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新郑后周皇陵考古调查勘探简报*

2021-03-19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新郑市文物局

考古与文物 2021年1期
关键词:墓室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新郑市文物局

后周皇陵位于河南省新郑市郭店镇附近,距新郑县城和郑州市区均为20 公里,东北距开封市约60 公里左右(图一)。后周皇陵是五代时期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处陵墓群,目前保存有4 座帝(后)陵,分别为后周太祖郭威嵩陵、世宗柴荣庆陵、恭帝柴宗训顺陵以及刘皇后惠陵,除嵩陵位于周庄和高孟村之间外,其余3陵均位于北部的陵上村附近(图二)。从自然地理位置看,后周皇陵位于新郑西北部的岗丘地带,整体地势西高东低,七里河、潮河、黄水河等多条河流发源于附近。

图一 后周皇陵位置示意图

自北宋开始,后周皇陵多次见于史料记载。《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资治通鉴》以及清乾隆四十一年《新郑县志》等均对其位置有较为明确的记述。1991 年,顺陵被盗后,当地文物部门对其进行了勘察,确定了顺陵地宫的基本形制[1]。长期以来,由于考古资料的匮乏,学术界对于后周皇陵等五代皇陵的研究较少。为了进一步揭示后周皇陵的文化内涵,并配合郑州市和新郑市文物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的开展,自2018 年12 月至2019 年10 月,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新郑市文物局联合开展了后周皇陵的调查与勘探工作,包括4 座帝(后)陵以及附近的陵上遗址。另外,为了便于学界的研究,课题组还对以往的资料进行了整合。现将成果简报如下。

图二 后周皇陵及陵上遗址分布图

图三 清代《新郑县志》嵩陵地形图

一、嵩陵

嵩陵位于今黄金大道与紫荆山南路交叉口东北部。《旧五代史·周书·太祖纪》载:“(显德元年)二月甲子,太常卿田敏上尊谥曰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庙号太祖。四月乙巳,葬于嵩陵。”[2]《旧五代史·周书·世宗纪》载:“(六月)乙丑,幸新郑县。丙寅,帝亲拜嵩陵,祭奠而退。”[3]明确指出嵩陵位于新郑附近。现存封土略呈圆形,封土西、北边缘较直,东南部因后期取土破坏较严重。

1.地层

嵩陵所在区域的地层可分为三层。第①层为耕土层,土质疏松,呈黄褐色,包含较多现代遗物,厚约0.3米;第②层为扰土层,土质较软,疏松,为黄色的沙土层,较纯净,厚约0.7 米;第③层为土质较硬的黑褐土。地宫打破③层,封土亦修建于该层之上。

2.陵园及附属设施

勘探表明,嵩陵周围无人工陵园遗迹。据清乾隆四十一年《新郑县志》记载,嵩陵周围被黄水、上水等河流的支流环绕,形成天然兆沟,目前封土的西部还保留有一条宽约10米的冲沟。由此推测,嵩陵的陵园可能因地形而成[4](图三)。

图四 嵩陵封土及地宫平面示意图

后周皇陵实施简葬,《旧五代史·周书·太祖纪》载:“陵所务从俭素,应缘山陵役力人匠,并须和雇,不计近远,不得差配百姓。……勿修下宫,不要守陵宫人,亦不得用石人石兽,只立一石记子,镌字云:‘大周天子临晏驾,与嗣帝约,缘平生好俭素,只令著瓦棺纸衣葬。’若违此言,阴灵不相助。”[5]这段记载与调查、勘探情况基本吻合,并未发现石象生和下宫。记载中的石记子,清代乾隆年间已经遗失[6]。

3.封土及地宫

勘探确认,嵩陵封土底边呈方形,整体为覆斗状,现高9.4、周长约130 米。地宫为带长斜坡墓道的砖室墓,通长约41 米,由墓道、墓门、甬道、前室和后室五部分组成(图四)。

墓道为南向,方向177°。长约25 米,自南窄北宽,最南端宽约3.3 米,北端接近墓门处宽约4.5、深约6 米。墓道北为墓门,开口处向下0.3 米发现有整齐的砖砌现象,推测修建有高大的门楼建筑。墓门以北为甬道,砖券顶,长约4.2、宽约4.5 米,券顶最高点距地表深度约3 米,与墓门顶部有约1.8 米的高差。

