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综合性能评价的山西省既有办公建筑改造技术研究
2021-03-19高宇波田志峰
高宇波,田志峰,段 臻
(1.太原理工大学 建筑学院,太原 030024;2.山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太原 030002)
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化经济全速发展,建筑业开启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到2019年为止,全国建筑业预估完成总产值24.84万亿元,是1952年的4 380倍,年均增长13.4%.其中既有建筑保有量以每年16~18亿m2的速度增长,而其中的1/5为公共建筑[1]。在我国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诞生了许多不同建筑寿命的办公建筑,它们以20世纪50年代以后建立的多层办公建筑为主[2],在进入21世纪以后,这些既有办公建筑开始逐渐暴露出一系列无法满足现代办公需求的问题。面对数量众多的既有办公建筑,对它们进行科学合理的更新改造成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3]。
既有建筑改造的相关理论起步于欧洲,19世纪中“保护与再利用”理论,唤醒了建筑遗址保护意识,也是既有建筑保护和改造的启蒙。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中首次提出了有关建筑改造的重要价值,体现了当时建筑界对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重视。20世纪中国外城市进入大发展时期,各种问题凸现,“建筑再循环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运势而生,既有建筑的改造研究和实践得到普及和应用[4]。进入21世纪以后,既有建筑的更新改造已经在西方国家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其中既有办公建筑的改造也成为西方国家城市改造更新的重要部分,著名的案例有巴塞尔SUVA办公楼改造工程、巴黎The Pont de Sèvers办公楼改造工程等。
建筑评价的发展同样也与日益严重的环境资源问题密不可分,上世纪中期西方国家率先提出发展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并建立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体系。随着环境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发展,建筑预评价和建筑使用后评价(POE)逐步成为建筑学科中重要的评价理论[5]。建筑性能评估(BPE)理论则是在建筑使用后评价(POE)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目的是检测建筑全生命周期内的全部有效信息,促进建筑质量的不断提高,对整个建筑市场形成一个良性循环[6]。
我国既有建筑评价及改造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我国建筑改造的研究重心早期只限于文物建筑领域,20世纪末在西方建筑理念的推动下,国内既有建筑的改造理论逐步兴起。建筑评价的相关理论最早由庄惟敏教授从美国引入国内,我国目前的理论体系是国外先进理念和国内城市发展的结合。基于国情国内更侧重于改造技术措施的研究,如2012年由中国建科院和各高校联合编撰的《既有建筑改造技术指南》和近年来的《办公建筑绿色改造技术指南》。在国家政策的扶持和鼓励下,我国在既有办公建筑的改造实践中已有一批十分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如上海同济大学文远楼的改造和北京民航总局办公楼。
山西省对既有办公建筑的改造工作一直十分重视。近几年,在山西省政府及其各市级政府所发表的相关文件及工作意见中,对于既有办公建筑的处理提出严防大拆大建、因地制宜进行性能改造的新要求。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面对省内纷繁复杂的既有办公建筑改造工作,经常会发生破坏性保护或过度保护的例子,其原因主要在于对既有办公建筑的性能缺乏一个合理的评定方法,直接导致在改造技术的选择上没有科学依据。本研究旨在建立一个山西省既有办公建筑性能问题“评价—分析—解决”的科学模式,避免既往性能评价不明确、改造策略不科学的弊端,帮助决策者、管理者以及相关设计人员对改造问题有更加清楚和系统的了解,为山西省乃至全国既有办公建筑的修缮、改造与更新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1 山西省既有办公建筑性能问题总结
