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十三军斗争的失败原因探析与启示

2021-03-19潘修强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启示

潘修强

摘  要:红十三军是正式编入中国工农红军序列的14支红军之一。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其从艰苦创立到最后失败,斗争历程比较短暂,但有其重要的历史价值。有必要全方位探析其创立背景和失败原因,获得启示,更好的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前进。

关键词:红十三军;“左倾”冒险主义;历史功绩;启示

中图分类号:D231;E29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105(2021)04-0058-06

Failure Reasons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Struggle of the 13th Red Army

PAN Xiuqiang

(Zhejiang Industry & Trade Vocational College, Wenzhou 325003, China)

Abstract:  The 13th Red Army is one of the 14 Red Armies officially incorporated into the sequence of the Chinese red army of workers and peasants. Due to various reasons, from the arduous creation to the final failure, the struggle process is relatively short, but it has important historical value. 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the founding background and the reasons for its failure in an all-round way, and obtain enlightenment, so as to better advance the various construction undertaking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Key Words:  the 13th Red Army; “Left” adventurism; historical value; enlightenment

根据中共中央军委传达的指示,1930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简称红十三军)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浙江地区最早创建、发展、壮大的工农革命武装在浙江永嘉正式成立,是全国正式编入中国工农红军序列的14支红军之一。从1929年这支部队的前身浙南红军游击队算起,红十三军坚持斗争先后长达4年。在鼎盛时期,红十三军将士人数达6 000多人,足迹遍及温州、丽水、台州、金华等地所属的20多个县,前后经历一百余次大小战斗。虽最终失败,但也有不可磨灭的历史价值,并给当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的推进留下了许多深刻启示。

一、红十三军的创立

(一)红十三军创立的历史背景

1.浙南暴动与农民武装斗争的兴起

1927年4月,永嘉谷亨棉、李道明等人领导云山寺起事,打响了浙南武装斗争第一枪。随后,浙南区域接连发生盐民、农民暴动,如1927年6月張培农等领导的夜袭平阳、1928年春陈卓如领导的瑞安驼山暴动、1929年4月中共黄岩县委领导的黄岩西乡暴动、1929年8月胡协和领导的永嘉霞渡潭暴动等等。1929年11月,杨岩斌、陈奇泉、徐岩星等领导,4 000多人参与的永嘉西楠溪暴动引起了中央的关注和重视。在溪下村成立“浙南红军游击队和”和“浙南革命委员会”,这使得使浙南的革命形势快速向前发展。

2.马克思主义在当地的传播

永嘉是浙南新文化、新思想传播的中心,姜琦于1919年7月25日永嘉新学会,郑振铎于1920年1月创办《新学报》,1923年9月成立了新文学研究团体血波社、宏文会,1923年9月组织青年策进会、溪山学友会,温州地区学会报刊蓬勃兴起。1924年8月下旬,时任中共上海地委组织部主任的永嘉革命先驱谢文锦同志受中共中央的派遣回温宣传革命思想,利用各种机会和场合、利用各种形式传播革命思想。一批进步知识分子积极宣传新思想文化,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永嘉的广泛传播,积极引导当地进步青年走上革命道路,为浙南地区党组织的成立、党员的发展以及红十三军的创建奠定了思想基础。

3.温州党团组织和党员的发展

1924年8月,谢文锦到温州筹建党团组织,先后发展了胡识因、郑恻尘、胡惠民、林平海、金贯真、李得钊等30多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12月,在城区信河街候衙巷新民小学建立中共温州独立支部,第一任支部书记是胡识因。同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温州支部成立,书记戴宝椿。到1926年底,党团员人数发展到50多人。1921年至1927年,永嘉进步青年谢文锦、李得钊、金贯真、胡识因等13人先后到苏俄“东大”、“中大”学习。八七会议后,温州的党团组织得到进一步的恢复与发展,1928年1月,省委特派员郑馨到温州传达八七会议精神,整顿地方党组织,组织农民准备武装暴动。在此基础上,中共永嘉县委于1月底正式组建,由郑馨兼任县委书记,并在1929年4月根据中央决定改组为永嘉中心县委,由书记王金娒。永嘉中心县委由党中央直接领导,下辖平阳县委、瑞安县委、乐清区委及永嘉、玉环两个党组织,到1930年5月,永嘉共设党支部125个、党员1 200名,瑞安设党支部78个、党员750名,平阳设党支部37个、党员230名。温州党团组织、党员、青年干部的培养发展为红十三军在永嘉的创建创造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和干部条件。[1-3]

