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养老保险储蓄效应研究
2021-03-19孟令琪罗娟
孟令琪 罗娟
关键词:养老保险;人口老龄化;居民储蓄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31-0068-03
引言
当前,我国人口年龄化程度正在加速加深,“快速老龄化”特征成为一种社会新常态。养老保险制度的焦点主要集中于社会保障层面,忽视了在后期的养老保险制度运行过程中对劳动者经济选择形成的干扰。整体来看,养老保险在居民储蓄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近年来我国居民储蓄率持续居于高位,而高储蓄率并非是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1]。宏观层面上的居民储蓄率与年龄人口结构的变化同样存在密切联系,截至2018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已达到11.9%,老龄化趋势已经凸显,老年人口身份由生产者转变为消费者,逐渐退出劳动力市场,加之我国当前低生育率的特点必然导致社会保障负担加重[2],现收现付养老保险体系作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不但能够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重大影响,而且极易受到老龄化冲击[3]。
一、文献综述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国内学者对人口年龄结构及居民储蓄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张倩、杨真(2019)从内生视角研究老龄化与居民储蓄之间的关系,认为老龄化会对储蓄率产生正向影响,从而为社会经济带来第二次人口红利。汪伟、艾春荣(2015)通过实证研究认为,老龄化对居民储蓄率的变化趋势及地域差异存在巨大影响。Rager(2012)等学者分析了储蓄动机的年龄差异,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赵昕东、王昊等(2017)认为,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不健全间接导致养老保险挤占消费从而增加储蓄。Yakita(2001)通过对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的研究,认为该制度会促使老年抚养比的提高与少儿抚养比的减少,从而增加居民储蓄。
综合来看,国内学者大多认为养老保险对居民储蓄存在挤出效应,但在现有研究中相对缺乏实证研究,多数为理论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学者大多采用对现有截面数据的实证分析。国内与国外在消费心理、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在储蓄的影响问题上也存在其特殊性,所以针对国内的相关研究要更多地考虑实际情况,从现实问题出发。
二、模型构建
(一)OLG模型分析
本文旨在讨论养老保险的储蓄效应问题,因此选取在该问题中最具代表性的世代交叠OLG模型对其进行论证。结合生命周期理论,构建两期世代交叠模型,分析在个人生命周期决策中人口年龄结构与“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对居民储蓄的影响。
(二)实证检验
养老保险的挤出效应是保障制度对居民储蓄的一种替代作用[6]。为检验养老保险对居民的储蓄效应,结合上述影响因素构建模型如下: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总额(St)为因变量,国民生产总值(Gt)、养老保险基金余额(SIt-1)、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水平(It)、城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Pt)、老年抚养比(Lt)、人口出生率(Ft)、随机干扰项(e),则模型设定为:
模型回归分析R值为0.998,其他解释变量意义显著,回归方程拟合度良好。对回归方程的残差序列进行LM检验,根据结果可知,在95%的情况下接受原假设,回归方程残差序列不存在自相关。利用ADF检验对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所得t值为-4.118,p值为0.0063,在0.05的检验标准下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即可说明残差序列平稳,回归方程结果可信。
(三)结果解释
结合回归结果分析,在该模型中国民生产总值对居民储蓄影响相对明显,国民生产总值每增加1%,则居民储蓄增加0.444%;根据建模结果来看,?琢2=-0.226代表“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会挤占储蓄但缺乏弹性,即养老保险余额每增加1%则居民储蓄减少0.226%;存款利率与居民储蓄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存款利率每提高1%,居民储蓄减少0.266%;老年抚养比与居民储蓄呈现正相关关系,老年抚养比增加1%,则居民储蓄增加0.046%。此外,根据回归分析可知,出生率和消费价格指数对居民储蓄不存在显著性影响。
三、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1.养老保障水平影响居民储蓄。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为老年人提供了保障,但是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直接影响着居民对消费和储蓄行为的选择,即当养老保障水平过低,养老保险并不能够带来充足的安全感时,居民仍然會增加储蓄,当养老保障水平适度提高,满足居民安全感,养老保障水平能够满足老年人的各项需求,老年人不必依靠储蓄提前做出风险防范,则居民就会选择增加消费,减少储蓄行为。
2.制度完善程度影响居民储蓄心理。若养老保险制度不健全,居民对制度安排不信任就会导致实施成效减弱。老年人心理感知对其经济行为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能否给保障对象带来预期的感知效用,将直接影响其社会经济职能的表现。养老保险制度不合理的安排会减弱居民对养老保险的依赖程度,这种行为会限制消费,不利于养老保险的经济、社会功能。
3.家庭成员年龄结构影响储蓄动机。不同的家庭人口结构中居民的消费与储蓄观念也存在差异,子女数量对居民储蓄并没有显著影响,但老年抚养比与居民的储蓄动机存在正相关性,这仍然是出于一种风险防范心理所采取的行为,老年人需要应对更高的健康风险问题,对家庭经济因素影响较大。
(二)政策建議
当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应适当提高社会养老金待遇并进行差异化政策设计。一方面,要改善居民对养老保险待遇的心理预期,降低对未来养老问题的顾虑,综合考量各类人员的福利水平,以此科学制定社会养老金标准,避免养老金“倒挂”等问题的出现,加强居民对养老保险的信任程度,从而降低风险防范性的储蓄行为进而促进消费推动经济良性发展。另一方面,要认识到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在消费习惯、收入情况、心理认知等方面差异,针对不同的群体要采取不同的缴费及给付政策,不可实施“一刀切”的养老保险运行方法,农村地区养老保险仍处在初步发展阶段,要确保制度的规范化运转,给予农村居民确定的保障预期。
政府部门要做好政策引导,加强对制度实施的监管与落实。居民储蓄行为的选择取决于对未来不确定因素的心理判断,因此国家应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增强养老保险的政策连续性,在制度实施过程中处理好转移接续问题,合理解决和保障“老人、中人、新人”的切实利益,加强政策宣传,使居民对养老保险制度有正确的认识。同时,养老保险在保障体系中不是孤立存在的,制度的推行与其他福利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进行养老保险制度优化的同时,还要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居民对老年生活的心理预期,从而提高当前消费。
参考文献:
[1] 田玲,刘章艳.基本养老保险能有效缓解居民消费压力感知吗?——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经验证据[J].中国软科学,2017,(1):31-40.
[2] 孟令国,卢翠平,吴文洋.“全面两孩”政策下人口年龄结构?养老保险制度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19,(1):67-75.
[3] 石阳.人口老龄化与居民储蓄动态——基于养老保险视角的分析[J].商业研究,2017,(8):184-192.
[4] 贺晓波,宋雅京,曾诗鸿.降低养老统筹费率、试行个税递延型商业险的储蓄效应[J].上海经济研究,2020,(2):122-128.
[5] 赵昕东,王昊,刘婷.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与居民储蓄率[J].中国软科学,2017,(8):156-165.
[6] 洪丽,曾国安.养老保险制度的储蓄效应:基于中国的经验研究[J].社会保障研究,2016,(3):17-22.
Key words:endowment insurance;aging population;resident savings
3256501908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