本文研究的山西省既有办公建筑主要指省内建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上世纪末的办公建筑,它们的功能与结构不够完善,与现阶段城市发展已有脱节的现象,而且有些性能已经无法达到现在的标准,因此改造潜力较大,仍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对这类建筑进行全面的调查是对其进行性能评价及改造技术研究的必要步骤。通过文献查阅、资料收集和实地调研可知,山西省既有办公建筑普遍因为建造年代久远、当时建造技术水平低、施工不规范、维护不到位等客观因素,导致在功能空间、内部环境、结构构件、服务设备、运营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7]。笔者通过梳理和分析,将其性能问题归结为场地环境与规划、建筑功能空间及造型、建筑结构安全、建筑设备四个方面。
1.1 场地环境与规划
山西省内既有办公建筑对场地环境与规划方面普遍不够重视,场地内部没有经过统一规划、交通流线杂乱、景观绿化层次性不足,并且与场地周边环境的融合度不够,在城市界面上没有足够的标志性与象征性,存在的具体问题如下。
1.1.1场地布局
场地内部的各建筑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对于地形缺乏利用,没有对地形高差给予回应,整体的场地空间缺乏层次感。此外,场地没有明确的标识性,缺乏导向标识牌,对于初来者需要寻找目的地,办公效率也会随之降低。
1.1.2场地交通
如图1-4所示,首先,场地周边的公共交通站点多,公交系统成熟,场地的出入口不够明显,无明显标识,且宽度较窄,易拥堵不利通行。出入口多设在道路和城市主干道的结合处,无过渡空间,存在安全隐患。其次,场地内道路采用了人车混行的交通模式,安全性较差。并且由于场地使用年限较长,道路条件较差。次干道及小路存在路面开裂、砖路积水、破旧泥泞等现象,造成使用不便。最后,由于建造年代较早,当时私人汽车数量较少,所以无停车场设计。现状场地中的停车位较分散且缺乏统一管理,机动车和自行车随意停放,不仅容易造成场地内的拥堵,还严重影响了整体环境的美观性。
图1 场地出入口紧邻自行车道无明显标识
图2 人车混行 图3 机动车乱停乱放 图4 道路破旧泥泞
1.1.3场地景观
如图5所示,场地内景观单一,缺乏系统性,主要以路边灌木和院中少量乔木为主,无人工或自然水体景观。绿化用地利用场地内“边角料”,多以点状为主,缺乏“点、线、面”的有机结合,此外绿地缺乏养护,所以草被稀疏,长势欠佳,因此场地景观整体上缺乏美感。
图5 景观单一
1.1.4场地公共设施
如图6所示,我国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上世纪末比较提倡集体生活,因此多数既有办公建筑的办公区与家属住宅区共用一个场地,这种布局的场地其公共设施资源主要有文娱体育设施和商业设施。文娱体育设施要满足学生、职工和家属的需求,需求量较大,在后期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投入资金进行完善,基本上可以满足场地人群使用需求;商业设施主要以场地内私营小店铺为主,功能较单一,多为零售、理发、打印等。这样的店铺已经无法满足当今人群越来越丰富的生活需求。并且由于后期商户自发改造,经营不善,呈现出了杂乱无章、卫生不佳的景象,对场地内环境景观造成了不良影响。
图6 商业设施混乱
1.2 建筑功能空间及造型
山西省既有办公建筑功能空间的特点是布置形式较为单一,各个城市的办公建筑皆以典型的长方形为主展开布置,对场地环境没有做到针对性的融合。相应地,在建筑造型上也比较统一,无论是建筑外立面的材质还是色调都比较相似,存在的具体问题如下。
1.2.1室内功能空间
建筑平面形式多以长方形为主,狭长紧凑,可以减少北方寒冷冬季造成的热损失,符合华北地区办公建筑节能要求。经过考察山西省既有办公建筑室内功能空间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分别是主功能空间、服务空间和交通空间。其中主功能空间包括办公室、会议室及特定功能的房间。基本布置形式都为一条狭长的交通空间贯穿建筑的长轴,两侧设置为办公室如图7所示。这样的布置形式虽然大众,但是没有新意,容易给使用者造成一种疲倦感;服务空间包括警卫室、卫生间、设备间、档案室等,缺乏休憩室、娱乐室、会客室等办公辅助空间,因此存在功能空间配比不合理,布置形式不够人性化的问题;交通空间主要指楼梯、电梯、门厅、过道等空间。既有办公建筑多为多层建筑,垂直交通以楼梯为主。狭长的走廊对建筑采光的影响很大,会出现阴暗角落,对于使用者的空间感有影响。门厅的面积一般很小,或者基本没有,自然光照不够,空间连贯性差。
图7 狭长通道贯穿布置
1.2.2建筑造型
立面造型的处理通常为简单的垂直与水平方向组合,色调以暖灰和暖黄色为主,辅以深灰和黄色。材质多为涂料和石材,经过多年风吹雨打已出现老化、褪色、脱落等问题,且与周边现代建筑的材料质感与色彩形象格格不入。从外观上看,空调外机及支架、空调冷凝水管、网线等缺乏统一的位置和造型,并且经过雨水冲刷外墙出现水迹、锈迹,均破坏了建筑外立面的美感如图8所示。
图8 外立面造型及外观
1.3 建筑结构安全
山西省既有办公建筑使用年限较长,虽然还可以满足基本办公需求,但在抗震、耐久和防火性能上存在问题和隐患。且由于后期维护不足,部分办公建筑出现裂缝、破损等现象,因此需要对受损的或者寿命比较短的结构构件、材料和部位采取加固为主的改造措施,以提高其使用寿命和安全性,满足各现行规范的规定。
1.4 建筑设备性能
建筑内部各系统经过几十年运转,疏于维护,设备多存在缺陷与故障,主要问题如下:
