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模式下适老化景观设计探析
2021-03-19江汇
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医养结合”是近几年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将现代医疗服务技术与养老保障模式有效结合。文章从医养结合模式背景与意义出发,分析老年人对于景观环境的需求,对医养结合模式下适老化景观设计进行探讨。以期能为今后的养老社区或机构的适老化景观设计提供参考,为老年人营造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改善老年生活质量。
医养结合; 适老化设计; 景观设计
TU986.2 A
[定稿日期]2021-07-06
[基金项目]2021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项目编号:2021KY1164)
[作者简介]江汇(1986~),女,硕士,高级工程师,讲师,从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相关教学与研究工作。
近年来“银发浪潮”席卷中国,老年人寿命延长与“寿而不康”所造成的医疗和养老压力问题日益凸显。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园林景观具有康复疗养功能。由于景观的形象具有直观的物态性、四维的时空性、全面的通感性,因此对大脑皮层和心理状态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它能够对人产生积极的心理影响,有助于身心疾病的恢复[1-2]。在国家大力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背景下,从景观设计角度探讨如何将景观中的康养因子融入适老化环境设计中,将有助于推动医养融合发展,对提升养老环境品质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老年人口不仅规模庞大,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老年人患病比例高,进入老年后患病时间早,带病时间长,生活质量还不是很高[3]。随着人口的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的医疗和养护需求急剧增长。“医养结合”模式适于在老年康养社区、养老机构、疗养机构以及医疗卫生机构中推行,是将医疗服务技术与养老保障模式进行有效结合,以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提升养老服务质量,从而大幅提高老年人生活品质,实现“有病治病、无病疗养”的一种新型养老保障服务模式。
2 老年人对于景观环境的需求分析
只有全面了解老年人对环境的需求,才能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景观设计。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H.Maslow)于1943年发表的《人类激励理论》里阐述了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理论中将人类的需求从低到高递进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感、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4]。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分析老年人对环境的需求。
2.1 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
生理需求是维持老年人自身健康的最基本需求。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生理机能会产生一系列不可逆转的变化。身体免疫能力的衰退,使得老年人对自我保护的能力减弱,对环境的适应性也相应变差,患病的几率却大幅提升。老年人对于环境中的空气质量、温度湿度、光线条件、绿视率以及噪声强度等都有更高的要求。安全的户外环境,具备康养功能的景观环境,以及符合老年人体工学的无障碍设施对于老年人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2.2 情感方面的需求
生理上的变化,使得老年人有着相对明显的情感特征和行为表现。例如语言的重复性增高,情绪易怒易偏激,更渴望得到家人或朋友的陪伴等[5]。因此,老年人对于爱与归属层次的需求体现在情感关注方面,更注重与家人、子女或是同龄人进行交流,对于环境中的归属感、便利感、舒适感、私密感和邻里感等方面也有着不同的需求。