墓室位于封土南坡之下,分为前、后室。前室呈长方形,南北长7.2、东西宽6.4 米;后室南北长3.6、东西宽4.5 米。前、后室顶部结构均应为穹窿顶。

图五 庆陵陵园平面示意图

二、庆陵

庆陵位于郭店镇陵上村村西100 米,西邻紫荆山南路。《资治通鉴·后周纪五》载:“(显德六年)十一月,壬寅朔,葬睿武孝文皇帝于庆陵,庙号世宗。”注曰:“陵在郑州管城县。”[7]这段记载表明了庆陵位于嵩陵北部的管城县,现在二陵的直线距离约2.7 公里。

1.地层

庆陵周边地层与嵩陵有明显区别,原始地貌受后世破坏较大,可分为三层。第①层为耕土层,土质松软,呈黄褐色,厚约0.3~0.4 米;第②层为扰土层,土质较软,结构松软,厚度不一,大致在0.5~1.3 米;第③层土质致密,较硬,封土以东呈红褐色,封土以西则呈深红色,黏性较大,可能为修建封土时的垫土层,以下为生土。封土修建于③层之上。

2.陵园及陵寝设施

庆陵周边有明代修建的陵园,民国时期还残存有陵垣[8]。根据勘探结果,目前南墙、西墙南端还能分辨出地下墙基范围,可知墙体宽约2 米,但北墙大部已不能分辨,东墙被现代宅基地占压。陵垣边长约为200 米(图五)。该垣墙是否与后周时期的重合,需待考古发掘确认。

图六 庆陵封土及地宫平面示意图

封土南侧有一处打破封土的建筑基址,平面呈长方形,面阔约10、进深约4 米(图五),周围发现有3 件石柱础(图七),应为明清时期的拜殿遗存。建筑基址之上和周边分布大量的碑刻,内容均为明清时期的“御制祭文”或“御制祝文”,时代最早为明宣德元年(1426 年)。

图七 庆陵封土南建筑基址石柱础

图八 庆陵封土采集瓷碗

3.封土及地宫

庆陵原始封土呈覆斗形,底边大致呈圆角方形,边长约41、高约13 米。地宫为带一条斜坡墓道的砖室墓,由墓道、封门、甬道和墓室等四部分组成,方向为174°(图六)。

墓道长约21 米,自南向北逐渐变宽,南端宽2.8、北端宽4、深约9 米。墓道以北为墓门和甬道,所在位置下探到多层砖块,应存在有仿木构的门楼建筑。甬道长8、宽4 米。墓室呈圆形,直径约为8 米,顶部结构应为穹窿顶。

4.采集标本

勘探过程中采集有2 件瓷器残片,均位于封土的夯层中。

瓷碗 2 件。标本XQC:1,仅余玉璧形圈足底,内施白釉。底径6.2、残高1.3 厘米(图八,2)。标本XQC:2,敞口,唇下外壁略鼓,斜腹,上腹以下缺失。灰胎,白釉,内施满釉,外壁施至唇下。口径11.9、残高1.8 厘米(图八,1)。

三、惠陵

惠陵位于今新郑市郭店镇陵上村内、庆陵东约150 米处,封土周边已被当地居民院房所占。根据其位置推测,该陵为庆陵的袝葬墓。自清代以来,学界多认为该陵为符皇后的懿陵。《旧五代史·周书·后妃列传》载:“宣懿皇后符氏……显德三年七月二十一日,崩于滋德殿,时年二十有六。世宗甚悼之。既而有司上谥曰宣懿,葬于新郑,陵曰懿陵。”[9]根据文献记载,袱葬于庆陵较为明确的是刘皇后的惠陵。《旧五代史·周书·后妃列传》载:“世宗贞惠皇后刘氏……汉末李业等作乱,后与贵妃张氏及诸皇族同日遇祸。国初,追封彭城郡夫人。显德四年夏四月,追册为皇后,谥曰贞惠,陵曰惠陵。”[10]《旧五代史·周书·恭帝纪》载:“十一月壬寅朔,葬世宗皇帝于庆陵,以贞惠皇后刘氏祔焉。”[11]

1.地层

惠陵周边地层可分为三层。第①层为表土层,因常年踩踏质地较硬,呈灰褐色,包含有大量的现代遗物,厚约0.3 米;第②层为扰土层,土质较软,质地疏松,呈黄褐色,包含物较少,厚约1.2 米;第③层为生土层,土质较硬,为致密的黄土。惠陵地宫开口于②层下。