1) 供水的管道因为年代久远,设计标准低,存在材质老化、生锈和破损等问题,致使供水存在污染;给排水管道路线设置杂乱,且材质和工艺无法满足现行要求,导致给排水不畅;消防设施数量不足,设置位置混乱,且部分消防设备存在老化和损坏的现象,达不到建筑消防标准。
2) 设备包括空调、暖气、电气照明等利用效率低下,能耗较高,没有达到绿色节能的要求和标准。
3) 在设备的维护及管理方面还存在漏洞,选择合适的设备形式很重要,后期使用过程中的维护管理同样也非常重要。
4) 既有多层办公建筑由于建造时间较早,缺少电梯设施。
2 山西省既有办公建筑综合性能评价体系构建
为了对山西省既有办公建筑存在的共性问题作出更科学、客观和准确的评价,建立一个性能评价体系模型是非常有必要的。借助此模型可以对山西省既有办公建筑的综合性能做出相对清晰系统的评价,这不仅为之后的改造技术研究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法,也可以更加科学、有效地指导实际工程项目中改造技术的应用。
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根据山西省既有办公建筑性能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工程建设标准》《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规范要求,并综合考虑建筑与社会的有机联系,将山西省既有办公建筑综合性能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个指标层:第一层为评价目标层,即山西省既有办公建筑综合性能;第二层为一级指标为控制性指标,包含场地规划、建筑功能、建筑结构、建筑设备、建筑价值5项内容;第三层即二级指标,是对一级指标的分项表述,包含18项改造内容(表1)。
2.2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根据上一节中确定的三级指标及18项改造内容,首先基于层次分析法通过问卷调查建立判断矩阵,然后再借助于Yaahp层次分析软件确定各评价因素的权重。
表1 山西省既有办公建筑综合性能评价指标
2.2.1构建判断矩阵
首先,将评价问题中所要考虑的各个因素罗列出来,制定出调查问卷;然后邀请5位行业内的专家学者(其中设计院1人,房地产公司1人,建科院1人,住建部1人,大学教师1人),根据各因素的重要程度发表个人意见,填写调查问卷;最后将五位专家意见收集汇总,以便下一步计算出指标的重要程度系数。经过对专家意见的整理,得出各级指标判断矩阵如表2-表7所示。
表2 准则层判断矩阵
表3 场地规划判断矩阵
表4 建筑功能判断矩阵
表5 建筑结构判断矩阵
表6 建筑设备判断矩阵
表7 建筑价值判断矩阵
2.2.2运用决策软件确定权重
在得出判断矩阵后,经过数学计算得到各因素的权重。由于矩阵计算较为繁琐,容易出错,因此借助Yaahp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提高运算精度和效率。Yaahp(yet another AHP)是一种国产层次分析法(AHP)软件,其层次模型构造、矩阵数据录入、权重计算、权重排序及数据导出等功能十分简便和实用,用户可以通过简洁的操作步骤对目标进行决策分析[8]。
其具体运算步骤如下:
1) 在该软件中新建一个文档,录入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图9)。
图9 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2) 在判断矩阵中,依次录入每两个指标的判断标度(图10)。
图10 矩阵判断界面
3) 依次录入每位专家意见,并检验矩阵一致性,最终得出各个指标权重如表8所示。
各判断矩阵所得一致性比率RC数值结果都小于0.1,表明该结果有良好的一致性。再输入二级指标的判断矩阵,得出各个二级指标权重结果后,从下至上对准则层指标进行权重结果计算,准则层指标权重与一致性检验如图11所示。
在进行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时,根据Yaahp软件计算结果可知其一致性比例均小于0.1,即各判断矩阵均具有满意一致性。
表8 山西省既有办公建筑综合性能评价指标权重
2.3 评价模型的构建
2.3.1模糊综合评价法及模型评价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指借用数学工具,将研究中定位不清、不易量化的指标因素运用模糊语言进行评价,将定量与定性指标相结合,通过判断被评价因素对于隶属等级的分级情况来进行综合性评价,从而避免了多度主观带来的弊端,使评价结果更加可靠[9-10]。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步骤包括:首先,确定针对评价对象的评语集和因素集;其次,确定各个指标因素的权重以及隶属度向量,建立模糊综合评价矩阵;之后,对模糊综合评价矩阵与各个指标因素权重进行模糊运算,得到模糊综合评价结果;最后,对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进行有效性验证。
图11 准则层权重与一致性检验
设评语集为V=(v1,v2,…,vn),设被评价指标因素的因素集为X=(x1,x2,…,xm),评判专家对各层级指标因素进行评判,从而确定单因素判断矩阵R:
R=(R1,R2,…Rm)=|r21r22…r2m| .