(二)红十三军创立的过程

中共中央非常重视浙南农民暴动和农民武装斗争。1929年下半年,中共永嘉县委共收到中共中央下发的文件108件,各种书刊851册,在中央精神指导下,开展了各项工作。1930年1月,中共中央派金贯真同志来浙南巡视。1930年3月9日,在永嘉黄皮寺成立浙南红军游击总指挥部,总指挥胡公冕。浙南红军游击总指挥部建立后,对永嘉、乐清、黄岩、仙居、缙云、青田、永康等浙南各地分散的红军游击队进行了统一的组织和指挥,极大提升了浙南人民武装的力量和斗争能力,红十三军的创建有了更扎实的力量基础。[4]

1930年3月31日,中共中央针对浙南红军游击总指挥部运作情况和浙南地区的农民武装斗争形势变化,发出《致浙南党组织的指示信》,要求浙南地区游击红军力量坚决以永嘉和台州两地为中心,在浙南地区组织发动红色农民暴动,建立浙南红军,以夺取浙江一省政权。随后根据中共中央第103号通知,着手进行浙南红军改编工作,以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中央103号通知明确指示,组建后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一切指挥权完全统一于中央军委。1930年4月中旬,金贯真根据中央指示,主持召开中共永嘉中心县委第五次扩大会议,针对浙南红军组建的军事力量整编、斗争策略确立、党的政治建设等方面问题做出了相关决议,以温州地区、台州地区、永康地区三支红军游击队为基础,将队伍编为浙南红军三个独立团,并决定筹建浙南特委。浙南红军游击队在党中央的直接指导下完成了初步统一组编,为党在浙南组建正规红军创造了扎实的基础组织條件。[5]

1930年5月,在攻下永嘉枫林后,永嘉西楠溪红军游击队和黄岩、仙居、青田、瑞安、平阳等地游击队在枫林集中整训,期间集中在枫林勉园召开红军战士大会,宣布根据中央指示统一整编浙南红军游击队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金贯真、胡公冕分别任政委、军长。红十三军是中央军委领导下的,中央军委派人来组建的,是中央军委序列的全国十四支红军之一。

二、红十三军失败原因

(一)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现实原因

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对统治的核心区域高度重视,对红十三军在当地的发展全力扼杀。红十三军刚成立,国民党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就迅速做出应对,加大力量投入、加强围剿。1930年9月,国民党调集了一三五旅,并派出浙省保安团第3、4、5、7一共4个团配合清剿,国民党的“清剿”总兵力达到一万余人。而红十三军自身的武器装备极为落后,连最简易的鸟枪、红缨枪、大刀等都不够分配,更不用说步枪了。另外,整个红十三军队伍中,能指挥打战的军事指挥人才极度缺乏,包括胡公冕、陈文杰等部队领导指挥部队进行武装斗争的能力和经验都非常欠缺,难以带领部队将士进行科学、有效的训练和战斗。[6-7]

(二)以攻打中心城市为主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路线

在“左倾”错误路线指导下,红十三军成立初期,没有对革命形势和队伍情况进行正确分析,采取正确的进攻和退却策略,反而盲目开展武装夺取中心城市斗争。1930年5月,为了遵照中央“赤化浙江”的指示,同时为了扩大根据地、补充队伍的军备给养、策应闽北等地的农民武装暴动,胡公冕率红十三军和各地游击队共2 000多人攻打平阳县城,牺牲192人,损失惨重。攻打平阳的战斗是红十三军宣布正式整编后主动出击的第一次规模较大的战斗,也是损失最大的一次。而后,攻打黄岩失利并在返回永嘉楠溪途中遭遇隘门岭事件,损失惨重。这些失利,证明了“赤化浙江”、“攻打城市”等革命目标,是不符合当时革命形势和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大大超出红十三军自身实力,只能带来失败,消耗队伍宝贵的革命力量,最后红十三军力量急剧削弱,不得不分散游击,迅速进入部队衰弱期。王国桢在1931年5月给党中央写的《关于浙南斗争失败后党的组织情况》中就承认:“浙南自去年发动游击战争和各地闹荒骚动后,……,我们执行了立三路线,到处组织暴动,……,而变到今天的严重失败,同志被屠杀了七百余人,……,党的组织摧残殆尽。”[8]

(三)党的建设薄弱,没有解决好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问题

一方面,浙南红军的基础是基于楠溪江宗族间的盘根错节的关系网络、不同民间武装逐步汇合而成的几个较大规模的武装集团,“地方主义”与“山头主义”等不利于革命思想也长期存在,少数队伍和个别领导人流寇风气严重。另一方面,由于当时白色恐怖统治,浙南红军远离党中央,不能及时接受党中央的各种精神指示,古田会议确立的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等原则并没有在红十三军得到传达、贯彻并,红十三军军部和领导集体对部队中党的建设不重视,部队中党的建设和政治思想工作方面薄弱,没有形成高度统一的无产阶级革命思想。