2.3 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
老年人退休离开工作岗位以后,社会角色和经济地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当生活规律突然改变,社会认同感骤然减少,会使得老年人在心理上容易受到失落、孤独、无聊、无助、焦虑、担忧、多疑、自卑等消极负面情绪的影响,长期累积将对身心健康造成危害。因此,在景观层面,需注重适老化设计,满足老年人的尊重需求。通过环境影响,帮助老年人调整心理状态适应社会职能的变化,从而走出失落,充实生活,重拾自信,进而实现自我价值。
3 基于医养结合的适老化景观设计建议
适老化设计源于建筑设计领域,主要是指以关照老年人生理、心理、行为的特征及需求进行的设计[6]。从医养结合需求角度来看,适老化景观是区别于一般大众化景观设计,需要同时具备安全性、舒适性、康复性等要求。设计时,不论是景观要素的运用,还是景观细节的设计等方面,均需要适应老年人的习惯特征,符合老年人体工学要求,避免老年人在景观环境中产生不适,同时还要辅助以康复和疗养的功能。针对医养结合模式下的适老化景观设计有如下建议。
3.1 景观设计前需对生态环境进行综合分析
空气、阳光、水、植物气味等环境因子能直接参与人的生理过程[1]。适宜的自然生态环境对于老年人恢复注意力、缓解压力、改善情绪以及改善身体状况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研究证实,晒太阳除了能够帮助人体获得维生素D,利于钙的吸收,预防骨质疏松的作用外,还有改善睡眠质量,增强人体新陈代谢的能力,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的作用。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对人体具有明显的医疗保健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空气交换、释放的挥发性物质等方式能增加空气中负氧离子的含量[7-8]。此外,喷泉、瀑布等也能使周圍空气电离,形成负氧离子。
在进行景观设计前,应结合老龄特征,对环境空间中的空气质量、光照强度、日影变化、风光热环境等进行全时段的综合分析,为老年人营造出适宜的生态环境空间。通过微环境分析模拟、参数化设计、低技术景观等手段,可以为之后的规划设计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9]。例如,由于老年人对外环境的适应力较弱,对亮光突变的适应能力较差,强光刺激、温差变化以及高温日晒都会引起老年人的身体不适。而经过日照光影分析,可以使场地空间更符合老年人时节的活动习惯,冬季让场地拥有充足阳光照射,夏天防止场地阳光暴晒和眩光。又如,经过风环境分析,可以规避环境中的风对老人产生的不利影响。在位于“风口”或者风通道的场地当中,利用植物或景观构筑物等将不利的风进行遮挡,形成一个围合空间,有助于老人进行户外活动[10]。
3.2 景观设计注重突出感官刺激和机体运动
景观对于辅助人体康养的关键在于感官刺激和机体运动[11]。“感官花园”概念的鼻祖,景观设计师三宅祥介(Yoshisuke Miyake) 认为:“伴随年龄增加,人的感觉往往会变得迟钝。如果有东西可以在周围不停地刺激你的感官,不仅令人舒心,还有治疗功能。”[12]将植物、水景、园路、建筑小品等景观元素加以设计,可对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官进行刺激,丰富感官体验,给老年人以良好的生理和心理感受,以达到愉悦身心、舒缓情绪和增强幸福感等多种目的。例如,在一些重要的景观节点空间,选择鲜颜且对比度高的颜色,可以使视力衰退的老年人增强对于空间的感知。景观中的水体设计形式多样,从静态到动态。不同形态的水景可以产生不同的视觉和听觉效果,给人来带的心理感受也不同。植物作为一种有生命的景观元素,为环境带来生机与变幻之美。而芳香植物对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效果也已得到医学界的证明[13]。许多芳香植物中含有的特殊成分能刺激人的嗅觉感官,促进呼吸使大脑供氧充足,从而缓解身心压力,给人以精力充沛之感。
中医运动养生观认为“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适量的运动可以使精气血脉流畅不息以达到养生的目的。老年人的生理机能特点更适合走步、门球、太极拳、保健操、广场舞等运动,或是运用一些适宜的健身器材进行健身。景观设计时需要考虑上述需求。此外,还可以参考“园艺疗法”理论进行设计。园艺疗法(Horticulture Therapy)是一种辅助性的治疗方法,通过参与园艺活动,从而纾解压力与复健心灵,协助某些病患获得治疗、康复和疗愈效果。通过参与园艺景观的营造、实施和维护,可以鼓励老年人接触自然,进行户外锻炼,让他们从心理上感觉到自身是被需要和被重视的,进而找到自我实现的方法。
3.3 景观设计需考虑不同“医养”需求