2.封土及地宫

现存封土高约2、周长10 余米,原貌已被村民建房破坏。地宫为带斜坡墓道的砖室墓,穹窿顶,墓葬基本为南向,方向为173°。由于墓道大部被南部民房所占压,可探明的长度约5、墓道宽3.5~3.9 米。甬道为券顶,宽3.9、长约4 米。墓室为小砖砌成,直径约7 米(图九)。

图九 惠陵地宫平面示意图

图一〇 惠陵附近采集的哀册

3.哀册

惠陵于上世纪90 年代被盗,新郑市文物部门进行了一定的勘察和保护工作,并在墓葬周边采集哀册数片。石册呈长条形,长29.4、宽2.5、厚1.8 厘米,每条两端侧面各有一直径0.6 厘米的圆孔。文字为楷书,并有填金的痕迹(封三)。

标本1,“维显德六年岁次己未十月癸酉朔十二”(图一○,1;封三,1)。标本2,“日甲申哀子嗣皇帝臣宗训谨再拜”(图一○,2;封三,2)。标本3,“世宗元妃刘氏殂谢于东京旧邸”(图一○,3;封三,3)。标本4,“贞惠皇后恭以礼肃克诚事遵”(图一○,4;封三,4)。

图一一 顺陵封土及地宫平面图

四、顺陵

顺陵位于陵上村以东、庆陵东北约380 米处,与惠陵相距约210 米。从严格意义上看,顺陵为一座北宋早期的墓葬。《旧五代史·周书·恭帝纪》载:“皇朝开宝六年春,(恭帝)崩于房陵……以其年十月,归葬于世宗庆陵之侧。诏有司定谥曰恭皇帝,陵曰顺陵。”[12]本次调查将20 世纪90 年代的资料进行了整合,并根据勘探情况纠正了以往的一些判断。

1.地层

封土周边的地层可分为三层。第①层为耕土层,土质较软,质地疏松,呈灰褐色,厚约0.3 米;第②层为扰土层,土质较软,呈黄褐色,含沙量较大,厚度分布不一,从封土向南逐渐变薄,封土南部的墓道两侧厚约1.1~1.3 米,南部50 米外较薄,约0.3~0.4 米。顺陵地宫开口于②层下。

图一二 顺陵墓室西壁柱斧导行图

顺陵陵园遗迹不明显,地表不见石刻等设施。根据其周边地层的分布状况,可推测其陵园范围向南大致为50 米,目前为一现代生产路,封土的北部、西部被现代冲沟所打破,边界不清。

2.封土及地宫

封土基本呈方形,东西14、南北16米,现存高度为3.6 米。在距地表约1.5米高处发现有一层明显的铺砖现象,可能为加固封土所用。

地宫为长斜坡墓道砖室墓,方向为177°。由墓道、甬道和墓室等三部分组成(图一一)。墓道长21、宽3~3.2 米,后接甬道。甬道为拱券顶,长约8、宽约3 米。墓室呈圆形,穹隆顶,直径和顶高均为7 米。早期被盗后所测墓室直径为6.2 米,应为墓室内径。

图一三 顺陵甬道东壁文吏迎侍图

3.壁画

1991 年顺陵被盗后,新郑市文物部门对墓葬资料进行了采集工作,其中残留的壁画资料已有公布。墓室、甬道壁涂白灰,绘有彩色的仿木建筑结构、人物图像,墓顶绘星象图,墓室墙面有六处墙砖突出,“似为放灯之用”[13]。本次调查将早期底片重新冲洗,包括两幅人物图和一幅星象图。

图一四 顺陵墓室顶部星象图

墓室西面近甬道处给柱斧导行图[14],通高约1.9、宽1.6、人物高1.24米。朝官头微倾斜,戴黑色展角幞头,身穿红色圆领广袖袍服,束白色腰带,脚着深色云头靴。双手斜端长柄柱斧。左侧为凸出的墙砖。两侧各绘朱红色立柱,上部绘有枋木及斗拱(图一二)。

图一五 陵上遗址夯土基址

甬道东壁近墓室处为文吏迎侍图,通高约1.4、宽1.7、人物高1.17 米。画中有文吏两人,皆恭顺侍立。南部一人头戴黑色展角幞头,身穿红色圆领袍服,腰间系玉带,两手握于胸前行叉手礼,整体呈侧视状;北侧文吏呈正视状,衣着姿势基本一致,仅袍服为白色(图一三)。

