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语言文字教学探讨

2021-03-19李秋阳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28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语文课程汉字

摘 要:新《课标》颁发以来,语言文字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成为教师重视的问题。一直以来,高中语言文字教学主要限于知识性的学习,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其背后的文化、文学和美学的支撑。如何在核心素养的要求下,开展语言文字教学,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语言文字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成为新的热点话题。本文拟从构建以语言学习为中心的课程、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三个方面提出教学建议。

关键词:语言文学教学 学生主体 运用能力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8.040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语言建构与运用”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占有基础和核心地位。概而言之,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语言文字教学实践中,一定程度忽视了语言文字本身的丰富性、鲜活性及其历史价值,部分语文教师将教学视为简单的技术训练、机械的文本分析或刻板的知识灌输,如何在新《课标》核心素养要求下进行语言文字教学,已成为广大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构建以语言学习为中心的课程

近年来,语言文字教学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性也愈加明确,部编版语文教材中“语言积累与运用”这一学习任务群贯穿整个高中阶段,教材中古诗选文的篇目数量大幅增加,以及中国诗词大会、“迦陵杯·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等活动的举办,也为彰显汉语的重要性推波助澜,构建以语言学习为中心的语文课程势在必行。在核心素养视角下谈语言文字教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注意以下两点:

1.讲解汉字造字法——理解汉字的构形和内涵

汉字是一种音形义结合的象形文字,其构形与构意是有规律。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汉字的构字规律归纳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总称为“六书”。其中会意字的构字特点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部分的意义,组成新字,因此会意字的分析显得更有趣味。例如“初”,“初”字的甲骨文由“衣”和“刀”两部分组成,《说文·刀部》言:“初,从衣从刀,裁衣之始也。”意为用剪刀裁剪面料是缝制衣服的开始,后逐渐引申为现在常用的“起初、开始”之意。在日常书写时,学生常将其偏旁错写为“礻”,教师可通过讲解汉字构形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认清字形,理解字义,了解“初”字与“衤”旁的关系后,学生误写的可能性就大幅减少了。

汉字的形象性、可解释性和关联性让汉字教学趣味横生。讲解汉字构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字义,学习字源、字理知识,从而了解汉字的发展历史,解读汉字中的文化意蕴。

2.古今词汇与语义的分析与整理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要求学生“通过文言文阅读,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既能沟通古今词义的发展关系,又要避免用现代意义理解古义,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准确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帮助学生理清词的本义、引申义,使学生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培养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能力,提高其语文素养。

例如《归去来兮辞》“幼稚盈室,并无储粟”中的“幼稚”一词,本指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天真单纯的孩子们。后来被扩展为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心胸不够开阔的成年人。又如“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的“人事”一词,在古汉语中指做官,现代汉语中“人事”一词则有多重含义,一层是指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另一层指的是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术语。

综上所述,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词语的意义也在不断发展演变,这对学生阅读文言文造成了干扰。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词义演变,辨明常见词语的古今意义,有助于增强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领略汉语的魅力。

二、践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传统授课模式中,教师独自讲解的时间占整堂课的一半以上,难以和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新《课标》则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文课程教学在学生身上产生的效果,……它体现在每一个不同的学生身上。”因此,教师要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自主观察语言现象、体悟汉语的魅力上,让每一位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有所收获。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要处理好“导”与“学”之间的关系。作为中国人,感悟汉语之美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天赋与能力。教师进行阅读教学时,不宜过分肢解文本,讲得过于细碎烦琐,只需在重点词句中适当点拨,辅以诵读法、情景教学法等,引导学生自行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例如《声声慢》,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诗人遭受了国破、家亡、丧夫的接连打击,词中抒写的都是词人的愁心。教师在授课时,可配合低沉悲戚的音乐,让学生更深层次地融入深沉凝重、哀婉凄苦的意境中。学生大致了解诗歌的情感基调后,教师可适时进行范读,引导学生体悟叠字的语言特点和优美的韵律,体会词人的情感变化。但这堂课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和领悟婉约词的特点,而是要让学生在语言运用中理解和运用婉约的文体。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释放内化的言语能力,最终以“说”或“写”的形式呈现“婉转含蓄”的风格。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处理好“教”与“不教”的关系。叶圣陶先生说:“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除了教授学生知识和技能外,教师还应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使他们能不断获得新知识,提高学习能力。例如《故都的秋》一文,在学生自行阅读课文之前,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对文章的主旨做简要分析。细读课文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抓住作者的写作要点,深刻理解文本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再辅以相应的写作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获得思想感情的熏陶。教师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指导,并且结合学生实际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全面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自读方法。

三、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语言能力

語言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因此语文课程中的“语言”不仅是社会的理性语言,更是在语境中活生生的语言,只有在现实生活中充分运用,才能体现出其应有的价值。很多学生反映自己“不善于学习”和“不喜欢学习”,其实都是因为不善于运用语言文字,而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的提高都是以实践经验为基础的。因此,语文教师在语文课程设计中需要为学生拓展实践空间,进而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笔者在进行《氓》的教学时,于课程末尾设计了以“淇水女子,我想对你说”为主题的说话训练,留给学生思考与表达的空间。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随课安排形式多样的语言训练活动,例如辩论赛、课堂剧展演、读书笔记展评等。这样一来,不仅能够直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思维能力。同时,教材中的选文不仅是开展阅读教学的依据,还是学生学习写作的素材。这些文章句型优美,结构整齐,教师进行阅读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模仿其中经典的句子和段落,感悟文章在表达方面的特点,学会灵活运用语言文字的方法。

以郁达夫《故都的秋》为例,这篇文章感情深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巧妙地将苦涩的“秋味”和生动的景物描写相结合,塑造了一幅情景交融的北国秋景图。在讲授这篇课文时,教学目标的设定不能仅停留在要求学生理解文章写作手法的层次上,而应引导学生把阅读知识转化、内化为写作能力,并在实际写作中加以运用,使作文更精彩。

以上几点是笔者对“语言建构与运用”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粗浅看法。总而言之,语文不仅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更是对于汉语和汉字背后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的传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价值观的渗透,让语文核心素养在教学中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 王宁《谈谈语言建构与运用》,《语文学习》2018年第1期。

[2] 唐成军、王梓睿《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教育与教学研究》2018年第12期。

[3]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年。

(李秋阳,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3623501026552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语文课程汉字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言文字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