从年龄结构角度划分,老龄人群可分为低龄老人(60~69岁)、中龄老人(70~80岁)和高龄老人(80岁以上)。从自理能力角度划分,老龄人群则可分为自理老人、半失能老人及失能老人[14]。不同类型的老龄群体对于医疗和养老需求侧重点也不同。低龄老人和自理老人的身体机能通常比较健康,日常生活起居行为生活行为可以自理。老人只需要定期健康体检、注重养生保健和预防疾病等,这类老龄群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强,追求健康养生的生活环境。因此,景观设计侧重在景观的保健性、参与性、文化性和趣味性,增强景观空间的吸引力。而半失能老人(又称介助老人)、失能老人(又称介护老人)或是高龄老人,其日常生活起居行为需要依赖他人帮助或借助设备完成,这类老龄群体的养老的需求就不仅限于日常的照顾,而是需要上升到医疗诊治和康复护理层面。对于景观层面的需求应侧重在康复性和疗养性。设计时可将某些户外肢体康复器材或智力复健设施与景观融合,使其功能与美观并存。例如用于下肢康复训练的步态训练阶梯,可以与景观中的地形台阶设计结合。让老年人可以在风景优美的自然环境中进行康复训练,从而缓解康复训练的枯燥感,提高康复效率。
3.4 营造促进交往与互动的多元景观空间
由于生理和心理原因,使老年人容易出现无聊、孤独和无助等情绪,需要受人尊重,有与人交流的强烈需求。这些特点决定了在设计时,需要更加侧重于老年人自发性和社会性活动需求,突出对老年人的关爱[15]。营造出可满足单人、少量人或大群人使用的各种尺寸的多元景观空间,同时注重功能布局和细节处理,以此来促进交往与互动。景观功能设置需除了需要满足老年人的日常休闲社交外,还应考虑设置适宜进行文体活动、棋牌休闲、遛鸟听曲以及看护儿童的场所。有研究指出,植物、动物和儿童三大元素的运用,能对老年人的生理、心理、情感和社会交往产生积极的刺激促进作用[8]。因此,为老年人提供与家人、朋友、儿童或是与动植物产生亲密互动的景观空间可以让老年人获得爱的陪伴,在精神上得以慰藉。
4 结束语
适宜的景观环境不仅能够满足人性需求,还能产生的健康效果。随着医养结合模式在老年康养社区、养老机构以及医疗卫生机构中逐步推行,以老年人需求为本,充分挖掘景观中的康养功能,营造具有疗养康复功效的景观环境,可以更好的满足医养结合模式下养老场所户外空间的景观需求,对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康养景观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医养结合模式相结合也仅仅是探索,而随着政策的支持与行业的发展,更多新技术、新理念也将不断地被应用于医养结合的康养景观领域,在未来也将有更广大的延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张文英,巫盈盈,肖大威.设计结合医疗——医疗花园和康复景观[J],中国园林,2009,25(8):7-11
[2] 苏太洋.健康医学[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590.
[3]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新时代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报告2019[M].北京:华龄出版社,2019.
[4] 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M] .成明,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57-62.
[5] 石川.让老年生活如晚霞般绚烂[J].老年教育:长者家园, 2017(10):33-33.
[6] 樊志鹏.适老化康复性社区公园设计研究——以苏州乐龄公园为例[D].苏州:苏州大学,2019.
[7] 林冬青, 金荷仙.杭州西湖景区疗养院空气负离子浓度观察[J].浙江林业科技, 2010,30(2):65-69.
[8] 王声菲,金荷仙,贾梅.养老环境中的康复景观研究进展[J].风景园林,2016,(12):106-112
[9] 李辰琦,于淼,李聪.基于舒适度优化的沈阳旧住宅小区适老化景觀更新研究—以秀山小区为例[J].中国园林,2019,35(1):23-28.
[10] 李云鹏.适老化康复景观设计研究——以张家港优居壹佰老年社区为例[D].北京:清华大学,2013.
[11] 林墨飞,郭怡萱.中医药理论在康复性景观中的作用机制研究[J].城市建筑.2020,17(8):143-144.
[12] 梁珊,任杰,王淑芬.感官花园设计方法初探[J].现代园林,2011(10):15-17.
[13] 杜建芳.芳香疗法源流与发展[J].中国医学报,2003,18(8):454-456.
[14] 魏太星.现代老年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1.
[15] 李婕,王羽.室外环境适老性设计方法初探[J].小城镇建设. 2015,(6):94-97.
2590501186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