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区:“来了就不想走”的创业之城
2021-03-18文
成都新经济活力区。
相距十几厘米,不需要任何物理连接,充电器也能将电能稳定传输而至。这项卷轴屏概念机的隔空充电技术,半个多月前惊艳了世界移动通信大会的与会嘉宾。历经十年研发,从北美归国的喻易强和他的工程师们,帮助OPPO向世人展现隔空充电的“科幻”场景。这些青年工程师实现梦想的创新创业之地,就在成都高新区。
“来了就不想走”,是不少人对成都这座宜业宜居城市的深刻印象,成都高新区将这句话成功复制至创业圈。在成都高新区,像喻易强这样“靠脑吃饭”的高素质人才越来越多。这片234.4平方公里的土地,正成为汇聚全球资源的“创业之城”。
统计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成都高新区成为四川省首个经济规模迈上2000亿元台阶的高科技园区。2020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400亿元,以8.3%经济增长率领跑全国,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晋升,稳居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
这座人才频频“敲门”的创业之城,究竟有何魅力?
当人才来敲门
喻易强的“无线”梦想,萌生于十年前的第一次“相遇”。
2010年年底,美国国际微波年会召开。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利用两个直径一米左右的线圈,隔空点亮了一个灯泡,也在不经意间“点亮”了一位青年工程师的梦想。彼时,还在“留洋”做研究的喻易强,第一次接触到隔空无线充电技术。他震撼了,觉得这项技术“发展前景不可限量”。更惊喜的是,实现隔空传输电能的磁共振,正属于他的研究领域。
这次展示让喻易强找到了毕生所求。第二年开始,他组建起工程师团队,开始了隔空充电的研发故事。2015年,喻易强辞职回国成立斯普奥汀公司。五年后,美国科学家展示大如圆盘的线圈,被喻易强和他的工程师们“缩小”成内置于智能手机的核心部件。这是国际上极少人能够掌控的技术,“成都智造”让世界震撼。
在成都高新区,像喻易强这样,成千上万拥有高学历的年轻人,正奋力追逐改变世界的梦想。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已聚集各类人才60万人以上,柔性引进诺贝尔奖得主6名,院士19名,国家级人才410名,2020年全年新增高层次蓉归派、海归派、学院派、创客派“四派人才”企业362家、创新团队超1000个。从智能制造到移动互联网,从生物医药到文化娱乐,一批又一批高端企业正在纳入成都高新区的产业版图。
另据《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评价及分析报告2020》,成都高新区综合竞争力位列第三,仅次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苏州工业园区,排名较上年上升三位,并在产业、技术两项单项竞争力榜单中排名第三。
让人来了不想走,成都高新区究竟有什么样的魔力?
“这里的生活非常惬意,有很多公园,绿化很好。”喻易强回忆说,“这样的生活节奏更适合潜心做前瞻技术的研发,员工的工作成就感和归属感更高。”
而对许多一线研发人员来说,不输于一线城市的薪资水平,相对较低的房价,加上优美的生态环境,让在成都高新区上班成为“家庭与事业兼顾”的好选择。
这当然不是答案的全部。无论是企业家还是普通的上班族,更看重的是一个地方的“成长性”。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肖金成认为,连接上亿人口消费市场的区位,雄厚的制造企业基础,稳定充足的高素质人才供给,使得成都成为资本和人才竞相追逐的“价值洼地”。而成都高新区,则正为构建“价值洼地”提供重要支撑。
关键时刻的扶持
让高端人才来了就不想走的,除了市场和产业链的潜力,还有政府服务的吸引力。政府专业而高效的服务,以及关键时刻的扶持,往往能加速潜力企业的成长。
张思剑就明显感觉到了这种“关键时刻的扶持”。
那是2020年9月初,他接到两家韩国企业前来考察的请求,这让他犯了难。他所在的成都图灵时代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人工智能研发的企业,但彼时还处在防疫的关键时期,跨境人员流动并不容易,更何况是人数较多的外籍人员考察团。他试着给成都高新区提出为韩国客商办理“快捷通道”的申请。
这样的申请很快就得到了回应。他回忆,申请提交的当天,成都高新区科技和人才工作局就积极响应,按照《成都高新区疫情期间外国人来华邀请函申办指南》要求,为企业申办邀请函。众多相关企业被牵动起来,一时间,高新区相关部门、成都市外办通力协作帮助企业多次修改调整方案,快速办理相关手续,帮助韩方客户顺利入境。
“韩籍客户解除疫情隔离后来访菁蓉汇,他们对成都高新区的高效服务表示认同,同时也表达了寻求合作合办发展机器人事业的意愿。”张思剑说,在疫情缓和经济复苏的关键时期,这一系列行动给图灵时代公司开拓市场、寻找合作方打开了局面。
图灵时代公司的故事仅仅是一个缩影。在成都高新区,从启动初创开始,企业便可以获得启动资金、补贴、办公场所以及人才供给等多种方式的扶持,该区通过邀请专业机构“辅导”企业,协助企业上市的案例也是屡见不鲜。2020年7月,成都高新区组织拟上市企业开展“知识产权保护策略主题培训”,就企业上市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对企业进行深入辅导,推荐专业机构与参会公司对接,帮助上市公司做好知识产权布局。
这也是许多人所期待的——在一座城市心无旁骛地潜心做研究和开拓市场。亲民的房价以及优美的生态环境,让他们的生活不必烦扰;而工作上,政府部门的服务将他们尽可能推回做研究和做生意的“主业”上来,而不必为跑审批、为跑运作资金分心。
这样的思路延伸至2021年。1月21日,成都高新区启动“岷山行动”计划,同步挂出的还有首批14项揭榜挂帅新型研发机构“求贤令”。
按照计划,除了最高可获得1亿元资金扶持外,成都高新区还将在科研载体和企业孵化方面提供支持,包括组建专门的孵化服务公司,为新型研发机构提供财务、法务、市场等全方位服务。
成都高新区党工委主要负责同志介绍,取名“岷山行动”,宣示的是科技创新工作立足“高原”,筑造“高峰”的决心。
“前期,我们已经与成都高新区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基础,得到了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中国科学院院士魏于全表示,“我们非常愿意继续参与揭榜挂帅型研发机构的建设。”据介绍,魏院士团队关于新冠疫苗的研发已得到国家药监局的许可,进行了一期二期的临床实验,即将在多个国家进行三期临床,有望在今年上半年上市。
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2021年,成都高新区将持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科技企业培育。与此同时,厚植城市核心竞争力,在宜居宜业和营商环境等方面培育核心竞争优势,汇聚起强大的人才资源和创新动能,加速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助力成都加快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