容。各级政府应建立并完善高新技术产业相关市场中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及时矫正不正当的竞争和垄断,进一步促进交通运输便利化、一体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二是通过政策干预使更多企业参与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生产行为具有规模递增效应[36],行业内的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一些企业不愿承受竞争压力而选择逃离高新技术产业、放弃研发活动,将资本投向低增长行业,降低了社会效率。因此,政府可以通过出台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鼓励更多企业参与高新技术产业。例如,长三角区域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享受所得税等优惠政策,促使高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37]。除了税收优惠政策之外,部分地方政府还实施融资支持、立项申请优先、政府采购优先等鼓励政策。各级政府不仅要出台相关支持政策,还应及时预见和调整具有功能性缺陷的扶持政策,在财税优惠、金融支持、产权保护等方面给予有效的政策支持,避免对内外资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差距大,对高新技术企业支持力度小于普通企业。三是优先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尤其是检测、试验、技术交流、岗位培训、创业孵化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四)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加强科技人才激励

科技人才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为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是要立足科研实践培养大量创新型科技人才。高新技术企业、高校以及科研机构应围绕原创性、引领性、颠覆性等关键核心技术开展科技人才培养,将科技人才培养与国家和地区的科技任务、创新平台建设、产业布局等有机结合起来。二是要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高素质研发技术人员倾向于选择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中心城市或核心城市,尽管研发基地与生产基地空间分离的模式有利于企业利用中心城市的科技人力资源聚集的优势,但存在成本较大,且研发设计与实际生产以及销售难以实现“无缝对接”等问题,不利于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地方政府和高新技术企业可以根据实际,制定和完善本地区科技人才引进、培养、使用以及评估体系,及时出台科技人才在落户、住房等方面的便利政策,解决科技人才扎根科研的后顾之忧,激发科技人才开展技术攻关。通过“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制度留人”,加强本区域对科技人才的吸引力,除了引进高新技术紧缺人才,还可以通过合作、技术指导、兼职、借用等方式引进智力,组织科技人才开展服务企业活动。

(五)增加高新技术产业固定资产投入,实施过程管理

为实现高质量投资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一是优化固定资产投向,完善固定资产投资体系。各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固定资产投入应与地区优势和特色产业发展目标相符,避免高新技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过度集中于电子设备制造业,提高区域经济对市场变化的适应和抗干扰能力。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形成以政府投资为引领,行业、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体系,逐渐提高直接融资比例。此外,与国内民间资本相比,外资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因此应加大对民间资本的吸纳,鼓励和扶持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的成立和发展。三是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建立企业内部与政府、行业以及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监管制度,在高新技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管理和考核评估中,重视过程性监管和评估,形成投资、决策、监管、评估为一体的管理闭环,并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猜你喜欢

高新技术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高新技术在跨境并购中的价值评估
贵州省2019年高新技术企业增长40%
全省前三季度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1.6%
谱写时代新篇——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广州科学城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分享经济是个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