墓顶的星象图脱落严重,仅在墓顶起券处局部保留(图一四)。

五、陵上遗址

本次调查还对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新发现的陵上遗址做了复查。该遗址位于陵上村东南部的台地上,北距顺陵约420、西北距惠陵280米。“三普”资料表明,该遗址南北约1000、东西约420 米,面积42万平方米,遗址内文化层厚1~4 米,时代原定为唐代[15]。

图一六 陵上遗址陶脊兽

本次调查沿着遗址中部的冲沟行进,发现该遗址的地层并非连续分布,西北部和东南部应分属两个时期。其中,陶瓷片主要集中于东南部,时代多为唐代。西北部遗址的时代偏晚,在一段冲沟的北壁上发现一处夯土基址,断面上保留长度约25 米(图一五),采集有脊兽、板瓦、筒瓦、条砖等建筑构件。

陶脊兽 1 件。标本XLC:1,残,泥质灰陶。正面残留有三行波浪状装饰,尾部有勾卷,为云纹装饰或脊兽的髭须。正面抹光,背面有压印痕迹。残长27、宽15、厚3 厘米(图一六)。

条砖 1 件。质地较硬,烧制温度较高。标本XLC:2,残余大部,泥质灰陶。正面饰粗绳纹。残长24、宽16.8、厚6.2 厘米(图一七,1)。

铺地砖 3 件。泥质灰陶,质地较硬,烧制温度较高。标本XLC:3,残留局部,边界处刻划有“三”和“㐅”形纹样。残长29.8、残宽20、厚5.5 厘米(图一七,2)。标本XLC:4,残留局部,正面保留有三组刻划的竖向纹样,各组纹样和布局相同,由四条横线和“㐅”形纹样组成。残长27、残宽17、厚6.2 厘米(图一七,3)。标本XLC:5,残留局部,正面刻划有“三”和“㐅”形纹样。残长22.5、残宽16、厚5.5 厘米(图一七,4)。

板瓦 1件。标本XLC:6,泥质灰陶。外素面,内饰布纹。残长8.3、残宽8、厚1.7~1.8 厘米(图一七,5)。

六、几点认识

1. 后周皇陵的葬制问题

后周皇陵实行简葬,太祖郭威的遗诏规定“不设下宫”和“石人石兽”,一直影响到世宗庆陵、刘皇后惠陵和恭帝顺陵。

周恭帝柴宗训下葬时间已是北宋早期,宋太祖登基后颁布诏书,“制封周帝为郑王,以奉周祀,正朔服色一如旧制,奉皇太后为周太后。”[16]实际上,根据顺陵封土和地宫的规模,其等级同北宋魏王赵頵墓[17]基本相当,符合郡王的身份。

皇后陵在清代被确定为符皇后的懿陵,根据采集的哀册可知,墓主人的身份应为贞惠刘皇后。文献中明确记载了该陵为周世宗庆陵的祔葬墓,由此可知后周时期帝后的合葬方式为同茔异穴,并为北宋所继承。对于懿陵的位置,我们可根据文献记载做大致的推测。《宋史·本纪第七》载:“(景德四年)二月……甲午,次郑州,遣使祀中岳及周嵩、懿二陵。”[18]此处并没有提及庆陵,而是将嵩、懿二陵并举,这说明懿陵很可能在嵩陵附近。

图一七 陵上遗址采集的建筑构件

2.后周皇陵的时代特征

首先,本次调查和勘探确认了后周皇陵的封土均呈覆斗状,符合隋唐以来帝陵封土的一贯传统之一,并持续至北宋时期。第二,后周皇陵地宫形制的变化是唐宋皇陵变革的重要节点,其中最为显著的特点便是墓室完成了由方形向圆形的转变。圆形墓室起源于北朝时期的青徐一带,入唐以后,圆形墓室逐渐扩散至辽宁朝阳地区、河北地区,并成为颇具地域特色的墓葬类型[19]。不过,圆形墓室在唐至五代前期,并没有上升至帝陵层面,目前可知的晚唐至五代的帝陵或接近于帝陵等级的墓葬,除了出身河北邢州的后蜀孟知祥和陵外,其他墓室均为方形[20],如南唐二陵[21]、前蜀王建墓[22]、李茂贞夫妇墓[23]、李克用建极陵[24]等。因此,中原王朝皇陵圆形墓室的起源应从后周世宗的庆陵开始,北宋皇陵得以沿用。第三,关于文献中记载的嵩陵建筑材料改石用砖,这一问题学界已有研究[25],本次勘探也证实了这一记载。

