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背景下关于小学德育的思考
2021-03-19谢琼
谢琼
摘 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目标,小学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良好的德育渗透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德育工作的主要负责人,班主任应该在工作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方式,从各个方面进行渗透,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本文结合笔者的班主任工作实践,简要论述推进小学德育工作的主要策略。
关键词:小学教育 德育 立德树人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8.054
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小学时期是学生认知形成的重要阶段,良好的德育有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班主任是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管理者和引导者,也是小学班级德育工作的重要实施者。在具体的工作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式渗透德育,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一、以身作则,发挥榜样作用
做好表率是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前提,如果教师无法在道德品质上成为学生的榜样,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就很难获得预期的效果。目前,一些教师并没有从言行上严格要求自己,只是以教师的身份去要求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导就很难信服。因此,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应该是以身作则,发挥榜样作用,在日常的言行中成为学生的模范。
在具体的工作中,教师要从各個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比如在和其他教师进行沟通时,要表现出和善的态度,运用礼貌的语言,通过良好的个人素质影响学生,让学生认识到与人沟通时应该如何规范自己的言行。在和校领导进行交流时,要表现出自己的尊敬态度,有礼有节,让学生体会到和师长沟通时应该具备的素养。在班级集体活动中,教师要积极承担自己的责任,不能逃避脏活累活,不能将其安排给学生去完成。通过这样的行为,让学生感受到在集体活动中应该具有的奉献精神。在和家长的沟通中,教师也要采取良好的态度,同时谢绝家长的各种礼品,树立良好的个人道德风范,使得学生能够认识到拒绝不良风气的重要性。
教师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充分做好个人表率,成为学生尊敬和学习的对象。小学生很容易受到良好行为的感染,教师在不同的环节中呈现出良好的道德面貌,能够在无形中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促使学生形成优秀的品质。另外,教师要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各种问题,发自内心地认可这样的言行,而不是停留于表面,只有真正认同,才能发挥出榜样的力量。
二、重视细节,强调持续进步
小学生还处于道德观念形成的初期,良好道德品质需要持续的发展。因此,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重视各种细节,在逐步积累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目前,很多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往往只强调一些宏观的内容,“喊口号”的方式比较普遍,德育渗透没有落实到细节。因此,为了学生的持续进步,教师要从小事出发,从细节出发,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例如,个人行为习惯是德育的基础,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好习惯的重要时期。教师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言行。比如说脏话、随地吐痰、待人粗鲁等坏习惯,教师一旦发现就要进行严肃批评,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和错误,告诉学生良好的个人素质才能让一个人更有魅力。
除了言行文明得体之外,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姿态,由于电子产品的普及,很多小学生很早就接触了手机和平板电脑,虽然电子产品是学习的有力工具,但如果观看的姿势不正确,很容易让小学生产生含胸驼背的情况。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仪态,纠正学生的错误姿势,引导学生保持端正的坐姿和站姿。在学校举行集体活动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听从指挥等细节问题,在活动中还要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互相合作,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学生道德修养的进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进行指导,在德育渗透的过程中,教师要从细节着手,帮助学生养成好的个人习惯,同时引导学生发展自身的良好品质。小学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的指引,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和学生的个人成长密切结合,积极进行正向引导,从而达到德育的最终目的。
三、结合课程,做到全面渗透
虽然班主任可以在班级的日常工作中不断推进德育工作,但是学生在校期间的绝大多数时间仍然是在各个科目的学习中度过的。因此,课程教学应该成为德育的重要平台。班主任在推进德育工作时,要积极结合其他课程,选择适合德育渗透的科目,和任课教师积极沟通,达成开展德育的共识,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获得道德品质的提升。
例如,道德与法治是进行德育的专门课程,任课教师在教学中要讲解很多德育方面的知识。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班主任应该和任课教师进行更加积极的沟通,帮助教师了解不同学生的情况,使任课教师在教学中更有针对性,从而取得更好的德育效果。另外,教师可以将日常工作中的德育渗透方法和授课内容进行结合,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除了道德与法治课程之外,语文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主要阵地,比如在讲解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有关的课文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讲解植物、动物等内容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通过与课程的结合,班主任的德育工作能够达到全面渗透的良好效果。
在结合课程进行德育渗透时,班主任也要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在小学阶段,低段学生和高段学生的差异比较大,认识水平具有很大的变化。教师在结合其他课程开展德育工作时,要有所区分,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确保德育的最终效果。对于低段学生,班主任应该结合课程中个人行为习惯的有关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对于高段学生,班主任应该渗透更有深度的内容,比如认识和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认识世界上的各种文化,保护环境等,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班主任要充分利用其他课程,将德育工作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做到全面渗透,持续影响,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四、开展活动,加强德育实践
道德品质的提升,需要认识的提高,和实践相结合。如果德育渗透只是停留在表面,很难对学生产生真正的影响。另外,小学生活泼好动,在活动中更容易接受教师的德育。因此,教师要积极开展和德育相关的实践活动,利用活动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促使德育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
例如,教师应该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要选择适合的活动方式。比如低年级学生,教师可以组织大家为贫困山区儿童献爱心,开展义卖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心,还能够让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更加感恩。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和贫困地区的儿童成为笔友,鼓励学生和这些儿童进行持续沟通,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延续爱心行为。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教师可以组织低碳生活的课外实践,让学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节约资源。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想法或做法进行记录,形成自己专属的低碳生活记录,每一次节约用水、用电、用纸的行为,都可以进行记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成就感,还能够让学生延续这种良好的做法,最终成为自己的个人习惯。另外,教师还要注意在活动中渗透其他德育内容,比如集体过马路时,要遵守交通规则,注意观察车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安全意识。在活动时注意秩序,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呈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
德育实践是提升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教师要积极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利用小学生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活动中,教师不仅可以通过主题设计进行德育渗透,还能够从各种细节出发,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总之,小学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班主任要在工作中积极进行德育渗透。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通过自身良好的言行影响学生;其次,在进行德育工作时,要注重细节,不断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再次,班主任要将德育工作和课程教学融合起来,使得学生可以接受更多的教育;最后,班主任要积极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郑俊巧《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德育实施的思考》,《家庭生活指南》2020年第4期。
[2] 周生年《立德樹人背景下小学语文德育渗透思考》,《课程教育研究》2020年第3期。
[3] 秦国爱、盛彩霞《对“立德树人”大背景下班级德育的思考》,《新课程学习》2014年第8期。
3115501026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