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亚罗滑坡变形机理及治理方案
2021-03-19康伦杨昌风邵江罗博宇
康伦 杨昌风 邵江 罗博宇
通过地质钻探及研究工作,发现米亚罗滑坡其致灾因素主要为地形地质条件、地震影响、降雨及附近高速公路隧道爆破施工影响;文章在研究山体变形成因机制基础上,判别滑坡体长期稳定性,提出了三种处治方案进行对比分析,科学制定了绕避滑坡体的治理方案,可供类似滑坡变形公路损毁处治参考。
滑坡变形; 致灾机理; 稳定分析; 隧道绕避
P642.22 A
[定稿日期]2021-06-07
[作者简介]康伦(1988~),男,硕士,工程师,从事公路路线路基设计工作。
2020年7月24日至2020年7月30日四川省阿坝州米亚罗段国道317线K254+660~K254+780段出现路基开裂、路面凸起及内侧挡墙开裂等变形现象,且变形扩展较快。由于正值雨季,坡面表层垮塌严重,鉴于该边坡变形迹象强烈,情况危急,若受强降雨等不利条件影响,可能诱发较大规模的滑移失稳,威胁交通及行人安全。地灾发现后,相关部门立即响应,组织专业人员现场调查和地质钻探工作,分析滑坡体变形机理及规模,并研究治理方案。本文通过对米亚罗滑坡进行变形机理成因分析,为国道317线滑坡治理或路线绕避方案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1 米亚罗滑坡变形机理分析
1.1 滑坡变形体规模
米亚罗滑坡变形体位于米亚罗镇西侧约1.5 km,分布于杂古脑河左岸。滑坡平面形态呈圈椅状,滑坡体前缘宽约300 m,纵向长约350 m,后缘距公路高差约350 m,滑动方向145°,坡形较顺直。变形体平均厚度约30 m,变形体方量约320×104 m3,为大型牵引式崩滑堆积体滑坡(图1)。
1.2 滑坡变形特征
滑坡体前缘为推挤抗滑变形区,宽度约200 m,以崩滑、坡面溜滑及路面臌胀为主要变形特征。坡脚覆盖层厚约25 m,上部为砾砂及碎石,下部为块石土,推测滑坡剪出口位于河床砾砂与块石土附近;中部为主滑变形区,以两侧的下错裂缝、坡体中部张拉裂缝及局部滑塌为主要变形特征。中部覆盖层厚度达53 m,成分以崩坡积碎、块石及角砾为主,骨架空隙以粘土充填。滑坡后缘以牵引错台为主要变形特征。
据钻孔揭示,滑体主要物质组成为崩坡积块碎石堆积体。以坡形、错台及裂缝延展形迹推测,滑体错动带发育于块石土底部厚5~10 m的块石质土层中。
1.3 滑坡变形体成因
1.3.1 地形条件及地层结构
测区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属高山侵蚀峡谷地貌区,地形切割剧烈,山高谷深。滑坡位于来苏河左岸,区内相对高点为北东侧山脊,标高约3 150 m,相对低点为来苏河河床,标高约2 756 m,相对高差约394 m。边坡中上部为林地,植被发育。滑坡所处边坡为两山脊之间的凹槽,坡向约210°,坡度60~70°。坡体下部较陡,单面临空,中部为上山道路开挖形成的宽缓平台,上部较坡脚稍缓,滑坡中上部斜坡发育多级台阶。
坡体多被第四系松散物覆盖,局部出露基岩,坡体表部覆盖崩坡积的块碎石土,结构松散。下覆基岩为三叠系杂谷脑组变质砂岩和千枚岩,千枚岩受力易分解为薄片,易风化成岩屑,遇水易泥化、软化,岩体结构有利于发生变形破坏。
1.3.2 地质构造及地震的影响
工点位于米亚罗断层南侧,岩体较破碎。受汶川地震影响,后期米亚罗附近出现多次余震的影响,工程区附近多次发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地震作用破坏了坡体结构,降低了边坡的自稳能力,为坡体进一步变形提供了条件。
1.3.3 季节强降雨影响
降雨是诱发山体变形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持续高强度降雨。2019年雨季持续降雨时间较长,雨量较大,引发了坡脚处浅层滑塌;2020年雨季米亚罗遭遇了20 d左右持续强降雨影响,加之坡面裸露,裂缝未及时封闭,地表水渗入坡体内,导致岩土体强度条件改变。特别是短时强降雨,坡体内水体不能及时排泄,岩土体吸水饱和,坡体稳定性骤减,当强度降低到一定程度,在滑体重力作用下滑体将沿软弱面产生变形滑动。
1.3.4 汶马高速隧道施工影响
米亚罗滑坡体距离汶马高速公路米亚罗2号隧道轴线约200 m,高速公路隧道施工采用钻爆法,爆破施工加剧了坡体内结构的变化,进一步降低了边坡的稳定性;受爆破施工的影响,斜坡中上部坡表产生了新生裂缝,也为地表水下渗提供了通道。