3.陵上遗址西北部建筑基址的性质推测

对于陵上遗址西北部所发现建筑基址的年代,目前没有采集到具有明确年代标识的器物。调查采集的建筑材料,尤其是脊兽的纹样特征,同北宋永定陵所发现的鸱吻(D 西门:13)[26]类似。条砖的纹饰也与永定陵上宫角阙D:14[27]基本相同,此外方砖的纹饰同元德李皇后陵园方砖M1:001-3、M1:002-1[28]等也有较大的相似性。由此推测该建筑基址的始建时代可能为北宋前期。《宋史·礼志》载:“乾德六年八月,诏于周太祖、世宗陵寝侧各设庙宇塑像,命右赞善大夫王硕管勾修盖。”[29]陵上遗址西北部所发现的建筑基址可能为北宋前期在此修建的陵庙建筑之一。

后记:调查过程中,南开大学刘毅、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张建林、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蔡全法和孙新民给予了指导和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项目负责:韩国河 顾万发 赵舒琪

调查勘探:朱 津 黄富成 靳宝琴 王 凯 司亚东 刘铁民 杜保民 周阵锋 赵小雨 何一昊 郭晋豫

照 相:李书楷 杜平安

绘 图:司亚东 卜康楠

执 笔:朱 津 司亚东 黄富成 杜平安

[1]李书楷.五代周恭帝顺陵出土壁画[N].中国文物报,1992-4-5(1).

[2]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周书太祖纪[M].北京:中华书局,2016:1750.

[3]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周书世宗纪[M].北京:中华书局,2016:1764.

[4] 黄本诚撰修.新郑县志:疆域志(第3 卷)[M].清乾隆四十一年刻本.

[5]同[3].

[6]同[4].《新郑县志》载:“陵前旧有石刻云:周天子平生好俭约,遗令用纸衣瓦棺,嗣天子不敢违也,今碑已亡。”

[7]司马光.资治通鉴:后周纪五[M].北京:中华书局,1956:9737.

[8]新郑县文化馆.新郑县后周皇陵[J].河南文博通讯,1979(4):43.

[9]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周书后妃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6:1862.

[10]同[9]:1861,1862.

[11]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周书恭帝纪[M].北京:中华书局,2016:1852.

[12]同[11]:1853,1854.

[13]同[1].

[14]该图在已公布的资料中称为《武吏端斧图》,本文认为应为《柱斧导行图》。据《朱子语类》记载:“因言,物才数年不用,便忘之。祖宗时,升朝官出入有柱斧,其制是水精小斧头子,在轿前。至宣政间方罢之,今人遂不识此物,亦不闻其名矣。如祖宗时人画像有执柱斧者。”黎靖德.朱子语类(第128 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3067.

[15]郑州市文物局提供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资料,暂未公布。

[16]同[11]:1853.

[17]周到.宋魏王赵頵夫妻合葬墓[J].考古,1964(7):350.

[18]脱脱等.宋史:本纪第七[M].北京:中华书局,1985:133.

[19]沈睿文.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隋唐五代[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5:149.

[20]成都市文物管理处.后蜀孟知祥墓与福庆长公主墓志铭[J].文物,1982(3):15.

[21]南京博物院.南唐二陵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57.

[22]冯汉骥.前蜀王建墓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23]宝鸡市考古研究所.五代李茂贞夫妇墓[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4]杨继东.极建陵[J].文物世界,2002(5):49 ~51.文中标题有误,应为建极陵,误写为极建陵。

[25]崔世平.从文献记载论五代玄宫问题[J].华夏考古,2011(2):104.

[26]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宋皇陵[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图版65.

[27]同[26]:图版64.

[28]同[26]:333.

[29]脱脱等.宋史:礼二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5:2796.

猜你喜欢

墓室
敦煌第302窟佛座方格纹图饰的表里漫谈
山西垣曲北白鹅墓地M5出土有铭铜器
大连鞍子山积石冢墓室出土随葬玉器50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