如1930年6月徐定魁、周明存等部与黄岩夏云虎等农民武装队伍相约前往海门收缴枪支,但是6月27日在行军过程中于乐清隘门岭遭到当地大荆民团的伏击,600余人的队伍中,包括徐定魁、周明存在内的471人牺牲,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武装行动并没有经过慎重的谋划,事前也及时未向红十三军军部及浙南特委报告。[9-11]同时红十三军主要领导及部队骨干理论水平不高,缺乏马列主义理论修养,缺少用马列主义建设领导武装力量的素养和经验。

(四)缺乏坚强有力的统一领导

1930年5月20日,红十三军政委金贯真同志被捕并被枪杀,红十三军成立伊始就失去了一名核心领导,金贯真的牺牲是浙南党组织的重大损失,是红十三军的重大损失,使浙南的党和红十三军失去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因为叛徒出卖,政治部主任陈文杰同志在1930年9月18日被捕,21日在温州市郊松台山英勇就义,牺牲时年仅27岁。1930年冬,时任红十三军政委潘心元在玉环九眼江被国民党浙保四团水警队抓获杀害。为解决红十三军的困境,得到党中央的更多支持,军长胡公冕先后两次赴上海向中央汇报红十三军实际情况和存在困难,由于当时的交通状况,汇报请示工作客观上造成了胡公冕长期在外,军部无法及时形成有效决议,指挥队伍行动。红十三军失去统一有效的领导和指挥,各个部队各自为战,无法形成战斗力。1932年5月23日,国民党地方当局在永嘉岩头东宗祠堂诱捕杀害雷高升等骨干,雷高升等7人被捕,5月28日被杀害在温州。“岩头事件”,对浙南红军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标志着红十三军主力的解体。截止1932年,红十三军主要团级干部全部牺牲。

(五)群众工作薄弱,没有巩固的根据地

红十三军在根据地建设方面的工作非常薄弱,领导人也没有深刻认识根据地建设和人民群众支持的重要性。红十三军的前身是浙南游击队,游击思想重,红十三军成立后没有快速从红军游击队转变到正规的无产阶级工农红军。同时,加上受左倾冒险主义“以进攻中心城市为重点”错误思想指导,没有认识到农村根据地对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意义,更加忽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工作,反而扩大游击范围,分散力量。红十三军成立初期为攻打平阳县城而导致五尺被焚就是一个体现,五尺是红十三军的发起地,也是当时军部驻地,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对红十三军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现实支持意义,应该作为支撑当时还非常弱小的红十三军发展壮大的重要根据地,但是相反,红十三军成立初期马上派遣主力部队攻打平阳县城,最终却造成攻打平阳县城失利的同时,五尺村2/3以上房屋被焚,根据地遭到严重破坏,也丧失了很好的群众基础。

三、红十三军斗争历史价值

虽然由于种种原因,红十三军的革命斗争最终失败,从正式成立到元气大伤,其全盛时期也仅仅只维持了半年左右的时间,但其伟大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第一,红十三军作为十四支中共工农红军正式编制部队之一,是中国工农红军整体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全国红军的一股重要活动力量,为中共工农红军夺取最后的胜利贡献力量。

第二,红十三军在浙江开展的武装斗争,很大程度牵制了国民党反动政府在浙江的军事力量,有力支持了黨中央在中央苏区及全国其他地方开展的红色武装斗争,对江浙沪国民党地方反动政权和封建地主反动势力进行了沉重打击。

第三,红十三军开展的红色武装斗争,在温丽台衢等浙南、浙西南地区广为传播,在广大人民心中播下了革命种子,为后续浙南红军挺进师、浙南游击根据地、地方党组织创建发展打下了基础,红十三军活动过的革命区域,逐步发展成为共产党的游击根据地,为党的革命斗争取得良好的群众基础,为浙江革命斗争的胜利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第四,涌现的革命志士和英雄人物凝成了红十三军的革命斗争精神,与红船革命精神一脉相传,激励着后人不断奋进。大批革命志士和英雄人物以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或是浴血奋战、或是坚贞不屈,正义凛然,无私无畏,为后辈树立了伟大的榜样。王国桢在1931年5月的报告中就指出,党组织和党员从暴动前125个、    1 200多人锐减到3个、15人,涌现了金贯真、陈文杰、柳苦民等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

第五,红十三军在浙南地区的武装斗争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斗争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是一笔宝贵财富,帮助中国工农红军更好的认识革命斗争的艰巨性、复杂性,帮助中国工农红军更好的将马列主义与各地的具体革命情况相结合,是中国工农红军成长、发展、壮大过程中有益养分,同古田会议精神等红军精神一样,是中共工农红军走向最后胜利不可或缺的部分。