(1)
其中:rab表示因素集X中第a个对象对应于评语论域V中第b个等级的相对隶属度。模糊综合分析法中常用模糊算子M(∧,∨)、M(·,∨)、M(·,⊕)和M(·,⊕),本研究确立应用M(·,⊕)算子进行计算,因其与本研究目标相吻,以此来建立评价模型:
S=A⊕R=(S1,S2,S3,S4,S5,S6) .
(2)
式中:A=(A1,A2,A3,A4,A5,A6)为指标权重向量;⊕为模糊运算算子;R为隶属度矩阵。
2.3.2评价结果及等级说明
根据上述模糊运算过程所得到的结果,对其进行评价结果等级划分,进而对评价结果进行更加直观和客观的解读。具体评价结果标准如表9所示。
表9 山西省既有办公建筑综合性能评价结果等级
3 案例分析
3.1 项目概况
本文分析的改造案例为山西省某办公区改造项目(见图12),其前身为山西省某学校校区,改造后将用于企业办公。改造项目所在基地呈规则多边形,总建筑面积86 285.09 m2,改造范围包括基地规划布局及既有办公建筑的改造。基地整体呈南北走向,既有建筑布局集中分布在场地北面,南面相对较为狭长,主要有场地出入口、场地文娱设施、主交通道路以及停车位布置,次出入口通道在场地西面。项目改造内容主要包括环境整治、单体建筑改造和基础设施完善三个方面。
图12 改造项目场地区位图
3.2 项目改造整体规划
根据对基地的实地勘测与调研,并结合校区实际情况,该改造工程将场地内浴室,4#学生公寓,旧礼堂等建筑拆除如图13所示,既解决了将来停车位不足的问题,同时也使校区内部交通流线形成环路,解决了目前校区存在多处断头路的问题。另外在西侧道路开设一主要出入口,可以分流部分车辆出入,有利于对外交通的疏解,也使得场地北侧部分出行更为便利。同时对原有空地、绿地、活动场地及拆除建筑物后的空地等进行整体规划设计,解决目前存在的消防问题,也更加合理的布置地面停车场及景观,提升整个办公区的办公环境品质,整体规划图如图14。
图13 拆除前后对比图
图14 项目改造方案规划图
由于该项目所需改造的既有办公建筑除了在建筑功能改造方面稍有差别外,在场地规划组织,建筑结构加固以及建筑设备优化方面的改造技术方法基本相似,为了使研究对象更加清晰,研究内容更加明确,所以笔者对该项目内部的既有办公建筑进行统一的性能改造技术分析。为了便于研究,在此将场地内既有办公建筑分别称为1#、2#、3#、4#、5#办公建筑,如表10所示。
3.3 项目评价
本文第三章已经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并建立评价等级。为了确保该项目评价结果的精准度与可靠性,本文邀请5位本专业业内专业技术过硬并且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家学者对改造项目场地内既有办公建筑综合性能进行评价。由各位专家给出的评判意见,得到各指标的模糊评估结果,也就是评估指标中各评分等级的隶属度,并建立各准则层的模糊评价矩阵,如式(3):
表10 改造项目既有办公建筑统计表
(3)
结合前文确定的各评价指标权重值,通过应用算子M(·,⊕)对六类模糊矩阵进行运算,从而得到场地规划、建筑功能、建筑结构、建筑设备与建筑价值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4)
同理:
S2=A2⊕R2=(0.267 1,0.341 4,0.298 9,0.092 3),
S3=A3⊕R3=(0.333 3,0.415 5,0.251 1,0.000 0),
S4=A4⊕R4=(0.322 0,0.387 9,0.290 0,0.000 0),
S5=A5⊕R5=(0.198 3,0.370 0,0.386 8,0.044 7).