2 米亚罗变形体稳定性分析
2.1 滑带C、Φ值确定
根据取土实验分析和反算指标两种途径进行对比分析,根据现场所调查滑坡稳定性情况及反算的滑带抗剪强度参数,考虑实际滑带土中的含水率等影响,对实验参数进行适当折减,最终确定主滑段天然状态下参数为c= 9 kN,φ=33.2°,饱和状态下c= 6 kN,φ=26.4°;抗滑段天然状态下参数为c=2 kN,φ=23.7°,饱和状态下c=2 kN,φ=20.3°。据滑体取样原状土体容重试验结果,主滑段天然、地震容重取21.4 kN/m3,饱和容重取21.4 kN/m3;抗滑段天然、地震容重取19.4 kN/m3,饱和容重取20.2 kN/m3。
2.2 计算工况
场地区域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0 s,地震基本烈度为Ⅷ度,应进行地震工况计算。本次滑坡计算采取以下3种工况:天然工况(自重)、暴雨工况(自重+极端暴雨)、地震工况(自重+强地震)。
2.3 滑坡稳定性及下滑推力计算
根据确定的工况及参数,按坡体现状,对1号及2号断面进行推力计算(圖2)。
根据滑坡体特征将主滑断面1-1,剖面划分为13个条块,采用滑坡稳定性计算软件分析得知:当设计安全系数取K=1.3,三种工况条件下都是中部的滑块6的滑块推力最大,天然工况下6号滑块的推力F=21 030.45 kN/m;地震工况下6号滑块的推力F=2 483.30 kN/m;饱和工况下6号滑块的推力F=33 192.90 kN/m。
2.4 滑坡稳定性评价及发展趋势
现阶段滑坡体天然工况处于基本稳定状态,暴雨及地震工况处于欠稳定状态。现边坡变形迹象强烈,若后续发生强降雨等不利条件诱发,坡体可能发生较大规模的滑移失稳。因紧邻G317线,对来往交通及行人安全构成很大威胁,并有造成交通断道及堰塞湖可能。
3 处治设计方案
3.1 方案拟定
根据现场勘察结果,初步拟定了以下三个方案:
(1)方案一(抗滑桩方案):结合前缘滑面较缓的特点,本方案将路堤抬高10 m于滑体前缘形成反压,避免滑体前缘的溜滑;于左侧路肩处设双排H型抗滑桩,桩长分别为20 m、25 m,以适应前缘河道冲刷及巨大滑坡推力;同时,于现滑塌坡面上设置3×3 m预应力框架锚索,以进一步分提滑坡推力;同时,于滑坡外围周界设置环形截排水沟(图3)。
本方案设抗滑桩138根,锚索152 400 m,施工工期约10个月。投资费用约1.97亿元。
(2)方案二(本岸隧道绕避方案):该方案考虑在滑坡体本岸设置长约820 m长的隧道从滑坡体下稳定基岩层通过,设计标高距离基岩面约40 m;投资费用约9 000万元,建设工期约18个月(图4)。
(3)方案三(换岸隧道绕避方案):该方案考虑换至滑坡体对岸设置长约790 m长的隧道绕避滑坡体,同时需要设置桥梁120 m/2座跨越来苏河;投资费用约11 000万元,建设工期约18个月。
3.2 方案优缺点及比选
治理方案比较见表1。
经方案比选,方案二(本案隧道绕避方案)工程投资费用最低,完全绕避了滑坡体,能起到一劳永逸的效果,同时,施工隧道期间既有道路的保通容易;因此,建議采用方案二(本岸隧道绕避方案)。
通过对米亚罗滑坡变形体进行现场调查、地质钻探工作,分析变形体成因机制,判别变形体稳定性,从而提出了三种处治方案。经对比分析,推荐采用隧道绕避的方案,可供类似地震山区滑坡变形公路损毁后,科学制定处治或绕避方案参考。
参考文献
[1] 方鑫.山区公路滑坡边坡稳定性分析及治理方法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1(3).
[2] 王洪兵,张立宏,杨情兵,等.西南山区某公路滑坡成因分析及治理方案[J].山西建筑.2020.46(6).
[3] 柴永,朱保坤,张建涛.山区公路滑坡工程地质勘察实例剖析[J].科技风.2018.(19).
[4] 杨军.高速公路滑坡治理问题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1).
[5] 梁操,李道飞.山区公路滑坡成因机理分析及抗滑桩治理[J].贵州科学,2013.30(5).
[6] 刘平,何云勇,叶尚奇,等.二古溪变形体致灾机理及公里重建方案研究[J].四川建筑,2020(6).
[7] 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国道317线汶米段K254+660-740段地质灾害处治方案设计[R].2020.
216550052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