四、红十三军武装斗争的启示

(一)坚持党在各项事业中的领导是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红十三军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党的建设薄弱,还没有完全形成在党的领导下一心干革命的思想,宗族关系、“地方主义”、“山头主义”等思想严重影响队伍的战斗力,在革命中没有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历史告诉我们,不管是民族独立、改革开放,还是脱贫攻坚,只有坚持党在各项人民事业中的领导,事业才能取得成功。

必须坚持党对各项工作的领导,不管是当前还在进行的的疫情防控阻击战,还是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的教育事业。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各项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二)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为共产主义事业保驾护航

1930年6月,红十三军徐定魁、周明存等部未向军部及浙南特委报告就擅自与黄岩民间武装相约前往海门收缴枪支,从而造成471人牺牲的惨重后果。这一惨重后果就是由于红十三军党没有解决好思想建党、政治建军问题而引起的。没有用无产阶级思想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没有建设好队伍的共产主义价值观。

必须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思想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干部,用无产阶级思想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建设。

(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事业顺利推进的前提条件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特征。党中央根据浙南红色武装革命的实际情况,及时把握良好的革命形势,作出建立红十三军的正确决定并知道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果。但在后续的实际工作中,受到“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引导,红十三军领导集体未能正确认识革命形势变化和敌我双方的实际力量情况,盲目乐观,把攻打中心城镇为主要目标,部队收到严重挫折,并逐步走向失败。

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不管是教育事业、医疗保障事业,还是交通发展、农业生产,都应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出发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发展真理。

(四)坚持群众路线是事业发展的力量根源

红十三军在发展和鼎盛时期,对革命根据地建设和群众力量的认识不足,甚至还主动放弃具有良好工作基础的革命根据地,错失了建立红色革命根据地、发展群众的最佳时机,在后期的革命活动中失去了巩固的根据地支持和群众百姓的信赖,革命力量难以为继,并造成最终的失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12]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抗洪抢险斗争等无不印证这一点。我们必须坚持用唯物史观认识把握历史规律,认识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认识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要义。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确保党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始终具备群众这一力量根源。

(五)推进人才队伍建设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根基所在

红十三军失败的一个重要现实原因就是干部队伍、军事人才的缺乏,缺乏强有力的领导团队和核心骨干。红十三军政委金贯真同志在红十三军成立伊始就被枪杀,陈文杰、潘心元、雷高升部队骨干力量相继牺牲,部队也缺乏具有较强军事素养和军事指挥能力的领导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科技创新活动都是人做出来的。我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13]同时又指出:“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12]必须切实推进人才队伍建设,扎实创新驱动发展根基,推动我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六)强军事业是实现中国梦的坚强保障

敌我力量的对比悬殊是红十三军失败的重要现实原因,国民党在蒋介石的老家投入装备精良的优势“清剿”兵力达到一万余人,敌我双方力量悬殊,短暂辉煌后走向失败。中国近代百年屈辱史充分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能战方能止战。

毛泽东同志在1928年就指出:“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的必要条件。”[14]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走出苦难、中国人民实现解放,有赖于一支英雄的人民军队;中华民族实现伟大伟大复兴,中国人民实现更加美好生活,必须加快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1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然要求我们实现强军梦,强军梦支撑中国梦,只有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强军事业,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的强大军队,建立一套巩固的国防体系,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安全保障。

红十三军的英勇革命斗争宣傳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的政治主张,极大地鼓舞了浙江人民的革命斗志,对当时国民党政府在浙江这一心脏地区的统治造成沉重地打击,对中央苏区以及全国其他地区的武装革命斗争起了有力支援,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党史和军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为我们在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后更为宏伟的新征程上不断推进留下深刻启示,它所谱写的历史将永放光芒。

参考文献:

[1]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温州独立支部与国民革命运动[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15-97.

[2]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浙南历史大事记1919年5月~1949年10月[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25-45.

[3]谭桂涛.中共温州独立支部研究(1924-1927)[D].温州:温州大学,2015:17-52.

[4]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浙江省军区政治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浙江农民武装暴动[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27-153.

[5]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温州间史[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1:10-24.

[6]解放军档案馆.红十三军和浙南革命斗争[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4:25-74.

[7]李春来.红十三军失败的多重因素[J].理论观察,2018(10):38-40.

[8]胡锦绣.红十三军失败原因探析[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61-62.

[9]黄昊辰.宗族与秘密结社:地方视域下的中共浙南革命(1927-1937)[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9:42-50.

[10]金延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始末(上)[J].浙江档案,2021(03):10-14.

[11]林云生.血写的历史: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述评[J].中国军转民,2020(07):20-27.

[1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50,137.

[1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75,415.

[1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0.

(责任编辑:何  伟)

3368501908291

猜你喜欢

启示
发达国家现代物流发展的启示
浅谈庄子眼中的“至德之世”
马克思的管理思想对加强中国社会管理的启示
浅析目的论视角下汉语新词英译的特点及启示
国外企业融资主要监测体系、法理依据及启示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