(5)
通过各准则层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得场地内办公建筑性能评价的最终模糊矩阵R,如式(6)所示:
(6)
根据各准则层在评价体系中所占权重A,可得出最终模糊综合评价结果为:
(7)
根据以上运算,可得出最终模糊综合评价结果S=(0.282 6,0.375 3,0.303 0,0.039 0).运用4分赋值法解模糊,得出该改造项目内既有办公建筑综合性能评价结果S=2.907 4,属于适宜等级。
3.4 项目改造技术研究
3.4.1场地规划改造
场地规划的性能评价结果为S1=(0.243 0,0.308 0,0.358 6,0.090 2),评分得分为2.703 4分,等级为适宜。根据其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针对隶属度较低的评价指标,作出以下改造技术方案:
1) 增设和布置各种活动空间,改善景观环境,增加场地内透水面积,减少场地外排水量,采用复层绿化技术,丰富植被种类,以解决原场地景观不足,绿化面积小,植被种类单一的问题。
2) 将原场地学生浴室、学生公寓、旧礼堂等拆除,使内部交通流线呈环状,原址新建集中停车场,可采用机械停车位;对道路进行重新铺装,拓宽过于狭长的道路,重新规划交通流线,实行人车分流,并增设指示牌,以解决原场地空间布局不合理和交通流线不通畅的问题如图15-16所示。
图15 场地主要功能划分
图16 生态停车场规划
3) 在场地西面增设一个主要出入口,使北面办公区车辆出入更方便,同时分流部分车辆;将原南侧主入口进行扩展改造,增加通行安全性和便捷性,同时也可以提升场地整体形象如图17-18所示。
图17 场地出入口改造前 图18 场地出入口改造后
3.4.2建筑功能改造
建筑功能的性能评价结果为S2=(0.267 1,0.341 4,0.298 9,0.092 3),评分得分为2.782 7分,等级为适宜等级,针对隶属度较低的评价指标,作出如下改造技术方案:
1) 建筑功能空间优化。场地内既有办公建筑平面形式布置单一,空间相对封闭,缺乏流通,没有交流空间和休憩空间,已逐渐无法满足现代使用者的需求。改造方案主要是将原有功能空间优化分为水平空间组织与竖向空间组织,已满足新的使用要求。以场地内最具代表性的1#办公楼为例进行分析。
1#办公楼原功能主要为学校教室,南北朝向,主入口在南侧,分别为一个主入口和两个次入口,地下一层,地上十四层。改造方案将原有的单一功能在竖向功能空间上分为5个层次如图19所示,首层以公共空间为主,改造功能包括入口门厅的扩建,以及新增办公室、谈话室、休息室与机房等;2-6层主要功能空间为办公与教学用房,并在6层设有图书阅览室;7-12层为办公用房;13层主要设置为办公空间与多功能厅;14层为管理设备用房和储备库房;并在垂直方向上局部增加屋顶高度,丰富竖向层次,提升外立面整体形象。另外,为增强建筑内部垂直空间连通性,完善建筑内部竖向交通系统,在1#办公楼角部增设垂直电梯,为办公人员提供更加便捷、高效、有序的办公环境,同时也增强了各楼层之间的流通性。
图19 1#办公楼竖向分区图
2) 无障碍设计。改造中增设室内外无障碍设施,保障残障人士、老人等群体的安全通行和使用便利。根据《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的要求,在办公建筑的入口处依据周围地形将坡道入口设计成L形形状,且在中间设置休息平台,坡道两侧设置高度0.9 m的扶手如图20所示。
3) 外立面改造设计。场地内既有办公建筑外立面为形象简单、朴实庄重的现代主义风格,虽然破损较少基本完好,但与即将入驻的企业形象不相符,所以对场地内既有办公建筑外立面进行了整体改造设计。建筑主体外墙面采用保温装饰一体化板如图21所示,楼梯间、机房等出屋面外墙使用外墙涂料。在不改变自身建筑墙体的情况下,通过材料和色彩的搭配,提升办公楼外立面的视觉效果,改善办公楼的整体形象和气质。
图20 L型无障碍坡道 图21 2#办公楼立面保温层改造
3.4.3建筑结构改造
建筑结构的性能评价结果为S3=(0.333 3,0.415 5,0.251 1,0.000 0),评分得分为3.081 9分,等级为非常适宜。从建筑结构的隶属度分析来看,场地内既有办公建筑结构完善程度较好、整体框架较为稳定,因此该项目既有办公建筑的建筑结构不需要做过大的改动,以加固为主即可。加固方法均采用直接加固法,即以“提高构件抗力”为主,通过提高构件抗力、增大构建刚度从而改善和提高结构构件性能。例如1#办公楼中的框架梁加固采用粘钢加固技术,对原梁下部负弯矩区通过新增纵向钢板与贴粘通长钢板压条进行承载力加固,3#办公楼过街楼处楼板将钢板全部粘贴于洞周边底面进行加固,并在拐角部加强与钢板的焊接。除粘贴钢板加固以外也可采用粘贴复合材料加固技术和外包钢加固技术。对需要新设梁板结构进行局部加固的部位可以采用植筋技术。此外,针对场地内既有办公建筑混凝土构件表面缺陷需要进行修复与补强的情况,则采用混凝土表层缺陷修补技术如图22-23所示。
图22 框架梁粘钢加固技术 图23 植筋加固技术
3.4.4建筑设备改造
建筑设备的性能评价结果为S4=(0.322 0,0.387 9,0.290 0,0.000 0),评分得分为3.031 7分,等级为非常适宜,但很接近于适宜的临界值,说明该项目中既有办公建筑设备方面还是存在一定问题。针对隶属度较低的评价指标,其改造技术方案如下:
1) 暖通空调系统。采暖方面原锅炉房拆除后将热源移至4#办公楼东侧换热站,换热站分设高低区采暖系统并设置定压补水装置,循环水泵可以变频调速运行。
通风方面以机械排风改造为主,卫生间、会议室、办公室均设置机械排风系统,卫生间加设止逆阀,地下室建立机械通风及补风系统。
空调方面在办公室、会议室和候梯厅等功能用房均设置直流变频智能化中央空调。室内机设计采用超薄小巧风管式,中静压风管式及超薄大容量风管式室内机等。随着室内负荷的变化,可以通过室外机调节空调系统,使空调负荷能够最合理地满足使用需求,最大限度地节省能耗,以达到节能目的。
2) 给排水系统。给水分区计量,排水雨污分流;设置室外消火栓系统环状管网,办公建筑内部各层均设置湿式自动喷火灭火系统和干粉灭火器。
3) 电气系统。项目总电气照明指标的工作效率比较低下,设备选型和运行方式存在问题,侧面导致了整个电气系统在能源消耗方面无法满足现行节能要求。对电气系统的改造如下:首先改进供配电系统走线模式,提高供电效率;其次多采用节能灯和自动化控制灯;此外引进智能化系统,将项目中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的对象,由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防排烟系统、应急照明及非消防电源箱等设施,共同组成办公楼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如图24所示。
图24 智能化数据采集器与报警复示盘
3.4.5建筑价值
建筑价值的综合评价结果为S5=(0.198 3,0.370 0,0.386 8,0.044 7),评分得分为2.721 5分,等级为适宜。场地内既有办公建筑虽已为全省教育事业服务几十载,历经风霜雨雪,大多已破旧过时,但它们曾在城市发展史上举足轻重,创造出不可否认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社会价值和科学价值。现在我们通过对既有办公建筑综合性能的评价,可以用指标和数据直观地反映出建筑各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评价结果选取与之最具针对性的改造措施,通过改造技术的实施使既有办公建筑满足当今人的使用需求,这不仅实现了建筑价值的再挖掘和最大化,也与政府实行建筑更新改造政策不谋而合。
4 结束语
对既有建筑的改造更新是时代潮流也是城市发展趋势,但是在我国二、三线次发达城市对既有建筑尤其是既有办公建筑的性能评价和改造研究尚不充分。本文通过对山西省既有办公建筑综合性能评价体系的构建,旨在对其各方面性能作出科学、客观的评价,为之后改造技术的选择提供依据和指引。既有办公建筑的更新改造涉及多方因素和学科的复杂问题,改造形式和技术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本文仅是从山西省既有办公建筑目前存在的性能问题切入作出综合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选择对应的改造技术。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山西省既有办公建筑综合性能评价提供一个有效科学的模式,也为全国既有办公建筑的综合性能评价研究提供些许有用经验。社会在进步,城市在发展,建筑的更新改造是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既有办公建筑面临的问题是复杂多样的,对其性能的评价和改造技术的研究和探索也会一直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